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920 年代前后的中国。五四运动的激情退潮后,中国社会陷入了更深层的困顿 —— 旧的封建秩序虽已动摇但依然顽固,新的社会理想却难以实现。知识分子们发现,仅凭启蒙和呐喊并不能真正改变现实,反而陷入了 “呐喊之后何去何从” 的迷茫。吕纬甫的迷惘不仅是个人的,更是整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困境的缩影 —— 他们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找不到明确的方向,只能在痛苦中继续摸索前行。由此,你或许能明白鲁迅为何取 “彷徨” 二字作为书名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在酒楼上》这篇小说不长,它是《彷徨》十一篇小说中最具鲁迅自传色彩的一篇,小说中的 “我” 几乎就是鲁迅的化身。除此之外,它最直接、最集中地表现了 "彷徨" 这种情绪,我们或许可以把这篇视作这本书的一个题眼。2. 世界上好的艺术,文学,音乐,绘画,都一定要有点痛苦在里面,要让你难受,要让你痛不欲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产生一些真正的好东西。3. 吕纬甫的迷惘不仅是个人的,更是整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精神困境的缩影 —— 他们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找不到明确的方向,只能在痛苦中继续摸索前行。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学毕业以后再度鲁迅的小说,多了一些对当时时代更深的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同年龄段读鲁迅

          读出不同的感受。这次是跟着叶兆言解读《在酒楼上》又翻开的。有意思的是,在最后一篇《离婚》里,又看到了小时候笑死的 “屁塞”。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