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其实都是“普通人”。

    不管好人坏人,他首先是人。你得站在一个人的角度,以悲悯的视角,来解析他的悲剧。作者张宏杰从作为一个人的视角来剖析,明末重臣吴三桂、中兴名臣曾国藩等叱咤纷纭的大人物,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个 “活生生” 的人。纵使他们位高权重,如实现了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堪称 “圣人” 的曾国藩,在张宏杰的笔下,也展现出作为普通人的天资钝拙,失败后的愁苦…… 历史是人性展示的广阔舞台。透过历史的层层盖印,我们会看见一个个历史悲剧的背后往往是作为人所具有的猜疑、妒忌等人性中 “不安全” 的一面所导致的。正如作者在书中讲到:中原王朝的覆灭在绝大多数时期内不是因为遭受 “骑马背上” 的少数民族入侵,而往往是自己内部 “窝里斗” 造成的。历史上响当当的英雄,岳飞、袁崇焕都是因为自己内部政治权力的争夺而被杀,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有一个叫人性的东西在作祟。读历史你会发现,无论你有多大的本领,你终究逃不过时代划定的黑洞。时代就像孙悟空面对的五指山,看似你已经逃出来了,却不曾想你连人家的手掌都走不出。终其一生我们都是是生活在时代里 “普通人”。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读透历史

      这是张宏杰出版的第一本书。读过作者其他的书,再读这本书就比较快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新思考,打破了传统观念,还是耐人寻味的。曾国藩就写得挺好的,意志力的化身,也写得全面,是值得读书人和当官人学习的榜样。隐士、女子、科举,这几个话题写的也不错。对于千年悖论,作者给出了这样的题解:科举制度表现出完整、有序、严谨、实用的金属性质的特征,在整个模糊漶漫的背景下显得特别醒目。满族皇帝则是遵从天道,传承并发展儒家文化,大力构建文化体系,尤其是康熙帝抬高宋明理学和朱熹的地位。满族皇帝的气质和性格,散发出耀眼的个人魅力,并且也顺应主流文化前进方向,故而江山稳固。作者对满汉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了满族汉化的过程,对于满汉文化的优缺点总结到位。作者比较突出汉文化的缺陷,目的是说明满族统治者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有意大力整治党争,也衬托满族的武勇、纯朴、优雅。满族能建立全国政权,开疆拓土,也是有道理的,既能传承汉人的先进文化也能尽力克服一些缺陷。不过满族统治也存在诸多漏洞,汉人的缺点也不尽然如此,单看皇帝个人评论来评判,多少有些夸大、片面的成分。况且,王朝也有生命周期,进取心总会随着和平而消落,乾隆朝积弊太多,继承者又缺少能力,清朝开始衰落。朱元璋其实不应该写得那么难看,如果没有他,也没有其他人有能力结束乱世和外族统治,建立强大的、和平的国家,也大力整治社会风气,完善科举制度,至少说功在当代。这样评价慈禧我不能苟同,单纯从人物性格和经历出发,不是结合历史背景去写,有些片面。写吴三桂充满人文关怀,不过写得不像历史,像是游离于历史的小说。其实决定他成为反贼、贰臣主要在于自己,内部原因才是主导因素。逆时代潮流而动的人,再有个人魅力也会被无情抨击。这本书美中不足就是把慈禧写得太正面,所以我只能给三颗星,但我很推荐读其他篇章,作者的写法很吸引读者注意力是真的。从多个侧面推敲历史,才品得津津有味。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与《饥饿的盛世》相比,此书停留于表面,而未深刻探寻内里之根本。看着挺热闹,实际上无任何启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张宏杰讲的千年悖论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204 本)#2023 年精读作家(15)张宏杰《千年悖论》大家好!今天共读历史作家张宏杰的第三本作品《千年悖论》,历史学者张宏杰出版的第一本书,本书是修订版。书中,作者以不同的视角,观察和叙写了曾被历史和他人书写、评介过多次的诸如吴三桂、曾国藩、慈禧、朱元璋等耳熟能详的著名历史人物以及中国的科举制度、残忍的酷刑、满族的汉化、隐士的真相等历史事件,探究了特定时期的人性,给人以新鲜的阅读体验和发人深省的思索。对于历史人物的叙写,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张宏杰自有一套独特的感觉结构。他以冷静细致的笔法,入木三分的刻画,像写自己身边极熟悉的朋友一样,书写了同处时代裂变下的各色人物的起伏人生,探索了历史剧场里的人性浮沉,引人深思的同时,也让人对标签化的历史人物多了一份理解和悲悯。2、精彩段落:①吴三桂的侧面公元 1642 年,明崇祯十五年,吴三桂三十一岁。这是人一生中最挺拔亮丽的年华。就在这一年,他第一次面对了从未经历的精神重压。这年四月,明朝和满洲之间的最后一次关键性战役 —— 松锦之战尘埃落定。明朝辽东经略洪承畴的十三万大军土崩瓦解,锦州陷落,洪承畴被俘。大明王朝苦心经营十余年的宁锦防线终于被撕破。宁远,成了大明朝在山海关外的最后一座堡垒。自视颇高的他无法接纳这个肮脏的字眼。天朝和异族,从来是两个相互消解的世界。从你的敌人那里得到的越多,标志着你丧失的越多。满洲人给他的地位再显赫,也无法抵偿投降付出的人格代价和名誉损失。如果那样,他将日夜承受社会舆论造成的心灵重压。在这个世界里,你的生命并不属于自己。“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你的生命是祖先的恩赐,它附属于父母和家族。所以,一个人生存的目的,乃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光大家族的基业,延续家族的血统,使之不致断绝。这种责任重于个人的生命利益。这种思维大而广之,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家族,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是血缘关系的扩展。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社会成员的一切行为,必须基于两条基本准则,那就是对皇帝的 “忠” 和对家长的 “孝”。人们有充分的智慧来解决道德高压和自然欲望间的矛盾。他们一方面通过伪饰行为来装点门面;另一方面背地里则是心照不宣地沉沦在道德禁区里,享受矫枉过正的物质欲念的满足。道德价值过分张扬的最终结果却是整个价值体系的削弱扭曲和人欲中卑劣丑恶一面的大放纵大宣泄。事实上,在大清取得江山的过程当中,平西王吴三桂在所有的将军中出力最多,功劳最大。一旦弃了道义信条,同胞的生命在他眼里就成了一具具成全自己功绩的道具。出于一种特殊的心理,面对自己的同胞,他比满洲人下手还黑,手段还残暴。这里面也许掩藏着这样一个心理学事实,即这类举动正是为了掩饰吴三桂内心的负罪感、恐惧感和痛苦。②曾国藩的底色曾国藩以他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极限。梁启超在形容自己时,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如果把 “梁启超” 这个人身上所含的 “趣味” 元素抽出去,那么所剩物质就无几了。借用这比方也可以说:如果把 “曾国藩” 这个人身上的 “意志力” 元素抽去,那么剩下的也不过是一些平淡无奇的成分。中国农民的自我克制能力是无与伦比的,艰难的生存磨炼了他们的顽强和坚忍。虽然只有一个小院,数间茅屋,巴掌大的土地,但是一家人还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春种秋收,喂猪养鸡,一时一刻也不愿白白放过。院里屋外,永远收拾得干干净净,几亩薄田,侍候得无微不至。虽然艰苦的付出和微薄的收获不成比例,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好饭,穿不上几件好衣,可是他们从来不知抱怨,一个个乐观知足,全家上下都有一种奋斗向上的心气。人类最基本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使自己变得完美,儒家的人格设计为这种心理倾向提供了最理想的释放途径。儒家学说认为,每个普通人都可以 “超凡入圣”,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达到圣人的境界。所谓圣人,就是完美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这样,他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就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使整个国家达到大治的状态,而自己也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这是一个何其宏伟、何其诱人的人格理想,在这一人格设计中,人的潜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精神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他期望自己十全十美,一言一行都正确恰当;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他贪多求快,总想一下改掉身上所有的缺点毛病。不过,和大部分年轻人不同,他有着钢浇铁铸般的执着顽强。翻检他的日记,从少时起,直到暮年,几乎每一天都要对自己痛责一番,每一天都有自责、焦虑、悔恨、恐惧的时刻。壮年之时,为了克制自己的生理欲望,他 “日日自苦”,以求 “不至佚而生淫”,通过每日勤学苦思,把精力耗尽,“如种树,斧斤纵寻之后,牛羊无从而牧之;如燃灯,膏油欲尽之时,无使微风乘之”。经过这一番大惊大险大喜大惧,曾国藩痛定思痛,开始了著名的 “长沙整军”。他认为,靖港初战失利的原因是赏罚不明,良莠不分,没有在军内树立起不怕死的精神。对于在初战中一触即溃的队伍,他无条件裁撤,自己的胞弟曾国葆一军首先被解散。对于那些不怕死的部队,则大量增员,表现勇敢者,大力提拔。此次整军,极大地提高了湘军的战斗力,确立了 “扎硬寨,打死仗” 的湘军作风,为以后一系列重大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湘军以后的节节胜利,正是从靖港惨败中来的。曾国藩一生功业都是在传统文化的支撑下完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的认知传统又使他能够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和经验,应对复杂的世事,饶有余裕。至诚待天、忠恕对人的道德准则,使得他能为人磊落,不为 “低级趣味” 所纠缠,纳人细垢,成己大德,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降服人、吸纳人,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读到最后越精彩,最后对话访谈那一段可以说是精彩至极,很喜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相见恨晚!

              读过张宏杰老师这本书之后,准备把之前读过的《曾国藩传》再重新阅读一遍,准备把能找到的张宏杰老师的书都认真阅读一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前《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时期的张宏杰,听张宏杰讲述自己曾经的文学青年生涯!读《千年悖论:张宏杰读史与论人》,让人深刻感受历史人物的跌宕命运,巧妙地超越了 “好人与坏人” 的道德评判,给读者讲述了一批血肉 “男儿” 的复杂内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挺羡慕

                  一是让历史人物回到一个个真实场景中人的角色。二是提供了新的历史营养餐。现在的历史营养极不均衡,有些过剩,有些严重不足。社会变迁太快,导致很多人都期望重新寻找答案,这一类的新探索,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千年悖论

                    历史的学习解读,存在太多的对立与统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站着人性的角度去重新看待历史人物与事件,而不是非黑即白简单的二元论,这才是重回历史现场的正确方式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温度的历史

                        从关注人本身去写历史,人物的面貌更丰富,事件的发生更清晰,对现在生活的指导,和未来世界的指引都会更有效果。我不禁想,历史教科书的目地是什么?让人厌烦历史?除了数据的堆砌,毫无故事性可言,所幸还有怪人的存在,至少我对历史的兴趣是被张老师勾起来的。张老师的书值得推广,一如当年明月被启发一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今时代,我们需要了解历史,更清楚的认识自己,定位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用历史人物反应现实

                          作者以不同的视角,观察和叙写了曾被历史和他人书写、评介过多次的诸如吴三桂、曾国藩、慈禧、朱元璋等耳熟能详的著名历史人物以及中国的科举制度、残忍的酷刑、满族的汉化、隐士的真相等历史事件,探究了特定时期的人性,给人以新鲜的阅读体验和发人深省的思索。对于历史人物的叙写,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张宏杰自有一套独特的感觉结构。他以冷静细致的笔法,入木三分的刻画,像写自己身边极熟悉的朋友一样,书写了同处时代裂变下的各色人物的起伏人生,探索了历史剧场里的人性浮沉,引人深思的同时,也让人对标签化的历史人物多了一份理解和悲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专制强权思维不除,万年也是悖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读一本书,感受作者不一样的思想,这是读书最可爱的地方。这本书写的独有心意,比如,以前认为康熙裁撤三番是正义之举,这会觉得有些 “忘恩负义” 了,但不影响康熙的功勋卓著。读书的好处就是总结不同的信息之后,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去评判一个的是非功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希望此书流传下去,但感觉被禁只是时间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同视角读人性

                                  历史中的人性那么多变复杂 没有绝对的是非曲直也不是非黑即白 太多的历史机缘导致了人物的故事和意外地发展 他们是必然又是偶然 就在偶然必然中夹杂着个人家庭时代的命运看似淹没却留下了厚重的一笔而看似激进的运动式的起义反抗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升级和维护,终究是成为厌恶的对立面 而我们的民族性格也在这种不断的冲突中高举革命又被革命的反复中民族性格形成了不敢为天下先 平庸泛泛之辈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思想也慢慢融入了一代代国人心中大道至简,无欲则刚 这个道也让汉文化不断地融合了异族风情    这种美和物质享受不分人种不分空间 是跨时间空间的作用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2分枯燥

                                    张宏杰的书我蛮喜欢的,但是这本读不下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相比较张宏杰后面出的基本书,这本书个人觉得可读性差一点点,有那么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但读来也还是有所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换个角度看历史

                                        《千年悖论》是张宏杰老师历史散文集。张老师是一名专注于从人的维度看待历史的作者。他的书主要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中的所谓的名人、要角各类表现的缘由。在这其中,他更关注于为什么一个人的历史评价会和他的日常表现反差如此之大。比如说,张老师的开山之作是一篇关于吴三桂的思考。在历史文献中,吴三桂无论在外貌,能力还有品格方面都符合中国传统儒家优秀人才的标准,但为什么后世会对其有这完全相反的评价。在我看来,张老师是想用一种异于传统史观的视角来让社会大众来重新认识历史人物,重新认识那段历史。这个出发点和角度非常好,我自己也确实从中获得了异于以往我对一些历史的认知。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只要你有不同的视角,你就会获得不同的观感。但问题来了?你是从众从新,觉得这个视角好,这个观点很新颖,还是让自己对某段历史加深认识,并坚定自己的理解与判断。我是后一种。我觉得张老师的历史散文文笔好,立意好,但出发点过于发散,并没有展现出一个自己的历史观。当然,这也是从人的角度出发写历史的底层逻辑 BUG。本书立意打 5 分,文笔打 4 分,结构打 3 分,中心思想打 2 分,可读性打 4 分,最后,我给本书打 3.5 分。期待张老师其他佳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棒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