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网络开始加速时没有一个通道能够幸免#每天解读一本书
一句话总结 “什么样的信息更有价值” 背后反应出 “庞大的组织变革之下的矛盾与可能”。
整本书读下来,我一直不断有 “这不就说我吗?” 的感受,甚至是谈到《纽约时报》主动开始放弃追逐新闻的快,而引发了一些已经适应的记者不满时,我发现我甚至也有相似的感受,不由得感叹,作为个体沉浸在时代的图景中是多么容易迷失于眼前。
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作者在 2010 年在《纽约时报》待了近半年时间,深度解读了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纽约时报》在纸媒与网站间的犹豫,有宏观上两种新闻生产模式,甚至是价值观的冲突,也有微观上每个人,受到立场、利益影响的不同选择。
作者从这种 “田野调查” 中看到了在新媒体时代即时、互动和参与三个属性对新闻业价值观和生产流程的重新塑造,可以看到《纽约时报》中不同人物拒绝、接受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指出了沉沦于网络会对报业造成的 “同质化” 和 “指标化” 的风险。
从今天来看 (查阅了一些资料),《纽约时报》选择了一条领头者才能走上的道路,树起了 “收费墙”,主动隔绝了网络对其新闻价值的稀释,这本质上是选择了信用变现的道路,2011 年 3 月,《纽约时报》推出数字付费订阅,8 年后已坐拥 300 多万数字内容订阅用户 (在纸媒巅峰时期也只有 180 万订阅),营收与利润达到五年最高。
这也就可以理解《纽约时报》的一些 “精分” 报道模式,在抨击完别人后又报道别人的反怼,因为把 “truth” 作为口号它们,时刻都要维护自身的信用,“可信” 成为其与用户间最重要的契约,这种契约不会改变它报道中的立场和色差,但至少可以保障它的价值不受动摇。
而回到本书去看这场变革,会发现 “大而不倒” 已经不成立了,“生态不倒” 可能才是新时代组织的样貌。
以下是我的解读。
一、我的收获
作为从事相似工作的人,我一直在自己是新闻记者还是分析师之间不断的摇晃,而读完本书以后我没有了这些浮浅的身份问题,看到了更深一层的拷问 “信息的价值是什么?”。
这背后实际上是整个媒体行业不断拓展,使得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每个组织都必须经历的重新定位的过程。当媒体从单纯的报纸、电视台等新闻机构泛化到了整个社会网络时,每个局部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抱着过去那种大而全的想法的人无异于用局部对抗整体,那他们有胜算吗,如果有胜算在哪?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还没有找到答案,但这其实是每个从业人都该好好思考的,因为我们已经看到面临 “信息真空” 时,社会网络自发生产信息的力量,它没有像书中很多研究者 “乌托邦” 式的众人参与的美好景象,充满的是谣言、利益、恐慌和愚蠢,就像爬虫脑的反应一般,情绪、极端、稀缺感爆棚,或许这也证明了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尚处于原始阶段的事实。
以上的结论为我找到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局部有可能战胜整体,前提是这个局部必须是 “前额叶”,而这种战胜也不是驯服,是一种帮助。
这让我觉得自己的尝试和坚持可能是对的,提供更有深度的,分析预测的信息本身是局部在信息处理上胜过整体的机会,把速度让出去,用视野赢在未来,因为整个社会网络虽然算力无穷,但生存算法让它把太多资源投入了不同的可能中去,而为了稳定自身也会有大量算力的消耗,使得时效的快永远都是暂时的,它能随时看到每件事的发生,但它永远只看得到现在。
不过当开始这么想时,我的习惯又开始发作,“这会不会是我的自证偏误”,但不知道为何,越是有这种意识我越是安心,我开始找到自己的定位了吗?
二、本书解读
这本书实际上是从网络时代即时、互动 (这里是指信息媒介的多样化) 以及参与度的不断增加,对传统报业造成的冲击,但换个视角来看就是一个组织在遭遇不可逆的趋势下转型的范例,从书中我们会看到多元化的价值,权威的本质以及变与不变的思考,它们成为了一个组织想要变化的根基。
一是多元化的价值。多元化是什么,很多作品里都有轻松的说法,“包容”“创新” 不胜枚举,而在本书中我们会看到,多元化的本质是冲突、矛盾甚至危机,而要能真正创造多元化,必须要一个超越以上动力的凝聚力。《纽约时报》无疑是幸运的,因为商业利益想要推动新媒体化的管理层,尝试建立个人品牌的一部分人,以及担忧和拒绝的另一部分人,他们有的稳固了其报道专业性的根基,有的提供了社交网络运营的成功经验,有的提供了媒体形态变化的土壤,这让他们果断跟进了实时更新的报道模式,也能主动放缓自己的更新效率。
作为个体,如何保持这种状态,除了持续学习以外,我们还需要深度的思考和对自我的质疑,我想这就是组织更容易做到的原因吧,组织可以换一群人,就更换一套新的逻辑,而个体很难动摇世界观的中心拼图,除非 ta 的中心就有深刻的怀疑与合理的信任。
二是权威的本质。从信息流的变化我们会发现,报业过去的权威性来自于 “垄断”,而如今的权威性来自于 “信用”,后者比前者脆弱百倍,却也坚韧百倍,前者会被技术快速摧毁,后者只要 “说真话” 就永垂不朽,但这一基础却也无比脆弱,只要有一次信任危机就可能永不复还。
但这背后也有矛盾,那就是 “真话” 究竟是什么?是先有的信任还是先有的真话?
三是变与不变的思考。身处变化中的人或许最该好好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常常看到变化,看到飞速的革新,却既没有真正看到变化的是什么,也没有看到哪些东西没有变。新闻业里,人们对增量信息的需求没有变,B 站各种行业经验分享最近火起来也是一个佐证;而分发的模式在变化,这种变化不是从 A 到 B,而是由一生二,时效开始和深度逐渐走远,第一个报道新冠会受到关注,回形针滞后但简单清晰的分析也能火。
这是一个分工重新兴起的时代,从来没有什么所谓的 “U 盘生存”,有的是更强的价值创造能力。
三、我想说的
今天还稍微想谈一谈我的一些脱离开本书的内容,因为谈到新闻就必然面对无穷尽的观点。
很多时候我们总认为有好坏、对错,就像以前我一直认为世界有最优解,就像博弈里有占优选择,有纳什均衡,可真正深入了解博弈论和世界之后会发现,它们都只能算作一种时间上的趋势。
而真正决定我们选择的是信念,谁选的数字小谁就获胜,所有人都会选 0,而谁的数字更接近平均数的三分之二,就会体现出两个因素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和他对周围人聪明程度的预估,他非常聪明也可能选 66 以上的数字,因为他认为周围的都是蠢货,或者它可以确保其他人选 100。
而我们在谈多元化的时候本质是什么呢?这不禁让我思考。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9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作者在 2010 年在《纽约时报》待了近半年时间,深度解读了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纽约时报》在纸媒与网站间的犹豫,有宏观上两种新闻生产模式,甚至是价值观的冲突,也有微观上每个人,受到立场、利益影响的不同选择。作者从这种 “田野调查” 中看到了在新媒体时代即时、互动和参与三个属性对新闻业价值观和生产流程的重新塑造,可以看到《纽约时报》中不同人物拒绝、接受背后的动力和原因,也指出了沉沦于网络会对报业造成的 “同质化” 和 “指标化” 的风险。从今天来看 (查阅了一些资料),《纽约时报》选择了一条领头者才能走上的道路,树起了 “收费墙”,主动隔绝了网络对其新闻价值的稀释,这本质上是选择了信用变现的道路,2011 年 3 月,《纽约时报》推出数字付费订阅,8 年后已坐拥 300 多万数字内容订阅用户 (在纸媒巅峰时期也只有 180 万订阅),营收与利润达到五年最高。这也就可以理解《纽约时报》的一些 “精分” 报道模式,在抨击完别人后又报道别人的反怼,因为把 “truth” 作为口号它们,时刻都要维护自身的信用,“可信” 成为其与用户间最重要的契约,这种契约不会改变它报道中的立场和色差,但至少可以保障它的价值不受动摇。而回到本书去看这场变革,会发现 “大而不倒” 已经不成立了,“生态不倒” 可能才是新时代组织的样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