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民商的奋进与悲歌
本书讲述的历史始于洋务运动,终于文化大革命结束,跨度一百年,中国近现代历史事件尽收书中,主要关注於当时中国商业的维度和诸多人物的命运。並闡述了中国近代商业史的过程中,“公” 与 “私” 的邊界及期間的互動。在清末,官督商办的 “洋务运动” 可谓当时典型的公私融合模式,而代表人物无疑是盛宣怀,这是一个亦官亦商的枭雄式人物,被视为 “商父”,他的经商思想在当时已算前卫,但是也按捺不住以 “官” 的身份和私利一点点侵吞各个行业的民营资本。而与之对应的是最早的一批私人资本,陈光辅、范旭东、虞洽卿、“百货四子”、张謇们,他们大多起于民生行业,如张謇等人还胸怀改造社会的理想,抓住一战前后的一段中国民营经济的黄金时间铸造了自己的辉煌。然而在面对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的乱局,劳资冲突的日益加剧,民营资本也陷入一场乱局。與此同时,在以宋子文与孔祥熙为代表的资本怪兽的崛起,更让他们面臨著举步维艰的處境。在《跌荡一百年》关于这段的描述中我們会发现,当时的民营商人们要经历如何的折腾。军阀们要索要政治捐款,或者 “文明” 些,发行无投资价值的公债,你还必须买,不买?等着杜月笙们收拾你吧。而特别面对工人阶级和共产运动的兴起,他们又面临愈加激烈的劳资冲突,于是,一批商界代表人物也将宝压在了蒋介石为代表的明星政客身上,寄望于他能遏制工人运动,并带来更好的工商业发展环境。然而,结局绝非他们所料。与盛宣怀相比,宋孔二人为代表的官僚资本更加粗暴和不留情面的侵吞着私人资本的利益,而在中日战争爆发后,借着战争特殊情况的国家主义大旗,战争结束后的 “接收” 乱局,他们更将私人资本残存的阵地一扫而光,多少知名的企业明星们悲愤的看着自己的企业被蚕食。在中日战争期间,面对工厂毁于战火,或者被日本人强占,他们已然心痛,却表现着令人敬佩的爱国之心,将图纸、设备和人才转移到后方建厂再来,而如卢作孚这样的商界精英更倾其全力,在民族危亡时刻,为国家献力,而最终换来的却是,宋孔二人巧取豪夺下的无奈。而宋孔二人在得势之时攫取了多少财富至今是个谜,只能任由大家猜想估算,比如孔祥熙便被评为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人之一。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被忽略的企业家企业家生产出许多物美价廉的,实惠的商品供我们使用,让我们富裕起来,生活充实、便利,也奠定了国家强大的物质基础,他们的事迹却容易被历史忽略。我在史纲课程小组汇报的 PPT 里用到了宜昌大撤退的例子,来说明民族企业家也能在危难时刻拯救国家命运。在日军轰炸中国工业命脉宜昌并在水路逼近重庆后方的时候,卢作孚、虞洽卿、杜月笙等民族企业家毅然决定用自己所经营的轮船沉入长江来抵挡日军前进。他们倾其所有,保证了重庆后方的安全,也保证了宜昌的人员、物资、武器装备和生产机器及时转移到后方,打破了日军速胜的企图。正如吴晓波老师所说,在那些国运衰竭的时代,他们的未来毫无希望可言,但是他们却从来不乏对国家的热诚。要想解码中国社会进步的逻辑,企业家是绕不开的重要群体。生产力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才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所在。真实的历史发展一定离不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企业家能够整合社会上七零八落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人才)、土地、资金,以某种合约安排集中到一起,发明并生产出实用的商品,把这些商品送到千家万户,也为国家机器所用。这样的才能是不可替代的。企业家发挥才能也需要政府构建一个合适的环境,支持、引导企业发展。国家兴衰的秘密,就在于企业发展。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274 跌宕一百年本书名为 “跌荡”,文中内容写的却是 “跌宕”。作者很明显没有仔细查证这两个词的区别,之所以用 “荡”,也只是为了和自己的其他几本书呼应(《浩荡》、《激荡》)—— 这种呼应确实从形式上很好看,但这属于执念。作为知名作者,这个文字疏漏有点不应该。(如果是我理解不对,请大家帮忙指教)另外,书中内容还是作者一贯呼吁的商业文明,只不过把时间的尺度放在了 1870-1977 这百年间。商业史的故事看多了以后,突然发现一个难过的事实: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些激动人心的东西总是转瞬即逝,现实总会在不经意间出来敲打敲打,告诉人们文明离得其实还很远。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从百年跌宕起伏的商战、经济、国运中得到启发。📚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243 本)📚📚《跌荡一百年(上)》📚📕 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所说的,“兵战” 与 “商战” 是中国复兴的两大主题,而后者的主角就是企业家阶层。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从甲午战败到辛亥革命,从 “五四运动” 到对日抗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最近一次的改革开放,几乎在每一个重大的国运转折点上,我们都可以看到企业家们活跃的身影。📕 我们仅从企业史的视角来进行观察。我们看到的是三个现象:一是意识形态争论对现代化的干扰,二是中央集权观念对国家商业主义的催生,三是传统的轻商和官商文化对新生企业家阶层的影响。📕 在刚刚过去的 30 年里,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的经济腾飞完全可以不经由社会和政治革命的途径来完成。在 30 年的和平崛起中,没有爆发大规模的社会动荡,没有发生饥荒、国家分裂和民族对立,绝大多数民众是这场改革的获益者,渐进式的思想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共识,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成就,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就在曾国藩等人发动洋务运动的同时,后来成为全球最强经济体的三个国家 —— 美国、德国以及日本 —— 也刚刚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并相继开始它们的现代化之旅。在某种意义上,日后百年间,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艰辛与曲折,与时间迟早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因为这个国家的精英阶层具有太多摇摆、投机和过于感性的民族人文特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在历史进程中探求商业发展的底层逻辑一百年很长吗,在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进程中转瞬即逝;一百年很短吗,是普通人穷其一生追求的寿命极限。一百年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足以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国一百年的近代史,是屈辱的历史,是饱受压迫,历经沧桑的历史。财经作家吴晓波,从经济的视角出发,试图从历史中探求答案:当今中国企业家的成长基因及精神素质是怎么形成的?在中国的百年进步史上,企业家阶层到底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作者在本书为我们梳理了近百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通过洋务运动,官办经济,民营经济,国营经济,公私合营等一系列经济举措来复盘了百年经济的演变史;从曾国藩、李鸿章、盛宣怀、郑观应,张謇、荣家兄弟、孔宋家族、卢作孚这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中寻找中国商业进步的血脉基因。在本书中我感受到了三点:一种无力,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想改变却无处施展的无力。在封建集权专制体制之下,当权者尸位素餐,误国误民,商业备受压迫排挤沦为部分人的提款机,有识之士,一心求变却求告无门,那种悲愤和无奈让人不免喟然长叹。一种勇气,在明智结局的前提下,依然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勇气。在万马齐喑的时代里,在跌宕起伏的时局里,在良莠不齐的商场中,总有一些人犹如灯塔一般孤勇前行,凭借一己之力为工商业的发展点燃星星之火,纵九死而未悔。一种精神,在面对强大的对手,复杂的条件,动荡的局势的情况下,依然百折不挠,顽强不屈的拼搏精神。在百年的经济发展史上,中国的企业家和商人,始终秉持着民族大义,坚守着商人精神,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英雄史诗。从洋务运动开始到近现代社会制度的建立,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内核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一次次动荡中成长,便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也将越发的健壮,越发的完善,经历过最坏的时代,也迎来属于他们最好的时代。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这是我在得到读完的第111本书计划 11 月把《跌荡一百年》读完,现在终于读完了上册,这本书我原本以为是《激荡三十年》和《水大鱼大》的延续,读起来后发现还是和前两本不一样,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上册主要是清朝的洋务运动到民国抗日战争期间的商业史。我有以下几点收获,分享给大家:1. 盛怀宣独创的 “官督民办” 开启了洋务运动红顶商人的时代,从此差不多同一时间启动的清朝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走向了两个不同的方向。2. 现在做白砂糖和红糖的太古,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代曾是中国四大洋行之一。曾经广泛涉足于贸易和金融。这家企业存在了接近 200 年,细挖一下,里面应该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当时洋行的买办群体我有了不一样的认识。3. 自由经济时代的黄金二十年,南方纺织业面粉行业和金融行业有长足的发展,GMD 通知后,这些行业都遭受了严重打击,原因是不断的战争引起的连年的财政赤字。4. 南通张骞和新加坡华侨陈嘉庚的报国情怀受到了当时很多人的尊重。5. 相比 “官督商办” 更糟糕的是民国期间的金融投机,实业空心化,民国期间的孔宋等四大家族就是这样一步步壮大的。6. 抗日战争期间船舶运输业和制碱等行业的骨气以及日占区商业掠夺的野蛮行径。7. 民国时代的中国烟草公司南洋兄弟与英国烟草公司的商业战争。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感悟很喜欢这本书,从作者的角度,经济发展的角度,企业家的角度理解到了不一样的有关民国的历史。第一,悲壮。如果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群众浴血奋战的兵器式的厮杀史的话。那么这些投身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实业家们又何偿不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寻求复兴中华方式呢?无论是张骞,还是荣氏兄弟,他们是有条件出国发展,或是偏安一隅,静享财富,但是这是一种执念,一种家国情怀,使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爱着我们的国家。第二,心痛。中华民族一直是个历经磨难而坚强不屈的民族。虽然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探寻着救国之路,虽九死而一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可以解决真善美的全部问题上篇读完,与激荡三十年中以个人进退之变述说改革洪流的视角相同,这本仍然将商业任务作为叙述的主角,让读者从悠长的历史跨度中去窥见那些或一路坎坷艰难营生保以残存,或为能穿越百年风尘终以湮灭消亡的企业,以及穿梭其中的商人阶层在建构和参与中国经济制度变革和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进程中做了各种贡献。读来仍觉得酣畅淋漓,心中感慨万千,一方面被晓波老师流畅富于论理又能兼而抒情的文字所折服,另一方面又觉他在隐隐地为国家主义的扩张给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危险而忧虑,又无法言明。但,正如他自己所说,所有对历史的叙述都不可能是 “唯一的真相”,都是基于历史的二次建构,他所能呈现给读者的,如他所说,仅仅是 “创作的诚意”。荐。我继续读下篇。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