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本书的写作背景基于对美国 —— 作为人类追求自由并建立致力于保障权利的有限政府的伟大尝试(或曰豪赌)—— 正几乎不可避免地变得越发不堪这一事实的观察,并把有限政府必然变为大政府归结为自由主义的失败。虽然论证并不严谨,但作者对自由假说及基于此的社会契约的反思,仍然值得重视。我们到底是 “生而自由” 还是必须 “学会变得自由”?如何区分使人之为人的规训和 “守旧观念的束缚”?人同时需要自由和秩序,却不常记得这二者存在矛盾。秩序的提供者,无论是君主、教会、礼法还是现代政府,都难以做到提供刚刚好的秩序。据说生而自由的个体的人,能否最终为自己提供秩序,为自己立法?今天关于自由的核心观念,上承自宗教改革,再从欧洲传播到全世界,500 年来没有明显的变化。也许下一场重要性不亚于宗教改革的观念转变正在酝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对自由主义的定义过于宽泛作者所关注的是一个真正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 欧美政坛的左右之争,实际上揭示了一个整体性的危机。这一观点不仅触及了政治领域的核心矛盾,也反映了更深层次的社会与文化困境。且作者在书中对许多社会现状的批判是准确且犀利的。他能够敏锐地捕捉到社会中的不公与问题,并以犀利的笔触进行揭露与批判。这种勇气与洞察力无疑为本书增添了些价值。然而,尽管作者在提出问题与批判社会现状方面做得不错,但他在书中得出的许多结论却很难让人信服。例如,作者认为自由主义倡导的是个体从传统与道德中松绑,但随后却提出应该用传统、宗教、文化来自我规制,克己复礼。这一观点在逻辑上显得自相矛盾。更为关键的是,仔细读他的描述,不难发现他理想中的社会实际上是一个白人基督教传统的社会。这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和种族倾向的构想,不仅缺乏广泛的代表性,也难以在现代多元社会的背景下得到广泛认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自由主义并非 “历史的终结”,它在冷战中的胜利也给自己埋下了祸根:诚如德尼恩所说,自由主义是一种无时间感、无空间感,也无边界感的主张,它表面上尊重个人与社会的多样性,却以 “自然权利” 的假设导致了个人的同质化与原子化,由此催生了当今社会如传染病一般蔓延的自恋症、孤立感与心理疾病。自由主义导致的社会组织瓦解与文化解体,使社会成员越发直接暴露在国家机器之下,诉诸政治强制而非社会规范加以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使得社会泛政治化与意识形态极化的问题越发严重。虚无主义的颓废如同精神败血症一般肆虐,使人们急切寻求各色意识形态和标签来彰显空洞的自我,也基于这些标签而相互冲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2.0来自“桃花源”的反扑《自由主义为何失败》,顾名思义是一本批判美国自由主义弊端的宣传小册。作者帕特里克・德尼恩是 “当代美国深具影响力的保守主义学者之一”—— 在如今的美国语境下就是绝对的 “极右翼”。以帕特里克本人的观点,这种现象也是因为崇尚和扭曲自由主义的 “文化左派” 控制了美国精神。本书并不反对作为一种人类价值观的 “自由” 概念,反对的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 “自由主义” 术语。帕特里克反对的不只是当下的 “进步自由主义”(即中文语境下泛称的 “自由主义”),更是直接针对作为根源的 “古典自由主义”。本书认为,“古典自由主义” 是以个体出让部分权利而交换而来的 “不稳定的自由”,而进步主义则是在前者根基上教唆一种 “不要责任,只要权力” 的无政府式自由。自由主义有两大前提:(1)基于自愿理念的个人选择;(2)反对自然的人为构建,这两大前提在哲学层面即是矛盾:假如追求 “自由” 是人类的天性,人类社会就不需要任何后天的人为参与;但假如社会意义上的 “自由” 必须通过后天教化形成,则自由主义所想象的 “天然自由” 成了一个悖论。因此帕特里克说:“自由主义已经失败了,不是因为它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恰恰是因为它完全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自由主义越是在社会中普及,自由主义先天矛盾所造成的思想混乱就会越蔓延于人际关系之中。帕特里克在本书细数 “自由主义” 犯下的罪孽:(1)自由主义造成了 “一切社会纽带的松弛”:自由主义否认一切社会组织的正当性,鼓励一种自私自利的、为了个人短期利益破坏社会规则的思想;(2)自由主义成为了 “国家主义” 的帮凶:个体因为自由主义被打散后,剥削性的科技资本主义市场和身份政治侵入了民间权力的真空,制造了国家组织与非国家社区之间的权力不平衡;(3)自由主义破坏了文化的传播与再生产:自由主义打压基于文化的维持社会秩序的牺牲,而鼓励基于 “反文化” 无节制释放自我欲望的糜烂;(4)自由主义导致了政治智慧的崩坏:自由主义者将学习传统人文学科的知识精英排除在政治体制之外,导致人文学科逐渐脱离群众和失去核心价值观,同时那些借助自由主义价值观上台的 “新贵族” 虽然拥有权力,自身却认知不到自己作为 “精英” 应付的社会责任,最终导致社会管理的失效和暴民政治的再抬头。如帕特里克・德尼恩所提出的:美国国父们最初想要创立的是一种 “可以催生自由的共和国”,而不是如今这个 “依赖自由主义的民主国”;帕特里克在政治哲学上也是务实的:任何一种政体的实际运行都要依靠个体,一旦个体失去了对于政治的参与度和自觉性,任何一种政治都会走向自我灭亡(民主不仅仅是自我利益的表达,而是将原本狭隘的利益转化为对共同利益的广泛关注。这只能通过公民同时统治自己和被自己统治的实践来实现)。但是本书作者身为一个美国本土的保守主义者,在排除掉共产主义和垄断性资本主义两条道路之后,所能想到的只是 “我们(美国人)得着重于建立和维护社群文化活动,培养家庭经济和城市生活,或者说是公民共同参与的自治形式。” 换言之,就是重新建立起一套 “强支弱干” 的、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 “小农经济”。虽然帕特里克并不否认自由主义和平权运动的进步性,但上述的成就恰恰是高度工业化带来的财富增长的副产品。一旦美国真正实施书中这套政治架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让整个国家回归一个以 “WASP”(白人昂撒新教徒)为主导的宗教社会。放在中国历史的语境下,这就相当于在当下的中国试图效仿王莽,建立一个 “克己复礼” 的儒家 “三代” 理想社会,这既不现实也十分可怕。本书作为一本与 “文化左派” 对冲的政论小册,其结论是可疑的,但我们可以从这本书窥见一部分 “MAGA” 运动拥趸者的心态。二零二五年初,特朗普还未上台,其团队内部的部分科技主义者与 MAGA 派的白人网民就基于 “外国人签证” 的议题争吵起来。读了这本书,我们大致就能看懂这场内讧的底层逻辑:对于一部分保守主义者,“纯粹” 的白人文化和传统的家庭组织才是他们脑中的 “理想国”,至于国际贸易和现代工业化,他们在智力上不了解,在道德上不接受。跳出本书的价值观,美国并不是因为错误信仰了自由主义才失败的,她作为立国神话的宗教执念或许才是她不可能成功的硬伤。(诸不识 2025/1/7)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