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生花妙笔为你报道“新闻”!

内容简介

几乎没有一个角落能够躲避新闻的不断轰炸,
新闻的喧嚣纷杂已经渗入自我当中,
但我们很少意识到新闻强大的影响力:
新闻不仅能左右我们对现实的观感,还能塑造我们的心灵状态!

一场饥荒、一座遭到洪水淹没的城镇、一则明星八卦、一个政府的垮台、一位经济学家对于明年发展趋势的预测……这类外在的骚动,很有可能就是我们获得内心平静所需要的东西。

当新闻支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帮助我们去回应和思索新闻造成的影响:包括心中因此出现的羡慕与恐慌、激动与受挫,以及裹挟在不断向我们涌来的新闻大潮中,偶尔会怀疑自己如果不知道是否会比较好的种种情境。

全球著名的才子型作家德波顿由此出发,解析六大类型的新闻报导——政治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名人新闻、灾难新闻、消费新闻。

他的透彻观察,引导我们产生适当的观点,使我们体会到──与新闻报导的暗示恰恰相反──其实没有什么事情真正算得上是新奇、值得讶异,或者恐怖至极。

目录

  • 版权信息
  • 我们的失败与伟大
  • I 前言
  • II 政治新闻
  • 乏味与困惑
  • 些微的希望
  • 恐惧与愤怒
  • 严重洪水席卷英国致村庄撤离
  • 恶人与丑闻
  • 庸见
  • III 国际新闻
  • 信息/想象
  • 细节
  • 摄影
  • IV 经济新闻
  • 广义货币供应与乌托邦
  • 投资人新闻
  • V 名人新闻
  • 仰慕
  • 嫉妒
  • 成名的渴望
  • 成名的伤害
  • VI 灾难新闻
  • 悲剧
  • 意外
  • 自然
  • 健康新闻
  • VII 消费新闻
  • 餐饮,旅游,科技……
  • 文化
  • VIII 结语
  • 个人化
  • 心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8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体察新闻从何时开始不再具备原创或重要的教育功能

    每日一书:《新闻的骚动》。要想实现充实的人生,必须具备这样一种能力:能体察新闻从何时开始不再具备原创或重要的教育功能。在这些时刻,就应该终止止于幻想的关联,明白余生苦短,而自己的目标尚待完成。查阅新闻就像把一枚海贝贴在耳边,任由全人类的咆哮将自己淹没。借由那些更为沉重和骇人的事件,我们得以将自己从琐事中抽离,让更大的命题盖过我们只是聚焦于自身的忧虑和疑惑。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当新闻取代宗教、成为我们的核心指导来源和权威检验标准时,社会就进入了现代化阶段。在发达经济体中,新闻如今占据的权力地位,至少等同于信仰曾经享有的位置。现代政治的核心是个宏伟而壮丽的理念,即每个公民都在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担任自己国家的主人翁。要实现这个诺言,新闻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因为只有通过这个渠道,我们才能观察国家领导人,从而评判其治国能力,并形成我们应对当今最迫切的经济及社会挑战的立场。新闻机构不是民主的附带产物,而是民主制度的保证人。我们只能用间接的方式,依靠想象而非实际体验来形成对社会的印象,并且还需借助两种工具的大力帮助。第一种工具是建筑。一个国家的街道、房屋、办公楼和公园的外观,共同表现了当年设计这些建筑、如今栖身这些建筑的人的精神肖像。第二种让我们了解他人性格的工具,当然就是新闻。是新闻让我们得以认识生活中没有机会认识的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新闻中的报道和评论,对自己所生活的国家形成特定的印象。除了惯常于聚焦灾难和邪恶之外,新闻在某些时候也应发挥另一项重要功能 —— 提炼与浓缩些微希望,以帮助国家在艰难中披荆斩棘、开创未来。在揭露社会恶行、攻击现存缺陷的同时,新闻也不应忘记:构建美好、宽容和健全的社会愿景也同样重要,惟其如此,才能唤出人们为之奉献的意愿。我们花在新闻上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产生两种情绪,其一是恐惧,其二是愤怒。当新闻记者被问到其对社会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他们一般都会特别强调:“对权力展开问责” 乃其天职。根据这种论断,新闻业从根本上乃是警力的分支,以及税务机关和各种消费者团体的代表。新闻率先揭发罪行,继而协助检举违法乱纪实例,从而保护沉默的大多数的利益。现代白痴可以轻而易举地掌握过去只有天才知晓的事务,但即便如此,也改变不了其白痴的本质 —— 而人类在过去的时代从来无需烦恼这种令人沮丧的组合。在福楼拜看来,新闻武装了愚蠢,并让傻瓜变得充满权威。我们也应该像福楼拜一样,在遭逢那些意见似乎稍显过于统一的观点时,在头脑中敲一敲警钟。我们应时刻保持怀疑的态度,警惕那些藏匿在最漂亮的字体中、最权威可信的标题下,却也许是最彻头彻尾的愚昧。国际报道遵从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则,即以国家的外交及经济关系为优先。因此新闻时事几乎只报道军事、商业或人道主义问题。国际新闻想要告诉我们:该与谁为敌、和谁贸易,或怜悯于谁。我们或许可以坚持要求新闻报道稍微学习下莎士比亚,对事件中的普世性因素给予关注 —— 特别是那些容易显得乏味的国际新闻。如果选择正确的呈现方式,报道很可以帮助读者跨越文化和情境鸿沟,以知识转化为目的,将人类同胞的种种经历视为思想源泉,从中不断汲取灵感、警示、引导和洞见。新闻记者总是努力选择最远离本人色彩的语气报道新闻。约翰・汉宁・斯皮克(1827-1864)我们已经完全忘记了摄影的潜力 —— 它本是一介信息载体,也肩负着重要职责:在我们一再自负而莽撞地认定自己早已熟知世界的状况下,图片能够引领我们以适当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什么样的工作才富有意义?不论你从事多么谦卑的工作,当一天劳动结束,如果我们能够感到自己的工作从某种角度为他人带来了帮助,能缓解痛苦或者增加满足 —— 不论多么微小,那就是意义所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给一种态度 —— 新闻令人讽刺的一面与未来前景。灵活、感性、风趣幽默…… 同时不免啰嗦,看得人困。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