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
每日一书:《王朝的余晖》。“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力挽狂澜,为风雨飘摇的清朝延续了几十年的性命:1. 用人唯才是举,不避缺点。李鸿章用人实乃大杂烩,从淮军的初建便可看出,用人不避缺点,特殊时期启用特殊之人才,品行纪律差但能力突出能打仗、能把事情办了就是好的。2. 对洋人避战主和。很多历史大事,局外人不知局中之艰难,然一唱百和,反得清议之名,结果国家受无穷之累。深入了解淮军兴起消亡的历史背景,才会真正理解李鸿章在这种积贫积弱、王朝气数将尽的境况下的 “外须和戎,内需变法” 和避战主和的深远用意。正如其遗书所言,清王朝 “譬如多病之人,善自医调,犹恐或伤元气,若再好勇斗狠,必有性命之忧矣。” 唯有对外争取和平环境,对内变革图强,方有一线生机。3. 推行洋务运动,自强求富。建立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舰队,大大提升了海上作战能力。但洋务运动同日本明治维新相比,但并未敢触及真正的政治体制改革,再加上统治者不作为:慈禧大权独揽,挪用军饷大办寿宴,利用义和团针对洋人,对外宣战导致八国联军侵华,最终加速了王朝的灭亡。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湘军的故事读的比较多,比较系统性的读淮军,倒是第一次。淮军和李鸿章的种种功过是非,都不提了。李中堂头衔可是多了,完整下来估计得百八十个字。引发我思考的,倒是另一个角度看,在晚清的政坛,这些封疆大吏,究竟对于政局有多大的影响力。我们所说的中兴四大名臣,似乎都是封疆大吏,而没有真正在朝堂中枢的人。我们能看到的,从曾国藩到李鸿章,都免不了受中央的掣肘,也可以说是制约。从这个角度出发,满清倒是一直紧紧抓着权力,并没有放手。另一个点则是,一个组织,或者说一个团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似乎就很难自我更新,而不得不另起炉灶。湘军取代绿营兵,淮军取代湘军,再到新军取代淮军。读到底,是觉得有点悲哀。李鸿章,说他是一世人杰,不算过。能力有的,手腕有的,队伍有的,名望有的,依然,做不成事。糊裱匠的自称,实在是一种嘲讽。2024 年 10 月 20 日于福建泉州 2024 年读的第 81 本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