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5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传统中国人

    这是一本写父母的故事,作者 40 后已经属于” 长在红旗下 “的人了,而本书记述的作者父母,是民初那一代普通人,这些民国生人生逢乱世,命运多舛,颠沛流离,母亲生于唐山官宦书香人家,女大三包办下嫁庄户人家,生了九个孩子,存活五个一儿四女,一辈子被迫当家庭妇女;父亲农家子弟,从小做生意,一生大起大落,从 23 岁负债出逃躲债,到 30 岁进京购房置业,有日进斗金的辉煌,更多的是落魄到扫大街拾马粪,到放逐下乡务农,回城当临时工。父亲一生都坚守着作为 “一家之主” 的男人的责任:他觉得他的任务就是养活全家和把儿女培养成人。嫁鸡随鸡的母亲一生都坚信 “学而优则仕”,坚信 “大学毕业” 不仅能够脱贫致富,而且是可以 “改变门风” 的唯一的道路。父亲觉得:离开刘各庄、进入大城市,要从自己开始。母亲觉得:我的儿女都要有体面的工作、女儿们都要自己挣钱,不用依靠丈夫。父亲和母亲两个不同的生活理念,融合成为同一个奋斗目标,那就是:挣钱,把孩子们抚养成人和供孩子们读书。父亲和母亲经常对我们说:“你们好好念书,考上高中我们供到高中,考上大学我们供到大学。” 他们俩在艰难竭蹶之中也常互相鼓励着说:“要苦苦咱们一辈,不让它辈辈苦。” 和祖辈一样,在父亲和母亲的心里,也有一个门第上的翻身的计划,为了实现这个计划,他们从一开始就准备投入自己的一生。他们用了整整四十年(几乎是用全部的有效生命和时间),赴苦勤劳地编织自己的梦想、实践心中的诺言,在中华腾飞之时逝世,成为后辈的垫脚石,随著解放后的现代化,35 和 40 后的一代已经抛弃了传统文化和修养,只有在民初那一代人身上留存做传统中国人从内到外的古朴修养,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含辛茹苦的坚韧,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绵不绝的精神内核,当然现代人会嘲笑他们的懦弱,不知道计划生育的愚昧,夫妻之间也不会甜言蜜语,他们面对战乱巨变和无辜加身的灾难,不抱怨,为了嗷嗷待铺的孩子们,他们只是卑微的活着,顽强的活著,全书饱含深情,作者在北京生活的地方,距离我家不远,说到文革时的生活也是我的亲身经历,读起来深有感触;作者记录下这些普通人的印迹,是为了抚今追昔,真心感念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强烈推荐。

      4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寻常百姓家》。寻常百姓的器物、情感、想象,会因时间的淘洗、磨损而改变面貌,但诸如责任、诚实、自尊、羞耻心、努力等的 “人生的道理” 是永恒不变的。事实上,“寻常” 的 “百姓” 的讲述,对 “历史” 什么的其实是无关紧要的。讲述者因这种讲述,使自己的思绪有所落实,有一个安慰自己的相对稳固的居所,这倒是更为要紧的事情。他们用以男子为中心的粗暴方式维持着家庭的安静和稳定:每当后院的两个妯娌吵架的时候,兄弟俩都是同时奔向后院,不问情由地把自己的老婆痛打一顿,然后回到前院继续处理家中的大事。大姑说是:“村子里搞‘土改’的贫下中农都是对双盛永欠钱的人,把咱们家划成逃亡地主,就可以‘打土豪分田地’,不仅以前欠双盛永的债务一笔勾销,而且可以分光房产和浮财。” 看起来刘各庄是穷,这点财产也有人觉得值得一分。兄长从小到大在父母身边娇生惯养,不曾经历过 “群众运动”,他白天挖空心思地交代所有的 “不良思想”、“家庭根源” 和 “社会交往”,晚上就在被子里面抽泣、流泪…… 自命不凡让他 “惹是生非”,生性懦弱又让他遇事 “腾挪乏术”,可怜巴巴的兄长最后得到了 “认罪态度较好”,受到 “记录在案”“不戴帽” 的宽大处理 —— 这是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受到的第一次刻骨铭心的 “教育”。父亲和母亲的婚姻是那个时代最看好的 “姐弟婚”,给娇贵的儿子娶一个大几岁的媳妇,又是姐姐又是妈 ——“女大三抱金砖” 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也是站在男人一方的看法和叙述。母亲说,哥哥两三岁的时候,街上卖甜瓜,哥哥拿着母亲给的两个大子儿,到街上买了一个大甜瓜。兴致勃勃抱着甜瓜刚一进门,迎面就碰上了父亲,哥哥举起甜瓜结结巴巴讨好地说:“爸爸吃甜瓜!” 父亲接过儿子手里的甜瓜,二话没说就不客气地啊呜啊呜吃起来,哥哥跟在后面,一直看着父亲把甜瓜吃得一干二净之后,才垂头丧气地回到母亲身边。母亲听了儿子的叙述,一边叹气一边又掏出两个大子儿给了含着眼泪的儿子,嘱咐他:“再去买一个吧,这次从后门进来,别让你爸看见。” 这个故事让我觉得:做了父亲的父亲,似乎自己还没有脱掉孩子气,而做了母亲的母亲已经懂得为人之母,那时候,父亲十七岁,母亲二十。“男主外、女主内” 是中国的传统,也是父亲和母亲一生的分工原则,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终日是在外面奔波,而 “家里” 都是靠母亲维持着生活的运转;我们看惯了父亲每个月把钱交给母亲,母亲主持过日子,处理日常所有的问题,似乎母亲比父亲还有主见,我们有了事情都是找母亲拿主意…… 父亲的泪水包含了多少对女儿的思念和担心,是我在后来的许多日子里一直在猜测着和理解着的 —— 人对于父母的理解需要一生的时间,而如果你是个心里只有自己、自私而且粗心的人,你就会永远也不能理解父母对你的心和曾经有过的付出…… 时至今日,我还经常痛恨自己:回国之后,为什么没有执意让母亲多住几日?为什么没有和她细话家常?为什么自己没有在第二天跟着父亲和母亲一起回家?为什么自己的心思更加关注自己回国之后要处理的事情?母亲和父亲当时一定是有很多话要和我说的……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年轻时其实很少为了自己遇到的困境而落泪,他做行商、做装卸工、烧锅炉、修暖气管道、做和泥的小工、捡马粪、捡槐花、捡马齿菜、最后下乡去锄地…… 都是能屈能伸。他一扣买卖挣过几条金子,一天小工挣过一块二毛钱,一天的工分也挣过三毛三分钱,可是父亲没有过怨天尤人,母亲说过:“你姥姥说你爸爸心路宽,什么时候都是‘小车不倒总往前推。’” 他的一生都是推着这辆小车往前走,他以为生活的意义就是自己的责任,就是 “挣钱” 和 “抚养子女”,为了养活我们供我们上学,他什么苦都能吃,只要能挣到钱他就会不觉得苦,从没有为了自己经受的苦难而流泪。生性坚强的父亲,把一生的泪水都集中到了他的暮年,他的最后的年月活得不舒心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儿子,他的女儿们(包括我自己)也没有做到让他心情好,一说起来都是各有各的理由,谁也没有想到过应该让父亲在人间最后的日子里心情舒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使自己的思绪有所落实

        本书在回顾往事的时候,坚持的是 “不虚美,不隐恶” 的信条,“真实” 是认定的前提,也是最高标准。她确实也是按照她自己对 “美”“恶”“真实” 的理解来处理所写的生活情境的。但事实上,“寻常” 的 “百姓” 的讲述,对 “历史” 什么的其实是无关紧要的。讲述者因这种讲述,使自己的思绪有所落实,有一个安慰自己的相对稳固的居所,这倒是更为要紧的事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忆历史,感激父母恩情

          回忆家庭几十年的经历,主要讲父母的经历。父母的青春岁月,为自己的梦想即使受挫也坚持。之后特别是在那个激情岁月,他父母如何度过,为了子女,遇多大困难都不懈坚持,遇到最多苦难,也要坚强去迎接面对,有担当。这一点最打动我,如何找到人生意义,本书作者给了他父母的答案和行动。有目标,人生不虚度。我应该要学着担当,独立承担生活的遭遇,而不是躲到别人的庇护之下。最后摘一段原文自勉:人对于父母的理解需要一生的时间,而如果你是个心里只有自己、自私而且粗心的人,你就会永远也不能理解父母对你的心和曾经有过的付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寻常百姓家(么书仪·著)~读后

            虽然说是寻常百姓,可作者母亲是大户人家出身。作者主要讲了父母的一生。两位长辈培养了四个有出息的孩子,也算是成就斐然。让人心痛的是,老人在五六十岁时,还下乡务农,出很大力气干农活。可他们都很乐观地应对下来。真是佩服。想起来书中的话,也是俗语,“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两位老人为了四个孩子辛苦一生,勤勉乐观,正直善良。最后也善终。好人好报吧。书中有老父亲在运动中的说明材料,我没忍心看。因为我知道三反五反,还有文革时期的搞材料,深挖思想。这都是在曾经的文章中看过的。也许这就是人性吧。还有时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所以,任何时候都不必灰心。人生苦,也得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谢吴老师推荐这本书。作者比我父母大几岁,算是同一辈人,真实记录了那个年代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尤其是建国后的三反五反文革以及到后面的改革开放,这些是我们这后辈人未曾感受过的,阅读过程中也可以感受到父母以及他们上一辈人的经历,感谢他们这代人的付出,才有如今的美好生活。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次看别人家事,但是通过么书仪的笔,看到三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国老百姓的颠沛流离的生活,看到我的爷爷那个年代,他们的影子,虽然我没见过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但是这本 “寻常百姓” 把我拉回那个年代,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福我们并不比他们优秀,勤奋,但是我们生活比他们好很多,因为我们活在这个时代。当没有太多欲望的时候,简单,纯粹的生存欲望萌生出伟大精神感动了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未经苦难者必读之书

                    读这本书,了解并未真正远离的民族乃至人类之苦难,认识让社会向善向上的珍贵和不易。也了解下行的社会里,那难以摆脱的深渊并无下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寻常百姓家

                      平凡人的不平凡人生,恰恰也是普通人可能会经历的,却又超越了普通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寻常百姓家一点也不寻常

                        知识和教育改变人的命运,而知识和教育又需要钱来供养,商业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寻常百姓家,真实历史课

                          本书叙事真实感人,非常好吃,以至于我某天看书入迷,坐过了三站,差点迟到!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爸爸妈妈

                            这本书来源于作者记忆中的父亲和母亲的叙述和对自己经历的记忆,“不虚美、不隐恶” 是作者的崇尚,也是作者的遵循和希望。爸爸妈妈宁愿 “委屈” 自己 也要让儿女们读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文笔朴实、细腻而又委婉动人,读到后来,常常有泪满盈眶的细微感动。作者的切入角度也是从三代人在不同时代的坚持努力出发,特别是自己父亲母亲一代一点点默默适应默默积累从而改变下一代的生活开始,特别感动是他父亲的一辈子掏粪、种田、研究股票对于各种生活适应的目标:为了下一代活得更好一点,这是一种传统真实并且踏踏实实的父爱。通过作者父母亲生前的口述,给父亲录的三十六盘磁带,包括留存下来的信件、证件、日记等,作者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实际情况。首先是父亲和母亲叙述的家族史,这也是门不当户不对的父母之所以可以结合在一起的原因。父亲算是家族的独子,祖父和叔祖父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勤恳和节约脱贫致富,从农民走向亦农亦商,但并未摆脱农村的根基。母亲出生于书香门第,虽然当时父亲家算是有所积蓄,但从城市到农村,也算是 “下嫁”,对此,母亲其实一直是心怀芥蒂的。那个时候的婚姻大多受之于父母,但个人的事业还是可以自己去闯荡,父亲 23 岁就净身出户,去搞在别人看来不伦不类的股票,26 岁就从农村旱地拔葱,举家迁居唐山市,28 岁又全家迁进北平城,虽然后来被批斗被发配,但现在来看,这一举动还是让自己的后代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珍惜的北京户口。但父亲毕竟出生于农村,还是存在自身的短见,当时兄弟姐妹众多,家境有些贫寒,父亲想让作者去包饭票包分配的北京师范,而母亲则坚决让作者去读北大,哪怕家里再苦再难。这也不得不提作者的母亲,来自书香世家,即使在穷困潦倒之时仍然全力让子女去读书,一旦有工作机会也会努力争取,不甘于一直当家庭主妇。父母的出生往往会决定他们的眼界和魄力,同时他们的选择又会影响到下一代的命运,但是作为父母用自己积累一生的努力去换回下一代多一次选择的机会,这是每一个为人父母都在默默努力的事情,也是中国家的传承最核心的结构。从这本书想到我的父母最终通过努力让我考上大学本科,让我从此改变了命运,我也期望去默默影响孩子,让他找到自己的路,我能提供的就是帮他接触更高一个平台的支持。也许整个生命就是在不断适应现实世界,我们不能抱怨,因为大环境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自己去接受信息、思考然后去努力积累,然后将这一点点努力获得的对命运、对周边的一点点影响传承给下一代,让他们获得新的生命,这也许就是人生的进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需要多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是一本平凡的子女给父母亲写的一本传记、口述史,记录的事情都是么家的事情,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发生,但是却非常真实的再现了由于社会变迁给普通人家带来的巨大影响。因此切口虽小却是一本非常好的书。么书仪的文笔流畅,没有造作和故作抒情,是作为子女的真情流露,也生动再现了当时父辈们在时代洪流中生活之艰辛仍然乐观真诚待人。在阅读中,看到父亲为了一家的生计,出去捡马粪,下乡当农民干农活、回城当零工时,我会感到莫名的同感,也会深深的感动。也许在别人的眼中,么书仪的父母太平凡了,凡人凡事,虽然平凡,但作为子女而言,他们的父母都是伟大的。书中将父母言传身教的良好的家教作风家风,时反映在书里。同时家是港湾,是温暖的港湾。无论是在文革中受到批斗,父母总是细心呵护自己的儿女;三年自然灾难期间,他们的子女虽分散在四处,但在母亲的统筹下基本上没出现裁员情况发生。在阅读过程中,我非常敬佩作者,她是非常有计划的准备写这么一本书,而且这本书的写成离不开其父母的帮忙,父母留下的资料丰富特别是经过了文革动乱,还有利用其父亲留下的一大批 “档案”—— 生意账目、日用账目、工分账目、证券行情以及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交代历史问题的底稿,很不容易,让自己一次又一次走进父母命途多舛的人生。她回顾父母的艰辛与不易:父亲拾马粪、摘马缨花、打槐树籽、采马齿苋、逮蚯蚓以及母亲踩缝纫机绣花的计件付酬,让自己再一次了解一个普通家庭的艰难生活究竟可以多艰难。为了写好这本书作者又让父母做了口头采访,录了很多很多的采访录音,虽然父母有些内容讲的不一致,但还是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资料。《寻常百姓家》里有很多富有传奇性的人生经阅历,体现出的是么家人独特的精、气、神,包括最可贵的自尊、真诚。作者记录的生活细节就像一幅幅画面,也像一个个电影镜头,充满了魅力。很多地方只用平淡的几句话,就给人留下感情波澜,很多时候常常想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北大

                                    1991 年至 1993 年,洪子诚被国家教委派到日本的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授课两年,作为 “随行家属”,我也阔别北京将近两年。1993 年 10 月 5 日抵达北京机场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先是看见跑过来的三个妹妹,寒暄过后,我才找到了父亲。父亲没怎么见老,脸色也很红润,只是迎着我的却是哽咽和满眼的泪水,我忍不住抱了抱父亲,他也轻轻地用双手拢了一下我的腰,这种亲密的举动在我和父亲之间是绝无仅有的一次,本来并没有悲伤的我的心,一下子变得沉重起来…… 坐着汽车,回到我们在北大的住处蔚秀园 27 楼的五层楼,母亲已经等在屋子里,母亲瘦得很厉害,神情也有些异样,可是母亲没有哭,只是用很含蓄的眼光看着我。那天,母亲和我和女儿睡在一张床上,父亲骑车回了他在城里的高碑胡同 35 号的家,按照他的习惯,他不放心晚上家里没有人,第二天清早,父亲很早就过来接母亲回了家…… 父亲的满眼的泪水和母亲的含蓄的眼光铭刻在我的心上,让我一直不能忘记,直到我进入六十岁的时候,我才明白了其中的内容:这两年的分别,对于当时已经七十二岁和七十五岁的父母来说,他们的感受很可能更多的是 “沉重” 和没有说出口的、对于是否还能活着看到女儿归来的难以预料的 “忧心”。突然我又想起在我出发去日本之前,与父亲、母亲话别的时候,母亲打开小柜子的锁,从里面摸出一把精致的白色的小瓷壶,悄悄地对我说:“送给你,收起来,别给他们看见,我只有这一个。” 在母亲送给我那个小瓷壶的时候,她的心里一定是百感交集,她一定是想到了自己有可能见不到女儿回国,她是把这件心爱的东西,当作 “纪念品” 递给我的,而这一切,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曾想到,也不曾明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年四季的每一天,都有新的故事重新开始,而八宝山火葬场的大烟筒每一天缕缕上升的青烟,也都带走了无数渺小的故事。没有人注意这些渺小,但它们都是各不相同的,有着血肉、苦乐、热度的人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寻常百姓家》

                                        小人物,大历史,民间自有温情在,寻常百姓况味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史读人生

                                          这是一部家族、家庭史。印象颇深的有三点:一是外祖父的结局。作者母亲不止一次告诉子女:人得自己有本事,谁也别靠,儿子也不行。二是兄长的命运。不善于随机应变,性格懦弱,事业貌似成功,但终不成功,生活也是彻底失败。三是老三的命运。日夜兼程,准备高考。父亲去探望她,回来落泪说:老三一定能考上。果然,考上了。生活还轮不到我们拼智力,单是拼意志,大多数人就输了。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