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9
17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对母女关于成长的反思与总结,身边不乏这些优秀的所谓 “高知” 家庭的鸡娃案例,所行种种与书中描述基本相似。对于我们这种从小就知道且接受自身平凡的人来说,没有太多关于如何从优秀到普通的逻辑自洽的烦恼,却也限制了人生中更多的可能性,孰好孰坏,冷暖自知。相信很多鸡娃都有如同王食欲一般的自律和焦虑,却鲜少有像她母亲这般的执行与反思能力,太多家长都被虚荣心包裹,迷失在光鲜亮丽的体面评价中。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其实并不适合普通的家庭看,因为这里面的女儿其实是一个学霸。她不仅读了中国最好的中学北京四中,而且还以全国第一的成绩考进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在大学期间也成绩优异,曾经两次出国当交换生,还参与了创业,有自己的公司,就连为排遣抑郁而创作的小说也卖出了影视版权。作者的家庭也是知识分子家庭,妈妈从事的是当年如火如荼的建筑设计行业,爸爸应该是报社编辑或记者,相信在北京也是中产。所以,如果你抱着不鸡娃也能成功的理念来看这本书,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本书中,大学之前唯一不怎么鸡娃的部分,就是四中的素质教育课程,但那种不鸡娃只是不去疯狂地做同类型的卷子而已,它还是需要大量的阅读写作,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除了高中这部分,其他阶段都充斥着各种辅导班,各种排名,各种冲刺。而在进入大学踏足社会之后,更是必须经受社会的摔打,即使像作者这样优秀的学生也免不了饱经磨难。所以阅读本书的时候,特别是读到最后,往往心里面会有些嫉妒,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可能像作者这样出色而幸运。应该说,绝大多数孩子都不可能。当然,这本书的优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作者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个人案例,或者说个人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女儿生动详细地讲述自己的学习方法,尽管这些方法不一定对普通学生适用,也可以看到妈妈对女儿的鼓励与宽容,这一点倒是许多父母可以借鉴的。不过呢,这位母亲其实是典型的中产阶级妈妈,她的目标就是鸡娃上北大清华,方式就是去考重点中学的重点班,然后各个辅导班连轴转。她对孩子喜欢什么热爱什么想做什么都是打心底里不认可。而且,她也喜欢拿孩子和其他优秀的学生做比较,不管是孩子上学的时候还是毕业之后。直到孩子有一天抑郁症了,她才发现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但这位母亲非常地走运,因为她的女儿是一个特别听话也特别善于学习的孩子,所以一路都成绩优异。当然,她最大的幸运是她的孩子并没有在抑郁症的道路上走太远。没有在国外痛苦的时候选择自杀,尽管没自杀主要也是偶然因素导致的。总而言之,这位母亲是一个幸运的人。但我相信天下绝大多数父母都不可能像她这么幸运。看完本书,最让我感慨的是,其实我们无法摆脱竞争,也无法摆脱竞争取胜所必需的努力。如果将这种努力视为内卷的话,那么内卷是无处不在的。但我想,真正的内卷是无意义的空耗,是导致空心化的大量的重复刷题。那么,怎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方向呢?就是要确定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且能够主动地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去学习,去制定计划,寻找合伙人,去变现,去做大自己的事业…… 这就是这本书对为人父母者的最大的启发。而让孩子找到自己一生所爱的必要前提,就是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让他们去自由地探索,不能因为升学的压力而扼杀他们的这种探索之心。越早让孩子自立自驱,自我进化,孩子就会发展得越好。这本书最后用不多的笔墨写了爸爸在女儿成长中的作用,不仅帮她塑造了坚强的个性,引导她独立自主,而且还培养了她热爱读书的习惯,对她后来的成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位父亲看似缺位,实则居功至伟。没有这位父亲,作者也不可能取得后来的成就。文学创作和导演这条路非常艰辛,有许多有天赋也很努力的人,最终也折戟沉沙,因为缺乏机缘,或者缺乏伯乐。然而,这两者作者都不缺乏。相信本书的作者能够在自己热爱和擅长的人生道路上一路生花,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加油!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妈 这是我的人生》读后感

        连着几晚入睡前,耳边播放着被我预设六十分钟的《妈 这是我的人生》,但每个的六十分钟后,我依然清醒,不得不拿起手机又设置了第二个第三个乃至第四个六十分钟…… 听这本书我失眠了。 本书以妈妈和女儿两个人的视角来创作,一边讲了妈妈的鸡娃,一边讲了孩子的躲避,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心情,讲述着相同的故事。我也是一位妈妈,虽然儿子都已经有了他自己的女儿,可是当年鸡娃的经历却历历在目。我思考着若是当年没有像书中女儿的妈妈一样,对儿子的朝夕陪伴和想尽一切办法让儿子能走在同龄人的前列,那今天的儿子还会是今天的儿子吗? 我爱儿子是真的,我对儿子的严格和严厉也是真的,就像犹太人莎拉写的那本《特别狠心特别爱》,当妈妈的这种纠结的状态,真的让人无法轻松。我知道快乐的童年很重要,有一个好身体、好的性格,能尽可能多的亲近大自然,让孩子们自由飞翔,可是现实很残酷,教育资源的短缺与不平等,若想让自己的孩子能进入像北京四中这样的学校,不鸡娃如何实现。可是若全国所有的中学都能成为北京四中,还会有鸡娃出现吗?然而若此,这恐怕像日出日落换个方向一样的不可能。 如今,儿子已成为爸爸,他也有了自己的女儿,而我这个隔辈人对自己孙女的期盼却不似当年对儿子想法。我希望她的童年塞满快乐和幸福,经常嘱咐儿子儿媳不要给孙女压力,成绩不是最重要的,健康快乐平安的长大才是最大的幸福。这到底是我后悔了当年鸡娃的做法,还是隔辈人对孙女更多的宽容和溺爱,或许两者皆有。 妈 ,这是我的人生,孩子们在父母的鸡娃管理下或许内心都会有这样的呐喊,但确有大批的孩子们在鸡娃的激励下变得更优秀。但也确有很多的孩子在鸡娃的严苛下走向抑郁孤独甚至厌世。所以,我读完这本书的心情很复杂,我不敢妄评鸡娃是错误的,更不敢断言把孩子的人生还给他们自己,让他们自己自由发展就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世界观还没有形成,再有所有学校的师资水平以及教育资源的确是参差不齐的,有幸能进入 "四中" 的孩子,毕竟是凤毛麟角,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家长老师还有社会的培养和教育,而家长更是在幼小的孩子成长过程中是最不可或缺的角色,家长的责任重大且不可替代。 我在澳大利亚居住过一段时间,我常常看到下午 4 点钟不到,悉尼沙滩广场和街道上就满是中学学龄的孩子们尽情地玩耍,可在我们国家这个时间段大多孩子还没有放学。即使是已经放学,这些孩子们也会换一个地方继续学习。这大概就是国情不同,学习环境不同,不可同比吧。 何时孩子们的学习环境变得不这么内卷,那时,家长们也许会变得轻松快乐很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恩相伴和回望,全情投入做自己,或许就是生命的意义

          只有当下是最真实的,它映射出我们真实的认知和情感;每分每秒都是构建生命的模块,只能选择其一,就是生命的考题。回望过往,妈妈感伤来路的不易,检讨是否还有更优的应对。女儿的回忆里是磨难的当下和自我强大的形成。回忆或许会有部分的失真和美化,不过故事里内心的纠结和挣扎,故事外淡淡的洒脱和嗔怪,让 “母女兼具” 的我时不时会心而笑。生命就像走盘山迷宫,我们都只是置身其中。走出一段,回头俯瞰,或许才能放下之前的纠结得失。谢谢作者母女,让置身升学焦虑中的我们有了透气的片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市面上回忆录式的图书大多是功成名就的人写下的。我每次看完这些书后,总是对作者感到敬佩,但很难参照这些作者的成长轨迹。他们的非凡,除了映衬我的普通以外,好似不能再给我带来别的冲击了。有时我站在书店一排排的书架前,会想:要是有一个像我一样的普通人写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书就好了!比起那些名人,我似乎更能从和我相似的人身上得到共情、找到参考。没想到,我竟然真的得到了机会。在人民邮电出版社编辑的邀请下,我决定撰写一本书,分享我作为一个普通 “Z 世代” 女孩的成长历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鸡娃不如鸡自己

              《妈,这是我的人生》这本书以真挚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关于成长、教育和自我认知的动人故事。通过母女二人的双重视角,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教育的真谛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与孩子一同探索人生、发现生活美好的旅程。这本书不仅是对新手父母和青少年的启示,更是对所有关注教育者的宝贵资源。强烈推荐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给我的感觉跟标题带给我的预判完全不一样。在阅读前,我非常恐惧它会带出我太多童年创伤的感受。但其实,完全没有。尤其是母亲平和的叙述和反思,都没有给人压力。作为一位八零后,我没有感受到这位七零后(我猜)妈妈的代沟。相反,我似乎看到了很多八零后妈妈正在反思的事情。这位妈妈作为过来人,用事实和思考告诉我们,是的,你们反思得没错,确实不应该那样做。在最后一章,妈妈说的那些 “如果再来一次”,我读得鼻子发酸。有人说,我们这一代人,父母在等孩子的感恩,孩子在等父母的道歉。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求之而不得的 “妈妈的道歉”。这位妈妈也从来没有那种令人恐惧的 “牺牲感” 和随之而来的向孩子索取的感恩,或者得不到回馈的怨愤。谢谢这位妈妈,我尽量按照您说的 “如果” 那样做。庆幸自己没有因为书名和直播的标题放弃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动感谢

                  谢谢她们的分享,不鸡娃的妈妈放下了焦虑也给了自己和孩子们更多肯定每个人擅长的东西不同,何苦在一个狭窄的指标上苦苦竞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把童年还给孩子

                    这是一本感觉很真诚的书。孩子的笔触很幽默诙谐,妈妈的笔触特别真诚。作为一个两个孩子的职业妈妈,感受特别多。我的两个女儿,一个九岁,一个七岁,两个人性格迥异。姐姐活泼强势啊,直来直去;妹妹内敛敏感,一肚子鬼灵精怪。小一点的时候,姥姥姥爷帮忙一起带娃。随着孩子年龄增大,一些观念和感受的冲突越来越多。姥爷经常对我家老大怒吼:“我算是身体好,没有三高,否则早就心梗,脑梗多少次了。” 但是两人好的时候,是全天下最好的祖孙俩。老大基本就是被姥爷抱在手里长大的。慢慢孩子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了,想要自己做一些 “冒险” 的事情了,老人家就会因为安全等问题,不希望孩子走 “弯路”,矛盾由此产生。为了老人家的身体,也为了孩子的 “自由”,我们给老人 “松绑”,让老人家可以和亲朋好友去各地串门旅行,也让孩子开始更加独立的处理自己的生活。一开始的磨合确实让人精疲力尽,感觉永远睡不够觉。早起要给孩子做早餐,以前孩子习惯别人帮助完成洗脸刷牙系红邻巾,现在自己完成得一言难尽。眼屎粑粑还在眼睛上;脸被防晒霜擦成了一只小花猫;红领巾歪歪斜斜挂在脖子上,没在领子下面;衣服一角在裤子里,一角还在外面。我呼喊着出门了,一回头发现自己的头发还没梳好。手忙脚乱地开始着一天的生活。生活中的琐事已经快要把我淹没了,更别提学习了。思想跳脱,写作业注意力不集中,我感觉有时候我已经要化身 “泼妇” 了。孩子也是不是说,“你们大人都是骗子,说什么金色的童年,我过的这叫黑色的童年。每天都是写不完的作业!” 我想尝试着给孩子减减负,但是不知道对不对,因为生活无法重来,我很担心,如果我错了,那不是耽误孩子一辈子了么?看了这本书,我对自己的想法更有信心了。告诉自己我需要有定力,静待花开。我的孩子们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姐妹花。随着孩子自理能力的慢慢提升,感觉生活一天天的 “美好” 起来。毕竟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加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想做个好妈妈,在孩子的童年时代播种的是快乐和幸福,教给他们的是寻找快乐和幸福的能力,那将是孩子一生勇敢生活的力量源泉,也是孩子一生最坚固的盔甲。那样长大的孩子,无论将来会经历怎样的坎坷和磨难,都能从生活中寻找到快乐,用快乐和幸福去面对未来的一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为妈妈,我自认为是不鸡娃的,要求孩子,也只要求过程和习惯,并不会强求结果。可是,常常会有一种莫名的恐慌,很担心她的未来会不会因为我今天的放松而错过很多。   想给孩子自由,其实是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兜底,家长能兜底,孩子才有试错的空间。如果不能我们只能沿着那条被大多数人验证过,但是最拥挤的道路一路狂奔,被时代裹挟,大家都没有自由。      所以鸡娃不如自己,也许就是这个道理。但是书中可以看出,妈妈是个相当自省的妈妈,超过大部分的家长,而作者也最终做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个事情虽有波折,但终是惊喜。有多少人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更别说坚持去做。      学习了,陪伴的路上,希望能少犯错,多一些从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忍俊不禁与潸然泪下中,读完此书。永爱女士笔下的一桩桩往事,真实地也是真诚地讲述了一位母亲特别是对孩子有所期许的母亲的心路历程,一心为娃,琢磨着规划着,纠结着拧巴着,作为顶尖中学实验班高中生的母亲,对此感同身受。食欲的文笔真是流畅且细腻,尤其细节与心理的描写,特别耐人寻味。她们有一点最让我佩服,那就是母女关系始终比较融洽亲密。我很庆幸读到了这本书,帮助我想明白了一些事,我将做出改变,多些倾听、少些说教,多给支持、少给教诲,做好孩子情绪的 “垃圾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两个代际,不同视角,一个时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书引人入胜!最终结论是没有激娃,就没有今天的食欲。

                              如果母亲放任自流,我们今天绝对不会看见这本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哭着看完了这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感受

                                  随便选的一本书,没想到让我如此着迷,痴迷看着王食欲的成长经历,让我既羡慕又心疼,感觉他非常的优秀,非常的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爱好,有超级强的学习能力和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和认知能力,当然也对他不能够去享受一些童年的应有的快乐而感到悲伤,但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怎么能处处完美呢?也许有了那样快乐的童年就没有今天如高的所谓的成就。也许吧,一切未发生,一切都是未知。感觉作者又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有高知的父母有良好的政策,有丰富的经历,去留学去做交换生去英美这样的发达国家对于九五年出生的孩子,我觉得是幸运的,因为我是九四年出生的,我没有在北京生活,我在我的老家,我也是在省会城市,我在长春,可是我的童年并不是这样,但这可能是因为我的父母的认知,以及我的高度也不够,我的小学没有这样被 “鸡”,即使到了初中也没有这样,高中也没有这样,我的印象还是很单纯的童年,所以可能这也就是我平庸碌碌无为的原因吧,谁知道呢,也许吧,毕竟没发生。也许自己是身为老师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在北京当老师的原因,知道这些家长鸡娃的疯狂,所以看到九五后和我差一岁的作者,我回忆起这一幕幕也感同身受吧,理解北京孩子的不容易,也就能知道身在北京的孩子考北京的学校比外地的孩子更容易一些的种种原因吧,他们的童年是那样的忙碌,是那样的拼搏,但由于这个时代,由于这个社会的一些背景所造成的,我相信对于我们九零后所生出的孩子不会像我们九零后八零后这样被机这样拼命,我们也应该有快乐的童年,我们也应该为自己的爱好去买单,发展自己的爱好,享受生而不只有拼命,不只有拼搏。再来说说文章中的妈妈吧,我觉得他真的是幸运,智慧,聪明,没有考上中专,这不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吗?那个年代考上中专也许是幸运吗?那个年代来说应该是幸运,可是纵观如今这个妈妈真的是有后福之人呀,被分配到北京来工作,他也是很幸运呀,但是幸运的背后是他的努力呀,是他父母的认知呀,是他父母舍得为孩子为女儿花钱呀,这和我的姥爷不一样,所以这个妈妈他也是幸福的,那找到了一个北京人找到了他的爱人,热爱文学,也许人真的就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吧,这个作者的妈妈那么酷爱文学那么热爱,可是为了考上大学,为了工作,他迫不得已,只能去选择他没有那么热爱,不讨厌的理科,可是埋在心底的火苗去学习去热爱这个文学,所以就能够看到他的老公是热爱文学,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他的女儿,他的女儿也从事着写作电影这条路,所以这也是冥冥之中的一种缘分,也是不是一家人,不是进一家门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呀,所以年纪大了,相信一些玄学在我们的身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希望每个人都活出自己的精彩吧!也许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经历,也许是同龄人,也许是都在北京,也许是感受着北京被鸡的娃,教过被鸡的娃,所以如此的喜欢如此的着迷,也推荐我们新一代的人,也推荐每一个人,也能够看看不同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具有自己的感受感悟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再来一次

                                    没有再来一次了,就这一次。多和孩子商量,多倾听他的声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在大望局母亲节特辑那天了解到这本书,我在这对母女的身上同时看到了身为母亲和身为女儿的自己,作为女儿,我太能理解那些升学压力,那些抑郁情绪,作为母亲,我也能理解妈妈的期待和害怕。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到底什么是好的教育,从我的孩子一出生我就在考虑这个问题,到底要怎么教育你才能对得起母亲这两个字,市面上有名的育儿书我看了不下 10 本,甚至看了儿童发展心理学,其实作为妈妈也不必焦虑和自责,书里有一个章节其实就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答案,那就是如何去爱,作为母亲最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去学习如何去爱爱自己的孩子,鸡娃教育也好,精英教育也好,每一种教育方式都有难免 “犯错误” 的时候,但是一个懂得如何爱的母亲,会避免很多悲剧的发生,书中的妈妈是懂得如何爱的,她是一个很成功的妈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的真的真实的成长笔记

                                        值得一口气读完,不免对照自己的经历,获得非常多的启发,有遗憾也有安慰,感谢母女作者们的真诚讲述。真正的起自于爱的教育是,对天赋才能的推波助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难得能看到真实教育的一个切面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