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仍没躲过去

    法国政府要给他颁发中法文化交流杰出贡献奖,他坚辞不受。八十岁那年,一些亲朋好友、机关团体想要给他做寿,他也不愿接受,说:“不必花些不明不白的钱,找些不三不四的人,说些不痛不痒的话。” 有热心读者想要拜访他,他说出了那句名言:“假如你吃了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只下蛋的母鸡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1. 所谓周密的思想系统,不一定经得起时间的销蚀,相反,一些零碎的思想片段,或许更有长久的价值。2. 钱锺书能有巨大成就,在于他精进不懈、永葆天真、牢牢守着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知识界,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争论可谓多矣,《谈艺录》的宣言,可以说提供了崭新的视角。钱锺书避开中西体用之争,用平等态度对待不同的文化传统,择其善者而用之,择其不善者而去之,跳出了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的两难选择。晚年的《管锥编》依托我国经史子集的十部书,征引古今中外典籍近万种,对中国文化作了涉及广泛的梳理和批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钱锺书先生的成就固然与他的天才有关,但还离不开三个关键因素:首先,是他的精进不懈。就像余英时先生所评价的,钱锺书是 “以读书作为宗教”,一生痴迷读书,每有收获,便欣然忘忧。日复一日地锱铢积累,最终才建成了自己的学术巴别塔。其次,是他永葆一颗天真的痴心。他早年看似狂狷的臧否人物,实际上也是一种纯粹的文艺或思想批判,并非出自恶意。如果知识分子失去批判的武器和批判的意识,那么,必定沦为平庸。有价值的文艺评论总是并不多见的。钱锺书先生对学问的无比热忱,是所有以学术为志业的人所需要学习的。再者,是他能守住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不管身处怎样的时代,他总能清楚地找准定位,能在各种时髦的话语浪潮中保持人格的独立。许多有大成就的人,都留下过人生污点,成为巨大的遗憾。而钱锺书先生始终是一个干净、清白、纯粹的人,光是这一点,他就值得所有人敬佩。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