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历史困境下的帝王人性与道德审判
本书是一部以宋高宗赵构为核心的历史人物传记,全书以靖康之变为起点,至高宗内禅去世为止,共分十三个章节,作者以 “设身处地” 的姿态,竭力将赵构从传统史书中 “昏君”“懦夫” 的标签中剥离,还原其作为乱世君王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赵构的继位背景是理解其执政逻辑的关键。靖康之变后,北宋政权土崩瓦解,年仅 20 岁的赵构仓促登基,面对的是一副 “超级烂摊子”:军事溃败、财政枯竭、官僚系统瘫痪,甚至 “连发军饷的钱都不知如何筹措”。作者通过考据赵构的早年经历,指出其出身卑微(生母为妃嫔侍女)、缺乏政治历练,在北宋时期 “唯一政务活动是节日喊吉祥话”。这种 “白纸式” 的执政起点,让他在面对金军南侵、苗刘兵变等危机时,不得不以生存为第一要务,甚至不惜牺牲道德理想。正如书中所言:“二十岁的赵构无经验、无亲信,只能靠血统收拾烂摊子,比五代十国的乱世君主更艰难”。这种视角与《临安之变》对赵构责任转变的分析不谋而合 —— 从 “只需对自己负责” 的热血青年,到 “背负国家存亡” 的帝王,其决策逻辑必然转向现实优先。赵构最受诟病的《绍兴和议》,在书中被置于宋金实力对比的框架下重新审视。作者援引史料指出,南宋虽向金称臣,但仍保有独立治权(如税收、军事、人事任免),且 “绍兴体制” 的建立本质是 “以时间换空间” 的战略收缩。赵构并非盲目投降,而是基于对南宋军力的清醒认知:缺乏骑兵的宋军难以长期固守黄河防线,即便岳飞北伐成功,“战线推进到黄河也难以维持”。这一判断与虞云国等宋史学者对赵构 “政治智商超群” 的评价相呼应。书中甚至提到,赵构曾试图通过 “淮西布袋阵” 主动出击,但因军事误判失败,反证其并非一味怯战。这种分析试图将 “苟安” 解读为 “止损”,但作者也坦言,赵构的私心(如贪恋权位、缺乏收复故土抱负)同样不可忽视。赵构的 “千古骂名” 集中体现在冤杀岳飞与重用秦桧两件事上。作者虽未直接为这两项罪行开脱,却通过历史情境的还原试图弱化其道德属性:一方面,岳飞触碰立储禁忌、多次抗命的行为,在赵构经历苗刘兵变的心理阴影下,被解读为 “威胁皇权”;另一方面,秦桧作为和议政策的执行者,其专权本质是赵构巩固皇权的工具 ——“维护秦桧即维护赵构自己”。这种解释与《缔造的 “中兴”》中 “圣君贤相” 共谋体制的观点一致。然而,作者也承认,赵构的凉薄自私(如王夫之评价 “求一念超利害不可得”)使其最终沦为 “道德真空的权术家”。书中对南宋 “152 年国祚” 的成就持矛盾态度:一方面肯定赵构 “休兵止战” 为南方经济文化繁荣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痛陈偏安政策导致 “中原正统性丧失” 与 “文化内敛僵化”。这种评价折射出历史叙事的困境 —— 若以政权存续为标准,赵构堪称 “中兴之主”;若以华夷秩序与道德理想衡量,则难逃 “丧权辱国” 之责。虽然金军撕毁协议,战火重燃后,赵构也默许逐步给岳飞平反,正如作者所言:“赵构的算盘未必全错,但代价是岳飞的血与民族精神的矮化”。本书通过 "去标签化" 的史学研究,试图将赵构还原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复杂个体,引导读者理解其决策背后的时代局限性。"学历史的妙趣在于思考过程,而非记忆年份"。但千万不要陷入 “洗地” 的诡辩术,在其位就只能谋其政,大是大非的问题要有底线思维,身为君王再多的理由,杀忠良,丧权辱国都必将背负千古骂名。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5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看似荒唐的无奈之举这本《南渡之君》是一部聚焦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的历史著作。作为作者的第二本书,它延续了赵大胖对宋史的深入研究,同时以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事风格,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复杂而多面的宋高宗形象。全书以宋高宗赵构的一生为主线,围绕十三个关键问题展开分析。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还原了赵构从靖康之变后的仓促即位,到建立南宋政权、与金国和谈的历史过程。书中不仅梳理了赵构的政治决策,还深入探讨了他的心理活动与时代背景的互动。例如,作者分析了赵构在靖康之变后的尴尬处境:他出身低微,缺乏治国经验,却不得不面对一个被金兵摧毁的烂摊子。这种细致的描写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赵构的决策逻辑。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我们不能简单地用 “好” 或 “坏” 来评价历史人物。他以赵构为例,指出赵构的许多决策,如对金国称臣、杀害岳飞等,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无奈之举。作者通过对比史料和逻辑分析,试图还原一个更真实的赵构形象。例如,书中提到《绍兴和议》并非完全的卖国行为,而是一种外交策略,旨在为南宋争取喘息之机。此外,作者还探讨了赵构与秦桧的关系,以及南宋政权的 “绍兴体制”。这些内容不仅揭示了南宋政治的复杂性,也颠覆了我之前对赵构的刻板印象,确实很精彩。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2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宋高宗赵构(1107—1187 年)是宋徽宗赵佶的第九个儿子,本来毫无机会当皇帝,却因为靖康之变的阴差阳错,成为南宋王朝(1127—1279 年)的开国之主。他的一生,见证了大宋王朝最繁华的全盛之光,最悲惨的亡国之痛,最艰难的复兴之路,他是两宋之交这几十年来最权威的旁观者、亲历者以及决策者。他的身上有一个巨大的争议:他究竟是一个精明强干的中兴之主,还是一个软弱无能的昏庸之君?认为他是中兴之主的人,觉得他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亲王,没有接受过任何关于皇帝的职业培训,没有带过兵,没有理过政,却在国家遭逢大难之际,以二十岁的年纪,率领一批临时拼凑起来的文官武将,在金兵的不断追击、伪齐和国内盗寇不断骚扰的情况下,硬是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起了稳定的南宋王朝,延续了大宋的国祚。认为他是昏庸之君的人,觉得他作为一国之君,不主动北伐去救父母,任由他们在金国受难,是为不孝。当了皇帝之后,有全国军民的支持,手握几十万重兵却主动选择求和,与金人签订了屈辱的 “绍兴和议”,使大宋沦为金国的附属国,是为昏庸。为了向金人表达和谈的诚意,他不惜杀死了在战场上表现极为卓越的名将岳飞,制造了宋代历史上排名第一的冤案,是为歹毒。每一个结论都有足够让人信服的论据,但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不由自主地深思: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为了回答这个极其严肃的问题,我把宋高宗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事情梳理了一遍,想通过现存的、可信的史料对这些事情进行分析和推理,解释他做出这些决定的原因,力求还原一个尽可能真实的宋高宗。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挺有趣的本書圍繞決定南宋命運的三個人展開-趙構、秦檜、岳飛,趙構因為重用弄臣秦檜而背上昏庸無能的罵名,而秦檜因為陷害忠臣岳飛而背上千古罵名,岳飛因為成功擊退金人被後人冠上‘英雄‘的名號。其實,如果能從趙構成長、登基的過程來分析趙構的心裡會更明白為何趙構想像金國求和換得和平。趙構十九歲登基,直到和平協議簽訂的十六年裡天天都在金兵追殺的恐懼中,有過逃亡各地,叛軍逼退位,海上漂流、父母兄弟姐妹老婆小孩都被俘虜的經歷,隻身一人逃亡的過程中還必須組織起剛剛建立的國家內政-用人、財政、行政,除了內政,還必須持續與金國的戰爭,外交等等事務,趙構曾說,國家建立之初,他天天得批奏摺到半夜,這樣的生活久了也不難想像為何趙構會在內政穩定、財政健康、軍隊有戰力後急於向金國求和以換得一個安寧,不是不能打,而是更想過上安寧的日子。而秦檜被重用,則是基於他的施政目標和趙構能夠對齊,清楚地把握了趙構想要什麼的心裡,因此受到皇帝的長期重用,秦檜是一個弄臣是無法否定的,秦檜在歷史上的污名也不可能被洗刷,但如果知道秦檜代表的其實是趙構想要安定的心裡,而趙構想要安定是因為疲憊於長年逃命,也就不會那麼怪罪秦檜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每日一书:《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宋高宗一生中,在和平时期当过一个与世无争的普通王爷,在兵临城下的时候当过生死一线的人质,在家破国亡的时候当过孤身领兵的大元帅,在风雨飘摇的时候当过肩负使命的一国之君,在大功告成之后当过优哉游哉的太上皇。他经历过父母离散、壮年丧子、敌军追杀、武将叛乱、大兵压境、海上漂泊,他的身份、他的心理、他的人生都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这样的一个人绝对不是一两个词语或者一两句话就能准确描述的。他的人生应该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貌似养尊处优但是其实也并不是那么 “尊” 和 “优” 的康王阶段,这个阶段到靖康之变也就是他十九岁的时候为止。他身为一个几乎是无依无靠、最不起眼的王爷,却拥有着难得清醒的头脑,学习骑射、学习识马、学习治国方略、学习排兵布阵…… 直到现在我都理解不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态,让他默默地学习这些知识。也许,冥冥之中真的有一个神秘的力量在告诉他,天将降大任于他,希望他早早做好准备,等待着机会的来临。在这个时期,他可能从没奢望过会当皇帝,他只是想要让自己和母亲的生活过得更好一点儿。从他后来的所作所为看,他有勇气、有能力、有智谋、有野心,他在努力准备着向上爬,虽然不知道最终能够爬到什么位置上去,但是他没有放弃过努力和准备。第二个阶段就是他主动出城去当人质到登基当皇帝这个阶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多,却让他的人生发生了最重大的一个转折。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身边出现了很多机会,也隐藏着无数的危机。这些机会和危机在他的面前,就像是一系列的闯关游戏,只要选错一个答案他就只能跟其他的兄弟一样在金国不得善终。但是非常幸运的是,他把每一道题都做对了,从一个毫不起眼、没有任何同母兄弟的孤单老九变成了大哥钦宗最信任的兄弟,再从一个炙手可热的亲王变成了统兵数十万的大元帅,再从大宋王朝唯一的希望变成了皇帝。在这个阶段,萦绕在他身边的关键词是 “幸运”,他毫无疑问地成为北宋王朝最幸运的一个人。也许,这些顺风顺水的经历让他放松了警惕,以为唯一的敌人就是金兵,其他的都是顺理成章、都是水到渠成、都是众望所归、都是天命使然。他膨胀了,但是,对于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来说,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大意外、大惊喜,这种膨胀是任何人都避免不了的,也没必要对他苛责。第三个阶段则是他从登基之后到绍兴十一年年底、十二年年初跟金人正式达成和议之后的这个阶段。在这接近十五年的时间里,他从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成长为一个三十五岁的中年人,这既是他成熟的十五年,也是他性格重塑的十五年。幸运之神再也没有像第二阶段那样一力庇护他,在这漫长的斗争岁月里,他 “经验不足、亲信不足” 的劣势被无限放大,他创造了大宋皇帝不少的耻辱纪录:他是第一个被逼退位的,他是第一个被敌军追得下海的,他是第一个在自由的情况下向敌国公开臣服的…… 在这十五年里,他开始从一个意气风发、志向远大的年轻人慢慢变得保守而隐忍,他开始明白了很多道理:平时对他三叩九拜的大臣们并不是每一个都忠心耿耿的,单单靠 “信任” 和 “恩赐” 是无法做成很多事情的,“皇帝” 这样一个称呼在军队里并不是百分百管用的,跟对手签订的协议是随时可能被撕毁的,谈判是需要有战场上的表现来作为筹码的,很多时候钱是比其他很多东西都要管用的。几乎可以说,赵构这段时间里性格成型,他也几乎真正明白了应该怎么当一个皇帝才能确保自己的安全和尊严。第四个阶段是绍兴和议之后到他去世的这漫长的四十六年。在这四十六年里,他对权力的欲望已经下降到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他先是放任秦桧,除了军事权之外,几乎把人事、经济、行政等所有的权力都交给了秦桧,自己安安心心地在皇宫里当一个旁观者,即便是秦桧清除赵构曾经非常看重的大臣,赵构也表现出了非常大的宽容,甚至一度让人怀疑他和秦桧之间有什么无法公之于世的幕后交易。而在赢得了对海陵王南侵的战争之后,他又非常干脆利落地在五十五岁的年纪把皇位移交给了自己的养子赵昚,并且给予了赵昚足够的自由度和决策权。可以这么说,这一对太上皇和皇帝的关系,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赵构受到的尊重程度远超此前的晋惠帝、唐高祖、唐玄宗、宋徽宗,以及此后的宋孝宗、宋光宗、明英宗。清乾隆皇帝虽然同样受到嘉庆的尊重,但是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远不如赵构和赵昚这般亲密无间;而乾隆对于权力的掌控欲,也远远超过当了太上皇的赵构。然而,在这个阶段的赵构并不是昏庸,他在秦桧去世之后重新布置政局时表现出来的老到和果敢,非常明确地告诉了所有人,他不是管不住,只是懒得管。从这四个阶段,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赵构的成长之路,以及他的性格成熟和定型的过程。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 “失去生育能力” 这件事情对他的巨大影响,九死一生得到的皇位却无法传给自己的亲生子嗣,恐怕这也是他 “不恋权” 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他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我只能说,他是一个聪明的利己主义者。他在波谲云诡的岁月中慢慢弄清楚了,什么样的处事方式才是对他最有利、最舒服、最安全的,至于亲情、尊严这些其他问题,都可以让位给他的第一选择。如果他是我们身边的一个朋友,那么我不愿意和他相交;但是如果把他放回到皇帝岗位上,我倒觉得,他的工作完成得不错,至少是在及格线以上。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从《南渡之君》到杭州遗址探秘及“秦桧便桶”的传闻我是杭州本地人,读完本书,就想着给同学们出个旅游攻略!杭州作为南宋都城(1138-1279 年),承载着 “南宫北市,半城湖山” 的独特风貌结合历史学者赵大胖以宋高宗赵构的视角,剖析南宋定都杭州的决策与 “偏安” 背后的挣扎。《南渡之君: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一书,让我们既能深入理解南宋的政治与建筑艺术,又能通过现存遗址触摸那段繁华与沧桑并存的岁月。书中提到德寿宫作为高宗退位后的居所,象征南宋宫廷的 “双重政治中心”,而岳飞等主战派的命运也与杭州的皇权博弈紧密相连。所以,这本书是读懂南宋杭州历史脉络的钥匙。作为杭州本地人,向同学们推荐杭州的 “南宋遗址”。一、德寿宫遗址博物馆1. 历史背景:位于杭州上城区望江路 228 号,地处吴山东麓的繁华区域,靠近鼓楼、御街和中河;原为秦桧府邸,1162 年宋高宗退位后改建为 “北内”,与皇城并称 “南北两内”。2. 建筑艺术:展览 “宫苑筑新” 通过 1:3 斗拱模型、AR 技术还原《营造法式》中的榫卯结构,展现南宋官式建筑的力学与美学。3. 数字体验:VR 虚拟漫游重华宫,瓦当神兽在 AR 眼镜中 “复活”,科技与古建完美融合。4. 考古轶事:德寿宫原为秦桧从宋高宗处获得的宅邸,后改建为高宗退位后的居所;所以,在杭州一直有【关于杭州德寿宫遗址发现的 “秦桧便桶” 传闻】。结合考古研究和公开资料,具体情况如下:的确有考古人员在德寿宫遗址望仙桥东北方向发现一口口径超 1 米的大缸,最初被误认为腌菜缸。后经检测缸内残留物质,确认为南宋时期的厕所用具,推测为秦桧相府所用。该缸原本埋于地下,因雨水冲刷和地表腐蚀逐渐暴露。在考古学家通过提取缸内物质分析,证实为人类排泄物残留,支持其作为马桶的功能;当然,考古过程中也是有存在质疑的点。【总之】这个发现是基于科学检测和历史背景,但需,“秦桧便桶” 的表述是结合遗址归属的推测,并非直接刻有铭文证据。目前德寿宫展览更侧重整体文化复原,这一发现仅为考古研究中的细节。二、南宋御街遗址(河坊街)1. 历史背景:位于德寿宫西面,北起西湖大道凤凰寺(清真寺),沿中山中路、中山南路往南,经清河坊、鼓楼、太庙公园,至中河路万松岭路口;为南宋皇城的中轴线,全长约 4185 米;现为青石板老街,保留市井烟火气。2. 特色看点:胡庆余堂、张小泉剪刀等老字号,以及定胜糕、葱包桧等南宋小吃,夜晚还有越剧表演。三、岳飞故居与岳王庙1. 岳飞故居:根据史料记载,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曾将杭州庆春路与延安路交叉口一带的宅邸赐予岳飞,作为其府邸。如今,这一区域已成为现代商业综合体嘉里中心的所在地,而岳飞故居的遗迹则与附近的“红楼”(杭州城市建设陈列馆)密切相关。2. 岳王庙:若想全面了解岳飞生平,可前往北山街、西湖栖霞岭南麓的岳王庙,这里是岳飞衣冠冢所在地,也是南宋历史的重要见证。庙内岳飞塑像、秦桧跪像,以及 “还我河山” 匾额,诉说着历史的悲壮。PS:对面的湖面,就是 “印象西湖” 的水上表演舞台。四、南宋太庙遗址广场1. 历史地位:位于中山南路,曾是南宋帝王祭祖之所,见证 “绍祚中兴” 的宗法制度现为市民广场,地下保留考古遗址。2. 杭州南宋文化体验延伸西湖:南宋文人笔下 “烟柳画桥” 的灵感来源,雷峰塔(吴越国建)与南宋铜鎏金佛像出土文物关联。宋城景区:仿古建筑与《宋城千古情》演出,动态还原南宋市井与宫廷生活。📌 旅行推荐路线:德寿宫→河坊街→岳王庙→西湖,一日走完南宋 “政治 - 市井 - 自然” 三重空间。通过《南渡之君》的解读与实地探访,杭州的南宋文化不再是书本上的名词,而是一段可触摸、可品味的立体历史。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1.0作者妄图通过 “历史翻案” 争夺历史解释权,实际上依然只是个陷入历史虚无主义陷阱的跳梁小丑。满口仁义道德,要 “把赵构还给历史”,其实全书自始至终都在以现代政治理性解构赵构,把赵构重新包装为 “古代版精致利己主义者”,对冲 “忠奸叙事”,本质上是用西方普世价值分割、消解中国历史语境,观妄图通过西方个人自由主义破坏中国人 “精忠报国” 传统思想,形成意识形态冲击。作者对赵构产生了非常态的代入与共情,春秋笔法地将其政治错误统统归因于时局下的被动无奈,高度淡化身为天子却主动构建投降路线的主体责任。对于岳飞冤案,书中反复强调 “和谈大棋”,妄想利用天下太平和百姓困苦来裹挟主战派,为投降派贴金,放在 20 世纪这是什么人我想不用多说。最后我想说,对历史人物的辩证分析固然必要,但如果我们一味追求学术研究的复杂认知,却消解了朴素正义的人民共识,丢弃了对历史人物道德评价的基准线,那就只能导致价值虚无、历史虚无,彻底失去 “以史为鉴” 的根本作用。毕竟,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知道,完颜构就是杀害岳飞的元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把宋高宗还给历史是历史询价得责任《南渡之君 —— 宋高宗的踌躇与抉择》是宋史研究者赵大胖的新作,旨在为宋高宗赵构这一历史人物 “去标签化”,还原其在南宋初立时期复杂的历史角色。司马青衫的书评(见网页 1)对本书的核心观点进行了深入解读,结合其他相关历史研究(如网页 2 提及的虞云国《南渡君臣》),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评析:---### 一、打破历史人物的扁平化标签传统史观常将宋高宗简单归为 “昏君”“投降主义者”,尤其因冤杀岳飞、重用秦桧而饱受争议。但本书通过爬梳史料,揭示了赵构在极端困境中的多维抉择:1. ** 历史背景的复杂性 **:赵构继位时,北宋已亡,金军势如破竹,南宋政权仅以残兵败将立足。书中强调,赵构在 “无一兵一卒、无钱无粮” 的绝境中,通过政治斡旋与军事调整,最终稳住南宋政权,延续国祚近两百年。2. ** 帝王权术的权衡 **:作者指出,赵构对岳飞的态度并非单纯出于 “昏庸”,而是基于对武将权力膨胀的警惕。例如,岳飞虽忠勇,但其 “情商不高” 的性格与军事威望可能威胁皇权。而后期默许孝宗为岳飞平反,则体现了赵构根据时局需求调整政治风向的实用主义。---### 二、对 “绍兴和议” 的重新审视书中挑战了 “投降主义” 的单一叙事,提出赵构的 “屈辱和平” 策略具有现实合理性:- ** 民生与国力的权衡 **:赵构选择以岁币换取二十年和平,使南宋得以休养生息,恢复财政与军力。司马青衫指出,若无这段喘息期,南宋可能难以支撑后续的抗金战争,更遑论文化繁荣(如临安美食、市民社会的兴起)。- ** 心理阴影的影响 **:作者强调,赵构早年 “泥马渡江” 的逃亡经历深刻影响其决策逻辑。他对金军的恐惧与对武将的不信任,成为其倾向和谈的潜意识动因。---### 三、历史写作的 “冷峻逻辑” 与缺憾本书的写作风格与研究方法亦值得关注:- ** 史料的通俗化处理 **:作为记者出身的作者,赵大胖将晦涩的史料转化为白话叙述,降低了阅读门槛。同时,他以 “旁观者视角” 呈现史实,避免情绪化评价,强调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 缺憾与争议 **:书评指出,本书未充分纳入财政数据与民间视角。例如,南宋初期百姓在战和交替中的真实境遇、军费开支与将领腐败等问题缺乏详述,削弱了对赵构经济决策的解释力。此外,虞云国在《南渡君臣》中提出的 “绍兴体制”(君权集中化)亦未深入探讨。---### 四、历史人物的现代启示赵构的形象重塑引发对历史评价的反思:- **“帝王之术” 的伦理困境 **:赵构的决策始终以政权存续为核心,但牺牲岳飞、纵容秦桧等行为,凸显了权力逻辑与道德评判的冲突。书评设问:“若今人置身赵构之位,能否做出更高明的选择?”- ** 历史叙事的当代性 **:正如网页 2 中虞云国对 “士人共治” 转向 “君权独揽” 的分析,本书亦提醒读者,历史写作需警惕以今人价值观片面裁剪史实,而应回归具体语境,理解人物的 “时代合理性”。---### 结语:历史的多棱镜《南渡之君》通过细腻的史实重构,展现了宋高宗作为 “南渡之主” 的挣扎与智慧,其价值不仅在于为赵构正名,更在于揭示历史研究的本质 —— 拒绝非黑即白的评判,还原人在复杂系统中的能动性与局限性。正如司马青衫所言:“把宋高宗还给历史,是历史作家的责任。” 本书虽存缺憾,却为宋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值得读者与学界深入探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读后感本书讲述了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的一生,赵构的一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毛遂自荐 —— 运气爆棚 —— 宗室遗珠在金人第一次包围开封城的时候,赵构作为一个出生低微的九皇子,敢于从众多哥哥们中毛遂自荐到金人军营中作为人质,为自己挣得了钦宗的信任。后来当金人准备第二次进攻开封的时候,赵构成为出使金朝议和的不二人选,赵构在出使之后,开封城破,徽宗、钦宗等所有宗室成员一并被掳到金朝,北宋灭亡。赵构阴差阳错的成为宗室遗珠,理论上成为皇位继承人的第一人选。2、建立南宋 —— 风雨飘扬 —— 忍辱议和在北宋遗老遗少的簇拥下,赵构建立了南宋,但是南宋开创初期,兵弱马少,财政空虚,文臣武将不听号令,军队有 “恐金症”,在建国初期赵构一度被废,迫不得已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自己当太上皇,在开国初期面对金军鲜有胜迹,金兵甚至一度渡过长江,导致赵构失魂落魄的逃难到海上,最后又辗转到福建避难。一系列的事件让赵构长期处于恐惧不安当中,一次过度恐惧甚至让赵构丧失了生育能力。战场上败多胜少,安全感的缺失,让赵构在内心倾向于议和,而秦桧也深知赵构内心的需求,所以秦桧主导的议和政策能够长期施政,尽管秦桧贪污、任人唯亲、打击异己,这些毛病高宗都能忍。3、励精图治 —— 边战边议 —— 长期和平随着政权的稳固、财政增强、军事实力的提升、赵构在议和的谈判桌上略微有了一些筹码,在忍辱接受了一些条件后,金宋两朝以南宋割让非控制区的土地、每年进献岁币、岁贡、自降一辈的条件达成议和共识。为南宋挣得了几十年的和平时光。4、卷土重来 —— 厌恶皇权 —— 禅让皇位当金朝撕毁和平条约,重新南侵时,恐惧又再次在赵构内心萌发,当因金朝内乱,南宋以劣势的情况下抵挡了这次金人的进攻之后,赵构厌倦了这种日理万机的皇位,所以把皇位禅让给养子享清福去了。赵构虽然不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开疆拓土有些难为他,但是他是一个优秀的守成之君,冤杀岳飞是他人生的污点,但是他犯错之后会知错、改错。尽管自己独子夭折,自己 20 多岁也失去了生育能力,但是他通过将皇位传承给宋太祖赵匡胤的后人,而深得人心,自己也活到 80 多岁,他的人生是因祸得福、缺乏安全感、功成名就、瑕不掩瑜的一生。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