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3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走进一场完美的旅程

    人们之所以去旅行是因为对身边的事物已经熟悉,渴望到新的环境中去发现美,带给其美的感受。作者认为旅行的过程中绘画最能深刻的理解旅行过程中所发现的美,最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旅行的艺术》里,作者揭示了旅行的深层意义,他认为旅行以及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这样的体验更主要体现为让自己发现并获取生活的价值。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评论说,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人们如何好奇和观察,让人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对于目的地的取向,对于事物的取向,其本质与价值是内在必要的因素,但在现实世界里,许多艺术品及名人的点缀与渲染,有时则会使一个地方由不为人知到多人慕名而去。名人有意或无意地 “倾向”,也容易为缺乏主观的大众提供 “客观” 的指导,人们以此为标准,不由自主地走入别人预设的审美框架。这本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我们如何好奇、思考和观察,让我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旅行是什么,德波顿并不想急于提供答案,旅行为什么,德波顿似乎也不热心去考求。但,释卷之后,相信每个读者都会得到一种答案-这答案,既是思辩的,也是感性的,既酣畅淋漓,又难以言说,因为,它更像是一种情绪 ,令人沉醉而不自知翻开这本书,你踏上的将是一次异乎寻常的阅读旅程。

      6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旅行是用来体验感受的,感受故和当下的人和风景,构成每一个人独一无二的体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为何而旅行?

        你是否也曾经因为一幅画或是一本书,起心动念做了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你的旅行途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烦心事吗?当到达目的地时,迎接你的是一桩桩的措手不及吗?当旅行地的现状是画家或作家笔下的细腻润滑被粗鲁狂暴取而代之时,其过程是否时时刻刻考验着你不耐的神经?…… 这么多问题,想要旅行的人,该怎么办,能怎么办,要怎么办?当我们专注于一个地方的图片和文字描述时,往往容易忘记自我。旅行的现实意义,提醒我们自我的抗议似乎不可忽视。而艺术催眠酥软的心智,越发刺挠起来。人在烦躁和逃离时,更像一个哲学家。在现实里,都是无辜的受害者。期待与当下或未来的印证,反复说明着时间和空间塑造了我们。当信息的茧房还没有完全封裹我们,时刻想要提高生命质量的我们,一定是要 “降噪” 的 —— 降低身边的噪音对我们时间利用效率的影响。于是,空间上的旅行,便是一个面善的选项。旅行可以提供定时独处、任务隔离和课题分离的时间胶囊。不定期服用,不定期空杯,让我们有下一轮贪杯的资格和勇气。出发、动机、风景、艺术、回归 —— 哲人性的思考,在时间的胶囊中结晶,供各种各样的人们服用。旅行能催人思索。只是人们不理会被催促的幸福。他们喜欢迷幻的霓虹灯,那些直截了当的治愈。那些安静远去的时间,最好不要前来打扰。什么是旅行的艺术?这是关于心境的问题 —— 热情地向往、谦卑地接近、敏锐地发现、包容地投入、认真地思索或记录,戒除视若无睹的傲慢与懒惰,拥抱时间,创造生活。想象,是一切美好的翅膀,是一切行动的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常走访大自然是解除城市生活中罪恶的必要良方

          不管是单独拿出一段时间去向远方,还是忙里偷闲到都市郊区感受大自然的气息,旅行对我来说有一部分是对日常单调生活的逃离,或许也可以说是对远方不确定性的迷恋。去哪里并不重要,只要能享受一段和单调日常不一样的风景就足矣。旅行能催人思索。很少地方比在行进中的飞机、轮船、地铁和火车上更容易让人倾听到内心的声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旅行的意义

            旅行,风景重要,但心情更重要!如何描述心情,以素描的方式,用文字写下来,写下看见的,感受到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启发人们用不同于寻常的视觉去发现旅行于我们的人生意义的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但其实不管去哪你一直在路上

                生活是不是苟且,取决你怎么看怎么过,把旅行当逃离 -- 没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旅行的意义和收获,来自于如何看待旅行本身。思维和角度的不同,决定了出走又回来之后,人的变化。作者提倡的有意义的旅行,更多是站在人文主义的立场,用人的哲学思考、生命体验等角度去感悟旅程中遇到的很多即使微小不起眼的事物,从而是旅行的体验更加充满细节、鲜活而丰富,可以从中感受到人的存在和价值。如果能有书写的习惯,记录下旅行的点滴和感悟,那就更加能提炼和保存旅行的意义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应该在旅行开始前读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不错啊

                      以前旅游都是走马观花,到此打卡。看了这本书得到了不少启发,比如到底什么是美?什么是壮阔?以前只是感觉,但说不出所以然,这本书打开了窗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 1801 年一篇写于南美洲的自传体笔记中,亚历山大・冯・洪堡写到了他旅行的动机:“我被一种不确定的渴望所激励,这种渴望就是从一种令人厌倦的日常生活转向一个奇妙的世界。” 正是这种对立的关系,即 “令人厌倦的日常生活” 与 “奇异的世界” 相对的关系,引起了德・梅伊斯特的兴趣,他乐于为这两个世界重新划出精妙的界限。他一定不会告诉洪堡,南美洲是乏味的,他仅仅会催促他去思考,他的故乡柏林或许也能提供某些东西。80 年以后,尼采读了德・梅伊斯特的著作并大加赞赏(他自己也是一个老在斗室打转的人),他曾发表如下感想:有些人知道如何利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经验,使自己成为沃土,在这片沃土上每年能结出 3 次果实,而其他一些人(为数众多)则只会逐命运之流,逐时代和国家变幻之流,就像一个软木塞一样在上面漂来漂去。当我们观察到这一切后,我们会把人分为两类:一种人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另一种人则是化神奇为腐朽,绝大部分人是后者,前者则为数寥寥。我们遇见过穿越沙漠的人,在冰上飘泊或在丛林里穿越的人,然而在他们的灵魂里,我们无法找寻到他们所见的痕迹。穿着粉红色和蓝色相间的睡衣,心满意足地待在自己房间里的塞维尔・德・梅伊斯特正在悄悄提醒我们,让我们在前往远方之前,先关注一下我们已经看到的东西。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