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14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你怜悯别人,上帝会发笑

    最近,一年买一套房的吴晓波被禁言,胡锡进拿退休金进了股市,引起争论的是对当前经济的看法,我认为如果你认为生意不好做,钱不好赚,是你个人的观念和经营生产模式需要转型了,而不能怪社会,佐证就可以看看这本书。本书作者黄红艳(1974)湖北黄石人,起了个希腊海妖的名字成为作家,落户东莞这个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发祥之地,这本书是作者亲身短期体验后,写出的社会调查,文字和视角都是典型的文艺女青年的语调,抛开这些,只看信息还是对了解当前社会有价值的。从书中可以了解到,目前工厂工人包食宿日薪 150 元是起步价,但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忍受了。所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安南和印度转移是大势所趋,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走过的路继续在中国上演,在发达国家底层 10% 的工作是需要依靠外劳的,中国式的共同富裕和全国基础建设改造,让底层民众迅速翻身,30 年前我在福建办厂,日薪是 10-15 元。被禁言的人说现在 20% 的青年人失业率,本质是社会结构的转变,全体向上提升的同时是太多行业找不到年轻人,更不要说保洁和保安,保姆和医护都没有年轻人了。知识精英们在讲述宏观的时候,说要爱护企业家(张维迎),不要社保(张五常),担心供应链和制造业外迁,而描述微观的时候,如本书作者,把全家老少亲自上阵赶工的企业主描写成压榨底层工人的黑心资本家,这可多精分呀。西方罗马文明传统是奴隶制精英体系,10% 的精英探索开拓疆域,向火星播撒基因,吴晓波也认为除了少数精英大部分人是没用的,印度人的迷之自信来源于千年的精英统治分层制度。而中华民族是另一极端的小农家庭范式,所有人都是子民,命运共同体,就是流浪都要带着地球。吴晓波和创业年轻人的对话,充满了爹味,开始油腻的悲观,而年轻人充满乐观的去勇于尝试,没有什么精英这种西方概念,只有时代洪流,普通劳动者不需要怜悯,曾经和我一起工作的外族工人,很不理解华人背负的压力,普遍幸福感挺高的。本书三篇文章组成,我比较喜欢《日结工》,作者开始接地气,同为日结工实习的年轻人看穿了作者是卧底的,“盲目唱赞歌是不对,但也没有必要夸大苦难。”

      3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只要有本事,薪资也不低

      我就在东莞,作者塞壬提到过的工厂,美泰长安厂,就在我工厂附近 4 公里内。其实像伟达厂的工资真的是相当高了,当然富士康更高。许多人口中的血汗工厂,它的工资在珠三角地区,却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作者塞壬为了写出真实的珠三角地区工厂的真实情况,毅然花了八十多天去东莞的流水线、日结工市场打工,写下了这部八万多字的作品,这本书也确实反映出了这些打工人的实际状况。其实相比农村的农活,工厂的流水线工作应该算是相当轻松的。否则,三亿人都会重返农村。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当一个人怀踹着高高在上的心走进东莞的工厂,就要预备在精神上被暴虐的可能。东莞的工厂不相信文凭,只看本事。且一旦专业不对口,你就是个普工。但是当一个人走投无路,求助无门时,东莞的工厂就是一个食宿有着的落脚点,一个可以让人喘息的中继站,你可以先在这里缓口气。这里有充沛的热水,饭菜管饱。不依靠任何人,按小时取酬,人人平等。你可以身无分文地来到这里,过往所有的失败、落魄,在这工厂里 都全部归零。人生在这里,可以理直气壮的从头再来。如同作者所说,在工厂里,有卑微的甜蜜和心安的自足。明码标价的薪酬,无欺,无诈,精确到每一个工时。永远对你敞开怀抱,在这里,可以吃饱饭,也可以睡得安稳,永远不会走投无路。在工厂待久了,最可怕的是消磨一个人的斗志,人会对它产生依赖感,养成惰性,害怕去外面发展。就算离开,只要在外面稍微一遇挫,绝大部分的人就会迫不及待地回到这里。另外补充一点,现在有劳动法的保障,早已不存在未提前辞工领不到薪水的事了。只是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辞工前最好还是提前告知,让公司 HR 有时间退出你的社保,不然如果你月底临时辞工,下个月的社保来不及退出的话,是要被追缴一千多元的全额社保费的。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底层农民工

        南方工厂接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了就业和社会和谐稳定。新一代打工人,吃苦耐劳,有文化和自己的想法。工友之间的友谊和友情也是朴实和纯真的。来自底层的声音和期盼,值得每一位社会工作者关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通过身体力行感受、观察、思考流水线、日结打工者的生存状态,非虚构类的很真诚的一本书,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打工文学一直都是不同阶层向下兼容的一种方式,作为鄙视链的最底层,它无法获得像人们对几千年农耕文明般、对田园牧歌生活的精神向往,即使前者相对来说更为艰辛。现代社会从农业到工业的进化,离不开千千万万个背井离乡进厂打工的农民工。作者放下身段深入一线生产车间体验生活的行为令人佩服,但文中过多个人内心戏的描写略显矫情,主观臆断出诸多并不精准的猜测与定论。十多年前,我也是一枚中专毕业被拉进工厂走向社会的学生工,个中滋味多少也能体会。厂里大部分人其实还是有一定的上进心的,都想着存点钱学门手艺或者自己做生意,女生想着开服装店、美甲店;男生想开餐饮店、奶茶店;他们并不甘于就此陷入机械麻木的工厂生活中。然而,能够跨越阶层的毕竟是少数,成功遵循着幂律分布的原则向少数人靠近,大多数人都在竭尽全力过着平常的一生。他们的故事被如何书写,与每天能挣多少钱相比,微不足道。看客们也不必耿耿于怀他们的际遇,说不定哪天,一不小心也成为了其中一员。但愿我们任何时候都有这种放下尊严的勇气,从绝望之谷轻轻爬起,挣得一口干净的饭碗以保生活无虞。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除了镇中心广场商业步行街的那条主干道外,星罗棋布的五金模具厂、电子厂、塑胶厂、玩具厂、鞋厂、印刷厂密密麻麻地将城市的缝隙填满,它们充塞在万达广场、万科广场、青少年宫、行政办公厅、沃尔玛、电脑城、街心公园以及长途客运站之间,无处不在。有时,我站在自家阳台上眺望,看到那些成片的、外墙漆成深蓝色的、嵌满纽扣般窗口的建筑,会想里面到底有些什么。它们在那里很多年了,毫无表情,一片死寂,仿佛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尘埃将它们覆盖。在此之前,一直生活、工作在镇中心的我从来都没有意识到,它们才是这个城市的主体。一百多万人口的城镇,那些我们平常看不见的人,那些隐身在这些神秘厂房里的人,才是这个城市真正的主人。我突然领悟了东莞制造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全部的声音是一个声音,全部的意志是一个意志。它是一个绝对的存在,笼罩着整个东莞的天空。制造业的王国,它将向我徐徐敞开大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一场居高临下的流水线“打卡”体验

                作者开篇即吐槽那些打工文学作者只会写流水线的苦难,说自己要虔诚地体会流水线生活,写一篇真正的纪实文学。她若真放平心态去融入环境,深度体会这个群体的生活倒也无妨,但通篇一直到最后,她都还是用高姿态并带着刻板印象轻视别人,自诩为另一个世界高傲的作家,文字里满是歧视。说到底,这只是她自以为是的一场流水线生活 “打卡”,根本就没有真正放下身段去融入 “修行”。作为贴近制造一线的自动化领域 7 年从业者,我聊聊对本书的吐槽吧:世间所有的环境都是需求所致,所有岗位的人都是各行其职,书里有很多只站在自身角度的情绪化描述,大多数其实只是当事人(一线作业员)的一厢情愿多戏和被害妄想;广东的电子厂一线作业员全勤奖在 15 年左右就已经普遍是 200 块了,伟达全勤奖只有 70 块是认真的吗?再说,排除个别的极为贫苦的打工仔,流水线员工都有自己的生活:他们会休息时间聚餐、逛街、唱 k,他们就是普通的低薪、长时间、重复体力劳动的流水线工人而已,不是假想出来刻板印象里穷得 70 块钱重于一切,甚至是尊严的上世纪落魄奴隶。我对书中这些描述尤其持质疑态度。反正以偏概全是肯定有的,因为我的父母辈以及这一辈的亲友,都是制造业一线的工人;有不少莫名其妙的废话,完全可以删掉。还有标点符号也是乱用,短语本来应该逗号隔开,结果全都用句号,文字素养火候还不够。作者的文学功底,我认为大概《知音》水平吧(个人评价,如有冒犯那就是你对),主要是这场流水线 “微服私访” 中,她自诩清高,大言不惭说自己是另一个世界人人都要加敬语尊称的高傲作家,结果写出来也就这般文学功底,这就很迷;结合作者自己的描述,她是深度宅,这样一想倒也明白了:一个鲜有接触真实社会的人,而且是面对更实地的制造一线,虽有实际去打工,但对一线的经历还是太少,这本 “随笔” 还是以偏概全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夸大了痛苦

                  其实一个作家是理解不了工厂工人的真正想法的,不是说我没有同情心,只是可能每个人都得走自己的人生路。既然他们在那个环境中,选择了没有走,无奈也好,本身乐于那种安逸也好,其实并不是我们自己觉得高高在上的人所看到的那样子。当然,我也觉得他们很痛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躬身入局

                    这本书的内容远不如这种写作方式的意义,纸上得来终觉浅,站在边上看,不如亲身下场试,这样写出来的才不是仅靠 “他者视角” 来 “跟踪” 和描述一种他者的生活,而是以一个 “他人” 来体验他人的生活,真正的生活,真正的记录真正的生活体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底层工作者

                      我自己也算是底层工作者,高中读到一半就辍学了,现在想想还是有些可惜。出社会之后,自己先找过几份工作,餐厅服务员、KTV 服务员、闲时就去贴小广告。但这些个工作的薪水,没有一个可以让我摆脱生活的压迫…… 后来生活不下去了,父亲就把我安排到了他工作的工厂,是一个金属加工厂,不大只有 7 个员工,其实算不上 7 个,毕竟有三个是老头、老太太。在父亲的指点下我学会了数控机床的操作,然后又和几个师傅交谈,自己掌握了数控编程语言。这还是很传奇的!哪些复杂多变的程序,我竟能看懂!时间过的太快!我已经 22 岁,在这一行工作 5 年了,有时候也会觉得自己有些麻木了,穿衣服只是为了蔽体,吃东西只是为了吃饱,房间只是为了休息…… 或许这也能算是一种超脱呢?苦是真的,难也是真的!“知天命,尽人事” 我知道我所能达到的上限是什么,但仍然需要当下的努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段引发思考的人生经历

                        老喻的人生算法:“短期看,生命充满了偶然;长期看,生命会呈现出必然。最好的人生大奖不是中彩票,而是调整你的人生系统。” 在这个世界里存在不同的平行层,有相互交换,但似乎又是隔绝的,很多时候在于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或是来自一颗敏锐的心。这本书道出了一个平行层的一些点滴,虽不能代表整体,却引发思考,内容读起来有些沉闷,压抑的感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容易...... 希望科技的进步,教育水平的提升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快速改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作者全篇都以一种 “上帝视角” 审视 “人间疾苦”,仿佛自己高人一等,对这些为了生活努力奋斗、拼命挣扎的底层人民毫无尊重可言。通篇出现最多的就是 “我是作家塞壬”,仿佛生怕读者不知道她是个写书的。不过说实话,我确实从没听说过塞壬。最后说到包头在她车时,拍她屁股时的心理活动,虽然通篇都在说着恶心愤怒之类的词语,但更让我觉得她是一个 “老处女”,迫于自己所谓 “作家” 的身份,非常渴望性而不得的矛盾心理。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接触过的打工文学皆出自打工作家之手。打工作家们写的正是自己的命运。二十年前,当打工文学席卷中国文坛的时候,他们的作品大体上呈现了这样的格调:苦难,像牲口一样超负荷工作,毫无尊严,备受摧残的肉身与灵魂,绝望,贫困,压抑,以及看不到希望的人生,流逝在机台上的青春,无法申诉的不公待遇,被歧视,被粗暴对待,被强制绝对服从,等等。人们对打工文学的这个印象根深蒂固,基本无出其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接触过的打工文学皆出自打工作家之手。打工作家们写的正是自己的命运。二十年前,当打工文学席卷中国文坛的时候,他们的作品大体上呈现了这样的格调:苦难,像牲口一样超负荷工作,毫无尊严,备受摧残的肉身与灵魂,绝望,贫困,压抑,以及看不到希望的人生,流逝在机台上的青春,无法申诉的不公待遇,被歧视,被粗暴对待,被强制绝对服从,等等。人们对打工文学的这个印象根深蒂固,基本无出其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书里面写的每一件事我都经历过,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一类人,进的第一个工厂就是无尘车间,只漏两个眼睛,不过那时候很庆幸那门那条线的组长没有那么太叼人,不像我朋友那条线组长叼人整个车间都听的到,待久了的人确实就是书上所讲的那样,人就会麻木了,只要不扣工资,你爱怎么叼怎么叼,我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就行了,不过还有一种极端的就是,你骂我没问题,我忍着,等发工资了,我自离二十天工资不要,我找人在厂门口打你一顿。每个月的二十号发工资,门口准有打组长的。因为当你跳不出这个圈子的时候,你会发现大部分的工厂都是这样,只能默默地忍受,就是后来有些人忍受不了这样然而改变不了,所以才有了三和大神。其实在工厂还有一种现象,辞工不好辞,就花钱辞工。因为那时候劳动法不普及。也不完善,不过我觉得现在应该好很多了,比之前有更多的选择,外卖 快递…… 虽然有很多,但是对于农民工,还是学点技术更好一些吧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活百态,感恩现在的一切。读完这本书,我从丧丧的状态出来了

                                  生活百态,我庆幸自己如此幸运,近日比较丧,没怎么看书学习,工作也提不起劲,读完这本书后,心态略有恢复。我曾经暑假打暑假工,去工厂流水线做了 3 天夜班,安排的宿舍我搬了洗漱用品,但是没住,宁愿累点也坐公交回家睡。自从高中之后,就不习惯那么多人住上下铺,那个时候小,做 3 天就受不了没做了,工资也没要,我做的插件,做的慢,经常流水线停在我这,还好拉长和同事不凶,印象中我好像没挨骂。3 天感觉是脱离了外界,也和其他人没什么交流。再后面,是工作的公司,有自己的生产线,我们需要去产线跟线,然后见识到了跟大学做暑假工不一样的流水线,印象中流水线就是脏乱差,压抑。但是我这两年上班去的产线很明亮,产线工人也不是死气沉沉,在出异常停线的时候,他们还可以坐在位置上聊聊天,铃声一响,立马停止干活,说走就走,偶尔我也羡慕这种准时准点不用义务加班的工作方式。再到现在,在我项目要上线,工厂 PC 说排不上,工厂人员变动太快,今天做明天走,产能完全上不去。有时候会想,流水线工人也挺好,没工作压力,不用动脑,做夜班说不准还能让我减肥。可能对有些人来说,做流水线工人会很惨,很难,但是从这两年我们公司工厂来看,流水线工人工作环境是有改善很多,对于确实不喜欢读书,家里条件不好,自己没什么能力,流水线工人也是一份不错的选择。世间百态,活好自己就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体验人生

                                    适合和作者同一阶层的人读和我在北京送快递比起来,感觉差太多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进入别人的世界,唤醒自己生活的麻木在降维中找到迷失的自己,看着那些被自己忽视的宝贵过往与拥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实的东莞

                                        看到作家的三段经历,原来我们用的电子产品就是这样生产出来的,包括昂贵的品牌,在生产时也是这样的 “廉价”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好奇

                                          初看书名与自己的生活毫无交集 就象女作家写这本书 也是初于好奇想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 没有女作家卧底进入工厂那番刺激的生活 但对于南方这些工厂里的万象却是让我大开眼界 生出许多平时并未留意的思考 也很庆幸自己的这份好奇 让我对这个世界又有了一个新的认知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