- 给这本书评了4.0想装腔,先记住这一串串头疼的人名
这本书用超短而有趣的文字介绍了二百多位文化艺术名人,他们都有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或酗酒、惹是生非,或多情、自恋、同性恋,或有各种古怪孤僻的性情或令人费解的举动,但绝不妨碍他们大名鼎鼎、遗世独立!想在别人面前炫耀、装腔吗?拿起这本书吧!以下摘自本书:💧实际上,“女同性恋”(lesbian)这个词就是由她而来,因为她住的爱琴海小岛就叫莱斯博斯岛(Lesbos)。由她名字而来的形容词 “萨福(公元前 7 世纪 — 公元前 6 世纪)风格的”,也是女同性恋一种比较古旧的说法。💧恩格斯自己也对马克思主义贡献过一些想法。其中之一是最终带来革命的会是工人,因为他们从中的获益会是最多的。另一个想法是,男人发明了婚姻,用来控制女性。💧今天大部分人认同是伊拉斯谟 “下的蛋才孵出了宗教改革”。这句话的含义是说,正是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1466—1536)的博学和对天主教信条公正的质疑才创造了一种思考氛围,让新教得以兴起。💧波伏娃(1908—1986)写道:“一个人从来不会出生时就是女人,她们都是成为了女人。”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生下来的时候是一个 “人”,而后天是男人的塑造才让你成了一个 “女人”。💧普鲁斯特(1871—1922)是如此的体弱多病,以至于最后几年都是在卧室里度过的,墙上都铺满了软木,用来隔绝外界扰乱心神的噪音。也就是在这里他最后修订了他的皇皇巨著 —— 七卷本《追忆似水年华》。故事的缘起是叙述者把一块玛德琳蛋糕浸在花草茶中。这种味道让他想起童年,引发了三千页纤毫毕现的记忆和文辞精妙的回想。像这种因为某种感官体验而触动记忆,之后被称作 “玛德琳效应”,有时候也说成 “普鲁斯特效应”。💧达尔文(1809—1882)有次提到,跟人解释进化论感觉就像 “杀了人再自首”。它不仅有可能 “杀死” 上帝,也会让人类的自尊心受损,他们一直以为自己是和上帝近似的高级物种。达尔文当然不是刀枪不入的,他自己就被疑虑不停地折磨。除了讲话结巴,他成年生活还被严重的疾病困扰,自己治疗的手段就是隔一段时间去冲个冷水澡。💧在他那本《存在与时间》(1927)中,海德格尔(1889—1976)提出,只有直面了我们将死这个事实,我们才开始活着。或者我们可以用他的术语来说:只有拥抱了 “Das Nichts(不存在)”,我们才能对付得了 “Das Sein(存在)”。我们大多数人在大多数的时候过着一种 “不真实” 的人生:我们焦虑的是他人对我们的看法,但其实这些人并不关心我们,也不能将我们从必死的命运中拯救出来 —— 所以我们到底是为什么要一直讨好他们?💧要是有人指责你胡说八道,你可以用一种很优雅的驳斥方式 —— 转过去面对他们,低声说:“就像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曾经说的:‘你对我的思想一无所知。’”💧葡萄牙裔犹太哲学家巴鲁赫・斯宾诺莎(1632—1677)某天在他家附近的犹太教会堂的台阶上被攻击,对方认为他是个异教徒。他的一些理念让别人非常生气。因为他提出人类的灵魂不是永恒的,向上帝祈祷没有意义,因为上帝并不干涉人类的事务。照斯宾诺莎的说法,上帝本质是宇宙间所有事物的总和;上帝就是自然。斯宾诺莎追求自由和领悟时的专注力是让人惊叹的。他生活极为简朴,吃得很少,禁欲,而且可以一连工作几天不出门。他唯一的缺陷据说是有时会喜欢看蜘蛛追捕苍蝇。别人给他的学术上的荣誉都被他拒绝了,反而靠制作显微镜和望远镜的镜片赚取一些微薄的收入。这些劳作中的粉尘让他的肺病恶化,四十四岁就死了;但是斯宾诺莎作为启蒙运动最伟大的先驱之一,他的那种无畏的理性精神却有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在聊到退休计划的时候,你可以谈到自己有意 “避世而居,如叔本华(1788—1860)一般培养一种远离尘世争斗的心境”。💧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中,聪明人全相信新的时代即将到来,过去的不公正都会被摒除。但至少还有一个质疑的声音:爱尔兰作家埃德蒙・伯克(1729—1797)认定没有传统的束缚,人类会听命于最低级的欲望,为所欲为,到时结果就是混乱和杀戮。这就是伯克 1790 年出版的《反思法国大革命》所要表达的意思,而他的预测被可怕地证实了。伯克很看不上人类。他曾经宣称人 “纵然会蹦跳,纵然吵闹不休,终究只是存活一时的虫子”。💧一个 “拉伯雷(1494—1553)式的人物” 往往指他带有传奇色彩又颇为讨喜,喜欢感官享受(尤其是食物、酒精和性爱),对善恶对错则不太关心。他是个多才多艺的人:博学者、医生和修道士;他的书也跟作者本人一样变化多端。前两本关注的是两个巨人的事,他们就叫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对于吃喝玩乐总不厌倦;而另外那几本则主要写其他一些角色寻找所谓 “圣瓶” 的历险。拉伯雷真的很好笑。据说他最后的遗嘱上只有一句话:“我什么都没有,欠了一大笔钱,剩下的我都留给穷人。”💧如果一部电影或小说中某个角色本来只关心自己,但因为真切地爱上了某个人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那么你就可以说 “这个故事是典型的克尔恺郭尔(1813—1855)式的叙事套路”。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恺郭尔喝咖啡的方法很怪,他先是在小小的咖啡杯里放满糖块,然后再把咖啡倒进去,让糖块融化,接着他会把这杯咖啡一口闷掉。他是不是觉得这个流程映射了他所提出的 “人生三个阶段”?克尔恺郭尔相信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会经历一个 “审美期”,主要自私地追求感官享受(糖)。然后他进入了 “道德期”,会结婚、生孩子,参与公众事务,比如担任地方行政官(苦咖啡)。最后是 “宗教期”,会关注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些事(饮料本身,以及它的回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2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281 伪装成不正经的正经名人轶事本书是极有意思的那种类型。如何把名人轶事写得更有趣?这种活一定得找有趣的灵魂来操刀。装腔指南,这个书名直指人们心底,毕竟人民不断增长的装逼需求与自身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了。当你谈到自杀这个话题,如果能聊起茨威格,那一定能显示自己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当谈到婚姻,如果能聊起萨特和波伏娃 那一定能显示自己具备一定的哲学知识。当谈到领养的话题,如果能聊起亚里士多德,那你厉害了,装腔成功,简直可以给满分。读完这本书,你可能会经常得满分,而且还能学会自己开发自己的装腔手册,甚至帮别人指南。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本书就是那种可以让你炫耀自己学识品味和八卦的书这种书就是那种嬉笑怒骂皆为文章的才子为了展现自己的才情和广博才华的作品,尤其是一头一尾还能连上,有一种回文诗的韵味。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不夸张地说,有成百上千个这样的文化名人,不知道似乎是说不过去的,但其实除了听说过名字,他们到底干了什么我们几乎一无所知。斯蒂芬・茨威格、伯特兰・罗素、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你能就他们其中任何一个聊一分钟吗?)再如,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德尼・狄德罗和米歇尔・福柯。报纸上经常会引用这些名字,那是撰稿人在证明自己的文化资质。而知识分子聊天也会时不时把这些名字丢一个出来,就像把某个高级俱乐部的会员卡扔到桌上。我们决定要多加留意这些名字,把它们收集起来,然后把这些谜团最核心的部分掏出来看个究竟。在此过程中我们明白了几件有些让人意外的事情。如果你仔细探究,会发现这些不可一世的大人物赖以成名的一般就只有一件事。比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写作上的成就,你其实只要知道她使用了 “意识流” 就够了。(这个技巧基本上就是不加修剪地记录下你的想法,虽然有些事可能别人并不想知道。)发起反消费主义的运动 —— 靠冲进森林一个人待着 —— 就是亨利・大卫・梭罗的事情了。安・兰德用毕生精力主张政府完全没有资格干涉公民的生活;甚至连收税也不可以。都是些很有意思的想法。而且也不像很多知识分子想让你以为的那样,厉害到让人难以接近。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装13指南 国际版在《装腔指南》这本书的世界里,作者仿佛是一位狡猾的向导,他不希望你只是规规矩矩地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而是鼓励你像在跳蚤市场里一样,东翻翻西看看,找到那些让你眼前一亮的宝贝。他甚至建议你可以跳读,就像是在知识的海洋里进行一场刺激的跳板运动,每一次跳跃都可能让你跌进一个意想不到的知识宝库。“一页页往后翻?” 你可能会问,“那不是太老土了吗?” 别急,作者的这种读法其实是在告诉你,知识就像是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页会翻到什么惊喜。或许你翻到的那一页,正好是关于一个你一直好奇但从未深入了解的话题,就像突然找到了一把钥匙,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而跳读,那就更有趣了。你可以像一个侦探一样,寻找那些让你头疼的名字,比如那些历史上的伟人,他们的名字总是出现在各种考试和论文中,让你头疼不已。但是,当你以跳读的方式去了解他们时,你会发现,这些伟人原来并不是生来就带着光环的,他们之所以伟大,可能是因为做了一件伟大的事情,或者在某个瞬间做出了一个伟大的决定,然后突然之间,他们就变得伟大了。所以,拿起《装腔指南》,不要害怕弄脏它,不要害怕折角,不要害怕跳来跳去。这本书就像是一场知识的派对,而你,就是那位最自由的舞者。在这里,你可以随意跳跃,随意探索,随意发现,最终你会发现,那些曾经让你头疼的知识,现在却成了你的老朋友,而你,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博学和有趣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