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28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极具世界眼光的中国通史,大历史叙述的经典之作 。

    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这本《万古江河》是许倬云先生为我们的一份答卷,也为今天中国人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明因包容而伟大

      俗话说得好:肚大吃不得饭,命长才吃得饭。时间才是这个世界上检视事物的最佳参照物和试金石。在时间面前,很多当时看起来遥遥领先、不可一世的文明轰然倒塌,有的甚至已经从人类的记忆中消失。留下来的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比如说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何以绵绵不绝数千年,期间数度独领风骚,个人以为,最大的原因还在于其包容并蓄的气度,有了这种气度,每每跃升一个大台阶;我们也看到,一旦她放弃开放、闭关自守的时候,也是这个文明的低谷。邓公开起的改革开放带来的新一轮文明跃升期,诸位必当倍加珍惜!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文化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

        每日一书:《万古江河》。本书写的是中国文化成长发展的故事。在这一故事中,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都不断变化:由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 “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 “中国”。中国文化真正值得引以为荣处,乃在于有容纳之量与消化之功北方的黄河文化孕育了循规蹈矩、守分安命的儒家;在南方,出现的却是多思辨甚至是辩证式的老子和庄子,对宇宙充满了问题。黄土的中国和长江的中国,虽似隔离,却能持续不断地交流、冲突,相互刺激,终于并合成为中国文化的主要地区。黄土中国和长江中国,一硬一软、一方一圆、一绝对一相对,这两条路线的交织,使得中国思想既能谨守原则,又能应付时代的变化。中国的世界既封闭又开放,各地区之间看似分隔,实际上却又联合。正好像,在中国这个巨大的舞台上,各个角落的演员们以各自的声音唱出多变的旋律,有牧人的胡笳,猎夫的号角,高地的芦笙,船夫竞渡的鼓声,田间低沉的中音,山上高亢的唱腔,有时夹着狂风暴雨与浪涛,有时则伴随着江南的和风细雨或山地的松涛瀑布,诸音杂陈,但最后却交织成为一个最复杂、最丰富的交响乐。这个交响乐是这个地区 “人类喜剧” 的一幕,这一台戏在这个舞台上已演出一万年了。苏秉琦将中国地区的考古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1.以燕山、长城南北地带为中心的北方;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3.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6.以鄱阳湖 —— 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周代的建立,并不只是后世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朝代递嬗,也是整个文化体系与政治秩序的重新组合,并且从此奠定了中国文化系统的一些基本特色。周人小国寡民僻居西部,面对东部的广土众民,不能不设计一套统治机制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的制度。这一封建制度,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分封子弟与亲戚,在紧要的地点戍守,彼此援助,构成一个庞大的控制网络;二是笼络不同文化的族群,寻求合作。孔子这一类人士,不再是统治阶层的一员,却又娴熟贵族的文化。于是,这些人士遂将上层文化,传播于社会的中下层。孔子是其中最堪注意的一位失势贵族,由于他对封建文化的再阐释,上层文化理想的伦理与道德,遂获得新的普世意义。“仁” 这个字相当于整个的人性。这一个命题,应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假设。每个人有一种禀赋,这个禀赋是人性在个人身上的表现,而人性是天生的,是上天给人类的使命。命、性、仁是连串在一起的三个观念,构成孔子思想的根本。主权是属于统治阶层的,并不属于编户齐民的百姓臣民。从战国时代到今天,中国两千余年的历史上,编户齐民的体制,其实变化不多。孟子早已有了天下终究 “定于一” 的观念。当时六国,都有兼并宇内,统一天下的野心。政治的统一与文化的统一,又是难以分隔的平行现象。春秋战国,经过各国间密切的接触与交流,中国的文化已经逐渐成形。百家争鸣,显示知识分子已汇合为一个社群。朱元璋取天下,为刘邦以来所仅见,却与魏晋以至隋唐诸代的更迭大不相同。其间缘故,当是宋元以下,过去以世家大族累积势力的情形不再见于中国。三个征服王朝抹去了中国北方大族的传统势力,而南宋疆域之内,自从六朝以后,早已不见世家,遂致以社会精英家族力量为基础的社会势力从此式微。凭借民间宗教为组织核心的社区力量,则此起彼伏,挑战皇权。中古后期的中国,从大单位言,有互不相属的大小国家对峙并存,中国无复有 “天朝体制” 或 “天可汗体制”,毋宁是多元的列国体制。从中国本部言,宋代政治、经济、军事,至少有三股力量彼此牵制,也是一种多元的复杂系统。此外,又有若干地区构成单元,存在于中国共同体之内。整合这一共同体的力量,是市场网络的经济圈,却未必是政治与军事力量。当时的中国大致是复杂系统的共同体,而由强大的经济力量提供了整合多元的动能。以朱熹思想为核心的南宋理学,其重点在向内寻找 “内圣”,然后再向 “外王” 延伸。儒生既然没有足够的政治权力,“外王” 终究会落空,仅剩下了 “内圣”。这一境界及过程都为明代继承,正宗阳明之学当然更是向内寄托于心性。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文化的起源

          中国人必须学习中国历史。今世所有的文化体系,都将融合于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我们必须理解他人,首先必须了解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大历史看中国源远流长

            应该算许倬云的代表作,上部写的好,大历史观梳理中国历史,分分合合,中国一直维持大一统,文化,文字的力量,从秦到清末,文言文也就是统治阶级的语言一脉相承,无论语言如何变化,文化的世界观是一致的,所以维持了大一统,而罗马帝国,上层统治是拉丁文,各地语言文字不同,随着各地文字的建立,多元民族文化形成,帝国也分崩离析了。语言文字对思想统一共识绝对是决定性的,如果新加坡用中文后果如何?如果台湾用英文就不同现在了。作者后半部时间尺度小了,不愿意承认民国如秦汉,隋唐,是一个新帝国兴起的前奏。从文字白话(西化),但并没有如日本韩国拼音字母化,中国从 1840 年以来,艰苦卓绝,用几代人的牺牲奋斗,完成了工业化。中国吸收了佛教融合了农耕和游牧版图。如今融合了马哲,必将完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融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发展》

              本书是为这一代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也就是中国文化成长发展的故事,及对于这一过程的解释。在这一故事中,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都不断变化:由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 “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 “中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华文明从不断流,在冲突与交融中不断完善

                华夏文明传承五千年,保留许多精华,但又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在战争冲突与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正是包容的学习心态把文化发展壮大。文化自信,来源于文化本身的充实。与时俱进又保留文化内核,才会走得更远。孕育出中国文化的自然地理,是丰富多样的。不同地域之间看似分隔却又互通,这种地理特点决定了 “中国思想既能谨守原则,又能应付时代的变化” 的特点。天然的交通便利,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创造条件,车同轨成为可能,也才可以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乃至思想。并且,中国的文字系统本就单一,大同小异,文化交流才有便利。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也决定农业发展水平,南方的粟作农业和北方的稻作农业极大丰富了物质生活。并且,早在旧石器时代,人就有爱美的心理,死后灵魂的观念,考古发现许多装饰性的物品能证实。在掌握工艺技术和物质生活富足的基础上,人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足,这是文化多样性的来源。人追求自我实现,极大拓展了活动范围,社会组织和心智活动发展达到新高度。建立秩序,需要文化的向心力,思想的聚合力,人们拥有某种共同信仰,在此基础上以强制力保障,形成国家的雏形。但是什么样的秩序才能真正安定社会?这是我们追寻的永恒天命。周天子建立封建秩序,为中华文明奠基,其建立的井田、封建、宗法、礼乐,成为四块中华文明的基石。但是周朝建立的封建秩序存在弊端,世袭不能保证治理能力,不能解决好矛盾问题,于是礼崩乐坏。诸侯要争霸,后来演变为兼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也是在探寻建立理想社会的出路。到底是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道家模式更好,还是有所作为的儒家仁政更好,或者是实用的法家思想更有效?在战争兼并中,各种思想得到广泛实践。秦帝国用法家思想统一了天下,但是严刑峻法是反人性的,单靠强制力没有办法治理好国家。后来汉武帝在中央集权基础上独尊儒术,比较重视文化人了,又开始运用知识的力量治国理政,让人民有所信仰。而昂扬的汉武帝国也走向开放,能够输出先进的物质文明(丝绸),也能吸纳外来文明(葡萄,胡葱,西瓜),文化交流也必不可少。再加上与北方匈奴的战争,文化交融进度又前进一大截。宗教传播与交流也是重要线索。由于前人打下的基础,文化底蕴丰厚,生活信念强,外来佛教不能同化我们,而只能融入我们,成为一部分。而汉文化生命力强大,不能被改造。其他民族就算居于统治地位,也不得不尊重并融入汉文化,无论鲜卑族还是满族。太平天国由于否定传统文化和历史,统治根基是不稳定的,支持力很单薄。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民族注入新鲜血液,为盛唐雄风植入基因。民族整合以及南北方迁徙、交流,促进中华民族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盛唐之所以为世界中心,是因为在开放交流中不断释放文化活力,文化的辐射力遍及亚洲,更善于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进一步增强生命力。有开放才有进步。故步自封只能变得落后,失去进取心,脆弱而散乱,不能抵御外部冲击。明朝虽然国力强大,曾经郑和下西洋,万国来朝,但是已经没有唐朝的文化辐射力,也缺少学习能力。明朝不仅是海上闭关锁国,并且在领土上大举修缮长城来阻隔交流,以皇权禁锢人的思想,把文化发展推向僵化。明朝开始八股文取士,人才选拔标准比起宋代变得僵化、死板,令人丧失独立思考能力,文采不如唐宋八大家。而在清代康、雍之后,主旋律思想定于一尊,学风繁琐,停留在概念到概念的推理,学习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差甚远,思维被束缚在朱熹理学的框架下而难以跳脱,再加上生活逸乐,知识分子思考实际问题难以切中肯綮。所以面对列强入侵,上层危机意识不强,思考问题不深不透,仍然抱残守缺,改革不彻底,丧失了太多进步的机会。满人刚入关时斗志昂扬,但是闭关锁国以后沉溺于内部事务,一成不变、一潭死水的安逸环境让民族文化调适能力大大降低。全国一盘散沙,缺少动员力,运输和通信手段落后,信息不畅通,根本没法抵御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以及小农经济结构的解体,迷茫了许久,好的改革措施也难以落地见效。单凭旧有的文化体系不能解决新问题,应对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挑战。直到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照耀和指引,我们才找到出路。而外来文化也不得不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这样才能落地生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是强大的,文化内核是丰富饱满的,能够与时俱进,在冲突和交融中螺旋上升,不断成长进步。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浪花淘尽英雄梦

                  会翻到这本书,是因为看了《十三邀》许知远对许倬云老先生的采访。当他谈及抗日战争时期老百姓在最困难时期把全部粮食拿出来和军人一起分,老妇残弱先上车,老人走不动了牺牲自己让孩子们先走,讲着讲着许老就哭了。坚信中国不会亡,也不可能有亡,当时我确实有被感动到。之后就在得到电子书库中搜索了许老的作品。其中这本《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光是书名,就显气势恢宏。OK,就这一本。本书以 “文化交流” 为核心,中原与边疆、南方与北方、他者与我者,相互作用构建一个共同体。“中国” 之形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古代部分突出了考古学的作用,中世和近世强调比较分析,明确当时的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以及这种地位变动的原因。简明清晰的中国通史。常识普及之功。此书把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文化与同期欧洲时期做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自身和他国。虽然有些内容还是比较简略琐碎,但也算的上一部不错的通史。此书另一特色,便是其叙述重点,“在文化内容方面,本书将于日常文化、人群心态及社会思想多所注意,尤其注意一般小民百姓的生活起居及心灵关怀。”“今日读史的读者,不同于旧时,在这平民的时代,大率接受过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对历史有兴趣。他们关心的事,当为由自身投射于过去,希望了解自己何自来,现在的生活方式何自来。” 书中摒弃了以朝代为纲的通史记叙法,淡化了朝代更迭、国家兴亡,没有了帝王将相、圣贤名仕们的 “嘉言懿行”,更多着墨的是描述我们的祖先曾经如何生活在其中,在其中藉由这些所谓的日常琐碎痕迹 探寻着一个个质朴而接地气的问题:商周的青铜文化从何而来?古代的老百姓吃些什么、穿着如何?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有何异同?民间组织中从祆教、明教,到白莲教、天地会、青红帮,直至太平天国义和团,是怎样一路影响着普通百姓的生活。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统统在这位著作等身的学者笔下向人们展现出来。套句许倬云老先生在书中的话:万古江河 ——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江水河水滚滚逝去,浪花不仅淘尽了英雄,更多的是默默无闻的百姓。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万古江河,昼夜不止!

                    非常喜欢这样大历史的书籍,全景的刻画了中华文化在世界史中的重要作用,并且本书都是从世界史的角度来诠释中华五千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等因素。说实话,我很难记住历史中那些重要的人物关系和朝代更迭,但是那些有趣且未知的历史细节,会让我印象深刻,并且不断更新着脑海里历史架构。每一次阅读这种大部头的历史著作,都让我重启记忆中那些历史前段,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世界。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万古江河

                      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都不断变化:由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 “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 “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 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 “自己” 和 “别人” 融合为一个新的 “自己”。这一 “自己” 与 “他者” 之间的互动,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经历了数千年,一个多元而复杂的中国文化体系,终于成形。本书叙述的故事,因此是一个主角与场景经常转变的曲折历程。正如广场上的活动,可能只是几个人之间的谈话,逐渐吸引了附近别人的参与,经过几度转折,竟聚集为不少的群众,讨论的主题也可能远离了原来的谈话。当然,这样的譬喻,究竟还是太简单,不足以形容文化史的复杂性。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错,推荐大家看看

                        不错,推荐大家看看!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现代社会以中华视角回顾历史第一书

                          海外学人日渐凋零,能传华夏者几希?许先生诚为此世能以中华视角看现代之凤毛麟趾。今时今日,恰如百年前,谁也不知道我华夏民族前路如何。唯有不忘我们来自何处,我们是谁,才能在这个新时代的前所未有的变局里求得一线生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发展

                            万古的江河,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我们都生活在汪洋大海中漂浮的大陆之上。在彼此相通的海洋中,长江、黄河的水滴,将与别处的水滴混合。那时,中国的江水河水、印度河、恒河、尼罗河、波斯湾、红海、地中海、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刚果河…… 各处的水滴将在本来就分不开的大洋之中,难分彼此!世界各地区之间,将难有区隔。明朝永乐年间,中国曾经自成局面,俨然东亚天下的中心,中国文化的发展,也俨然有自己的过程。其实,中国从来不能遗世而独立;中国的历史也始终是人类共同经验的一部分。在今天,如果中国人仍以为自己的历史经验是一个单独进行的过程,将不能准确地认识自己,也不能清楚地认识别人,必须要调整心态,从中外息息相关的角度,认识自己,也认识世界别处的人类。我们人类曾经同源,起源于非洲,经过漫长岁月的迁徙,扩散于各处后,又正在聚合为一个共同的社会体。各处人类曾走过不同的途径,又终于走向共同的方向。我们曾有过自己的历史,这些独特的历史,又终究只是人类共同历史中的不同章节。在各种文化相激相荡时,人类社会终于走向天下一家,其中各文化体系的精粹,将成为全体人类的共同文化资源。经过这一转捩点,长期屈居从属地位的文化体系,不仅只是保存于博物馆中,而是重获活力,能与近来数百年的 “主流” 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并且由此对话匡救彼此的缺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如作者自述,这是一本抛弃了帝王将相的家史而以民众为本的史书。但正因如此,对读者的要求其实是相当的增高而不是降低了。因为如不是读者已经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有一些把握,则对作者的旁征博引、以及某些在我看来可以称得上悲恸或激愤的感情抒发几乎没有一丝共鸣。换言之,这本以 “大众” 为叙事主体的书的读者受众并不大众。但从反面看,许老在这本书的感慨多于论证,抒发多于逻辑。因而在史观上并无太多洞见,想读历史逻辑的读者,难免觉得隔靴搔痒。重点看了一些关于政权、社会组织、商业和宗教的小节。读起来一点也不轻松,许多部分需要整个小节读完再回到开头审视才能略窥一二。足见作者站在地理空间和文化演进的时间轴之上去观察和写作的视野之大。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全局视野

                                喜欢其全球视野,中华文化讲述一般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万古江河

                                  看完这本书,没啥感受。当然不是书的问题,而是我自己的问题。你不能奢求一本书,能解答你所有的问题。相反,随着一本书读完,你反而有更多的问题。所以现在的答案之书很火啊,随便翻开一页,有一个答案。万古的只有江河,而我们,又如何在万古江河中万古呢?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我们中国,我们人类,从不是一个奋勇争先的孤立个体。我们是一个息息相关的命运共同体。读书是容易的,容易的是一本书总可以读完。但同时读书也是很难的,它总不是读不完。那些问题,那些萦绕不去的困惑,那些无法理解之处。就剩下一个感觉,这书读了和没读一样。不掩饰自己的肤浅,保持对自己的真实。一种平和的,不羞耻的真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央帝国的角色转换

                                    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考古发现所见的中国文化的发端,到 “中原” 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 慢慢扩张变成 “中国的中国”,然后超越中国之外,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 “东亚的中国”,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 “亚洲的中国”,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 “世界的中国”。在对这各个超越王朝、政权的长时段文化圈的叙述中,中国文化和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许先生围绕国家体制与时代特色,思想、宗教与文化变迁,农业、手工业与经济网络,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互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生活方式与生活资源,民间社会与信仰世界,文化、科学技术的进步转变,对外关系及与他者文明的比较互动等一系列主题展开。在在讲述着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多彩鲜活的成长故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万古江河

                                      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中国文化经过了无数的起起伏伏,这一文化圈的中国人也体验了无数的悲欢离合。返顾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最可注意的是其兼容并蓄的胸怀;为此中国人遭逢外来异质文化时,常常能够吸收其精华,融入自己的文化体系。同时,若一个思想体系趋于独断,以致僵化时,常有内发的修正,使中国文化有更新的机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是中国文化成长发展的故事,中国文化走过了数千年的历程。经历了无数的起起伏伏,从源头的细流,长江大河一路收纳了支流河川的水量,也接受了这些河川带来的许多成分,终于汇聚成洪流奔向大海。    人类共同缔造的世界文化,万古的江河不只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人类。我们从 “远古的中国” 一直到了 “世界的中国”,希望大家能够建立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了解我们的过去,才能够展望我们的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类命运共同体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