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4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带你重温那段辉煌、迷人、惨烈、叹息的历史。我们地中海,再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叙述详细 插图丰富

      自 1280 年奥斯曼人开始崛起,并逐渐强大建立了奥斯曼帝国,伊斯兰世界便开始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从穆罕默德二世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皇帝开始,他最想要的就是 “红苹果”。1453 年,奥斯曼帝国与当时君士坦丁十一世开始交战,这也是文章的最高潮部分。文章用七个小节详细描绘了战争的场景。奥斯曼帝国采用了大炮,海上作战,地道战全面围攻君士坦丁堡,最终获得了胜利。这场战役也成为了基督教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分水岭,也正式结束了罗马帝国时代。从本书作者对 1453 年,君士坦丁堡之战的描述,充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他的描述详细并且精彩,一幕幕的场景,一张张图画,都形象立体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书中对战争的场面写得较多,对难民以及社会的情况还是较少。从君士坦丁堡之战的意义来说是多方面的。从军事上说,它展现了一场大炮与城堡的较量,奥斯曼帝国充分利用了大炮打开了君士坦丁堡的大门。从宗教来说,这场战役是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战役,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对西方来说是一个巨大的伤痛,它不仅挫伤了基督教世界的自信,还被认为是古典世界的悲剧性终结,从此伊斯兰文明走向世界。从总的历史时代来说,它终结了罗马帝国。书中总用上帝的指示也好,预言家的预言也罢,我认为这都是发动这场战争的一种借口。君士坦丁堡是伊斯兰世界必争的地方,奥斯曼帝国在用这样的一场战役告诉世界,伊斯兰文明来了😎。再看看在这场战役中穆罕默德二世,虽然作者说是他是个暴君,但是我个人看来,他有一点是值得尊敬的,他能容忍子民可以不信伊斯兰教。这一点一般的君王是做不到的。他还让伊斯兰教走向了欧洲,让欧洲的文化,有更多元的可能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日一书:《1453: 君士坦丁堡之战》。不同文明和各大帝国为了领土、宗教信仰和贸易控制而激烈地冲突的年代,参与者包括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以及西班牙的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皇朝。这场冲突的参与者包括拜占庭帝国(信仰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继承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他们复兴了伊斯兰 “圣战” 的精神),以及西班牙的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皇朝。土耳其人想象中的红苹果就是查士丁尼手中的带十字架的球。土耳其人也就是为了这个来的:极具传奇性的古老基督教帝国的威望,以及它似乎蕴含的世界霸权的可能性。公元 629 年,希拉克略 ——“罗马人的君主” 和拜占庭的第二十八位皇帝 —— 徒步前往耶路撒冷朝觐。这是他一生中最光辉荣耀的时刻。他在一系列战役中大败波斯人,夺回了基督教世界最神圣的圣物 —— 真十字架。伊斯兰世界在 717 年未能攻克君士坦丁堡,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假如君士坦丁堡陷落,伊斯兰世界向欧洲扩张的道路就畅通无阻了,这或许就会改变西方世界的整个未来;这是历史上最大的 “假如” 之一。穿过色雷斯平原前往君士坦丁堡的商人或朝觐者、从巴尔干某个宫廷前来的使节,或者有着征服野心、四处劫掠的军队,从远方首先看到的就是巅峰时期的君士坦丁堡那阴森森的巨大陆墙。它横越轻微起伏的大地,从一道地平线到另一道地平线,壁垒和塔楼连绵不绝。他虽然年仅 21 岁,但作为苏丹,完全可以用这样平白的父亲式口吻向部落子民讲话:“前进,我的朋友和孩子们!证明你们是英雄好汉的时刻到了!”4 月 25 日,穆罕默德二世渡过海峡,抵达亚洲,准备发动这一年的战役,但几乎当即就患了严重胃病,卧床不起。在几天的痛苦折磨之后,他于 1481 年 5 月 3 日在盖布泽驾崩。历史上的另外一个雄心勃勃要征服世界的人 —— 汉尼拔就在此地服毒自尽。对君士坦丁堡故事的讲述也有着自己的丰富历史。本书构建在历史悠久的大量英语作品的基础之上;对这个故事的研究从 18 世纪的爱德华・吉本开始,然后由两位英国骑士接手,1903 年的埃德温・皮尔斯爵士和 1965 年的伟大拜占庭史学家史蒂文・朗西曼爵士,还有其他语言的大量著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讲述性的写法,身临其境,最后一节对资料处理的解释也很有参考价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多年前的读书笔记,翻出来看看蛮好玩的😄

            这两天在看《1453——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我对这段历史不是很熟悉,尤其是穆斯林与基督教的纷争一直没什么概念,所以看起书来特别慢,再加上好多人名字记不住,一直处于颠三倒四的状态。刚才在网上看了一部土耳其拍摄的电影:《征服 1453》,那些冗长的名字一下子变得鲜活起来。电影真是个好东西,尤其是尊重史实基础上的电影更是个好东西。每部电影都会有其政治观点和立场,例如土耳其拍摄的这部就有意无意的丑化了希腊人,而将战旗插上敌人堡垒的桥段和《英雄儿女》中的 “向我开炮” 有一拼。但是无论如何电影都让那些遥远变得可以想象,尤其适合我这样的门外汉。好像前段时间西方也拍了一部描写君士坦丁堡沦陷的大片,名字叫什么忘了,很想也看看。    现在,还是看书吧。    穆罕默德二世的禁卫军叫新军,新军士兵均从基督教家庭征召,这些孩子在孩童时期参军,之后很快便改信伊斯兰教,他们将新军视为自己的家庭,将苏丹视为自己的最高统帅和父亲,有部分新军或许记得自己的出生,偶尔也会对基督徒心生怜悯,但是他们在宗教上确实极端虔诚和狂热的,且纪律意识严明,他们把参加对异教(基督)徒的战争看得无尚荣光。    用基督徒的儿子组成军队去进攻基督徒,无异于是一场信仰的屠杀,而基督徒的儿子却可以如此虔诚,足见 “洗脑” 这件事情的历史是如此悠久,而且屡屡大获成功,相似于今天的 IS IS ,亦可以令法国人、英国人成为自己祖国的人弹。    而对于多数希腊人来说,尘世的生活不过是彼岸生活的前奏,为了世俗世界的安宁而牺牲信仰,玷污灵魂,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即使国家灭亡,那也是上帝对人间罪愆的惩罚,人们必须坦然以对。然而君士坦丁堡陷落后,随着奥斯曼帝国伟大的行政机构走向衰落,骄傲的希腊人不得不以欺骗应对腐败,以不忠应对不公,以阴谋反对阴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战争的输赢除了绝对实力之外,还在于捉摸不定的运气,或者称之为 “帝国的气运”。即使君士坦丁十一世顽强而幸运地抵挡住了 1453 年 5 月 29 日最后的疯狂进攻,这座孤独的飞地也无法阻挡陷落的颓势,但无论如何,君士坦丁十一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战士。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悲剧之中,同时又存在着一点点幸运 —— 默罕穆德二世本人更热衷于建设一个世界帝国,而不是让全世界都皈依伊斯兰教。于是,有一些属于君士坦丁堡的印记才得以残存于伊斯坦布尔城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地中海三部曲

                好看,但称不上神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精彩的历史书

                  情节紧张刺激引人入胜,然而一个个参考文献标记时刻提醒着读者这是真实的历史而不是虚构的故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