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96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那些书都白读了!

    原来,过去的那些书,都白读了!是的,白读了。只能说,这本书,我见过。我们见过。但是,不熟,算不上朋友,没有潜入彼此的生命。尽管,每次读书,我都认真地划线,不停地分享,甚至还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但是,都不过是高山流水 —— 一带而过,没有滴水穿石。这本书,《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真正地颠覆了我对读书和写作的认知。虽然,这里面也没谈什么高深的理论,高难度的方法,甚至,还似曾相识 —— 对啊,小时候我们不是都干过这事吗?—— 写卡片,摘抄好词好句。但是,我们跟大师之间,就差了那么一丢丢。差之毫厘,缪以千里。有时点破一句话,胜似低头忙一年。立身,立功,立言。当你学会了 "卢曼卡片笔记写作法",原来,"著作等身" 也不过是 "举手之劳"。1、卢曼是谁?尼克拉斯・卢曼是 20 世纪德国重要的社会学家,而且其影响力已远远超出了社会学领域。对我来说,卢曼不仅仅是一位社会学家,更是一位 “自创生理论” 专家。他将认知科学家 F・瓦雷拉(F.Varela)开创的 “自创生理论” 率先应用到法律中,去解释法律和社会的交互关系,出版了经典的《法社会学》。卢曼在他长达 30 多年的研究中,以学术高产著称,出版了 58 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况且,他原来并非一名学者。但他只用了一年就完成了博士学位。同时,他中年丧妻,独自带着三个孩子。怎么做到的?!—— 这个秘密就是,卢曼卡片笔记写作法。2、卢曼卡片盒写作法则尤其合适学术写作与信息密度大的写作,比如论文、学术专著与长篇科普等。3、卡片盒笔记法 —— 关联的、分散的、自下而上的方法不仅比一些教育者们所推崇的线性的、自上而下的方法更为自然,而且衍生出了诸多写作及笔记记录工具。4、卡片笔记写作法不是一种 “技巧”,而是一个 “系统”,一种存储和组织知识、扩展记忆以及生成新连接和想法的系统。简单来说,就是把你感兴趣或者将来可能会用到的知识收集起来,然后用一种像集装箱一样标准化的方式,去处理这些笔记,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供你使用。而使用这套系统,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一次升级 —— 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更好地思考。5、卢曼经常使用的索引可以分为以下四类。第一类是主题索引。当某个主题的内容积累得足够丰富,卢曼就会做一张主题索引卡,对这个主题进行概览。主题索引卡上会汇集所有相关笔记的编码或链接,每条笔记会用一两个词或一个短句简要说明核心内容。这类索引,相当于给了你一个进入某一主题的入口。第二类与主题索引类似,只不过不是对某一主题的概览,而是针对盒子里相近位置的卡片所涉及的所有不同主题进行概览。第三类是在当前卡片上做索引,标明这条笔记逻辑上的前一条是什么、后一条是什么(这些卡片在盒子里的位置可能并不挨着)。第四类,也是最常用的索引形式,就是简单的 “笔记 - 笔记” 连接。两条笔记可能完全没有关系,把它们关联在一起,往往会产生出乎意料的新思路。6、没有写作,就没有深度思考。所有的写作都不应从一张 "白纸" 开始,而是从笔记开始。具有优秀结构的笔记是你可以信任的写作宝库。这样你就不必记住或记挂着每一件事,从而可以把你的大脑从沉重的记忆负担中解脱出来。如果你能信任笔记系统,就可以不必拼命用大脑记住所有东西,从而可以集中精神去思考重要的东西,比如文章的内容、论点和想法。如果把 “写论文” 这个无定式的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而清晰的独立任务,你就可以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完成一件事之后,再做下一件事。安排得当,写作就会很顺利,在这种状态下,你会完全沉浸在写作的心流状态中,甚至会忘记时间,不停地写下去,似乎 “得来全不费工夫”(Csikszentmihalyi,1975)。这可不是什么 “文章偶天成”,而是写作流程使然。7、这种方法也很适用于 "学霸"。这本书正是为那些优秀的学生、雄心勃勃的学者和充满好奇心的非虚构类写作者准备的,他们明白洞见来之不易,写作不仅仅是为了宣扬观点,更是获得有价值洞见的主要工具。第一个方法是简单的卢曼卡片盒技术,这是本书的核心。第二个方法:改变你的工作习惯。8、我们阅读和书写时,需要四种工具。・书写工具(纸和笔亦可)。・文献管理工具(如 ZoteroCitavi,或者其他最适合的软件工具)。・卡片盒(纸质或者应用程序形式)。・编辑工具(WordLaTex,或者其他最适合的工具)。这些工具多了没用,少了则不能顺利完成工作。9、有效写作的四个基本原则:你得明白,写作是唯一重要的事情;简洁明了最重要;没有人完全可以从零开始开始写作(也没必要);让工作推动你前进,也就是,以输出促输入。10、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第一,明确区分独立而又相关联的任务。第二,学习阅读与理解。・确认是否已将任务分解,并专注于理解我们所阅读的文本;・确保我们已经准确地为所阅读的内容做好笔记;・找到笔记之间的关联性,并建立联系。然后,我们才抽身出来看一看我们已经做的这些工作,再去确定我们要从中得出什么结论。第三,记卡片盒笔记;第四,发展你的想法;第五,分享你的洞见;第六,养成习惯。你看,都不难,都容易学会。唯有第六条,才是关键。否则,毕竟还是竹篮子打水。11、要达到群聚效应的最佳点,关键是要分清楚三类笔记。1)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这类笔记只是对收集信息起提醒作用,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写,最后会在一两天内被扔进垃圾桶。2.)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这种笔记以一种永久可以理解的方式包含了必要的信息,并且永远不会被扔掉。它们总是以同样的方式存放在同一个地方,或者是在文献管理系统中,或者按出版标准写好放在卡片盒中。3.)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它们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存档。12、写完永久笔记后,下一步工作就是将其添加到卡片盒中。1. 在卡片盒中添加笔记,可以添加到你在该笔记中直接提及的笔记后面。如果没有所提及的笔记,也可以将其添加到最后一条笔记后面。之后,为添加完的笔记编上连续的号码。如果有必要再另立分支,借助一个软件系统,你可以随时在其他笔记 “后面” 续写其他笔记,因为每条笔记也都可以跟随在其他不同的笔记之后并因此成为不同笔记序列的一部分。2. 将笔记链接添加到其他已有笔记上,或者反过来,将已有笔记链接到新笔记上。3. 确保可以从索引中找到新添加的笔记,必要时在索引中添加一个条目,或者从与索引相连的笔记中引用索引。4. 构建心理模型的网格结构。13、卡片盒的说明书:1. 关注你想记住的东西。2. 对要保存的信息进行适当的编码(其中包括考虑合适的提示)。3. 练习回忆。14、可以把知识管理朴素地分为三个阶段:● 输入:将写卡片当作刻意练习,尽可能多地把自己想法和感兴趣的知识捕捉下来,但避免不经思考地摘录。● 输出:重要的不是文采,而是内化知识,并获得高质量的反馈。● 实践:不断地通过实践检验知识,建立知识之间的连接,同时建立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循环。没必要刻意分类,让结构自然生长。在卢曼的卡片盒系统中,并没有像图书馆一样分类。而是随着记录不断增加,让结构慢慢地涌现出来。无论你用什么方法,哪怕是传统的白纸黑字,卡片笔记,这就操作起来吧!我要找一款好用的笔记 App. 有没有推荐?

      63
      2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 抽象思维书评 — 相见恨晚 】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 —— 相见恨晚,那我希望什么时候见,会没有这种慨叹呢?我觉着是初中,如果初中能知道并使用这个方法,我会有很大的变数,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改变命运的工具,一个值得拥有的思想武器!另外,我给评的星数不高不是因为内容,是因为此书写的不够精炼,一个帖子能讲清楚的事,居然拉扯成这么长😂

        2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

        卡片笔记写作法不是一种 “技巧”,而是一个 “系统”,一种存储和组织知识、扩展记忆以及生成新连接和想法的系统。简单来说,就是把你感兴趣或者将来可能会用到的知识收集起来,然后用一种像集装箱一样标准化的方式,去处理这些笔记,建立笔记之间的联系,供你使用。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读书一定要动笔

          书写的有点涩,而且现在应该很少人手写笔记了,读书一定要动笔是正确的真理,钱钟书读书的特点就是大量笔记,他写《管锥编》主要靠他个人笔记才能在那个困难时代完成创作,李敖的拆书也是很好的方法,把书读的由厚到薄,过去书本珍贵舍不得注释和批注,现在读书很幸福,尤其是电子书之后,现在的各种阅读 APP 都方便笔记,批注和书评,得到读书同步印象笔记,方便索引和整理,飞书也有非常好的共享笔记,讯飞语记的语音转换是一绝,这么多好的读书工具真是很幸福,目前学校老师应该领先学生一步,摆脱传统书本的束缚,多利用电子索引和检索功能,如果现在还读纸质书,手写笔记就效率太低了,当然也要克服因为录音和拍照功能太方便,只存储而不整理到恶习,我自己电子书架也是越来越多,更需要聚焦和建立自己的思维索引,本书的工具软件没有使用过,不好置评。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重读本书,颇有收获

            这本书早就听说了,也听过听书解读版,但读原书却是一言难尽。这本书的思想是极好的,但本来一篇公众号就可以说清楚的事,硬是让作者写成了一本书。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问题,反正我读起来感觉实在是费劲!flomo 的创始人刘少楠正是受本书的启发,做出了 flomo 这个产品。本书最后就附了一篇少楠写的,如何利用 flomo 实践卡片笔记写作法的文章。flomo 的公众号上也有很多用户分享的 flomo 的使用心得,多看看这些文章,比本书更有收获。或者,听听张铂镭老师的听书解读版,也非常有收获!时隔一年多,重读此书,默默地将评分增加了一颗星。此次重读,是受了《打造第二大脑》这本书的启发。读第一遍的时候,颇有些不以为然,认为本书有点言过其实。重读之后,发现自己低估了此书。前两天在 b 站刷到王树义老师的一期介绍本书的视频,深受启发。王老师在豆瓣、亚马逊等平台上看到了关于本书不少的差评(其实得到上也有)。这么有名的一本书,为啥要给一星差评呢?原来读书的人冲着笔记二字而来,结果读完书后大失所望,根本没怎么讲怎么记笔记嘛!其实,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人做笔记的书,本书其实聚焦于做笔记的方法论,甚至是聚焦于如何利用做笔记更好地学习、思考与写作。简单来说,本书是授人以渔,而不简单地是授人以鱼。加之本书写作上确实有点枯燥和啰嗦(从后面我总结的金句可见一斑),导致了差评。不过,重读之后,沉下心来去认真体会书中关于方法论的这些语句,确实受益匪浅!我从不强迫自己做任何我不喜欢的事情。每当我思路卡顿的时候,我就会转头去做别的事情。多数时候我们都会陷入「收藏者谬误」,感觉收藏到就是学习到,但实际上「知晓某事」并不是「知道某事」。收藏更像是把信息搬运(而非加工),途中没有增加任何知识。具有优秀结构的笔记是你可以信任的写作宝库。这样你就不必记住或记挂着每一件事,从而可以把你的大脑从沉重的记忆负担中解脱出来。教授不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学生也不是为了教授而存在的,两者都只为真理而存在,而真理永远属于公共事务。如果把 “写论文” 这个无定式的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而清晰的独立任务,你就可以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完成一件事之后,再做下一件事。制订计划是给自己强加条条框框,进度变得按部就班。如果想按照计划推进,你就得用意志力逼迫自己,这样容易导致自己陷入意志消沉的状态,而且这种方式也不适合像研究、思考或持续学习这样的开放式过程。计划制订者在完成考试后多半不会继续自主学习,而是庆幸考试终于结束了。而真正的高手则不会考虑主动放弃已经被证明是有价值和有趣的事情,而是会用一种能够真正产生洞见、积累和激发新想法的方式学习。处理复杂的事情最好的方法是尽可能地保持简单,并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GTD 要求将项目分解成更小、更具体的 “下一步”。当然,有见地的写作或学术工作也是一步一步完成的,但这些工作多半太小,不值得写下来(比如查脚注,重读一章,写一段话),或者太宏大,不能一次完成。写作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我们常常要在不同的任务之间不断地切换。即使是最好的工具,孤立使用它也不会有太好的效果,只有把它们嵌入精心策划的工作流程中,工具才能发挥出它们的优势。如果这些工具不能配合使用,再好的工具也没有意义。只有当信任系统,而且知道一切都可以处理好的时候,大脑才会放开,才能专注于手头的任务。我们仍然习惯性地认为一个人要取得巨大的成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而不愿意相信,我们只要简简单单地改变一下工作方式,就不仅可以使工作效率更高,而且工作会变得更有趣。哪怕工作很艰苦,只要符合我们的内在目标,并且我们觉得可以掌控,工作就会很有趣。许多试图效仿使用该系统的人对结果大失所望。主要的误解源于人们对卢曼卡片盒的孤立关注,而忽视了它所嵌入的实际工作流程。记笔记也不是最关键的工作,思考、阅读、理解和提出想法才是,笔记只是它们的具体成果。如果你想好好地思考、阅读、理解和产生想法,你手里必须有一支笔。如果你想长期学习某样东西,就必须把它写下来。如果你想真正理解某件事情,你就必须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思考既要在自己的脑子里进行,也要在纸上进行。文献笔记要非常简短,精心选择,并使用自己语言记录,对引文要格外挑剔,不要只是抄写,而不去真正理解其含义。卢曼卡片盒笔记法的核心理念 —— 专注于事情的根本,而不是把事情不必要地复杂化。好的工具并不是在我们已有的工具基础上增加功能和更多的选择,而是帮助我们减少对主要工作的干扰,这里的主要工作就是思考。教授不是为了学生而存在的,学生也不是为了教授而存在的,两者都只为真理而存在,而真理永远属于公共事务。在学术界,没有所谓的私密知识。有了想法只有自己知道,就等于没想法,而无法重现的论据也根本算不上论据。如果想把一个研究成果公之于众,就需要把它写出来,供人们阅读,以此传播下去,否则这个成果没有任何意义。带着写作这个明确目的去做每一件事,你就能把事情做得从容不迫。即使你决定永远不会去写文稿,做事时把写作当作最重要的事情也会提高你在阅读、思考和其他方面的技能。真正长久并广泛适用的建议是,我们必须拿着笔阅读,把思想的发展过程落实到纸上,并建立一个不断增长的外部思想库。大多数想法并不是来自头脑风暴:你脑海中能用于头脑风暴的东西通常并非发源于此,相反,它们来自外部,来自于阅读、讨论和他人的意见,来自于与写作相关并通过写作得到提升的一切。拥抱成长的心态意味着要从变得更好中获得快乐(内在回报),而不是从接受赞美中获得快乐(外在回报)。选择前者的人常常着眼于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而选择后者的人常常固守在舒适区内。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理解的内容是每一个写作者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并且只有借助这个过程意识到自己不理解的内容,我们才能变得在这方面更擅长,做笔记也就变得更快更容易,并进一步增加学习经验。当我们认为自己在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时,我们真正做的其实是在两件甚至多件事情之间快速转移注意力,每一次转移注意力都会消耗我们的转移能力,并会延长我们再次集中注意力所需要的时间。这方面更擅长,做笔记也就变得更快更容易,并进一步增加学习经验。无论你是否手写,都要记住,做笔记的根本目的是理解它,并为下一步做准备,也就是将想法转移到卡片盒中,融入自己的思想中。 卡片盒内的矛盾可以在后续的笔记中甚至在最终的论文中讨论。比起凭单一角度的笔记和看似恰当的引述进行延展,借正反双方的热烈讨论更容易写出一篇有趣的文章。阅读,尤其是重复阅读,很容易使我们误以为自己理解了一篇文章。重复阅读是特别危险的,这是因为存在曝光效应:当我们熟悉某事物的时候,会开始相信自己已经理解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还会对其越发喜欢。虽然很明显,熟悉并不是理解,但在以某种形式测试自己之前,我们没有机会知道自己是否真正理解了某个事物,还是只是自以为理解了。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尝试验证自己的理解,我们就会愉快地享受着变得更聪明、更博学的错觉,而实际上自己一直和以前一样笨。当我们试图用自己的语言将读到的东西写出来时,这种良好的自我感觉很快就会消失,我们突然就能看出问题了。试图用自己的话重新表述一个论点,毫不留情地面对我们理解上的所有偏差,这当然感觉不太好,但它是我们提高理解力、学习和进步的唯一机会,这也是一种刻意练习。学会,意味着理解了,意味着按着某种意义和已有的认知建立了联系,这样的信息是几乎不会再被遗忘的,并且一旦被正确的线索触发,这些信息还可以很稳定地被提取出来。选择关键词不仅仅是一个例行程序,它是思考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往往会让我们对某个笔记的阐释更深入,让我们对某条笔记与其他笔记之间关系的阐释更深刻。真正的智者不是一个什么都知道的人,而是一个能够通过扩展资源来理解事物意义的人,这与我们需要从经验中学习的普遍但不明智的信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比较、区分和连接笔记是写好学术文章的基础,但琢磨和推敲想法才是产生洞见和卓越文章的关键。对创造力和科学进步最大的威胁并不是结构和限制,而是缺乏结构和限制。没有结构,我们就无法对想法进行区分、比较或实验;没有限制,我们永远不会被迫做出决定,明白什么是值得追求的,什么是不值得追求的。我们要吸取的教训是,需要对计划持普遍的怀疑态度,尤其是当计划仅仅关注结果,而不关注实际工作和实现目标所需的步骤。不是说我们无法从经验中获得成长,而是说只有获得即时反馈的经验才能让我们得到成长,并且可能需要不止一次的经验。把 “写论文” 这个大的挑战分解成小而便于管理的任务,有助于设定实际可行且可以定期检查的目标。比如,每天写 3 条笔记,回顾昨天写过的段落,或者阅读我们在某篇论文中发现的所有相关文献,这样,一天结束时,我们就能确切地知道我们能做多少事情,进而调整第二天的计划。听了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其中原因之一在于,我们只是看到了信息,却没有将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卡片盒笔记法更多的并不是具体的方法,而是一种方法论,只要遵循这个思想,具体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怎么记笔记也并不重要。现在的笔记软件百花齐放,从早期的印象笔记、OneNote 、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到现在的 Notion, Wolai, Flow Us, Obsidian, Logseq, Roam Research…… 任何一款软件都可以实践卡片盒笔记法。如果你认为刚刚的金句太多(有不少话确实是重复的),我提炼了我最有启发的两点:无笔记,不读书;无思考,不读书。读书记笔记,不仅仅是划线和评论,而是要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用自己的语言转述,进而输出成文章。正因为本书是方法论,所以虽然枯燥,但常读常新。或许外过段时间,等我亲身实践了卡片盒笔记法,再来读此书,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3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专注阅读 卡片整理 重新输出

              1⃣️ 写作的方式用不同的方式教会自己写作,关键是重新认识输出的方式,在这个时代,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知识产生的节点,而怎样书写,以及言之有物呢?2⃣️ 看不同的书籍这是一种因行之有效,并且非常简单的方式《卡片笔记写作法》就是系统的建立你的思考能力分类整理的能力,让我们增强自己的存储强度和提取强度磨砺自己的记忆。3⃣️ 方法通过有效写作的四个原则以及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推动自己向前。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就是请在读书的时候手上拿一支笔,也许只写下只字片语,但你对这本书的感受会更深。4⃣️ 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也能够让你的知识体系更强,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本简单,方便行之有效的书写方式,让我们一起用卡片进行一次头脑风暴吧。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目的比工具更重要-《卡片笔记写作法》

                手段还是目的很多评论都说本书不好读,写得太啰嗦、抽象,看完后还是不知道具体操作。本书表面上看确实如此,但如果能理解作者的用意,也就能懂得作者为何这么写。本书看似是讲卡片笔记的方法,实则是一本介绍学习方法和认知科学的书。卡片笔记法恰好非常符合客观的学习规律和大脑特点,是有效的学习工具。所以作者的意图不在介绍方法本身,而是说明如何借助该方法更有效地学习。书中引用大量关于认知科学的文献,反复而略嫌啰嗦地讲述理念,即是证据,也是本书读来很抽象的原因。佛家有个比喻,佛法只是渡人的船,目的是彼岸,而不是船本身。作者也是反复提醒读者,重要的是学习本身,而非工具。认知规律总结书中提到的认知规律,有以下两个方面:有关学习的特点:学习需要及时的反馈,不断地从无数次失败和成功的反馈中积累经验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学习就是让神经元受到刺激,长出新的连接。这个过程是不舒服的。企图像吃快餐一样的学习方法,不能真正达到目的。学习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新的想法,新想法互相联系,又会激发出更多的想法有关大脑的特点:一次只能做一件事短期记忆不超过七项提取记忆时,最有效的是提取某个线索,再顺藤摸瓜的把相关的信息都提取出来。“宫殿式记忆法” 即是被学界证明有效的方法。意志力会消耗并难以恢复擅长联想和发散式思维,因为神经元的连接是网络状的,而非线性的卡片笔记法符合认知科学卡片笔记法正好符合学习和大脑的特点。首先是可以做到及时反馈。就一个知识点或感想写一张小卡片是件不难的事情。如果有灵感迸发,则可快速记一张闪念笔记。要注意的是,记永久笔记卡片,必须要通过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想法,以检验知识的掌握程度。这个过程虽不舒服,却是大脑形成新神经元连接的关键。其次,卡片笔记中记录的各种想法,会随着思考的广度和深度的推进,在定期复习时渐进地会发生各种联系,进而演化出新的想法。这有助于我们产生深刻的洞见。笔记都是自己通过思考后的想法,想法之间互相关联,卡片之间按照规则建立了链接,记忆也更容易被提取出来。闪念笔记、文献笔记要及时、定期的整理,转变成自己的想法,形成永久笔记。永久笔记也要定期整理、更新索引,发展某主题的内容,查看已形成的想法集群中是否 “涌现” 出新的主题。再次,可天马行空地一次思考多个问题,将来可在记录的想法上又发展出多个想法。因此可以同时开展多个主题的学习,输出多个主题的文章。最后,能形成学习的动力。一张卡片笔记就是一个知识点,虽然记的过程是不舒服的,但任务并不困难,因而能够完成,形成闭环。这样大脑得到了 “完成” 的反馈,释放多巴胺。通过不断的刻意练习,我们越有能力把卡片笔记记好,也获得更多、更高的成就感,学习也更有动力。学习不再是一件要靠意志力驱动的事情,因为我们在过程中感受到了闭环的成就感、想法由混沌状态具象化的喜悦和新思想萌发的兴奋。我们也就能不断进步,而且富有创造力。传统学习方法的误区作者也反复在提醒读者,要避免传统学习方法的误区。以写学术论文为例,先做出计划,列出提纲,按部就班地查资料、做记录、写论文,但往往难以下笔,进度也超过最坏的估计。这是因为,一想到要完成的长编大论,我们的大脑就承受着巨大压力,半天难写一字;查资料、做记录都是痛苦的过程,而且不可预料的事情多,前期靠意志力勉强支撑,但很快难以维持,进度也就无法保障。传统的笔记方法,划线、摘抄和收藏是主要方式。这些方式最大的问题是暗示大脑已经将知识收藏了,等待以后再细细揣摩,实际上收藏夹成了笔记的坟墓,无法达到刺激大脑、形成新的神经元连接的目的。在空白处或者笔记本上写阅读心得也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如果不定期复习,这些记录也终究被遗忘,更遑论激发新的想法。另外,好的想法时常产生,但没有用合适的方法及时记录下来,也很快被忘记。市面上介绍的很多笔记方法,在记录本身上耗费太多时间。就如前面所讲,我们是要去彼岸,而非船本身。佛学中还有另外一个比喻,所有经典就像用手指指月亮,我们要看到佛法的奥义,即月亮,而非盯着书本,就像是只看到了手指一样。作者不厌其烦地反复说明,卡片笔记上的记录不是为了收集知识,而是为了衍生想法、论点和讨论,就是担心大家按照传统的观念来使用卡片笔记法。作者也反复在提醒读者,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去研究该方法本身,卡片笔记法足够简单。只要遵循客观的学习规律和大脑特点,卡片笔记法会成为我们很好的学习和写作的帮手。重要的不是更好地记录,而是更好地思考这句话是 flomo 的创始人刘少楠说的,他也非常积极地推荐本书,并写了中文版的序言和后记。欢迎打开《卡片笔记写作法 - 如何实现从阅读到写作》,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利用时间产生的复利,更好地提升自我吧。

                  4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记得一大堆笔记终于有用了

                  这本书突破了我的认知,解决了 “记了一大堆笔记,到底有什么用?” 这个核心需求。这本书把我整个人从笔记的海洋中解放出来了,掌握了一种新的笔记方式,从 “记好笔记” 模式转换成 “用好笔记” 模式。对我来说,这个收获太让我开心了。自下而上的写作,第一,就是将未知的、不确定的写作变成可控的、基本已知的写作。新的写作其实就是旧想法、旧素材的重构和链接。只要更新数据,即可产生变化。第二,就是积累足够多的素材,量是形成一个新主题的关键。重点来啦!书里的写,不是复制,而是转化,是从一个语境到另一个语境、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转化。卢曼对这一步骤的描述是这样的:“我手边总是有一张卡片,我在上面记下看过某些内容后的想法,在卡片的背面写下书目信息。看完书后,我就会翻阅我的笔记,并思考这些笔记与卡片盒里已经写好的笔记有什么关联。这意味着我在阅读时总是想着卡片盒中可能存在的联系。” 每条笔记卡片由三部分组成:唯一标识符、笔记正文、参考文献。无论你是否手写,都要记住,做笔记的根本目的是理解它,并为下一步做准备,融入自己的思想中,最终是用上它。创新并不是突然间实现的结果,而是循序渐进优化的结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写,就无法思考,很深刻

                    不写,就无法思考;不思考,就无法得到;不得到,就无法获得快乐;不快乐,那还学个毛线呀🤔再次强烈推荐本书,先完成,再完美祝福每一位同学,都能在书中有所 “得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整理好自己的想法(《卡片笔记写作法》读书笔记)

                      卡片笔记写作法,既然有个法字,那就是一个工具。我一直觉得,所有的工具,既然能够成为一个工具,一定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经过提炼和封装,形成一个能够节省心力和时间的东西,提高效率、解决问题。那么,卡片笔记写作法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不要被题目骗了,它不是解决写作的问题,它解决的是思考的问题。其实我们在平时总觉的写作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更多的时候不是我们写不出来,而是我们根本就没想明白。或者说,只要想明白了,写出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可是,我们经常会发现,好像之前想明白了,但是一落到笔头上,就又写不出来了。这种感觉就像明明觉得自己都知道,但是就是说不明白。卡片笔记写作法就是把这个问题解决的工具。书里有一句话,我觉得对这个方法的总结非常精彩:“重要的不是记录,而是更好地思考。” 卡片盒笔记的精华所在:以新的和意想不到的方式,将不同的想法汇集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想法。我们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其实很容易产生一种误区,把 “看见过” 当做 “记住了”,把 “记住了” 当做 “学会了”。所以,我们就会产生出像刚才说的那种,以为自己想清楚了,但实际上我们并不知道的情况。卡片笔记写作法,其实方法论很简单,就是把我们的随时想到的想法记到卡片上,然后和之前已经有的卡片进行一个联结和排序。有些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把一个个观点和想法,用一个框架和逻辑整合起来,其实就会是一篇不错的文章。卡片笔记的方法,就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外脑,帮助自己把这些零星冒出来的灵感记录下来,简单用逻辑表示出来。最后在我们要形成文章的时候,对这些想法进行整理,组织好架构,在做些细节和语言上的调整,就会很快、很有效率地完成写作的任务。那么在这个方法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有三个。第一,是要随时有意识地记录自己的灵感和想法。或者用手写,或者用书里介绍的很多有效的工具,这不用多说。但是有一件事情很重要,就是记下来的时候要尽量把自己的想法表述清楚,用写文章的标准来表达,并且记录好文献出处,这样会省去好多后续的麻烦。第二,是要把自己的灵感和想法做好索引。就是说要让自己当下产生的想法和之前的产生链接。这种链接可以不紧密,也可以逻辑上没有那么严谨,但是一定要有链接。这样在后续做梳理的时候,就会很容易根据现有的材料来进行组织。至于做链接的方法,按书里说的随意编号就好,就按你认为有逻辑的顺序编排就好。第三,是要不停地阅读和思考。记笔记也不是最关键的工作,思考、阅读、理解和提出想法才是,笔记只是它们的具体成果。如果你想长期学习某样东西,就必须把它写下来。如果你想真正理解某件事情,你就必须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思考既要在自己的脑子里进行,也要在纸上进行。你必须将你的想法外显化,必须把它们写下来。最后,我想说的只有一个事:所有的工具都是有用的,只不过要坚持用下去,用成自己的肌肉记忆。“哪有什么惊人绝技,有的只是把简单有效的方法用到极致罢了。”【摘抄】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最大的优势在于越积累越有价值,而不是越积累越乱、越令人困惑。如果按主题分类,就会面临两难,要么在一个主题中加入越来越多的笔记,这样只会使笔记越来越难以被找到;要么在其中加入越来越多的主题和子主题,而这只会把混乱的情况转移到另一个层面。相比之下,传统的笔记系统是为了找到你意图搜索的东西,让你的大脑疲于回忆,而卢曼卡片盒笔记系统则是为了给你呈现你已经忘记的想法,让你的大脑专注于思考。要想写好论文,你只需要对一篇好的草稿加以修改;要想写出好草稿,你只需要把一系列的笔记变成连贯的文字;为了获得连贯的文字,你只需要重新整理卡片盒里已有的笔记;所以,你真正要做的就是在阅读的时候手里有一支笔。写作和学习的挑战不在于去学,而在于理解,因为我们一定能学会我们所理解的东西。问题在于,有些东西的意义不一定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我们去探究。所以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详细阐释,而详细阐释无非是将信息与其他信息以有意义的方式连接起来,第一步是对当前内容进行足够的思考,然后我们才能写下它,第二步则是思考它对其他语境的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绘制自己的知识网络,做自己的得到

                        对于得到,除了非常丰富的知识,最主要的就是强大的搜索能力,而这么强大的搜索就是得到把知识当作知识网络来管理的。同样我们自己学习这么多知识,想要更好的发挥知识的作用,我们也就要有自己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网络,最好的方式就是写作,记下自己的知识。之前对于写作,感觉做到自律就可以,每天输出一点总会有成果的时候。毕竟有一万小时定律在那里呢,但很多时候却忘了是需要刻意练习的。而对于写作的刻意练习就是让每天零碎的知识建立起链接,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很多时候也会想着要像小说家一样有灵感了记下来,但小说家最后把灵感汇总成一本小说时,也是在整理形成一张知识网络。之前总会想着一页纸方法把笔记记下来,但很多时候从一张白纸开始,忽略了不同纸张之间的关联。这本书主要讲的是针对学术性写作,其中重要的就是查阅之前相关的研究,我们必须以某种方式标明差异,并抓住概念中隐含或者明确包含的差异,这也就是论文后面附录的参考文献重要性。只有当我们以这种方式保证了信息产生模式的稳定性,才能保证后续信息处理过程的一致性。如果无论如何都要写作,那么利用写作,在笔记系统中创造一个有能力交流的伙伴是很有用的。对于我们平时思考写作也是有帮助的,首先就是记笔记的三种方式:1、 做闪念笔记,也就是临时笔记,方便找到想法。2、 做文献笔记。和自己思考有关可作为参考文献。3、 做永久笔记。找出前两种笔记之间的联系,然后把它们整合。对于我们平时阅读启发就是先找到自己想读的方向,然后找一些相关的书籍,最终看完书形成笔记整合一下。最后就是要记住并不是记得越快,学习效果越好,而是存储越难,提取才更容易。也就是说,增加写入难度,有些困难地存入,会记得更好,学习效果也会更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新定义笔记 重新定义写作

                          正如 flomo 创始人少楠在本书结尾写的最后一句话:“不写,就无法思考。” 大脑一次只能专注一件事,一次最多容纳七件事的短期记忆,而且意志力薄弱,怎么办?充分发挥大脑善于寻找联系和发现差异的优势,把想法都写到卡片上,让大脑深度思考,让想法持续迭代,让洞见开始涌现。一个比喻,大脑是 CPUflomo 是内存,印象笔记是硬盘,各司其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下而上地开始写作

                            这本书所表达的观点非常有启发。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写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活动,也就是先拟定题目,再收集思路和素材,然后组织语言和句法,最后输出成为一篇文章。然后这本书所提出的观点是,我们应该发展一个帮助自己写作的系统,这个系统应该是由卡片笔记为基础,借助卡片笔记我们可以发展自己的思路,让观点和洞见自己生长出来,也就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写作方法。应该说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且并不局限在写作领域。自上而下这种方式存在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好比计划经济,它是计划性的,从一开始就设定了目标,再层层分解,以完成目标。另一种自下而上的方式就好比是市场经济,设定好激励和反馈的系统,让其自行连接和优化,同样也能高效地完成目标。应该说无论是传统的写作方法还是卡片笔记的写作方法,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但是毫无疑问,卡片写作法是一种能够量化自己的知识获取并帮助自己打开思路的好方法。这个方法知易行难,但是愿值得去实践和尝试。把自己获取到的信息写下来,虽然很费劲,但是正是这种强力摩擦的过程,让自己能够记住和思考,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真知灼见。曾经有一位哲学家提出一个问题:是谁在造船,答案是大海。因为只有大海才能塑造何之为船,决定何之为船。在写作的领域,也许真正在进行写作的不是我们自己,而是卡片笔记背后所藏着的思维之海。思维的碰撞和连接才是产生洞见和真知的真正源泉,也是写作不二法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每一位职场人认真研读的升职工具书——输出方法

                              🍀🍀《卡片笔记写作法》,里面的讲的关于如何正确做笔记的方法,颠覆我以往的认知。不禁感叹,一个好的工具真的太重要了。还有一个思考笔记的工具:幕布。我在书写的时候用幕布书写出结构,然后再进行 Word 文档的补充,并准备写个《他人之石:100 篇教育类研究生以上论文的研究》的长期计划,这本书更加坚信我通过此种方法能在专业领域获得长足的进步。🍀🍀加油,经过长期的教育笔记输出,一定可以成为想要成为的人。但是如果要是因为种种外在因素而受到影响,自己也会坦然接受 “现实的平庸”。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贵在实践的卡片笔记

                                《卡片笔记写作法》,跳跃式的翻书,如同这本书的书名一样,你也可以把整本书,看成是卡片的合集。如果你问我:推荐这本书吗?
                                我的答案是:推荐这本书豆瓣上的评论,或许你也能找到更实用的卡片笔记法。 书中提到,如果你日常用卡片笔记法积累,那么最后的文章,将是水到渠成。这就像,如果你是一名画家,如果你有日复一日的积累,当你拿起笔、落笔的那一刻,自然就成了一幅画。作者卢曼通过 30 年的卡片积累,出了 58 本书,但成本几乎为 0,毫不费力。他说:他只是把卡片合集汇成了一本又一本的书而已。但坦白讲,每个人的天赋都各有差异。这就像,我们都只用 26 个字母 / 拼音文字进行排列组合,没有一个人是因为多用一个字母,而写出惊世骇俗的文章。但有些人写成了系统,获得了诺奖;有些人的文字,看到的那一刻,你就想扔掉。所以,个人认为,这本书更好的阅读方式是:当你觉得自己笔记写不好时,可以在这本书中试着寻找些你想要的答案。 《卡片笔记写作法》,对于学会 “卡片笔记法”,就能打造 “系统” 的自信度,远超出一般的书籍。但究竟什么是系统?每个人想要获取的知识性质不同,对系统的认知也有所不同。比如,如果你是个财会人员,那么财务相关的知识体系,会成为你的系统;如果你是个研发工程师,那么是在研究新材料,还是芯片上的知识成系统,各不相同。所以,如何打造你在自己专业领域的 “系统”,这本书能提供的帮助,并不多。但阅读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能让你对答案的探索,慢慢深入。 就好比,我们常看到,股吧里的小散,在看到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时,会问:这是利好,还是利空?但实际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情况,占的更多。就像,2022 年开年来,股价暴跌。部分小散在股吧中提出:目前公司股价低迷,为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建议公司回购股份的 “片面式建议”。但其实,根据《回购股份实施细则》,如果为维护公司价值进行回购,需要满足 “股票收盘价低于最近一期每股净资产,或者连续 20 个交易日内跌幅累计达 30%” 的要求。另外,即使满足回购条件,上市公司进行回购股份的数量、金额、回购价格等,对股价的影响也各有不同:如果,只是回购几百、几千万金额,那么回购只是上市公司的 “忽悠”,在资本市场泛不起点浪花;如果,回购价格较高,上市公司反而需要花大量的资金,影响公司的现金流;如果,回购后用于员工持股计划,而这一激励对象主要是 “大股东 / 实控人”,那么这不是间接的上市公司利益输送吗?如果,回购后的股份,用于可转债,那么如果作为小散持有可转债的你,需要及时关注回购股份 “结束” 的时间,因为这意味着你的可转债会被强制赎回。… … 我们时常,想要通过看完一本书、一个 10 分钟的抖音视频,就能有速成的成就;我们经常,想要通过专家的一句 “涨” 或 “跌”,来抓住明天的未来,一夜暴富。但即使是作者,他也花了 30 年的时间,才有 9 万张的卡片,而我们往往想,一夜之间,就有逆袭的可能,或许显得有点过于急功近利。打开这本书,并不一定能让你看完就拥有系统,但会在偶尔闲暇时间,让你拓展维度地思考,更好的笔记,或许是你所在领域的系统。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作的涡轮增压

                                  这本书必须强烈推荐,我自从用了这种方法后已经积累了快 1 千张卡片了。这个方法非常简单,把笔记做为三种:1. 闪念笔记(Fleeting Notes):这类笔记只是对收集信息起提醒作用,可以用任何一种方式来写,最后会在一两天内被扔进垃圾桶。2. 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这种笔记以一种永久可以理解的方式包含了必要的信息,并且永远不会被扔掉。它们总是以同样的方式存放在同一个地方,或者是在文献管理系统中,或者按出版标准写好放在卡片盒中。3. 项目笔记(Project Notes):它们只与某一特定项目有关,保存在特定项目的文件夹内,项目结束后即可丢弃或存档。只有将这三类笔记分开保存,才有可能实现卡片盒笔记的群聚效应,而对这些类别的混淆也是人们写作或发表作品不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反正亲身测试一年多,虽然质量不行,水平不高,但是写各种笔记的速度真的是快了很多。每天在各种论坛瞎整,也能搞出好几千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用“笔记”改变人生

                                    如何用笔记 “改变” 人生:这是一段时间以来得到平台大力推荐的一本书,许多大咖都在借鉴或践行这样的方法,来 “积累” 知识或写作。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讲,如果想着去改变自己,不管是记笔记、想创意、乃至写作,都可以借鉴书中的方法去践行,当然现在记笔记再也不必像卡曼那样用卡片盒了,用印象笔记或者浮墨等先进的电子笔记可以让我们更高效,但关键是要方法正确。记录序言中本书精华:1、卡片盒笔记法 —— 关联的、分散的、自下而上的方法不仅比一些教育者们所推崇的线性的、自上而下的方法更为自然,而且衍生出了诸多写作及笔记记录工具。2、卡片盒笔记的精华所在:以新的和意想不到的方式,将不同的想法汇集在一起,从而产生新的想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常看常新的一本书。

                                      推荐需要从事非虚构写作的学生和职场人士阅读。要注意的是,比「读它」更重要的是自己亲身的尝试实践下书中的方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这个方式到底对自己是否有用。    要知道 “并不是写在书中的方法,就是适合每个人的”。但是,写在书中的方法多少都是已经被实践证明过是有效的东西。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已经证明的东西付诸实践,然后舍弃自己不适应的部分,留下的才是最适合自己的。然后,再去读不同的书,留下不同的方法,才能慢慢生长出一套只属于自己的方法体系。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重要的不是更好地记录,而是更好地思考。

                                        因为想学习如何使用 flomo,所以阅读了这本书。上学读书时,喜欢在文字下面画线,因为有强迫症,不能接受在书的空白处记录,就一本本的写笔记,也试过李敖推荐的方法,买两本书同样的书,然后把需要的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但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弊端,想用的时候不好找,甚至根本就找不到。后来开始用印象笔记,通过建文档,分类,存笔记等方式,想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虽然是方便查找了,但花在笔记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碎片化越来越成为主流,微博,短视频,朋友圈,甚至是看书,听书,聊天都变成了碎片化。直到偶然在得到知道了 flomo,才知道还可以用碎片化的时间记录、思考和输出。而这本书的作者所使用的卡片笔记法,很好的管理和整和了碎片化的信息。flomo 也由此应运而生!对于读书,重要的不是更好地记录,而是更好地思考,系统而具有逻辑的输出。flomo,像发微博一样记笔记。哪怕每天记录一个卡片,一年也能记录 365 个,十年就是 3650 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半听半读磨完了这本书,此书精彩之处比我想得还要多得多,下个月必须重读一次。回想我学习使用 flomo 以来,本来是思考的工具又渐渐被我用成了收纳箱,大错特错。卢曼卡片笔记法要求把笔记分三类:起提醒作用的闪念笔记包含必要信息,且自己可以理解的永久笔记还有与特定项目相关的项目笔记我却却把闪念笔记当做了永久笔记,接下来我想培养自己记笔记的习惯系统,以卢曼卡片笔记法的标准。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