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2.0戏说历史的利弊与思考
本书属于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会,显著的易读性,无疑为众多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往古代历史的便捷之门,使那些原本晦涩难懂、高深莫测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变得鲜活生动、触手可及。然而,这种易读性的背后,却也潜藏着一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历史,本就是一部波澜壮阔、错综复杂的宏大叙事,它犹如一幅由无数细节与线索交织而成的神秘拼图,每一个片段都蕴含着无尽的奥秘与玄机。而传统中国的教育体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偏重考试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们习惯于追求标准答案,仿佛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固定的版本等待他们去背诵和记忆。近代中国教育改革后,数理化是有标准答案的,但文史哲是应该没有标准答案的,历史可以有各种的解读,我最不喜欢对历史脸谱化的解读,而是要读出历史的必然和为什么,如果这类书看多了,很容易成为 “公园里的大爷”。仅凭表面现象和简单的价值判断来看待历史,而忽略了历史背后复杂而深刻的逻辑。比如二战的德国不是因为一个希特勒恶魔,而是代表了一个阶层和集团的利益,同样现在美国正在否定和颠覆过去的美国也不是川普一个人。中国的二十四史因为文言文和记录者的限制,基本上就是帝王将相的起居录,记录者记述时认为制度,地理环境和气候,生产技术是不变的,让读者产生个人改变历史的错觉,其实伟人们只是顺应了历史大势。如果我们读教员的《评点二十四史》,我们学习到的是教员深邃而独到的历史观。这种历史观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评判,更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考。而像本书这类带有明显 “忽悠” 痕迹的历史评点本,从其标题所透露出的倾向来看,便难以给予我们真正有价值的历史启示,反而可能会误导读者对历史的正确认知。
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5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看历史人物走红毯—— 一本让人上瘾的故事书翻开《熬通宵也要读完的中国史》,一个又一个的历史人物缓缓走来,像是走红毯一样。透过历史人物,感受历史的血雨腥风,以及每个帝王的人格魅力,让人陶醉其中。书中有王朝兴衰的宏大叙事,也有才子佳人的浪漫往事,还有离奇曲折的古代案件。不仅有对大历史的精彩呈现,更有对小人物的关注,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历史的温度与厚度。作者春秋小历以轻松诙谐的笔触,将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整本书通俗易懂,是一本让人上瘾的故事书。【内容提要】本书涵盖了王朝治乱兴衰的故事、帝王将相的传奇、才子佳人的往事、错综复杂又离奇曲折的古代案件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有历史的隐秘暗线、权谋较量的本质、拍案叫绝的案件剖析、小人物的史海翻卷、人性的阴晴冷暖,极具看点,让人不忍释卷,看见历史的细节,亦能观照现实,留下意味深长的叹息。【读后感悟】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通俗易懂,故事性强。生动有趣,语言诙谐幽默。单就故事性而言,让人很有成瘾性,正如书名所说,熬通宵也要读完。但本书还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本书的书名有点儿不太贴切,书名起得太大了。如果单看目录上的标题,很是精彩,但内容多少有点差强人意。而且书中出现许多点评类的文字,内容有些空洞。因为书中记录历史人物较多,所以每个人物着墨不多。有的还有些片面。比如,描写朱元璋的那一节显得空洞无物,通篇都是作者对朱元璋的评价,而没有描写所作之事。有点遗憾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4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文化惯性《说苑》中说:“农事害则饥之本也,女工伤则寒之原也。” 在这样的土地制度下,无论是耕种土地的人,还是土地的使用者,或者是拥有者,都缺乏劳动的积极性。没有积极性,效率就会变低;效率变低,产量就会下降;产量下降,粮仓就会没有储备;粮仓没有储备,国库就会空虚。国库都空虚了,国家又如何能强大得起来?于是,李悝大刀阔斧地对原有土地制度进行改革。他不仅鼓励老百姓自行垦荒,开发土地资源,更大力支持土地的流通和买卖。李悝甚至还对魏国境内的所有土地进行了测量,大致估算了魏国的土地产量。那么为什么要研究土地产量呢?因为李悝要把土地均分给百姓,还要根据土地产量,制定合理的赋税。《汉书》中说:“农伤则国贫。” 而李悝在改革土地制度上极大地保护了农民阶级和普通百姓的利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和个体小农经济,使得魏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然后,我们来说第三项,依法治国。国无法不立,没有规矩,那是成不了方圆的。为了让魏国成为一个彻底制度化的王朝,李悝颁布了《法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对魏国的法律、朝廷各部门的职能、官员的赏罚、军功的奖励等,都做出了十分详细的规定。在当时,《法经》看似不过一捆笨重的竹简,但它所承载的意义,是超越那个时代的。法家讲究什么?讲究 “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在魏国,我们不讲人情,不看背景,不管身份,所有人在法律的面前,是平等的。也许,这样的平等在那个政治核心仍然是维护君主统治的战国时代中并未彻底实现过,但这无疑是古代社会萌发的最接近于现代法治的思想和观念。最后,我们来说第四项,建立军事制度。李悝毕竟有过从戎的经历,所以他的变法,就必然会有涉及军事方面的内容。在李悝看来,自己当年在边地和秦人交战,其实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因为,无论是魏人还是秦人,都有着相同的特点,那就是兵源参差不齐,战术混乱不堪。这样的战争,比拼的不是力量,而是谁更幸运。想要在战场上取得优势,就必须建立起一支正规化的新军。然而,李悝毕竟还是文治多于武功,他并不是那种军事方面的高级人才,所以这件事儿,他还要拜托在他刚开始变法时,来到魏国求仕的吴起。而在吴起的训练之下,“魏武卒” 应运而生。魏武卒中的士兵,能力和水平远远优于普通士卒。他们穿着三套铠甲,能拉开十二石的弩,背上能负五十支弩箭,手上还能提戈作战,腰上还要悬挂利剑。这样的装备配备,无疑是重兵部队,然而魏武卒行军速度奇快无比,半天时间就能走一百里路。放眼整个战国时代,这样的军队,有且仅有这一支。所以说,由李悝策划,吴起打造出的魏武卒,是战国时期的最强步兵。那么,魏武卒的出现,对魏国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魏国在战国初期军事战场上的绝对优势。吴起曾带兵五万,打得秦国军队大败而归,魏军在河西战场上打得秦人一蹶不振,将秦国压制在洛水以西更是长达八十年。四项变法的内容说完,但李悝变法的意义,却并不限于魏国一地。从李悝变法开始,战国时期在历史舞台上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文明也因此进入了更为广阔和深刻的阶段。变法之前,战国是混乱而无序的,而变法之后,战国有了秩序,有了条文,有了框架,有了具体的形状。并且,李悝在无形之中,默默地影响到了很多人。吴起受他的影响,后来出走楚国,在楚国掀起了变法运动。韩非吸纳李悝的经验,成为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就连那个黯然离开魏国投奔秦国的商鞅,在流浪的路上,怀里还揣着一册李悝的《法经》,就更不用说后来那个帮助秦始皇嬴政规划统一蓝图,打造大秦帝国的李斯了。史书上没有记载李悝的结局,但后世有一些史料显示,李悝是自尽而亡。原因是,变法成功后的李悝蓦然回首往事,发现自己曾经的一些作为居然和自己制定颁布的《法经》相悖,为了不落人口实,更为了维护变法的公平和公正,李悝最终选择了自尽而死,以身正法。作为变法先行者的李悝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运,不是意外,也不是个例。吴起被射杀于楚悼王的葬礼之上,商鞅被车裂于秦王宫,韩非子在狱中被害,李斯则被秦二世送上了刑场。这些法家名士的凄惨结局,印证了他们的宿命:被君王所倚重,就要全心全意为君王着想,身死族灭也在所不惜,这是战国以来法家之士的传统和命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开卷有益打开一本书,如同打开一扇窗,不同角度了解历史的真相。王朝的更替,人性的复杂!各种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在阶级固化,封建礼仪束缚,三纲五常的时代,底层民众,唯有通过科举才能达到阶层的越级。帝王为争权夺利,达到统治的目的,曾经的朋友,老乡,打江山时出生入死的战友。当胜利后变成了被屠戮,清算的对象。为了稳固最高权力不择手段,建立私人调查机构,东厂西厂。究其原因:害怕权力被架空,害怕自己被他人算计!是权力越高,越活的心惊胆战!孤家寡人啊!自古圣贤多寂寞,相比现在这个开化的时代,古人啊,如同蝼蚁,生活的坚难!帝王将相家,如同活在金丝鸟笼中!底层的民众,活着只是被盘剥的对象!士农工商的意识主导下,个种人生百态!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