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74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医疗大健康行业是一个发展的蓝海行业。

    在《未来呼啸而来》中,戴曼迪斯列出了未来完全重塑的 8 个行业:零售业、广告业、娱乐业、教育业、医疗保健业、长寿业、商业和食品业。其中的医疗保健业和长寿业可以合并为一个行业 —— 医疗健康业。这应该是我们最关心和感兴趣的行业。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未来喜来,未来袭来

      光听书名,就知道本书要给我们描述一个充满繁荣与希望的美好未来,果不其然。但是,未来只有进步和美好吗?人类像《百年孤独》里的家族一样,不断拓展生存活动和感官体验的边界,并将同样的走向一致的终点。我们眼里的未来,是世界运行规律中太阳的东升西落,花朵的绽放凋谢,如此循环往复。太阳日行好几百万里,没想到只是在公转。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沉醉想象,而是要激发创造

        社会高速发展,我们眼前的社会俨然已经骤变,面对新技术的融合,我们的人生是否会跟随变化?针对技术带来的便利我们为之振奋,但我们同样需要注意的因为技术带来的潜在风险和挑战。预测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创造未来,在《理解未来的 7 个原则》中介绍我们自身关于未来的策略:1⃣️从确定性开始,懂得使用硬趋势预测未来 2⃣️洞察先机,基于你自身认知,制定相关策略 3⃣️变革,利用技术驱动型变革发挥你的优势 4⃣️跳出你所面临的问题,这并非真正的问题,只要用心甄别,就能找到答案 5⃣️反其道而行,不要随大流,有时候需要主动看向没有人关注的方向,做没有人做过的事 6⃣️重新定义和再创造,用强有力的新方式识别并利用你的独特性,开创新的赛道,自我定义道路 7⃣️主导未来,否则别人就会给你分配一个未来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機遇與風險的到來

          300 年前,全世界人口只有 2% 居住在城市。200 年前,这个数字上升到 10%。随后,工业革命的蒸汽动力永久性地改变了这个数字。1870 年至 1920 年间,有 1 100 万美国人离开乡村前往城市,还有 2 500 万欧洲人越过大洋来到美国定居,而且也主要居住在美国的城市。到 1900 年,美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 40%。到 1950 年,这个数字上升到 50%。到了新旧世纪之交,则为 80%。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紧随其后。在过去的 50 年里,在中低收入国家,城市化率翻了一番,有的国家更是高达 3 倍。到 2050 年,全球大约 66% 到 75% 的人口都将会居住在城市里,根据预测,到那个时候,全世界的总人口将高达 90 多亿。这是压倒所有井喷式增长的增长,是一场 3 倍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人口迁移的大迁移,这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迁移,一场超过 25 亿人的大规模迁移。将这些加起来可以计算出,从现在到 2050 年,每个星期都会有 100 万人搬到城市居住。多伦多大学城市研究教授理查德・弗罗里达(Richard Florida)称之为 “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危机”。与其他任何危机一样,这个危机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风险。我们先来讨论机遇。从经济角度看,城市化有利于商业发展。2016 年,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e)调查了全世界 123 个最大的都市经济体。虽然它们的人口只占全球总人口的 13%,但却创造了全球近 1/3 的经济产出。2017 年,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重新审视了生产率与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他们也发现了同样的模式:人口越多,生产率越高。例如,伦敦和巴黎的生产率明显高于英国和法国的其他地区。在美国,人口最多的 100 座大城市的生产率比其他城市高出了 20%。在乌干达,城市工人的生产率比农村工人高出了 60%。人口密度也推动了创新。圣塔菲研究所物理学家杰弗里・韦斯特(Geoffrey West)发现,一个城市的人口每翻一番,它的创新速度(以专利数量衡量)就会提高 15%。而且事实上,从韦斯特的研究结果来看,无论研究的是哪个城市,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收入、GDP 和生活质量因素(包括剧院和餐馆的数量)都会随之增加。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它们对资源的需求反而会变得更少,而不是更多。一个大都市变成原先的两倍大之后,从加油站的数量到冬季取暖所需的能源,都只增加了 85% 左右。事实证明,更大、更密集的大城市比小城市、小城镇和郊区更具有可持续性。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在大城市,按人均水平计算,出行距离缩短了,公共交通工具增加了,所需的基础设施(如医院、学校、垃圾收集站)数量也减少了。因而结果是,城市变得更清洁、更节能了,排放的二氧化碳也更少了。智慧城市则可以把这些优势更进一步地发挥出来。麦肯锡于 2018 年发布的一个研究报告表明,实施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后,城市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大约 15%,每年人均减少 30 到 130 千克的固体废物,而且节约了大量用水,每人每天可以节约 25 到 80 加仑的水。事实上,利用今天的技术,我们只要完成向智慧城市的转型,就可以实现联合国 70% 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对未来太乐观

            未来预测可以当闲书看开脑洞,不必当真,印象深刻是 40 多年前,刚开放在北图看到 30 年代民国时期的科学期刊,畅想 20 世纪末的生活,飞艇,深海,城市间飞行。现在看来预测基本不靠谱,如同当时留行的《海底两万里》。想想不靠谱的原因一方面谁都难预测新技术的突破点,在当时机械化刚开始盛行的时代,无法预测半导体的数字时代,当时的畅想基于各种机械电动装置,对虚拟数字化无法想象。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带来物质的丰富,生产效率的提高,但也带来更快的生活节奏和社会竞争压力(人口更多更密集),当时在农业社会的人们畅想的工业化带来的物质丰富但无法想象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和压力。同样本书乐观畅想飞行汽车,长寿和更进一步的富裕,没有想到上班族无时无刻和系统相连的压力和精神上的痛苦,社会原子化个人精神上的无力感,人口密集带来的传染病,抑郁症,这些都是百年前的人们不可想象的,现代人更脆弱,试试断网断电,看杨绛回忆录,当年他爸爸一个人工作供养 9 口之家,现在家里三代 7 口人 6 个人工作。本书提到各个行业终将面临颠覆,举例西尔斯百货的兴衰,这类都是永远正确的,这些属于生物规律。作者对未来还是基于全球化,但现在虚拟社会是否有疆界有墙都还属于未知。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理性乐观生活

              这本书是戴曼迪斯和科特勒精心打造的 “指数思维三部曲” 的第 3 部。这本书的前两部是《富足》和《创业无畏》,两位作者一如既往地担任着 “理性乐观派” 代言人的角色,大派特派 “美好未来牌” 糖果。现在也确实需要一些糖果。作者将书中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在第 1 部分中,研究了加速发展的各种力量,看到了不断融合的指数型技术是如何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的。在第 2 部分中,追踪了这些浪潮在社会中的传播,特别关注了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在前面这两部分中,作者把考察的时间范围限制在未来 10 年左右。在第 3 部分中,作者将在这两个关键维度上拓宽视野。将集中讨论会对颠覆性创新造成破坏的因素,也就是一系列会威胁到我们已经取得进步的环境、经济和生存的风险。并且将以更长远的眼光,将重点从未来 10 年扩展到下一个世纪。任何一种技术,只要它的 “功率” 翻倍,而价格却在不断下降,就可以称为指数型技术。摩尔定律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一旦技术变得数字化,或者一旦它可以被编辑为以 0 和 1 表示的计算机代码,它就能够脱离摩尔定律的束缚,开始呈指数级加速发展。迄今为止最强有力的创新: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网络技术、传感器、3D 打印、增强现实、虚拟现实、区块链等。但是,所有这些技术进步,无论看起来多么强大,实际上都是旧闻。新闻是,以前独立的指数型加速技术浪潮,已经开始与其他独立的指数型加速技术浪潮融合起来了。例如,药物开发的速度之所以正在不断加快,不仅是因为生物技术正在以指数级的速度发展,还因为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其他几个指数级加速发展的技术也在向这个领域靠拢。未来呼啸而来,我们第一个奇怪的感觉,这事好像不对。因为技术发展像蜗牛一样,好多技术,什么 5G、人工智能、自动驾驶这些高科技概念全世界说半天了,但是在真实生活中,我们也没感受到什么太大改变,而且有时候手机还会没信号。但是这本书的两位作者认为,我们的生活之所以没有产生很大变化,是因为之前很多技术还处在欺骗性阶段,它对人生活的改变不是马上发生的,因此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达到刚开始宣传的水准。但是这些技术一旦积蓄力量跨入颠覆性阶段,就会彻底改变现有的产品、服务和市场,这是实实在在会发生的。硅谷投资教父彼得・蒂尔在《从 0 到 1》这本书中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他说:“我们想要一辆会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 140 个字。” 国外社交媒体推特最多就只能发 140 个字。有时确实不是很明白,为什么戴曼迪斯和科特勒这两个人怎么会永远这么乐观。但是生活总是要继续,只有希望书中所说的这些指数型技术早日摆脱欺骗性阶段,进入颠覆性阶段,助我们过上美好的生活。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532

                这本书满满的忧患意识,几乎把我们现阶段的所有大问题都数了一遍,从头到尾看下去,有种坐立难安的感觉。相比于万维钢万大的解读,这本书的原书其实并不给人一种精彩的感觉,而是很一般。未来的确比我们想象的快,但是我们人类似乎还可以更快……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顺势而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想点未来,想点大事

                    这本书读完一段时间了,最近一直在反思。从书名就能看出这是一本预测未来趋势的,读这本书的人,大概率是想窥探一下未来的方向,我也是这样,想了解哪些领域是方向?哪些趋势快实现了?有没有我能从中获得机会的地方?但越读就越有了不一样的感受,被作者彼得戴曼迪斯和史蒂芬科特勒的那种乐观和敢于梦想的精神感染。尤其读到要解决的危机那里,我突然感到,自己的日常思维太过于局限和蝇营狗苟了,多长时间没考虑过一些大的问题了?多久没考虑过梦想了?也没有幻想过未来?还是先说回内容,哪些技术将会加速时代的发展?书里列举了 9 大技术,包括量子技术、人工智能、网络、机器人、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3D 打印、区块链、材料科学与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这些技术本身在快速发展,但真正在加速时代的,一方面是因为这些是底层技术,可以赋能给其他各个领域,另一方面,不同的技术之间也在融合,这种融合后的增强效应非常厉害。举一个例子,有了 3D 打印技术,过去往太空运送物资的矛盾问题就解决了,以前很难抉择食物、衣物、日常用品如何配比,往太空运东西有成本太高。现在只要运粉末状物料和打印机上去,需要什么就打印什么,这个问题就解决了。我们其实能感受,现在人工智能、网络连接、纳米材料等技术已经在深刻改变各个行业,这种变化以后还会加速。技术在发展,问题也在出现。包括水资源危机、气候和污染、生物多样性、经济风险和存在风险。看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们身边的人包括整个社会,功利性特别强,好像基本没有会从整个人类和世界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我觉得我们可能已经到了要考虑这些 “大问题” 的时候了。总体说,这本书属于畅想未来的内容,很多内容看着很激动人心,但回想起来就知道落地还比较远,所以主要把握方向为主,认清一个方向就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能長生嗎?

                      本書正是盜火的作者的書,級別相當於美国的王煜全。首先我們得對衰老有個正確認識。現在科學家認為衰老並不是 “一個東西用著用著自然就會壞”,而是基因的設定。我們的基因,故意讓我們衰老死去。這在過去可能是一個演化優勢。一個動物生育了、也把下一代撫養到能獨立生存了,它作為生物界的一員,使命就已經完成了。它繼續活著就要和下一代爭奪資源,這對族群不利。自然選擇與其琢磨怎麼讓動物活得更長,不如琢磨怎麼多生幾個後代。但是現代人類的情況不同。人的價值不僅僅是體現在生育上。只要你健康地活著,你的經驗、知識、創造力都能繼續為社會造福,而且你真的花不了多少資源。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越是富裕社會的生育率就越低,那麼延長壽命、增加工作年限,在經濟上也是正確的。基因為了確保你衰老是下了大功夫的,它搞了很多冗餘的設定,它至少有 9 個讓我們衰老的機制,包括端粒變短、細胞複製發生錯誤、幹細胞不再生、垃圾蛋白質得不到有效清理、細胞之間的溝通信號失靈等。當前最受關注的一家研究抗衰老藥的公司叫 SamumedSamumed 潛力最大的一種藥是治療癌症的。有臨床實驗表明對於 80% 的癌症病人,不管是什麼腫瘤,這個藥都能讓腫瘤停止生長。還有一個抗衰老的思路也很奇特,是使用人的胎盤。我們知道女性生孩子的時候會同時產下一個胎盤,99% 的情況下,人們就直接把胎盤扔掉了。但是世界各國的民間都有些人認為胎盤有營養,會把胎盤給吃掉,儘管沒有什麼科學證據說吃了有什麼好處。不過的確有研究認為,胎盤中有好幾種對人體有好處的細胞,但是不是用來吃的,必須把這些細胞分離出來作為一種藥物注射。現在有一家叫 Celgene 的公司就在做這件事情。長生不老是個匪夷所思的目標。但好消息是:要是不認命,現在並不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求利润,只求利人

                        1 这本书是乌尚书领读的。我之前一直没看,今天想到一个很有趣的联系的点,所以决定写一个书评。2 素食餐厅。不知道你之前有没有吃过这种素食餐厅就是十几块可以随意吃。就是座位特别窄,人特别多。但是毫无疑问,好吃。3 人工智能。不知道你之前有没有过这样一种担心,就是人工智能最后会取代人类,最后大家都失业,都饿死。4 今天我觉得可能不会饿死。而是出现大量这种素食餐厅。在这里只是一个比喻。就是相对于金字塔顶端的人吃肉食。其他人可以不工作,但是保证每天有素食可以吃。不会饿死。没人会饿死,在那样的未来。5 最低需求。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一种设想,就是过那种最低需求的生活。经济来源就是极其微薄的银行利息和上一辈留下来的旧房子。因为你已经是最低需求了,所以得到的好处就是可以不用承担固定工作的压力,比如 996,过劳死的风险。6 我有过这种设想。自己每天只吃很少的东西,自己买点青菜煮点面条,或者偶尔去这样的素食餐厅大吃一顿。然后每天闲逛。7 未来呼啸而来。我觉得未来正在呼啸而来。也许上面说的也是其中一类人在未来的生活形态。8 题目不求利润,只求利人。就是素食餐厅里面的字画。人工智能能有什么坏心思?人工智能只求利人。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选择哪一条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未来呼啸而来,我们身在其中

                            看完这本书,使我对未来满怀憧憬。自动驾驶、3D 打印都已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而更多的科技创新也已在路上,本书作者是乐观的,他预估很多科技创新都会在 10 年后实现。让我来畅想一下 10 年后的今天吧:清晨的阳光从自动设定好打开时间的帘幕中倾泻而下,闻着扑鼻而来的咖啡和早餐的香味,我开始起床梳洗,坐到餐桌前,昨晚预约的早餐:一杯美式咖啡和混合着各种菜蔬的扬州炒饭已摆好上桌,营养美味,温度刚刚好😍饭后打开智能衣柜,输入几个简单参数,它就会为我从头到脚搭配好一套舒适合体的衣装,换好衣服,预约好的自动驾驶🚙也正好停在家门口。上车戴上 VR 头盔,在 “得到” 顾衡老师的引领下参观卢浮宫,《秋千》就在眼前徐徐展开,触手可及…… 还没过瘾,目的地唯医骨科医院到了,两个星期前已经约好,将由手术机器人为我置换用新型生物科技材料打印的膝关节,不存在任何排异反应,和 “原装” 本质一样。经过一个小时的手术后我被送至住院病房,康复机器人已在原地待命,要经过一个星期的愈合恢复,我的膝盖就会完好如初😀我已经和朋友们约好两个星期后去阿尔卑斯山度假滑雪了🎿现在有点迫不及待…… 哎!醒醒!口水流一地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未来呼啸而来》

                              在《未来呼啸而来》中,我们进一步扩展了思想,研究当某些独立加速发展的技术(例如人工智能)与其他独立加速发展的技术(例如增强现实)融合时会发生些什么。当然,人工智能技术是强大的,增强现实技术也是如此,但只有当它们融合起来时,才会重塑零售业、广告业、娱乐业和教育业等领域,这里所列举的,只是一些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重大变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技术比你想的快,好奇心让你走得远

                                脑机接口、量子计算、飞行汽车、太空移民,这些充满未来感的技术与概念不只是出现在曾经的科幻小说里,而正向我们一步步走来,最直接影响是颠覆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刷新我们对科技力量的认知;更为重要的是对现有产业的价值重塑,降本增效自不必说,所带来指数级的提升必然会发生。      那么面对技术浪潮对传统产业的解构,同样对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便会带来焦虑,而焦虑不能解决问题,但好奇心可以,始终保持对技术的好奇心并主动学习是唯一可靠的出路,它会驱使你非但不会被淘汰,反而会将你带向大有可为的远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未来比你想象来的快

                                  英文原著出版于 2020 年 1 月,现在看(2021.08)书中部分技术已在技术融合的力量推动下得以实现比如,AI 助理,人造肉的低价量产,3D 打印衣服与建筑,电动车的续航大幅上升… 未来到底会是什么样,书中的也只是部分角度的预测,但是对于判断 2050 年或 2100 年时未来发展的样子,有一个简单的方法是从现在回看 50-100 年以前世界的担忧。上个世纪,纽约,伦敦的人们主要担心的是什么?是马粪的堆积,马粪带来的空气污染。那我们现在人们又在担忧什么?全球变暖。那再过 50-100 年呢?也许真的变为了长生不老或星际旅行中的问题?许多独立发展的技术不是小步迭代,而是越跑越快。坚定的想象未来多个变量融合到一起的样子,最终它们汇聚到一起,突然发生了爆炸。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未来暂时还没有来

                                    战争的发生还是超出了大众的预期,技术的变革速度还是有点慢,只不过未来终究还会到来,富足的生活终究实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走在希望的大道上

                                      我们走在希望的大道上,科学的发展带来社会的变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作为普通人,一般只能适应无法改变,这就是社会的大趋势。未来十年,社会将比过去 100 年更加动荡,而且财富将创造的更多,人类的未来好像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过,不管未来有多美好,都是现在的人创造的。未来好不好,期待的不是未来,而是现在,是现在的科技发展决定了未来。既然是未来,就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不能解决地球恶化,环境变暖等等等存在的问题,十年后,未来呼啸而来的将是相反的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译者所说 “有时确实不是很明白,为什么戴曼迪斯和科特勒这两个人怎么会永远这么乐观。但是生活总是要继续,只有希望书中所说的这些指数型技术早日摆脱欺骗性阶段,进入颠覆性阶段,助我们过上美好的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未来呼啸而来

                                          未来呼啸而来,准备好了吗?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