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6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帝国就是灯塔

    谁都不愿意背井离乡,特别是对安土重迁的中国人,但 40 年前,中国开启润的浪潮,我大学同班 35 个同学,出去 28 个,协和的一个班就剩下一个在国内。40 年后再回顾,排除和当地人联姻移民,确实只有美加才是 “世界人民向往的地方”,能融入当地,其他世界各地大部分都回国了。本书很详细和从各个方面,讲述美国人的组成,如果想了解美国,这是本必读书。美国从建国开始就是个白人讲英语的基督教(新教)国家。任何一个国家(地区)语言是首要的粘合剂,相同的语言是最好的融合剂,基础教育(教材)是价值观基础,观察新加坡,香港和台湾的语言 + 教材对民众思维和地区的凝聚力,有很明显的效果。所以选择移民地,语言太重要了。中国现在方言的弱化,也让全国更一体化。宗教建立归属感(组织性),如何跨种族融合宗教很大作用,基督教(新教)和伊斯兰教势均力敌,可以完成跨种族融合。(其他宗教或狭窄 - 犹太教 - 印度教 - 天主教或组织松散 - 佛教)。基督教(新教)的跨种族融合,让移民美国的人能马上找到组织(帮助),在本地社区找到归属感。只有能完成跨种族的融合才能成为帝国,因为这样人口才能越来越多,否则只能成为越来越小的民族国家,如俄罗斯和日本。法国开始是只要说法语的就可以是法国人,后来非洲来的太多,而且还是伊斯兰教,后来就开始限制,德国也面临这种情况。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英语成为世界语,英语 + 基督教(新教)成为世界上比较大的一极公约数。汉字和古兰经是未来世界另外的两极。本书开始就在强调美国成长之路上一直的分裂,北美白人就是担心南美化,一直强调种族,但现在还是不能抑制外来种族和文化的冲击,西班牙语系 + 天主教给传统的英语 + 基督教很大挑战。作者书中也强调了帝国需要敌人,否则内部会出现裂痕,作者 2008 年 12 月去世,很多预言从文明和文化冲突上阐述,很有预见性,顾衡好书榜有精彩的解读,但原书还是值得一读。

      3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谁是美国人?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

      作者在书里指出,美国人作为一个民族的自我认同,不是基于土地或种族,而是基于一种文化,这就是 “盎格鲁 - 新教” 文化,这曾经是构成美国的核心要素,但是在今天,这种认同正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者提出 “国民认同” 概念,认为只有具备某种文化上的特质,才能从文化意义上算是某个群体当中的一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美国的国民认同其实是一套准则,或者说是文化,包括语言、宗教、治理原则、风俗习惯四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英语、清教徒的宗教观、案例法、代议制政府、市场经济、尊重私有财产、崇尚自由平等、推崇个人主义、每个人为自己的成败负责…… 这一套东西曾经被叫做美国信念,只有从心里接受这些,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人。这也是美国的国民认同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主要标志,它不是基于土地或种族,而是基于上述这套信念,而这些,主要来源于美国的历史和盎格鲁 - 新教文化。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文明冲突的角度看国民特性

          2003 年 9 月 11 日,伴随着五角大楼的一阵慌乱,一阵平静突然间溜走,与此同时另一个时代正慢慢降临。相比于前一个时代,这个时代显得更加平等但同时更加混乱,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众口难调,冲突不断。资本家们更爱它,因为它满足了他对市场的需求;工人阶级们尤其恨他,因为它夺走了他们工作,但与此同时一般中产阶级却乐得悠闲。


          说到这儿想必你也已经猜出来了,我这里所说的平静指的是单极格局初期,后者所指的时代指的是文明冲突的时代。关于前者大家都很清楚我这里就不再多加赘述,关于后者,却很容易产生疑问,难道说文明的冲突不是冷战结束就开始了吗?文明的冲突到底是什么?下面我将对此一一进行拆解。
          冷战结束,民主制度占据上风,初期一切都显现出历史已然终结的面貌,但好景不长,低层次的冲突愈演愈烈,恐怖组织袭击五角大楼便是其开端。因此,各国都对民主制度产生疑问;由此,意义混乱的时代也正逐渐来临。对于这种问题,亨廷顿解答的工具是文明的冲突,即世界范围内的认知失调以及由此带来的行为变形,具体到各国内部则是 “信念” 引起的行动,此种信念与行动涉及宗教,涉及历史,涉及认同…… 但更准确的说法是 “国民特性”。
          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本书中亨廷顿以美国信念为例,探讨了在文明冲突的年代语言、移民、教育、婚姻,如何从各角度对美国国民特性造成冲击以及未来美国特性的走向,这走向具体来说有五种。
          (一) 出现一个只强调信念的美国,缺乏历史文化核心,团结的因素只是共同承认 “美国信念” 的原则;(二) 出现一个分成两杈的美国,有两种语言,即西班牙语和英语,两种文化,即盎格鲁 — 新教文化和拉美裔文化;
          (三) 出现一个排他主义的美国,再一次定性于人种和民族属性,排斥和压制非白人和非欧洲裔人;(四) 出现一个再次充满活力的美国,重申其历史性的盎格鲁 — 新教文化、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并因与一个不友好的外部世界的对峙而充实力量;(五) 出现以上这些及另一些可能性的某种组合。
          一个人如何理解自身决定了它如何行动,一个国家的人民如何构建自身特性决定了它的国家如何进行决策,上面我已经列出了亨廷顿的四种国民特性演进方向,下面我将着重对四种特性理解之下的国家行为进行阐释。
          第一种只强调信念,持有此种观点的人倾向于扩张,具体到美国来说就是扩张主义;第二种是两杈,持有此种观点的人大多数是白人精英,他们在各自跨国利益的驱使下,在全球视野的开拓中越来越倾向文化相对主义,更有甚者削弱了美国认同;第三第四种是弘扬美国特性,他们由此偏安一隅,凝聚起磅礴之力。
          在这三种之间亨廷顿更偏爱的是最后一种,即民族主义,并对前三种从力量与文化的不相容的角度进行了批判。那么书中的说法可信吗?他对文明不相容的论断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亨廷顿在他的书中没有说,我也不甚清楚,为此我尝试借鉴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洞见,用流体补偿原理进行分析。
          所谓流体补偿,指的是个人在遇到不确定的情况时会趋向于封闭,类比之下,我觉得各个国家也应当如此,历史的发展也的确证明了我的猜想。各个国家在发展初期总是趋向于贸易保护主义;各个国家在战争局势尚不明朗之时总是倾向于隔岸观望;类比在文化上,五种文明相互激荡,各国有各国的算盘,各人有各人的打算,一般来说总会是认同自己,排斥别人,最终的结局大概总会是相互疏远。
          美国人信仰普世主义,具体情况却特殊主义,它们主体相似,但路径却大相径庭,这种撕裂的冲动大概只有美国这个超级大国才能抑制得住吧!想想我们国家,我们的主义,大家思想统一、道路统一、理论统一、制度统一,难道这不值得庆幸吗?因此,我要说,到友们满足吧!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谁是美国人:美国国民特性面临的挑战》

            本书是亨廷顿继《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之后最重要的著作。秉承作者 “文明冲突论” 的视角,提出了 “谁是美国人” 的问题,阐发国民认同(国民特性)这个概念,以及当下美国国民认同面临的危机和挑战,提出重塑 “盎格鲁-新教文化” 这一美国文明的根本特性,对美国至关重要。本书核心内容:1. 什么是国民认同,美国人的国民认同包括哪些方面,美国人的认同是怎么形成的?2. 亨廷顿眼中,当下美国人的国民认同状况是如何的,遇到了什么问题?3. 作者认为该如何重建美国人的国民认同,美国人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将对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4. 该怎么看待亨廷顿在这本书中表达的观点,美国人的国民认同这个话题,能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国民认同不同于国籍,它是一个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定。作者认为:具有美国的国民认同的人,就是美国人。作者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使得上述美国国民认同的基本要素被冲淡,这将危及美国的未来,因此有必要重塑美国的国民认同。美国的国民认同其实是一套准则,或者说是文化,包括语言、宗教、治理原则、风俗习惯四个方面。具体来说就是:英语、清教徒的宗教观、案例法、代议制政府、市场经济、尊重私有财产、崇尚自由平等、推崇个人主义、每个人为自己的成败负责…… 这一套东西曾经被叫做美国信念,只有从心里接受这些,才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美国人。这也是美国的国民认同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主要标志,它不是基于土地或种族,而是基于上述这套信念,而这些,主要来源于美国的历史和盎格鲁 - 新教文化。但亨廷顿认为,美国人的这种国民认同正在遭遇严重的挑战,并且详细说明了自己的理由。那这种认同危机能不能化解呢?亨廷顿认为是有希望的,他把从宗教派生出来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视为美国的希望。他认为,只要美国人重新重视这个文化和价值观,就能重建美国的国民认同。亨廷顿已经于 2008 年逝世,但是直到今天,全球化仍然是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不同国家和族群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而这正是他担心的。但是在他的祖国美国,也发生了对全球化趋势的强烈反弹。比如,特朗普总统上台后宣称,要放弃美国的世界主义。他的这个态度,跟亨廷顿提出的 “重建美国人的国民认同”,似乎在目的上是合拍的,但是实际效果,究竟是能给美国带来凝聚,还是割裂,这个现在还看不出来。此外,亨廷顿把美国的文化看做样板和楷模,这是不是过于 “美国中心论” 了?虽然他承认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不过同时他也把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视为最理想的文明。但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反而要担忧这种文明受到的冲击和挑战呢?这样看来,他提出的 “一切问题到文化当中去求解” 的路径,似乎也不是万能的。最后,这本书的英文名字是 “Who are we?” 我们是谁?其实,这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都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美国在全球化环境下遇到了国民认同的问题,而中国也处在同样的环境之下,会不会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又该如何定义中国人的国民认同?这个问题太大了,也超出了本书的范围,我们在这就不讨论了,但很显然,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谁是美国人?

              谁是美国人?以前,我可能会回答:是白人、英国新教移民的后代,还有一些入了籍的移民比如黑人、拉美人和亚裔。可是读完了亨廷顿这本书,却发现一下子难以回答地清楚了。以前总觉得,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但实际上,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迁入一个有着成熟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国家,才叫移民。美国的先民们只能叫做定居者,是 300 万信仰新教的白人、确切的说是盎格鲁撒克逊人: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也就是 WASP。以这 300 万 WASP 人的后代为主,加上后来移居过来的各色人种,构成了美国人的主体。在美国建国后 200 多年的历史演变中,中间的 A S 已经模糊了,只有 W P 一直没有变。W 不变是指美国人为了同化移居来的人,不得已放宽了对种族的要求,只要是白色欧洲人、认同新教教义,都可以被视为美国人。P 不变是指美国以宗教立国,认同新教教义,讲求信仰上帝、自力更生、积极上进、追求进步。后来移居美国的天主教徒也都慢慢被同化,以至于梵蒂冈的大主教抱怨说天主教到了美国就被腐蚀了。就这样,WASP 慢慢变成了 WEPE 是指 Europe。而亚裔和黑人在这个过程中却因为肤色的关系一直被排挤在主流群体之外,所不同的是,黑人更愿意努力争取政治地位和权力,而亚裔往往是沉默的群体。以上所说的同化,在书中被称为番茄汤理论,意思是以第一代先民们认同的文化为主,尽管加入了其他移民带来的不同文化习俗,就像在一大锅番茄汤里加各种配料,但整碗汤还是番茄的味道。这种番茄汤的同化随着美国内战、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整个国家面临强大的危机而加强了所有美国人的国家认同。但危机在于,二战之后随着美国的国力登上顶峰,没有了外部压力,内部的认同开始出现危机。保守派,也就是坚持番茄味的主流群体支持的是共和党,民主党为了拉拢其他选民,于是鼓吹少数群体的身份认同,比如黑人、拉美裔、亚裔等,更不用提同性恋等弱势群体。20 世纪中叶,自由派占主导的美国最高法院将司法能动发挥到极致,猛踩油门,支持少数群体坚守自己的习俗、文化和语言,阻止了 WEP 的同化。这种心急还要吃热豆腐的结果就是加剧了美国社会的撕裂。特别是拉美裔、墨西哥人,由于移民集中在某一地区,加上民主党的大力支持和拉拢,已经形成了独立于美国传统居民之外的国中之国,比如在迈阿密英语都快成了外语;美国队与墨西哥队在加州主场比赛,举着美国国旗的美国人还被墨西哥人揍。于是,番茄汤理论变成了沙拉理论,这些外来的移民族群和原来的美国人虽然生活在这个国家,但相互之间却格格不入,就像一盘拌沙拉一样。亨廷顿对沙拉还能不能变回番茄汤表示悲观,因为没有外部压力,宗教意识又日渐衰微,光靠意识形态是很难将各民族继续同化的。当然,现在中国的崛起是亨廷顿老爷子当时没有预料到的(虽然他在书里也提到了中国是一个潜在对手,但尚不值一提),这一点对于美国国家认同的影响还有待观察。反观中国的民族政策,同样是多个民族构成的国家,但我们的优势在于:1)汉族还是占绝对多数,大概 90% 左右;2)我国的少数民族不像美国的移民(绝大多数是来自一个有着成熟文明的国家),而是原住民为主,尚未形成成熟的、有影响的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3)中国一直塑造的是一个共同民族体的概念,也就是中华民族,所以常说 56 个民族是一家。尽管历史上汉族和周边的少数民族一直有着武力冲突,但纵观几个强大的古代王朝,那些卓越的都是兼具多个民族的历史观,包容各个民族的文化,给我们留下了多民族共处、共治的宝贵经验。亨廷顿所说的那套番茄汤理论,对于我们来说早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这种问题上,其实没有亘古不变的答案。各民族自顾自地各美其美、还是大家捏在一起美美与共,没有绝对的对错,还是要看是否能适应具体所在的世界环境和历史时期。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并鼓励无论什么民族或群体,都能保持一种开放、包容、理解和接纳的心态,暴力永远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美国21世纪“分裂”的演变

                2000 年 6 月 14 日,克林顿总统说:“我非常希望我是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不会说西班牙语的总统。” 顾衡:“民主党为了选票,不遗余力地对美国主流社群和主流文化进化多维度的分割,人种、肤色、性取向、宗教、文化,到处找劫材。这加剧了社会的割裂,也让美国人在身份认同上产生了迷茫和困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谁是美国人?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在融入美国社会的过程就美国化的过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是谁?大问题

                    亨廷顿从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出发,探讨了:个人、种族、宗教、社会、文化与国家的 “美国想象”,预见了其中的冲突、趋势,其分析框架,让二十一世纪的你我,也不得不警醒、反思:我是谁?暗含了我们是谁?也预示了未来,我与 “你”,我们与 “你们” 的种种可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半符合真实的说法,比完全的假话更有误导和迷惑性。

                      这是一本亨廷顿写于 20 年前的书。2004 年的美国在三年前刚刚经历 911 恐怖袭击,正同时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开展 2 场战争。时隔 20 年读这本书,虽然失去了当时的语境,却给了我对照当下的超长视角。当时的美国上下都比现在团结,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GDP12.27 万亿美元,中国只有 1.96。中美处于 “合作伙伴” 到 “全面合作伙伴” 的最好时期。然而亨廷顿却看到了 20 年后的未来,明确指出中国才是美国的潜在敌人。不能不说老爷子眼光厉害啊。通过对定居、殖民与移民的详细解读,亨廷顿揭示了英美同源的本质,纠正了许多习以为常的观念。指出一半符合真实的说法,比完全的假话更有误导和迷惑性。可惜他 2008 年去世了,不然面对当今的世界,一定会有更加精彩的论述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民族性质的方案则是承认美国不同于别国社会,而保持自己的特性。美国若成为世界就不可能仍然是美国。别国的人若成为美国人就不可能仍然是他们自己。美国是不同于别国的,这区别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美国的盎格鲁 — 新教文化和宗教信仰。与世界主义方案和帝国方案不同,民族性质方案就是要保持并加强美国自立国以来所独具的素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美国人的足够开放

                          惊叹于美国人的足够开放对移民的宽容,最重要的一点是对西班牙语在美国逐渐成为第二官方语言的趋势。西班牙语的文化与盎格鲁萨克逊新教的文化如何融合包容?美国立国之初,大家都是以发展的角度形成社会,达成共识,欧洲的各国移民首先在基督教的上是一致的,新教文化强调现在而不是来世,其实是将宗教对普通人的洗脑大白于天下。对物质对生活其实是于我们传统的耕读传家有异曲异曲同工之妙。对生活的实事求是,对原始资本的克制积累,让那块大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认可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英雄不问出处,赚钱不分贵贱。在一块崭新的土壤,盎格鲁新教带动他逐渐发展壮大进而形成这个国家的文化核心。未来当底层人民已经满足温饱以后。如何让他们认同现有文化?能向上流动。而不是在躺平圈中寻找来世的梦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过往公允的剖析,对未来惊人的预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美国是一个宗教国家

                              新教信仰,异议者中的异议者,对统治者的极度不信任,是美国第一批定居者定下元规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过太久了忘了说什么了,再去听听顾衡怎么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活在后现代主义的废墟上

                                  正如海涅所言:“不要低估观念的力量,教授的平静书斋里生长出的哲学观念,能够摧毁一种文明”。美国社会的衰落,正是一群自以为手握真理,对经验和传统毫无尊重的精英用他们凭空臆想出的观念一手造就的。通过文化多元主义和进步主义,他们拆除了保护这个自由社会的最重要的两道藩篱,盎格鲁 - 新教文化和移民同化机制。共同体因人们的共同想象而形成,也因为失去共同的想象而崩解。历史上的外力,无论是十八、十九世纪的天主教,还是二十世纪的法西斯、共产主义,都不曾撼动这个人类自由最后的堡垒。但就像列宁说的,“堡垒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以胡佛、罗斯福新政为嚆矢,到 1960 年代总爆发的进步主义运动,终于从意识形态入手,“高屋建瓴” 地彻底摧毁了此前数代人构建起来的山巅之城。“知识分子正是通过对知识进行分类和定义,实现了对这个世界的霸权。” 新教伦理被贬斥为文化霸权主义,美国成了建立在黑奴血泪上的邪恶帝国,而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靠着自己的勤劳和勇敢发家致富的普通白人,则被嘲笑,羞辱,并被强加上种族压迫的原罪。与此同时,社会精英借由权力与财富的合谋赚得盆满钵满,又为了垄断这样的权力和财富而无节制无底线地大搞民粹,见缝插针地扩张政府权力,让自己成为事实上的世袭贵族。“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1619 计划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而只是开始的结束。诚然如书中所引述的卢梭的名言:“既然斯巴达和罗马都灭亡了,还有什么国家能希望永世长存呢?” 但当自由的灯塔最终熄灭,我们又怎么才能知道它将在何时、在何地才会再度燃起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国家该如何存在?

                                    我该如何存在?不仅是 “我是谁” 的问题,也是我给这个世界带来哪些实际影响和改变的问题。一个人可以死,国家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永生或者谋求永生。因此,对于 “我是谁” 的定义无休无止。国家的青春期,会持续一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互联网时代前期的美国

                                      这本书是美国当代学者的反思,美国是世界的?世界是美国的?读完这本书,我发现美国在不断对外输出价值观的同时,其国内说英语的人口在持续减少。怪不得懂王要建墙,外部世界还是文明的冲突,内部矛盾却成了拉丁裔对旧有的新教价值观的冲击。当我看到美国国内大选开始出现西班牙语辩论时,我发现睡王还是继续睡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个人有多重身份,群体在较小的程度上亦是如此。Identities 包括归属性的、地域性的、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国别的。随着时间和情况变化,这些 identities 的各自轻重分量也会变化,它们有时是相辅相成,有时也会彼此冲突。卡尔梅拉・利布金德指出,“只有极端的社会情况,例如战时的交战,才会使人只剩下一种身份,而其他身份则失去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理性思考的力量

                                          告别狂热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