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那个有血有肉,有思维的人
作者在常春藤名校混了 24 年,从耶鲁教授到哥伦比亚导师,最后甩手辞职,把美国精英教育的老底掀了个遍 —— 原来那些头顶光环的藤校生,不过是一群 “精致的绵羊”:看似优秀,实则迷茫;表面自信,内里焦虑;擅长解题,却不会解人生的题。德雷谢维奇这人挺有意思。他自己就是精英教育流水线上的 “优等生”: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毕业,耶鲁大学英文系教授,常春藤圈子里摸爬滚打二十多年。2008 年他突然撂挑子不干了,理由是 “这教育系统有毒”。后来他满美国跑大学做演讲,听学生们吐槽,攒出一本《优秀的绵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书是写给那些被困在成功陷阱里的人看的。” 书里最扎心的案例,是一群哈佛毕业生排着队进华尔街。你以为他们热爱金融?错了。他们只是习惯了按剧本走:高中卷进名校,大学卷绩点,毕业卷进高薪行业。问他们 “为什么选这条路”,答案往往是 “别人都这么选”“爸妈说好”“怕输”。就像书里那句大实话:“你的人生简历上只有成功,所以最怕的就是不成功。” 德雷谢维奇把这套培养机制扒得底裤都不剩:家庭:爸妈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顶,从系鞋带到选专业全包办。孩子考 99 分?不行!得把剩下 50% 精力全砸到 100 分上。结果养出一堆 “空心人”:抑郁、焦虑比例比普通家庭高 2-5 倍。大学:名校早成了 “职业培训所”。教授忙着搞科研冲排名,本科教学扔给临时工。学生上完四年学,连 “我到底想活成啥样” 都没想明白。社会:精英阶层搞闭环,藤校录取看家世、拼资源。普通人家的孩子想挤进去?得从小砸钱学马术、搞慈善项目、刷校友推荐信。这套玩法直接把教育公平碾得稀碎。至于破局之道,德雷谢维奇开出的药方也挺实在的:一、把人生还给自己:别盯着 “别人家的成功模板”,去找那些能让你半夜爬起来干的事。哪怕这事看起来不赚钱、没面子。二、大学得干正事:少搞点职业培训,多搞博雅教育。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背标准答案。就像书里说的:“真正的教育是把你从常识的牢笼里拽出来,学会自己找路。” 三、系统得动刀子:录取别光看 SAT 分数和才艺表演,多看看学生的抗挫能力、好奇心。教育资源别全堆给名校,让普通大学也能支棱起来。十年前这书刚出时,很多人骂德雷谢维奇 “吃里扒外”—— 你自己就是藤校教授,咋还拆台?但十年后的今天再看,书里写的焦虑打工人、空心学霸、鸡娃家长,简直像预言。说到底,这本书不是反精英,而是反 “精英的陷阱”。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优秀,不是活成别人眼里的模板,而是找到自己的活法。就像德雷谢维奇现在干的事 —— 带着学生搞教育创新项目,帮山区孩子用 AI 上课。用行动证明:除了内卷和躺平,人生还有第三条路:做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优秀的绵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