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5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昨天的日本,今天的中国。

    我虽然不懂经济问题,但是我了解我们的生活,回望历史,你会发现日本和中国在经济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相似,包括问题。也许,在日本的经济问题中,可以窥视出我们的解决之道,当然,我们只是老百姓,我们能做的只有自我预防。——2018/12/28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世界第二日本只花了20年

      1940 体制是自上而下的统筹分配,在起步阶段极具线性增长特点,日本,德国,苏联,中国都这样,线性增长资源总是有限的,没有自下而上的市场经济,没有自下而上的自 you zhu,没有百花齐放的多样性,创新带来的幂指数增长是不可能出现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轻松而特立独行的日本经济史

        这本书读起来很轻松。作者还有一套更详尽的日本经济史。此书观点很特立独行,比如,作者讲到,日本经济的深层体制是 1944 年体制,也就是战时经济体制。经济低迷时期,小泉和安倍反而在朝 1944 年体制回归,试图加强政府控制。何其熟悉的情节啊。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战后日本经济史》

          本书是作者野口悠纪雄对日本经济的冷峻洞察和深入思考。针对战后日本经济的基本结构,本书提出了独树一帜的 “1940 年体制史观”,为理解日本经济的崛起和发展、泡沫的形成和崩溃,以及后来长期停滞的根本原因提供了新的视角。本书核心内容:1. 1940 体制怎么就成就了日本战后的高速增长,如何又成了日本之后经济停滞的原因?2. 经济停滞之后的日本,又应该何去何从?本书回顾了日本战后七十年的经济变迁,结合野口悠纪雄的洞察和思索,犀利剖析和拷问了日本经济的深层机制。书中还穿插介绍了野口悠纪雄本人及其好友、同事的大量真实经历,让我们在宏观上、理论上了解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直观地感受经济发展变化对每个个体的人生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关于日本战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大众普遍认为是美国对日本的民主主义改革和军事介入解放了日本的军费负担,但作者野口悠纪雄却提出了独特的 1940 体制历史观,认为日本战后的经济体制与战前的国家统筹不可以割裂看待。正是这种由政府根据描绘经济蓝图,由上而下统筹国家资源调配的 1940 体制造就了日本的奇迹,让日本从战后的一片废墟中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个 1940 体制也开始变得不合时宜,在面对国内和国际中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时,越来越因为先天不足而显得无力。虽然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日本经济体制已经做出了一些变革,比如金融市场已经向国际资本放开,直接融资比重逐步上升,再比如推进了日本邮政和日本国铁的私有化,在产业领域 “国退民进” 等等,但野口认为,改革的速度和深度还不够,并且批评近年来的经济政策在有些方面有回归国家统筹思维的意思。野口呼吁日本从根本上反思经济增长的战略和思维方式,认为日本要走出经济停滞的泥潭,就必须加速和深化日本的经济体制改革,摆脱 1940 体制有形或无形的束缚。说起日本经济,我们常常听到的是 “泡沫经济破裂”“失去的二十年”“社会老龄化”“少子化”,似乎日本已经病入膏肓。尤其是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之后,自然让人觉得日本已经不行了。但实际上,日本的经济发展是停滞,而不是大幅衰退,经济水平仍然很高。经济总量日本仍然是世界第三大,而说到衡量国家富裕程度最重要的人均 GDP 指标,日本也早已超过四万美元,而中国只有一万美元左右。并且,这还真不是因为日本人口少。日本的人口密度差不多可以和中国福建、广东省这样的人口大省看齐。同是首都,东京的人口密度差不多是北京的 1.5 倍。所以确切地说,日本经济是衰而不弱。虽然增速放缓,但是经济总量基数仍然很大,“失落” 更多的是说日本和自己高速增长的那些年相比原地踏步没有进步的意思。而且,不仅经济方面不弱,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科技、教育领域,日本也仍然处于世界顶尖水平。仅仅在 2000 年后的 17 年内,日本就摘走了 17 项诺贝尔奖。所以,在认识并理解日本的经济发展规律时,我们不应该简单判断日本到底是行还是不行,而应该更多地从日本经济的增长和停滞中分析共性和个性,思考经验和教训。自由开放的市场经济和国家统筹的的宏观调控的平衡点在哪里?外向经济和国内需求到底谁是经济重心?什么样的产业结构才算是健康的?金融体系应当按照怎样的节奏和方向发展?对任何一国来说,在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有所不同。日本经过国家统筹的方式快速完成工业化,又在国际国内环境的新要求下进行体制改革的做法,实际上和很多国家都有相似之处。其中的经验和教训,都是绝佳的案例素材,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借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反复研读的书

            极为精彩本书对美英式和中日德式的发展历史,做了较为客观、公允的评价。不同的时代周期下,外在多变的条件和内在刚性制度之间的,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冲突,左右着各国经济的发展。本书基本做到了用 “上帝视角” 梳理了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史,让人醍醐灌顶,不可多得的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美国占领日本之后,处于冷战的目的,没有认真清算日本财阀和经济体制,导致日本在经济没有损失。这样日本有了经济发展的基础。日本经济发展还有一个原因,本书没有讲到,中国放弃了日本战争赔款。借着电气革命的东风和本身政策的灵活,日本摆脱了战后经济窘境。相比当时的联邦德国,日本没有政治压力,因为联邦德国时刻准备两德统一。本书核心是日本的经济结构没有适应当今技术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日本政治家没有提出国家改革的勇气,痴迷于过去泡沫带来的美梦。“泡沫破了,才知道是泡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 可以说,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将对普通人的生活和命运产生重大影响。野口悠纪雄在提及泡沫经济时写道,“只有泡沫崩溃了之后,人们才能知道它是泡沫。”” 利用闲余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了本书,推荐,日本 80 年代后的衰退,本质上是体制与生产要素的不匹配、路径依赖、过度自信导致产业转型失败,我们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习历史观今天

                  学习日本的经济发展史,回过来看中国今天的消费主义下的问题,经济发展的趋势,对中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管各种经济制度,“勤劳致富” 都是基本的底层逻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以史鉴今

                      每个国家都在走的路,中国并没有多么的特殊,所有的历史值得我们用来提醒自己,我们始终跳不出轮回,因为人性就是反复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劳动致富

                        任何与 "劳动致富" 相违背的经济活动,都是陷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邻国历史为鉴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1940 举国体制帮助了日本的告诉发展和抵御危机,也带来了后面的滞胀。租地租房权在早期对日本社会和经济带来了正面影响,但随着环境的变化,也就成为了发展的阻碍。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与自豪,这很重要。但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应该有客观事实作为依据。当人们处于泡沫之中时,是无法意识到泡沫的存在的。只有泡沫崩溃了之后,人们才能知道它是泡沫。面对为我们带来好处的制度,技术,变革,要警惕他们可能伴随的弊端,要随时关注环境的变化,关注利弊的转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亲身经历日本战后经济复苏和泡沫的过程,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提出 1940 经济体制的集中分配体制在复苏有很大的作用,但是 80 年代后的作用不符合时代,确没有被迭代,国民被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所禁锢,需要一种改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作者对于战后 70 年的回顾主线还是比较清晰,但对于重点事件的细节及政治经济等变化的深度还可以再加强。对于结论的判断应该是作者的多年积累的专业经济知识及敏锐观察的结果,但对于读者来说感觉铺垫相对不足。还是学习到很多日本政经社会体制的知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日本经济的一本好书

                                读完饱食穷民后,突然对日本战后经济体制产生了好奇,也想通过日本看到中国的困境,并思考未来的方向。本书得在作者亲历者身份为我们提供了宏观经济格局下的个人视角,虽失之扎实的研究支持,但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书籍倒是不错的。日本成也经济体制,败也经济体制。如何在产业结构变化与世界格局发展的过程中调整战略,处理好实业与金融的关系,是作者的主要着力点。如果对日本战后经济感兴趣,本书值得一读。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