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07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四岁开始,带孩子跑步去!

    每个年龄段都有关键时间窗口,父母需要注意,并给予足够的心理抚养,这是孩子性格养成的关键,而性格决定命运。

      4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抚养》

      我知道许多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确实很重要,可以影响一个人挣钱多少、地位高低等,但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它应该排在情感(心理抚养的内容)和性格(心理教养的内容)之后。因为决定一个人有没有 “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能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作者李玫瑾在本书《序言》中的内容摘录)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陪伴孩子成长也是父母自我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许多父母最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特别注重能力的培养。能力确实很重要,但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它应该排在情感 —— 心理抚养的内容、性格 —— 心理教养的内容之后。因为一个人有没有 “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应该是父母最开心的事。能养育出这样的孩子就是父母最大的功德。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抚养》

          养娃不易,尤其是幼小期。书的前期章节主要讲的是犯罪心理与孩子幼年期关系,挺沉重的一些案例,看的心惊肉跳。社会上是有很多不好的事情,集中在一起看还是挺心惊的。带娃不易,尤其是成长期。陪伴是最好的守护,后两章可以直接上手,在心理层面讲解了对于孩子的管理。育教育乐的陪娃,对于培养耐心,培养同理心,培养抗压能力等说的很是到位,值得重读。前后章节的安排读下来后,会更加重视培育期,其实带娃也是第二次成长,对自身的成长改变也是很有帮助的。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小婴儿最需要的是心理资本储备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可从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养育孩子,也是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更多的是重塑自我,与孩子一同成长。“对于这么聪明的人类,老天怎么能让他一出生就傻吃傻睡呢?人出生后的每一天,给他任何的抚养接触都是他的心理营养,是他未来的心理资本。”👉🏻哈哈,所以现在家里只有我是话痨……“人的脾气与初生前三年的照顾程度密切相关。”👉🏻以前不理解,为什么全职妈妈要自我牺牲,放弃自己的生活而全心扑在孩子身上?如今啪啪打脸,好羡慕全职妈妈😂😂😂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心理抚养是基石

              人生不会总遇到投缘的人,我们随时会遇到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能与各种人平和礼貌相处,这是一种涵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我修养和教育孩子的一本好书

                李老师的这本书从心理的角度结合她自身的工作,讲述了一个好的教养是多么的重要。好的教养不是上多么贵的培训班,给孩子买什么奢侈的东西,而是最简单的耐心细致的陪伴,和各种规范和约束。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抚养的重要性

                  生而不养,是及其不负责任的。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良好的情感来源于丰富的经历

                    信仰是个性中最稳定的内容,指人对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坚信不疑。一个人一旦有了信仰,就会拥有巨大的精神力量,始终如一地坚持某些信念和做某些事情。在心理倾向的上述内容中,前两项即需要和兴趣可以成为人的心理动力,后两项即三观和信仰则可以决定人生的方向。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孩子的养育

                      有爱的心灵,有被爱的呵护,有教养,有礼貌,有分享,有宽容,有强健的身体,有良师益友相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危险人格的形成往往与家庭养育方式有关人格中既包含先天禀赋,又有后天养成的习性,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遗传和环境,是心理现象发生与发展的 “父系” 和 “母系”。人格的形成,既有由遗传和生理背景决定的先天要素,也有由抚养和环境背景决定的后天要素。人格是先天与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格中既包含先天禀赋,又有后天养成的习性,一旦形成就难以改变。比如,具有危险人格的人一旦开始犯罪,以后无须明显的外部刺激诱发,就会主动寻找犯罪机会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人格的稳定性使他们的犯罪方式趋于重复,犯罪成为他们的一种需要或生存方式。根据人格形成的不同背景,我把危险人格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先天禀赋为主的危险人格,即反社会人格;另一类是以后天养成为主的危险人格,包括犯罪人格和缺陷人格两种。反社会人格是一种早年就开始表现的人格障碍,一般 10 岁前就有很多行为问题了。这种人经常无视和侵犯他人的权益,走到哪儿都给周围的人带来困扰、恐惧和危害。他们从小就没来由地坏,频繁出现不良行为,如好斗、说谎、偷窃、虐待动物、毁坏物品、破坏规则、没有责任感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抚养

                          每日刷书 ②⑨🧐如何在抚养孩子阶段给孩子的心理打下好的基础?如何解决孩子的各种心理问题?📖这本心理抚养对传统的抚养孩子的方法有着很重要的启发,能够帮助家长们从全新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来培养一个孩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从犯罪心理学角度谈父母如何养育孩子的书,以实际案例支撑观点,真实可信。从一个新角度给父母养育孩子提供了参考,内容通俗易懂,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 “犯罪心理早年家庭养育父母” 这样倒推,我看到人的心理发展是有逻辑的。人,其实是 “养育 + 教育” 的产品。学校教育之前的家庭养育,尤其是心理抚养的好坏,可以影响乃至决定人的一生。人都是被养出来的,所以早年的抚养方式很重要。我有个总结: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人的问题在早年,早年的问题在家庭,家庭的问题在家长,而家长的问题在婚姻。有子女的婚姻不单单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了。如果用最简约的方式来表述一个正常人的心理现象涉及什么的话,那么,至少包括以下六个内容:一是决定心理现象发生的遗传与生理基础;二是决定人一生心理基础的早期心理发展内容;三是对心理内容进行分层管理、存储与提取的意识活动;四是人与外界互动及对外反应的认识活动;五是显现心理活动的动向和程度的情绪情感;六是体现个人心理风格与特性的人格或个性。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就开始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犯罪现象。我发现,50 年代的犯罪多有政治斗争的背景,被镇压的子女报复社会的犯罪居多;60 年代因天灾、饥饿等导致盗窃粮食、偷窃耕牛等犯罪增多;70 年代因动乱导致打砸抢等伤害、破坏、抢劫犯罪居多;80 年代开始,青少年犯罪开始增多,问题是这一现象持续至今,甚至越来越严重。无论哪一种想简化人类后代的养育过程,寻找替代养育技术或戒断母爱的实验,最终都以实验对象的痛苦、心理异常、短命告终。对于这么聪明的人类,老天怎么能让他一出生就傻吃傻睡呢?人出生后的每一天,给他任何的抚养接触都是他的心理营养,是他未来的心理资本。对人类而言,一对一的亲自抚养、满足依恋需求的过程不可简化,不可或缺,也不宜替代。人类繁衍有着自然之道。一个成年人脾气暴躁,大致可以判断他在一岁之内的心理抚养是贫困的。从一个社会的国民修养,可以观察出这个社会对婴幼儿的抚养是否有过亏欠。今天每个家庭的养育是否到位,可以决定十多年后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国民教养水准。我在研究案件中发现,以爆炸方式作案的多是身边没有女人的男人。一个男人如果有女朋友,有老婆,甚至有情人,他就不会有这份闲心去研究用炸药作案,因为制造炸药装置太占用时间和精力。曾有人怀疑用爆炸方式作案的人是不是有精神病,霍尔姆斯就曾被人这样怀疑。我可以明确告诉大家,这种人的确不正常,但他绝对不是精神病人。因为精神有病的人是无法控制自己注意力的,也不会有计划性和控制力,他们的精神错乱,行为混乱,可能做不完爆炸装置就先把自己炸了。我发现凡是恨母亲的孩子一般都是母亲在他出生的前三年没有亲自抚养他。很多年轻的母亲生完孩子就送回老家,交给爷爷奶奶抚养,等到孩子要上学时再接回来。老人一般比较宠孩子,所以当父母把孩子接到身边时,就会发现孩子有许多懒散任性的毛病,想严加管教。孩子没有对母亲的情感记忆,依恋的人也不是母亲,这就会对天天数落他的母亲不满,恨就是这么来的。有的母亲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还会动手打,因为不是从小带大的,往往下手会比较重。2011 年,陕西西安一名学音乐的大学生,开车不小心撞伤一位女性,他没有施救,反而连续用刀捅了被害人八刀,刀刀致命。此案在法庭审理时,我被央视邀请到电视直播间对其犯罪心理进行剖析。作为犯罪心理研究的学者,我关心的是他在杀人时,只要一两刀,被害人就会惨叫,惨叫的声音是一种乞求,也是一种刺激,他为什么没有不忍,没有恐惧,没有停下手逃走,而是连续刺了那么多刀?这既是心理的问题,也是人性的话题,我关心的是他成长中的养育和教育失败在哪个环节上。在演播间,我从屏幕上看到他在法庭现场的哭诉,这时结合我的专业背景,我明白了他的心理问题与他的成长经历直接相关。他的父亲为了让他刻苦练琴,扮演了一个极其严厉甚至有些残忍的角色。他每次练琴如果没有达到要求,就会被关在地下室,不让吃饭,这种情况不是一两天,而是天天…… 由此我知道他会有怎样的性格,那就是与父亲具有同样的表现:对人从不怜悯,毫不心软。最重要的是,每当父亲把他一人留在地下室,不完成任务不许吃饭时,他会怎样练琴?我认为,他会将愤怒的情绪转向钢琴,那每次落下的双手都是带着愤怒情绪而毫不犹豫,久而久之他的动作和情绪已经融为一体,当他想逃避责任杀人时,一下手就是连续的八刀,这瞬间的每一刀都是带着曾经的情绪挥动,他的行为甚至具有强迫的特点。我本来想告诉大家 “不当的琴技培养才养出这样可怕无情的心理”,但鉴于演播室的时间有限,并没有把分析说透,于是被网上有人概括为:“教授,你是说他在把杀人当弹琴?” 这篇没有作者署名的网上文章,在网上掀起了持续近一年的网络暴力。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0 心理抚养这本书  非常值得一读  我是先了解的李玫瑾老师  深入学习后才知道他是公安心理研究的专家 是为案件侦破还有心里分析的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我知道了人的成长出了物质更想要的是心理抚养 父母的言行和成长环境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重大  文章很多知识我都笔记了当成育儿知识学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值得成年人阅读,不要等自己或孩子出了严重问题后,哀叹 “早知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爱需要学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

                                      🌹我真心建议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研究一下,在孩子七岁前给他们多些属于自己的时间,让他们到屋外、到田野、到山上、到水里去玩,让他们感受自由的快乐和生活的快乐,让他们身体内的神经系统,也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得到强化加固。当他们的体质强健后,意志力也会更加坚强,心理的弹性或韧性才有保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家庭是人生的起点

                                        父母亲自陪伴孩子比只给孩子挣钱更有价值。如果早一点看到这本书,我就不会那么草率地要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忙着挣钱,忙着奔波,没有好好陪伴,错过了太多太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先养心再养人

                                          特别受启发的一本书,我女儿进入青春期,沟通方法和技巧特别重要,这时候家长不能按内心的想法来,也不能按 “祖传” 来,而是要结合孩子前十多年的成长经历和现在的实际情况,从源头上了解事件的动机和行为等等。整体来说,先用爱去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再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连接,最后要有要求。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