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顺其自然?改造自然?

    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的持续排放已经造成了显著的全球变暖,它对生产力的破坏已经显现。比如在全球的热带地区,普遍出现了农业减产,经济下滑。这就导致当地的穷人更穷,不得不铤而走险,偷渡到高纬度国家求生。我们近年来经常会看到大规模的非法移民问题,主要都是集中在中美洲、地中海、以及中东地区。它们在时间上和纬度上的一致性绝不是偶然,甚至在二十年前就已经被研究气候变化的科学家们预言过了。不过,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全球变暖或许是件好事,因为按地质变化规律来看,我们当前基本处于一个间冰期的末期。《三体》讲述了三体文明只能在三星系统不确定的温和时期发展的悲惨故事,但人类文明其实也好不到哪去。现代人类的祖先不只一次走出非洲,并散布在地球的各个大陆与岛屿上,但为什么所有辉煌的古代文明几乎是不约而同地在同一历史时期崛起?这恰恰是因为当前这个间冰期的出现给了文明以温度,让原始部落能够在相对温和的气候中完成农业的建立,从而为更高级的文明发展做好物质准备和生产力准备。但是,这个让人类文明得以诞生的间冰期很可能已经走到了尽头。我们本该面对一次新的小冰期,给人类文明降降温。但是,人类 “恰巧” 制造了全球变暖,导致这个正在开始的小冰期被平衡掉了,让人类文明免遭重大打击。倘若真是如此,那的确是一种幸运。但到底幸运在哪里呢?有人认为,幸运之处在于,我们 “及时” 地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制造了一次全球变暖。但我认为,真正的幸运是,我们恰好赶上了一次地球自身的降温,而非升温。如果地球本该继续这个间冰期,甚至让温度继续升高,那么再叠加上我们造成的温室效应,岂不是要万劫不复了?所以,单纯地谈论全球变暖或平流层气溶胶,就如同单纯地谈论王侯将相一样,放大了单一因素的作用。人类文明是如此脆弱,而地球又是如此多变,其在大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很难被人类所改变。在自然的伟力面前,渺小的人类真正需要的,是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调节天气的科技手段,既有如平流层气溶胶这样的降温手段,也有如温室气体排放这样的升温手段。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个在丰富的数据和严谨的理论支持之下的气候模型,能够指导我们该如何施加这些调节手段,对冲平缓的变化趋势,消除激烈的冲击变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人类一百多年来的活动下,自然早已不再是原本的自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每三个就有一个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海水里流着放射性污水和微塑料颗粒,来自大洋另一端的鲤鱼在通电的河水里挣扎跳跃,珊瑚身上长着人类挑选的藻类。如作者所说,这些方案并不是某种进步,而只是现有条件下人们能想出的最佳方案。我们不能又干预自然,在坏结果发生时又坐视不管。说到底,拯救自然,其实是拯救我们自己。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河流是一种很好的隐喻 —— 或许有点太好了。河流可以是浑浊的,承载着隐藏的含义。比如密西西比河对于吐温而言就代表了 “最冷酷又最诚挚的读物”。或者,河流也可以是明亮的,清澈的,像镜子一样。梭罗曾在康科德河(Concord River)和梅里马克河(Merrimack River)上有过一次为期一周的旅程,然而在他启程还不到一天时,就发现自己已经迷失在了水中层层叠叠的倒影里。河流能够预示命运,要么就使人得到某种知识,又要么就令人碰到某种他们宁愿不知道的知识。“在这条河中逆流而上仿佛是回溯到了世界最初的起源,彼时地球上只有植物肆意生长。” 康拉德笔下的马洛如此回忆道。河流可以代表时间,代表改变,也可以代表生命本身。“你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据说这是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说的,而他的追随者克拉底鲁(Cratylus)据说曾经回应道:“你甚至一次都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面对人类活动所导致的种种环境和物种灾难,我们仍旧有希望找到解决办法。但是,当这些办法真的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该去采取行动吗?我们又敢去采取行动吗?人固然伟大,但纵使筑就了水泥的宏伟森林,建造了翱翔天际的钢铁巨鸟,我们在地球面前依然是不值一提的渺小存在。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全球规模的气候变化就是一种自然伟力,在我们可以想见的未来都没有什么可行的技术能够与之直接对抗。这种变化源自我们人类强大的生产力,但这种变化也正在反过来吞噬我们的生产力。这本书讨论了很多技术带来的希望,但同时又令人困扰,比如基因编辑。一方面,种种生物相关的问题可能都需要基因编辑来提供一种终极的解决方案。但另一方面,这种技术还远未成熟,特别是应用在人类身上时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美好明天在哪里?

            畏惧自然、了解自然、征服自然,随着自身认知和科技水平的提升,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有不少人以造物主自诩,对大自然进行任性改造,然而却并不总是如愿以偿。《白色天空下:当自然不再自然》里作者从河流土地到冰川火山,带我们见识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更让我们意识到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显而易见,曾经的大力改造让大自然随处可见人类的足迹,产生的连锁反应更是超乎预期。哪怕心怀善意,也结出了不少恶果。1. 顺流而下开篇提到了芝加哥的故事,中国读者可能怎么也想不到餐桌上经常看见的鱼类竟然会在异国他乡引发一场灾难。亚洲鲤鱼在美国的奇特经历更是让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类的行动。《寂静的春天》里作者让更多人意识到农药带来的危害,从而采取更为环保的生物做法。响应书中提倡,曾经的芝加哥借助外来的亚洲鲤鱼来解决问题,谁曾想到此举酿下了大祸。被合称为亚洲鲤鱼的草鱼、鲢鱼、鳙鱼、青鱼,远渡重洋之后解决了芝加哥当地的问题,却也因自身的特质带来了新的问题。它们的存在对于其他当地鱼类带来极大的生存压力,一家独大更是让当地生态系统遭受毁灭性打击。当地人对河流的改造,让密西西比河流域和五大湖流域联系更加密切。亚洲鲤鱼也顺流而下从芝加哥发展到更多的地区。书中提出的解决方案很有趣,运回中国没有市场,培养美国人吃鱼的习惯。没有鱼刺的影响,鱼肉的鲜美确实很容易征服当地人的味蕾。这种解决方案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好的,书中提到的其他问题恐怕就没这么好解决了。没有农药的滥用,世界似乎也没有好到哪里去。2. 改造自然上天入地,跋山涉水,作者遍布全球的旅程向我们展现了更多人类改造大自然的故事。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干预之后引发的一系列后果。必须要承认,人类活动本身就已经对大自然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以大型工程对自然进行改造,操控带来的更多操控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倒让问题进一步恶化。生态危机、生存危机,看似遥远,却早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美国大片领土的消失、海平面的抬升,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让当下的人们措手不及,遗患无穷。回顾人类改造自然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毁灭比保持更加容易。曾经的随心所欲让当下品尝恶果,错误的做法屡禁不止,正确的方案收效甚微。书中通过文字展现出来的可谓是触目惊心,远不是一个简单的全球变暖。在当下以及可见的未来,书中类似的场景会反复上演,甚至此时此刻就发生在你我身边。遭逢如此巨变,我们又何去何从?搞清楚问题的来源,或许更容易去解决。3. 小心许愿小心许愿,当心愿望成真。我们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改变,有不少就是因为曾经那些美好的愿望成真。或者说在短期内满足了我们的需求,可需要付出的代价和长期结果等出乎意料。大气升温、海洋升温、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沙漠化、富营养化,这些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副产物。随着人口的增加,演变成了迫在眉睫的巨大难题。相信人类的聪明智慧是一个选择。书中提到了澳大利亚海蟾蜍的故事,人们通过基因编辑的技术发展出了无毒的,并进一步对其在繁殖上进行干预,从而遏制生态危机的恶化。贺建奎的狂妄之举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然而稍微熟悉当前基因编辑技术的也会明白其本身并非完美,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进行正常操作的过程中就时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书中的描述或许让读者仿佛看到一丝希望,可哪怕像我这样的门外汉也察觉出作者的描述有些过于美好。真实的细节会让我们打破幻想,直面事实。4. 比肩神明以对大自然的改造能力和可能带来的影响来看,人类真可以说是比肩神明,至少可以和造物主相较量。过往对于蓝色星球的改造,已经反复说明了这一点。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考虑到人类活动本身就存在的巨大影响,我们更加需要重视对于环境的保护。这不光是为了所生存的星球,更是为了自己和后代的生存。有趣的是,你时常会发现人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擅长,更别提以造物主自居。面对现实复杂的情况,我们仍然缺少足够的应对能力,不出错已难能可贵,想做对是难上加难。通过作者的文笔,我们能感受到各种生存挑战的扑面而来。遍布全球的异常变化造成了一个又一个的现实困境,如何破局成为很多人必须去思考的头等大事。气候移民的范围越来越大,很多人像书中那样永久告别了自己的家园,可新的土地是否能接纳这么多的人仍然是个未知之数。放任下去,未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沦落到此等境地。5. 未来已来我们不用再去想象生存危机的发生,这对不少人来说已经是可以清楚感受到的现实。未来已来,尚未流行。好的一面,坏的一面,大概都是如此。我们拥有了过去难以想象的能力,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给了我们希望,更让人感到绝望。书中对科学家和政治家们的采访没有结论,作者也没有结论。未知之数既蕴藏着生机,更暗藏杀机。我们如何去行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了未来的发展和走向。世界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不再是脑海里的问题,关乎你我的一举一动。科普读物具有不可小瞧的能力,让人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不过这种关注也可能会导致对其他方面的忽视,特别是所面对的问题像书中这样复杂。作者的讲述更带有较为明显的个人偏好,我们不能将书中的内容直接等同于事实。事实上,一旦进行实践,对于细节方面必须更加谨慎。至于书中所涉及到的更应当大胆质疑小心求证。6. 写在最后作为翻译作品,好的译者可以帮助读者更加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本书中一些引用和专业名词可能会在阅读过程中对读者带来一定困难,有了译者和编辑的付出大为减少。好的文笔可以让阅读体验随之提升,但也难免会带来感情和理性的失衡。读者在思考之时,还应当保持客观冷静,得出自己的结论,避免被本书所带偏,。瑕不掩瑜,有错还是得说。哪怕我再喜欢本书和译者,有问题也应当指出。比如在译后记里译者误将明朝的嘉靖当做清朝的嘉庆,这可能是笔误或者是后期编辑的问题。就作者本人而言,我不敢说其对科学知识缺乏深入了解,但至少基因编辑这一块让我心生怀疑。对于三峡大坝和鱼类的影响译者已经指出,其他的也许需要更为专业的读者。对于一本书的喜爱不能光看到其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其自身的缺陷和局限。情感上的盲目往往会带来认知上的偏误,从而在行动中错误频发。谨以此文,与诸君共勉。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