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9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西方科学发展通识课

    本书源于作者在南方科技大学开设的 “马导的逻辑课”,马兆远教授履历辉煌,17 岁获全国物理奥赛金牌保送北大,25 岁成为牛津大学物理学博士,30 岁成为博士生导师并入选中国科学院 “百人计划”,曾为中国空间站 “天宫四号” 设计世界上第一个空间冷原子实验平台,英国物理学会会士。本书类似吴军老师的《文明之光》,基本按照西方教科书写了一遍世界科学的发展史,术业有专攻,理科生写的属于科普,西方教科书的汇编。本书的谬误见以下言论:「基督教教义与对客观真理的追求相统一,为科学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基督教的逻辑学积累为科学诞生奠定了基础,因为它鼓励人们探讨那些独立于人类或个体而存在的普遍真理。众多数学家和科学家继承了古希腊的知识和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观测和研究。他们用新的观测结果提炼出结论,并用这些结论证明上帝的伟大。历史上,基督教内部的讨论与科学的发展之间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互动,这种互动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偶然的巧合,也是必然的结果。正是这种互动催生了科学。」这段话作者是想吹捧信神的牛顿,但用力过猛,如果基督教对科学这么有效,为何要经过 1600 多年才出现牛顿?特别是全书完全不提阿拉伯数字家穆罕默德・本・穆萨・花拉子密(约 780— 约 850)和阿拉伯的大翻译运动,作者深受西方洗脑的烙印,西方所谓的科学源流来源于古希腊,是在当代构建的 “文宣 “,在文艺复兴前,也就是纸张和印刷机没有出现前,整个欧洲都处于蒙昧之中,古希腊的典籍已经在欧洲失传,欧洲文艺复兴的知识都是源于阿拉伯人千年汇集和积累,这其中就包括古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随着战争逐渐扩散的知识,任何促进科学发展的发明创造都是整个人类的宝贵财富,现代科学的奠基性的理论确实是西方发展先行一步,也是机缘巧合,在信息流通和积累上先行,如同现代中国的理论指导思想是马克思理论,中国发展了马列思想,并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同佛教发源于印度,现在在发源地已经式微,佛教到中国后融入中华文化,在中国发展弘扬出禅宗等中国式佛教,中国历史的漫长,让中国学者喜欢也擅长概括和浓缩,也因此不够严谨。本书当成认识西方科学史的通俗读物,作者不断卖弄理科数理公式,给文科读者高大上的感觉,再把罗素的哲学史当故事书串讲,中国人传统上并不缺乏逻辑推理,只是文字原因尽量的概括和记述结构,没有详述推理过程,作者还是延续西方观点批判 “中国式教育”,在当今中国培养了世界上最庞大的理工科人才,应该到了祛魅的时候了。2025 年 #343

      5
      10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长大后才发现,能安安静静待一会儿,都是一种奢侈。关掉手机,远离喧嚣,和自己待在一起。听听内心的声音,看看真实的自己。慢慢来,生活没有那么多标准答案。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何用思维工具来应对不确定的时代

        这本书以 “如何用理性应对不确定性” 为核心,贯穿古希腊哲学到量子力学的前沿探索,打破学科壁垒: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诞生到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对 “完美真理” 的终结,从量子力学颠覆 “确定因果” 到混沌理论揭示 “预测极限”。马教授用 “科学史 + 思维进化” 的双重视角,还原理性与科学的本质:它们不是 “终极答案”,而是人类应对未知的 “思维工具”。 书中没有晦涩公式,只有直击痛点的方法论:当信息过载时,如何用逻辑筛出关键变量;当未来不可测时,如何用概率思维优化选择。这本书最精彩、也最具现实意义的部分,在于用经典科学和哲学理论,为解决日常难题打开新思路。它的 “工具包” 建立在更底层的数学、逻辑学和科学哲学基础之上,提供的不是零散的技巧,而是一套理解世界运行底层规则后的思维范式转换。如用贝叶斯定理优化跳槽决策,不再纠结 “选稳定还是选机会”;用熵增定律理解为啥躺平只会越来越丧,“反熵” 才是破局关键;被 AI 卷到慌?哥德尔定理撑腰:机器算不出 “模糊的智慧”,这才是人类的 bug 级优势。马教授的写作风格既有科学家特有的清晰、精准与逻辑严密性,又充满了对历史、文化和人类处境的深刻洞察与温情。书中充满鲜活叙事,人物跃然纸上:我们能看到毕达哥拉斯学派如何因发现无理数而恐慌,将希帕索斯抛入大海;能看到理发师亨利引发的逻辑悖论;也能体会到维特根斯坦在战壕中写作《逻辑哲学论》的执着。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用科學改善生活品質,而不是找尋唯一真理

          高手打通邏輯二脈,新手增廣見聞看這本書讓我複習了很多重要的知識轉折的關鍵,包括哲學史、演算法、量子力學、基督教、數學史、阿羅不可能定理、信息論、貝耶斯、辯證法、古典的邏輯。總之我覺得這本書很多方面都有涉略,而且他都會想要給你一個最基礎的證明和簡化的推導過程。我幾乎 80% 都跟推了,花了我可能五六小時。這本書內容豐富,解說不是太好懂,得用 AI 查來跟讀,比方說阿洛不可能定理。另外,量子力學的部分,他在前面的章節就已經先偷渡了方程,後來才在那邊講最基本的定義,所以我剛看的時候覺得有點吃力、有點奇怪。整體來說,我覺得這本書第一冊古典的希臘哲學、牛頓、萊布尼茲那些就講得蠻普通的,而第二冊後面的混沌我也覺得講得不是很好。我最喜歡的是數學三次危機和維根斯坦、實用主義那部分的內容。最後,我想說看這本書的話,如果是你原本就會的人來看,會感覺還蠻爽的;但如果原本就不會的人看,純粹看它的解說內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體上是這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的线索大体是这样的。人是理性的动物,对存在于其中的世界总要弄个明白:这世界和人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人怎样生存得方便一点…… 人又是群居动物,在一起劳作与探究的时候总要交流。怎么交流,怎么探究?一是靠感官察觉,二是用语言和符号。后者是人靠想象、思考而创造出来的,是抽象的。“探究” 就要靠这种本事,想象、思考、猜测等。也许是偶然,或者还带点必然,古希腊贤人想出来思考还要有一定的形式和方法,还要有点规则,这样思考就会得出一些确定的结果,即知识。知识可以用言辞或符号(含文字)来表达。而这套关于思维的形式、方法与规则的学问就是 “逻辑”。古希腊人的逻辑经过阿拉伯人的中转,传给了古罗马人;在欧洲文艺复兴以后发扬光大而有所新进,创造了现代科学体系,使数学、物理等科学光芒万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对世界无知的敬畏,梳理世界的已知

              理解知识的构建过程,认识到人类是如何从无知走向 “有知”,并创造众多新事物的历程,以及掌握这一过程中相对稳定的方法,将帮助我们在未来从容应对机器的挑战,实现人机文明的和谐共生。人类一路走来,传统的科学方法可能显得有些陈旧,但通过这些基础知识,我们至少获得了可靠的知识并发现了新的世界,同时我们也保持住了好奇心和沟通能力。因此,我们构想的未来基础教育体系由以下 5 个部分(首字母组合为 “MAPLE”)构成:・Math(数学),保证人可以与人工智能 “新物种” 的沟通能力。・Art(艺术),保证人与自己内心的沟通能力。・Physics(物理学),保证人与自然科学的沟通能力。・Literature(文学),保证人与人的沟通能力。・Engineering(工程学),动手能力,改变现实,保证人与未来的沟通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信息量很大值得再读

                由于自己知识储备有限,这本书很多部分对我而言很生涩。如果可能再一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于未来,我们要承认自己的无知,所以我们还是应该关注过去,关注那些经过人类几千年文明史验证的有效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如何引领我们走到了今天。其中,最有用的工具大概就是逻辑,它是人类现代科学赖以产生、发展的基础。几千多年了,人们一路走来,凭借逻辑这一强大的工具知道了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哪些是失败的教训,而这大概是可以传递给年轻人的、在未来有用的工具。至于他们能用这些工具发现什么,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力已经不够用了,无法给出答案了。但我们不应该因此懊恼。回看我们走过的路,再看看我们的上一代 —— 我们曾经是他们的未来,我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远远超过了他们。然而,人类终究有一些稳定不变、相对沉稳的事物会代代相传,我们相信这些事物能继续传承下去。这就是我们应该学习本书的原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哲学科学逻辑

                    通过介绍古近代的哲学家科学家的思想,研究成果,尝试理解这个世界逻辑运行的规律!值得一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书是低成本的自我成长捷径。它能让你不出门便遍历古今中外,借他人智慧拓宽认知边界;也能在你迷茫焦虑时,用文字给予慰藉与方向。无论是提升逻辑表达、学习专业技能,还是丰富精神世界,读书都能潜移默化地滋养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本世界观的书,有点空泛。

                        就是一本整理世界观的书,庞杂,但每个点有点泛泛而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无论你是被职业选择困扰的年轻人、在商业浪潮中寻找方向的创业者,还是渴望提升思维深度的终身学习者,这本书都将为你提供一套 “应对不确定性的顶层思维”:它既回溯人类 2500 年的思维进化史,又直指 AI 时代的生存法则 —— 接受不确定性的常态,在理性与试错中迭代认知,最终将 “未知” 转化为成长的燃料。唯一的问题就是,这本书似乎太难了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必须好评,宏观视角了解人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应对不确定性的世界

                              理解知识的构建过程,认识到人类是如何从无知走向 “有知”,并创造众多新事物的历程,以及掌握这一过程中相对稳定的方法,将帮助我们在未来从容应对机器的挑战,实现人机文明的和谐共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哲学书籍中阶推荐

                                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之一,是它强烈地引导读者从 “还原论” 思维转向 “系统论” 思维。还原论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事物,就要把它不断拆分,直到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这在科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让我们养成了 “见木不见林” 的思维习惯。而《世界的逻辑》则强调,当无数基本组件以非线性方式互动时,会 “涌现” 出全新的、无法从底层预测的属性和规律。生命源于非生命物质,意识源于神经元网络,文化源于个体行为的汇聚 —— 这些都是 “涌现” 的奇迹。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能以更谦卑、更全面的眼光看待金融危机、生态危机或社会思潮的变迁。世界的逻辑,不在于一个个孤立的零件,而在于它们之间那张看不见的、动态的关联之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随着知识的深入,阅读非常吃力。零基础的学习借助 AI 就自己有兴趣的内容看看,把知识又重新串联。买了实体书,就有些内容翻看方便,补充知识链条,历史思想发展脉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在思想的考古现场,打捞认知的锚点

                                    ChatGPT 能秒回 “如何管理时间”,当我习惯性问 AI “人生意义是什么”,突然惊觉:我们正活在一个 “答案过剩,思考稀缺” 的时代。马兆远老师的《世界的逻辑》,恰似一柄穿越时空的洛阳铲,在古希腊的哲思废墟与 AI 时代的代码丛林间掘出一条深沟,让我们看见:人类思想的进化,从来不是 “答案的堆叠”,而是 “逻辑的重构”。思想长河里的逻辑骨血古希腊的海风里,泰勒斯蹲在河边观察雨滴:水滋养万物,或许水是世界的本原?这一 “水是万物之源” 的论断,不是神话式的附会,而是理性认知的觉醒 —— 用可观察的现象推导世界的本质,逻辑第一次成为探索世界的工具。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则给逻辑套上 “语法”:所有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会死。这套 “思维公式”,让思辨有了可复制的规则,也为后来科学革命埋下伏笔。中世纪的经院哲学里,逻辑成了神学的 “辩护士”:托马斯・阿奎那用三段论证明 “上帝存在”,把逻辑异化为信仰的附庸。直到文艺复兴,伽利略把望远镜对准星空,用 “斜面实验” 验证自由落体定律 —— 逻辑终于从 “思辨游戏” 转向 “实证工具”。牛顿用数学公式(F=ma)重构力学体系,让逻辑成为可测量、可验证的科学语言。这时候的思想长河,主干是 “理性主义 + 实证主义” 的合流,支流则是经验主义(洛克、休谟)的质疑:“我们真的能通过经验获得确定知识吗?” 站在 21 世纪的门槛,AI 的算法逻辑看似是全新的 “造物主”,实则是古希腊逻辑的数字化延伸。AlphaGo 的 “蒙特卡洛树搜索”,本质是逻辑推演的暴力计算;ChatGPT 的 “大语言模型”,依赖的是概率统计下的逻辑关联。但马老师提醒我们:AI 能生成答案,却无法复现人类思考的 “元逻辑”—— 追问前提是否成立、反思方法是否可靠、预判结论的边界。就像古希腊哲人追问 “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我们今天仍需追问:“AI 给出的答案,前提是否被污染?数据是否全面?” 这种追问,正是逻辑进化的动力。学术性的荆棘与玫瑰读《世界的逻辑》,像在荆棘丛中寻玫瑰。马老师作为南方科大教授、英国物理学会会士,学术训练让他习惯用 “证伪主义”“范式转移” 等术语解剖思想史。讲笛卡尔 “我思故我在”,牵出 “唯理论 vs 经验论” 的百年论战;谈波普尔 “证伪主义”,要回溯 “逻辑实证主义” 的兴衰。第一遍读时,我像闯入术语迷宫的小白:唯名论与唯实论的区别?逻辑原子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分野?每个概念都像带刺的藤蔓,绊得人踉跄。但荆棘丛里藏着玫瑰。当我硬着头皮查资料,搞懂 “证伪主义” 是 “科学理论的标志不是它能被证实,而是它能被证伪” 时,突然看懂了科学的本质:科学不是 “绝对真理”,而是 “可修正的假设”。看爱因斯坦用 “思想实验” 挑战牛顿力学(想象自己追上光会看到什么),才明白逻辑的力量不止于实证,更在于突破认知边界。哥白尼用 “日心说” 推翻地心说,不是观测数据的胜利,而是 “逻辑自洽性” 的胜利 —— 地心说需要越来越复杂的 “本轮 - 均轮” 修正,而日心说的逻辑体系更简洁优雅。学术性的 “费劲”,本质是知识密度的代价。马老师试图在有限篇幅里,容纳从古典哲学到量子计算的思维跃迁,术语和理论推导是 “信息压缩” 的必然结果。这让我想起考古学家清理青铜器:表面的铜锈(学术术语)必须刮掉,才能看见纹饰里的文明密码。读者的 “费劲”,正是参与知识考古的过程 —— 每一次查资料、每一次复盘,都是在给思想文物做 “脱盐处理”,让逻辑的纹路清晰可见。在逻辑废墟上重建认知锚点读《世界的逻辑》,最终是为了在自己的认知废墟上重建锚点。AI 时代,信息像洪水般涌来,“知道答案” 变得廉价,“追问逻辑” 才是稀缺能力。面对职场选择,我不再只看 “薪资多少”,而是用 “因果逻辑” 追溯:这份工作的长期价值在哪里?行业趋势是否可持续?用 “辩证逻辑” 权衡:高薪但高压的工作,和低薪但成长型的工作,利弊如何平衡?甚至面对情感问题,“逻辑反思” 让我跳出情绪漩涡:矛盾的核心是沟通模式还是价值观差异?这些思考,都源于书里对 “逻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的追问。马老师的书没给现成答案,却给了 “找答案的方法”。就像古希腊哲人说 “认识你自己”,逻辑的本质是 “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当我们能像科学家一样追问 “前提是否可靠”,像哲学家一样反思 “方法的合理性”,像工程师一样验证 “结论的可操作性”,就能在不确定中搭建自己的认知框架。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 “思维健身” 的过程:从 “被动接受答案” 到 “主动设计问题”,从 “单一维度思考” 到 “多维度辩证”,每一次思维转弯,都是对认知舒适区的突破。就像爬山,开头累得喘不过气(被学术术语噎住),但登顶后看见的思想全景,足以治愈所有疲惫。痛与美的辩证:阅读的终极启示《世界的逻辑》的 “痛”,是知识诚意的体现 —— 人类几千年积攒的智慧,哪能被轻易解码?马老师用学术性筑起门槛,却也在门槛后藏了无尽宝藏。这种 “痛与美” 的辩证,恰是思想进化的缩影:哥白尼挑战地心说时,承受的是教廷的压力与世人的不解;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时,面对的是同行的质疑与理论的艰深。但正是这种 “不舒服”,推动认知边界不断拓展。在这个 “短平快” 成瘾的时代,我们需要《世界的逻辑》这样的 “慢读物”。它逼着我们放下手机,拿出纸笔,像考古学家一样耐心清理思想的沉积层。当我们读懂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如何影响法律体系,读懂量子力学的 “测不准原理” 如何颠覆决定论,就会明白:逻辑的进化史,就是人类对抗蒙昧、追求自由的史诗。合上书页,AI 仍在后台运行,但我知道自己变了:不再是那个只问 “是什么” 的懵懂者,而是开始追问 “为什么” 的思考者。马兆远老师用学术的砖石垒起思想的高楼,而我们,要在这栋楼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窗户 —— 透过它,既能看见古希腊的理性星光,也能望见 AI 时代的未来微光。这或许就是《世界的逻辑》的终极意义:它不是一本 “好读” 的书,却是一本 “值得” 的书;它给不了现成答案,却给了我们寻找答案的永恒动力 —— 在逻辑的迷宫里,永远做那个手持火把的探索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浩繁而散漫的思想拼盘

                                      马兆远的《世界的逻辑》试图梳理世界各种思想、哲学、文化脉络,是一部野心不小的思想通览著作。可惜的是,它读来更像是一篇篇碎片式流水帐:作者不断切换主题,铺陈多个思想流派,却难见明确主轴与深度洞见。许多章节只是简略介绍几位思想者的观点,却未能深入加以批判或系统梳理。更令人质疑的是,本书竟在一个重要数学史上犯下严重事实错误:它声称 “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在 1980 年代完成”,这一说法与学界公认的 Andrew Wiles 于 1994–1995 年间完成证明的历史事实不符。这类明显失实,让人怀疑下册的写作是否借助 ChatGPT 之类的工具,缺乏严格校订。毕竟下册的篇幅大大超过上册,且正值 AI 辅助写作工具已广泛可得的时期。总之,《世界的逻辑》虽有覆盖面广的吸引力和启发意图,但缺乏 “聚焦 + 精炼 + 学理把关” 三要素,使得阅读价值大打折扣。若你希望读一本思想深度强、逻辑清晰的作品,这本书恐怕难以满足期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逻辑是贯穿人类千年认知历程的精髓

                                        《世界的逻辑》是一本思想启蒙之作,脱胎于南方科技大学最受欢迎的一门通识课,作者马兆远教授试图归纳总结出人类迄今为止所掌握的知识的精髓,他认为这精髓就是逻辑。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科学史和哲学史的融合,突显了逻辑在两者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从语言的诞生到宗教的演化,从古希腊哲学的理性追求到现代科学的不确定性探索,这本书不仅展现了人类对确定性的执着,更揭示了知识边界的扩展与突破。美中不足的是本书列举的公式和推导较多,对非理工科读者不是太友好,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曾经说过:“书中每增加一个数学公式,读者就会减少一半。” 这可能会导致本书会将部分读者拒之门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根据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你说的清世界的逻辑那就是扯淡。我还是相信 Ai.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