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实世界中,假象与真相往往没有太大区别,即便发生在当下的事件也时常面临 “反转”。这恰好是本书给我们的启示:不要因为无法辨认真相而放弃讲述,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属于自己的 “讲故事的人”,正如亲历本案的蒙田所说:“我们是人类,是我们说的话将我们团结在一起。”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听书讲得很好

      马丁・盖尔是谁?他是一个五百年前出生在法国西南部的农民,不是大英雄,也不是什么大恶人,但如果他就只是一位农民,我们恐怕很难在今天还有必要读一本和他有关的书。这位马丁・盖尔留下了一桩在西方流传了几百年的奇案,连散文家蒙田、科学家莱布尼茨都用他举过例子。这个故事从当年诉讼的 1560 年的法国开始,就不断被人们反复讲述,四百多年后的法国,在 1982 年上映了一部与本书同名的电影,还请来法国传奇影星 “大鼻子情圣” 德帕迪约当主演。这个故事甚至传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好莱坞,就是 1993 年的电影《似是故人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吸引我们的是什么?

        继《奶酪与蛆虫》之后,看完了又一本微观历史名著。此书值得一读。这个奇案发生在十六世纪中叶,距今约有五百年,为何依然对现代人有吸引力呢?这固然离不开案件本身的离奇和精彩。散文家蒙田和科学家莱布尼茨都引用过,1982 年被法国拍成同名电影。1993 年美国电影《似是故人来》也是根据这个故事改编。更重要的是,作者用显微镜般的视角呈现故事的方式。以年鉴学派的多角度叙事,那个遥远时代的乡村生活全面展开在我们面前。过去的一切瞬间拉近了与我们的距离。书中描述的四个主要人物:马丁、贝特朗、阿诺和皮埃尔,个个有血有肉,立体的形象中不乏人性的复杂,让我有一种想穿越回去和他们聊一聊的冲动。书中穿越古今的道德伦理问题,引人思考,或许是作者书写此书的重要目的之一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叶子的特点是,它们与树的联系只是松散的,当秋天或冬天来临之时,它们便被风刮走了。后现代史学的工作,就是收集被风刮走的叶子,对它们进行独立的研究 —— 而不必措意它们的来源。因为他们担心,一旦将叶子放回到历史之树,诸如欧洲中心论之类的宏大叙事便可能乘虚而入。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后现代史学家看好史学研究中的微观分析和叙事方式,因为它们为抵制宏大叙事提供了可能性。尽管历史学家的主要工作,仍是将叶子还原于历史之树,但是戴维斯认为,只要措置得当,未必就会让宏大叙事借尸还魂,我们更不可因噎废食,因为提防宏大叙事,终止我们对历史的重构工作。不要因为无法辨认真相而放弃讲述,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属于自己的 “讲故事的人”。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