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0
1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无相神功 VS. 六脈神剑

    上冈正明的这本《高速阅读法》就象是本脑科学实践手册,将实验室理论精准注入日常阅读场景。书中提出的 "15 分钟三读法"" 火箭启动式专注法 "等概念,彰显着鲜明的理工科思维 —— 直击阅读痛点,剔除冗余理论。作者直言传统速读是" 走马观花 ",强调其方法论必须以记忆留存为前提,并依托脑科学的" 分散效应 ""情节记忆" 理论构建体系。从定时器管理到输出笔记模板,书中大量可即插即用的硬核工具,恰似为职场人量身定制的知识收割机,这种务实风格与鸡汤类方法论形成鲜明对比。相较之下,采铜的《精读:深度阅读的艺术》则更象是位文字解剖师,其 "解悉式阅读" 三重奏:表层信息捕捉、深层价值挖掘、文本结构解构。这种精细化的阅读策略,尤其适合破解《红楼梦》的草蛇灰线,或解析《百年孤独》的魔幻隐喻。而《高速阅读法》则像精密设计的认知加速器,用脑科学论证分散阅读 + 强制输出的组合拳:以《三国演义》为例,首次 15 分钟速读梳理主线,二次 10 分钟标记人物图谱,三次 5 分钟提炼权谋策略 —— 通过记忆规律实现知识的高效收割。对于这两本同一天上新的书来说,《高速阅读法》企图掀起效率革命,用科学利刃破除低效迷雾;而《精读》则如时代喧嚣中的思想锚点,守护深度思考的火种。正如诸葛亮 "观其大略" 与陶渊明 "不求甚解" 的千年对话,阅读本无定式。工具化的 "术" 与深度化的 "道",恰似知识消化系统的双引擎 —— 前者助我们在信息洪流中精准捕捞,后者令经典智慧真正融入生命血脉。或许真正的阅读智慧,正在于让方法论如活水般滋养,而非禁锢我们的求知之旅。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高速阅读法》我只记住了看一本书只需半个小时,看一页书只需五秒。这绝对是最快速的阅读法,至少我是如此认为的。可是,在这里边有个问题,是否高效呢?好像要打上一个问号?首先,读书一定要带着目的去读,不然很容易读完之后什么也得不到,甚至有种虚度光阴的感觉。然后,就是目录,这里边有很多的章节,您是没有必要看的,也就是五秒一页就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知识盲区的观点,认真的读就行。最好,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自己一定要反思,真正学到的东西,必须是自己反复咀嚼之后,化为自己所有的东西,不然都只是过路财神。每一本书中真正有用的东西很少,其他只是对于自己的观点的补充和证明,只要找到关键的少数,就可以成功的把握书中的绝大多数的知识。也许这就是这本书的底气,也只有多读之后或许可以化为自己的底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也是出于好奇,去翻这么一本书,想着怎么才能 30 分钟读完一本书三遍,结果反复说一些不着边的话,最后也没说出个一二三来。看完以后我最大的疑惑是,这么一本书是咋出版的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真费劲

            日本人的书,已经现实到不能再现实了,读书成了打螺丝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高速阅读法

              读书是最宝贵的财富两种方式,一般是 30 分钟读一本书,读三遍,第一遍 15 分钟(折角),第二遍 10 分钟(蓝色笔记),第三遍 5 分钟(精华输出 3-10 条)。三遍在不同地点、时间完成。对于较专业书籍,按章节分读各两遍(如第一章第一遍 3 分钟,第二遍 2 分钟),第三遍读全书 5 分钟,总用时还是 30 分钟。人一生时间有限,要快速筛选有用的书,无用的过掉是为人生节省时间。主题阅读,每个领域 7 本书搞懂,2 本基础知识,4 本方法论,2 本专业书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为一句干活写了太多的前后介绍

                书中方法仅从个人经验而谈,类似于市面上的成功学书籍,只有做笔记的方式值得参考,其他部分均为冗杂的个人感受和一些对此方法的吹嘘和赘述,没有科学依据支撑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