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5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南韩的“2.28”

    本书是对 “济州岛四三事件”,侧面的回忆。1948 年 3 月和 4 月,济州岛人民委员会组织岛民游行,反对美军驻军,反对确立韩国政府合法地位,要求南北统一。美军和当地警察试图阻止这场游行,有数名岛民遭到枪击死亡,美军将济州岛定义为 “第二个莫斯科”,将其岛民描述为共产党同伙。这场始于 4 月 3 日的暴动,直到 3 万人被杀害之后才恢复了秩序,还有 4 万人逃向了日本。在 1948 年 12 月韩国政府推出的《国家安全法》的惩戒之下,这桩济州岛大屠杀事件成了禁忌。直到 45 年之后,韩国才允许公开谈论这一事件,在 1998 年济州岛大屠杀五十周年纪念日,韩国总统卢武铉才向该事件的牺牲者及遗属进行道歉。列宁在《国家与革命》里讲的很清楚:“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代表资产阶级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就需要 “白色恐怖”,从 “4.12”,到台湾的 “2.28” 和济州岛事件都是如此,当时亚洲美军总指挥麦克阿瑟,就是以在大萧条期间以残酷镇压退伍老兵示威游行闻名的,官方舆论把仇恨向相反的方向引导,” 通共 “就是最佳的迫害借口,就是本书也只是煽动悲情而不去探讨问题的根源。那个冬天有三万人在这个岛上被杀害,第二年夏天在陆地上有二十万人被屠杀,这并非偶然的连续。美国军政府命令即使杀死居住在济州岛上的三十万人,也要阻止这个岛屿赤化,为实现此目标,极右青年团成员们在结束两周的训练后,身穿警察制服和军装进入济州岛内,海岸被封锁,媒体被控制,把枪对准婴儿头部的疯狂行为不但被允许,甚至还被奖励,死去的未满十岁的儿童有一千五百名之多。在鲜血未干之前爆发了战争,按照之前在济州岛上所做的,从所有城市和村庄中筛选出来的二十万人被卡车运走、囚禁、枪杀、掩埋,谁也不允许收拾遗骸。因为战争并没有结束,只是停战而已。因为停战线的另一端敌人依然存在。因为被贴上标签的遗属、在开口的那一瞬间就会被贴上和敌人是同一阵容的标签。从山谷、矿山和跑道下,发掘出一大堆弹珠和穿孔的小头盖骨为止,都已经过了数十年,但骨头和骨头仍然混杂在一起埋在地下。那些孩子,为了必须全部灭绝而杀掉的孩子们。

      5
      1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关于爱情的小说,在写下济州岛大屠杀的残忍诗篇后,她仍希望,这是一本极度关于爱情的小说。她做到了。几乎是当代文学最灿烂的一页,在潮湿幽暗的夜里咬破手指,让你吸吮我的血。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蒙上眼睛,就以为看不见

        “济州岛四三事件” 是指 1948 年 4 月 3 日发生在韩国济州岛的民众抗争事件。根据四三事件真相调查团的报告,四三事件的牺牲人数 “暂定” 为 2 万 5 千人到 3 万人,其中被政府军杀害的占 86.1%,被游击军杀害的占 13.9%。而朝鲜方面给出的数据为 “295 个村落烧成一片焦土,野蛮杀戮 7 万余名居民。” 在美军政府镇压的济州岛,反美反朝鲜半岛分裂进步力量在济州岛占据优势。朝鲜劳动党济州岛支部于 1948 年 4 月 3 日凌晨提出抵抗镇压,发动武装起义。美军与游击队展开交火,居民因害怕上山躲避。5 月 10 日,韩国 200 个选举区同时实施国会议员选举。因选举受阻,美军派出美军 20 旅团长任伯郎上校统率警备队、海岸警备队与美军,于 1948 年 10 月 17 日下令,凡在距离海岸线 5 公里以上的岛中央半山腰地带通行的人,一律视为共党,即刻处斩,至 1949 年 3 月的 5 个月内,见人就杀,并执行烧死、饿死、杀死的所谓 “三尽计划”,使汉拿山成为一片火海。小说的背景设定在韩国历史的特定时期,以济州岛为舞台,紧扣济州岛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展开。这不仅是对韩国历史的回溯,更是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作者通过两位女主角庆荷和仁善的经历,巧妙地交织出一个关于生死、痛苦和希望的复杂故事。故事的第一线是庆荷冒雪前往济州岛寻找仁善的旅程,这条线索让人联想到生命的坚韧和对亲情的执着。庆荷面对的不仅仅是风雪的阻挡,更是对历史真相的探求,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这一线索通过作者的描写,呈现出一种深沉的哲学思考,使读者在寻找的过程中思考生命的真谛。与此同时,小说通过仁善的回忆,展现了济州岛大屠杀的残酷和血腥。作者以震撼人心的笔触,描绘了战争中无辜儿童的命运,以及生死边缘的人们在人性恶行中的挣扎。这部分故事既是对历史的还原,也是对人性的质疑,引导读者深入思考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伤痛和毁灭。值得一提的是,韩江通过小说中的梦境描写,将现实与梦幻相交织,赋予作品一种超越时空的深度。梦境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更是对生命和死亡之间的边界进行探索的媒介。这种文学手法为整个故事增色不少,使作品在情感层面更加立体。此外,小说中的人物刻画也是韩江的一大亮点。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深层内涵。正心作为主要女主角展现出的坚韧和勇气,以及她对生命的执着,都是对人性美好一面的真实写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没有事件和文化背景就很难读懂这本书

          韩江通过庆荷和仁善的故事,展示了记忆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被冲刷和遗忘,如何通过个人的努力被保存和传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写书评,节选一段

            那个冬天有三万人在这个岛上被杀害,第二年夏天在陆地上有二十万人被屠杀,这并非偶然的连续。美国军政府命令即使杀死居住在济州岛上的三十万人,也要阻止这个岛屿赤化。而装填实现此目标的意志和仇恨的北朝鲜的极右青年团成员们在结束两周的训练后,身穿警察制服和军装进入济州岛内。海岸被封锁,媒体被控制,把枪对准婴儿头部的疯狂行为不但被允许,甚至还被奖励,死去的未满十岁的儿童有一千五百名之多。在鲜血未干之前爆发了战争,按照之前在济州岛上所做的,从所有城市和村庄中筛选出来的二十万人被卡车运走、囚禁、枪杀、掩埋,谁也不允许收拾遗骸。因为战争并没有结束,只是停战而已。因为停战线的另一端敌人依然存在。因为被贴上标签的遗属、在开口的那一瞬间就会被贴上和敌人是同一阵容的其他人都保持沉默。从山谷、矿山和跑道下到发掘出一大堆弹珠和穿孔的小头盖骨为止,都已经过了数十年,但骨头和骨头仍然混杂在一起埋在地下。那些孩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绝望中微弱却绵长的坚持

              在这部小说里,雪的意向已经不是纯洁美好了,处处提到的鹅毛般的大雪对山河大地的覆盖,似乎是世界对那段残酷往事的无情遮掩,它就像寒冬的雪一样无法抵挡,连绵不断。母亲的痛苦记忆深刻地影响着仁善。这致使仁善无法与往事和解。同样仁善的精神内在又深刻地影响着庆荷。庆荷总在生与死的挣扎间寻求生的希望。庆荷多处疑惑眼前的自己和仁善到底哪一个是活着的还是两个都是活着的!"连死亡都显得那么生动" 这样痛苦的语句读起来实在叫人心疼。是啊,如果世界看到,世界都会为它自己的残酷吓出一身冷汗。 还好,这么冷冽残忍的文字背后,母亲坚韧地挺过了一辈子。此外全文虽然悲怆,但让人心底依然还有一丝温暖的是,仁善和庆荷都脆弱又勇敢且坚决地面对那段残酷历史;更让人稍感心安的是能从这些脆弱的文字中感受到虽只字未提但存于她们心底深处的爱。大概也是这股爱的力量才让她们彼此相依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偏私人记忆

                看到写断指就看不下去了。从前面的絮絮叨叨里,觉得张纯如整理过南京大屠杀资料后就是这样子恍惚游离的状态吧?在面对同物种的残暴超越灵魂能忍受的极限时,不只是耻于为伍,而是连带着对自己生而为此物种的厌恶了…… 我估计自己是个古早时代幼童转世的低能儿。我看不了战争和杀戮有关的影视,即使文字描写也只有略过不看。对于在书中不厌其烦津津乐道地描述某种肉刑的小说家,我从心底里排斥且深深怀疑其品性。现代工业化的许多设备,在我这里都带上了一种人将要被其击杀的恐惧气息:金工实习时看到的机床总感觉有手会被卷入;高楼临窗,感觉要跳下去;仅仅是一把刀,也能看到它正在穿透或切割某种生命…… 过速过利,总有让人猝不及防的危机。然后,就很怀念没有转世前那种缓慢的古时候:手和手作的工具配合,劳作一天刚好可以满足一天够饱够暖,至多可以盈余到满足不方便的时日;齐腰而织的布匹,多用几块缝成衣服 —— 就如手织的毛衣,作为一根线就可以从头到尾贯穿其中。而不是象现代织布机下来的布做成的衣服,没有一根线可以善始善终,而是若干根均予排列被整齐划一剪成若干小段。。。作为一根线的存在,在被追求速度的现代纺织工业里,先是可以无限长,做成衣服时却是最长不过身长。在追求高效、暴利的时代,人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心希望

                  每場這樣的離別,都有韓江這樣的人,寫出如此深刻的悲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我是真喜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为什么每一部都这么压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韩江的第二本书

                        看完的韩江第二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压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飘出雪花来的文字

                            篇幅很短却震撼心灵的文章,每一段几乎都会有酷暑,寒冷,冰雪,病痛,战争和屠杀的描写。尤其是在济州岛遇到暴风雪的那一段,把恶劣的天气描写的入木三分,仿佛字里行间都飘出了冷空气。朋友受伤住院,作者受托到济州岛照顾朋友的鸟。鸟儿死了,济州岛上发生过的朋友妈妈时代的屠杀事件复活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