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那个有血有肉,有思维的人

    作者在常春藤名校混了 24 年,从耶鲁教授到哥伦比亚导师,最后甩手辞职,把美国精英教育的老底掀了个遍 —— 原来那些头顶光环的藤校生,不过是一群 “精致的绵羊”:看似优秀,实则迷茫;表面自信,内里焦虑;擅长解题,却不会解人生的题。德雷谢维奇这人挺有意思。他自己就是精英教育流水线上的 “优等生”:哥伦比亚大学本科毕业,耶鲁大学英文系教授,常春藤圈子里摸爬滚打二十多年。2008 年他突然撂挑子不干了,理由是 “这教育系统有毒”。后来他满美国跑大学做演讲,听学生们吐槽,攒出一本《优秀的绵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书是写给那些被困在成功陷阱里的人看的。” 书里最扎心的案例,是一群哈佛毕业生排着队进华尔街。你以为他们热爱金融?错了。他们只是习惯了按剧本走:高中卷进名校,大学卷绩点,毕业卷进高薪行业。问他们 “为什么选这条路”,答案往往是 “别人都这么选”“爸妈说好”“怕输”。就像书里那句大实话:“你的人生简历上只有成功,所以最怕的就是不成功。” 德雷谢维奇把这套培养机制扒得底裤都不剩:家庭:爸妈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头顶,从系鞋带到选专业全包办。孩子考 99 分?不行!得把剩下 50% 精力全砸到 100 分上。结果养出一堆 “空心人”:抑郁、焦虑比例比普通家庭高 2-5 倍。大学:名校早成了 “职业培训所”。教授忙着搞科研冲排名,本科教学扔给临时工。学生上完四年学,连 “我到底想活成啥样” 都没想明白。社会:精英阶层搞闭环,藤校录取看家世、拼资源。普通人家的孩子想挤进去?得从小砸钱学马术、搞慈善项目、刷校友推荐信。这套玩法直接把教育公平碾得稀碎。至于破局之道,德雷谢维奇开出的药方也挺实在的:一、把人生还给自己:别盯着 “别人家的成功模板”,去找那些能让你半夜爬起来干的事。哪怕这事看起来不赚钱、没面子。二、大学得干正事:少搞点职业培训,多搞博雅教育。让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而不是背标准答案。就像书里说的:“真正的教育是把你从常识的牢笼里拽出来,学会自己找路。” 三、系统得动刀子:录取别光看 SAT 分数和才艺表演,多看看学生的抗挫能力、好奇心。教育资源别全堆给名校,让普通大学也能支棱起来。十年前这书刚出时,很多人骂德雷谢维奇 “吃里扒外”—— 你自己就是藤校教授,咋还拆台?但十年后的今天再看,书里写的焦虑打工人、空心学霸、鸡娃家长,简直像预言。说到底,这本书不是反精英,而是反 “精英的陷阱”。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优秀,不是活成别人眼里的模板,而是找到自己的活法。就像德雷谢维奇现在干的事 —— 带着学生搞教育创新项目,帮山区孩子用 AI 上课。用行动证明:除了内卷和躺平,人生还有第三条路:做个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优秀的绵羊。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

      值得反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为生活作准备

        昨天下午孩子找车位没找到,回来气鼓鼓的我问她为什么不给我打电话(可以找人请教呀……)她说,没有人教过我跟孩子爸爸讨论他反馈我当时肯定语气有问题,把孩子的情绪激怒了…… 复盘了一下,找一个最小抓手改进,下单《让思考上瘾》教育,为生活作准备解决现实世界的现实问题备注:科学性知识所表达的是内心之外的世界,有助于我们客观地观察事物。人文知识所表达的是我们对世界的感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是功利时代的”解毒剂”

          我们常常陷入 “先谋生,再谋爱(理想)” 的线性思维。但现实是,很多人谋了一辈子生,却永远没有开始 “谋爱” 的那一天。博雅教育的精神在于,在谋生的同时,为理想保留一块精神飞地。它提醒我们,即使在为面包奋斗的路上,也不要忘记自己是一个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需要意义和价值的人。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