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1
3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重返人类大型进化现场

    直立人,类人猿,南方古猿,现代智人,尼安德特人........ 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祖宗们,不懂点人类学知识,还以为它们是一家亲。书里的那些话题,比如说人是什么时候开始爱吃肉的?为什么有些人天生长得白?人们可以喝牛奶吗等等,就像罗胖说的,知道这些知识未必对你有用,但会让你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而实际上,自己的祖先曾经如何生活,他们长什么样子?我现在所在的土地十万年前有谁走过?这些问题作为人类的你一定想过。这本书不负责提供答案,它只是抛出问题,为你厘清人类学家们的争议点与疑难点,让你深入人类学内部,看看专家们都怎么想问题。而在我看来,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在于,它告诉了读者很多研究化石的思路。比如,如果化石头骨脑容量较大,说明当时人们长期摄入高脂肪食物,因为只有拥有聪明的策略才能捕捉到大型野兽,再比如,根据牙齿大小可推测出类人猿体型,观察骨骼化石中的髋关节,连接手臂与躯干的肩关节大小,可判断出某种动物两只脚还是四只脚行走,这些行内人的共识,被作者轻松地交代出,对外行人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去了解古人类。人类学是一门非常神奇的学科,它借助社会学,生物学,物理学,解答每个人关于 “从哪里来” 的困惑,当我们不断向前探索科技时,这种回头追寻历史的行为,同样很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懂得使用语言的现代人类,其大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左右脑功能上的不对称性。虽然大脑的许多部分都与语言功能的发展有关,但最重要的语言区多分布在左脑。如果左右脑在分工上有不对称性,就一定会让身体更频繁地使用左右侧中的某一侧,所以才会形成左撇子或右撇子。因此,如果可以观察出尼安德特人是否有惯用某只手的习惯,我们就能反过来推测其大脑是否具有可以使用语言的不对称性结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一部非常有意思的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些有内容就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比如 “人类吃肉可以促进脑部发育但是却不得不承受阿兹海默的风险”;有些内容又让我想起来在其他课程中老师提到过的内容,比如《顾衡好书榜》中的推荐,比如关于 “人类的直立行走”(《李翔知识内参》、《万维钢。精英日课》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找到那只大毛怪

          这不会是你读过的最精彩的一本书,但还是能让你有点儿出乎意料的一本书。


          书中的内容大多是人类学家们对人类起源、人类进化历程产生的疑问与发现,所以本书真正的书名应该叫做《想太多的古人类学家》
          对 “我是从哪儿来的?” 这个终极问题的探讨,永远都有意义。
          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佛罗勒斯人…… 他们都去哪儿了?消失于物种进化的滚滚洪流之中了么?
          并没有。他们仍然生存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或多或少。
          胸口长毛的,不长毛的。
          能喝牛奶的,不能喝牛奶的。
          吃花生过敏的,喝酒会脸红的……
          这样来看,冯唐说每个人的身体里面都藏了一只大毛怪,非常贴切。
          翻开这本书,你就可以蹲下来摸摸这只大毛怪,和他亲切地聊聊:
          人类一路走来的这些年,
          他增长了什么?又丢失了什么。
          他需要什么?又能接受什么。
          然后安心而又喜悦地继续和他一路同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介绍人类学知识的趣味科普书。22 个关于人类进化的故事,揭开我们的身世之谜。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学教授李相僖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专业的人类学知识回答了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这一系列问题,解释了我们是如何一步步从普通的动物进化为智慧的人类,又为此付出了多少沉重的代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非常易读有趣的讲各种演化及起源的科普类书籍,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20 世纪 60 年代的社会运动撼动了美国,也对 1990 年初到美国生活的我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当年我离开韩国时,韩国社会对于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等议题依旧不怎么关心。我曾经单纯地认为,美国的种族大概就分为黑人与白人,对美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种族矛盾与种族概念相当陌生。既然这趟公路之旅蓄势待发,我便想着要效仿斯坦贝克,在每个驻足停留之地与当地人进行交流,感受每一个当下。当然,我可不能忘了带上一台录音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的祖先并不是单独一群人迁徙到世界各处,而是不同地区的不同人群在迁徙时遇见彼此、互相交流,产生了基因上的转移,最终融合成我们现在的样子。这样的过程造就了今日人类的多元样貌,尽管我们的长相如此不同,但我们都属于同一物种,我们都是现代智人的一分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类人猿

                    基因突变适应生存法则,人类的进化考证还需更多化石,不过要了解人类发展史是有必要的,知道自己是怎样来的。祖先为了生存付出的代价值得思考,我们要想生存的好是否也要思想突变,顿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类进化的速度比我们想象的要快

                      之前读过赫拉利的人类三部简史,于是坚信人类是起源于非洲的,但是读了本书之后,我改变了立场,目前我更支持与 “非洲起源论” 对立的 “人类多地起源说”,虽然 “人类多地起源说” 还缺乏足够多的古人类化石来证明,但是要知道,“非洲起源论” 的证据链也不是完整的,只是目前多一点证据。          另外,生活中每每看到及其可爱聪慧的人类幼崽,就感叹人类一定是又进化了!但并不知其所以然?看了本书就从理论层面明白了人类不只是一直在进化,而且是在加速进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也代表着所有雄性都会在同一段时间内向着雌性蜂拥而上,大家都想繁衍后代,怎么办呢?为了独占与雌性交配的机会,雄性必须互相打斗以获取胜利。那么,宝贵的发情期不就因为打架而浪费掉了吗?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雄性平时就会通过打斗来决定阶级地位。一旦阶级确立,在发情期间只有地位高的雄性才能接近雌性,并从容不迫地专心交配。拥有领导地位的雄性通常只要一声威吓就能控制场面,然而这样的控制往往无法依靠单一的雄性力量,而是由几个地位高的雄性联合起来吓走其他落败的竞争者。这种行为模式对胜者十分有利,败者则可能永远不会再有交配的机会。可事实上,雌性才是其中真正的胜利者。雄性之间会自动进行优胜劣汰,只有最强壮、最优秀的雄性才能与雌性交配,这大大减少了筛选对象的麻烦,雌性应该会想拍手叫好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食人源于匮乏

                          人早就开始吃熟食了,同类相残往往是为了权利而不是食用。食人还是源于匮乏。和《天真的人类学家》搭配食用,看看人家的非洲部落,只要能种小米能喝啤酒🍺,都不会吃人。朊病毒无解,因为它不是病毒🦠而是蛋白质。疯牛病很凶,往往是无良商家,为了节约成本,不给饲料里添加蛋白质,而是把以前没有处理完的 “病牛尸体” 的肉,拿来加入了牛饲料里面。就会出现新一轮疯牛病的爆发。所以,喂宠物要小心,《社交网络》中主角喂公鸡🐓吃鸡肉,动物保护协会 “狂怒”。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