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我们其实都是“普通人”。
不管好人坏人,他首先是人。你得站在一个人的角度,以悲悯的视角,来解析他的悲剧。作者张宏杰从作为一个人的视角来剖析,明末重臣吴三桂、中兴名臣曾国藩等叱咤纷纭的大人物,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个 “活生生” 的人。纵使他们位高权重,如实现了儒家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堪称 “圣人” 的曾国藩,在张宏杰的笔下,也展现出作为普通人的天资钝拙,失败后的愁苦…… 历史是人性展示的广阔舞台。透过历史的层层盖印,我们会看见一个个历史悲剧的背后往往是作为人所具有的猜疑、妒忌等人性中 “不安全” 的一面所导致的。正如作者在书中讲到:中原王朝的覆灭在绝大多数时期内不是因为遭受 “骑马背上” 的少数民族入侵,而往往是自己内部 “窝里斗” 造成的。历史上响当当的英雄,岳飞、袁崇焕都是因为自己内部政治权力的争夺而被杀,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有一个叫人性的东西在作祟。读历史你会发现,无论你有多大的本领,你终究逃不过时代划定的黑洞。时代就像孙悟空面对的五指山,看似你已经逃出来了,却不曾想你连人家的手掌都走不出。终其一生我们都是是生活在时代里 “普通人”。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读透历史这是张宏杰出版的第一本书。读过作者其他的书,再读这本书就比较快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新思考,打破了传统观念,还是耐人寻味的。曾国藩就写得挺好的,意志力的化身,也写得全面,是值得读书人和当官人学习的榜样。隐士、女子、科举,这几个话题写的也不错。对于千年悖论,作者给出了这样的题解:科举制度表现出完整、有序、严谨、实用的金属性质的特征,在整个模糊漶漫的背景下显得特别醒目。满族皇帝则是遵从天道,传承并发展儒家文化,大力构建文化体系,尤其是康熙帝抬高宋明理学和朱熹的地位。满族皇帝的气质和性格,散发出耀眼的个人魅力,并且也顺应主流文化前进方向,故而江山稳固。作者对满汉文化进行对比,分析了满族汉化的过程,对于满汉文化的优缺点总结到位。作者比较突出汉文化的缺陷,目的是说明满族统治者吸取明朝灭亡的教训,有意大力整治党争,也衬托满族的武勇、纯朴、优雅。满族能建立全国政权,开疆拓土,也是有道理的,既能传承汉人的先进文化也能尽力克服一些缺陷。不过满族统治也存在诸多漏洞,汉人的缺点也不尽然如此,单看皇帝个人评论来评判,多少有些夸大、片面的成分。况且,王朝也有生命周期,进取心总会随着和平而消落,乾隆朝积弊太多,继承者又缺少能力,清朝开始衰落。朱元璋其实不应该写得那么难看,如果没有他,也没有其他人有能力结束乱世和外族统治,建立强大的、和平的国家,也大力整治社会风气,完善科举制度,至少说功在当代。这样评价慈禧我不能苟同,单纯从人物性格和经历出发,不是结合历史背景去写,有些片面。写吴三桂充满人文关怀,不过写得不像历史,像是游离于历史的小说。其实决定他成为反贼、贰臣主要在于自己,内部原因才是主导因素。逆时代潮流而动的人,再有个人魅力也会被无情抨击。这本书美中不足就是把慈禧写得太正面,所以我只能给三颗星,但我很推荐读其他篇章,作者的写法很吸引读者注意力是真的。从多个侧面推敲历史,才品得津津有味。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张宏杰讲的千年悖论#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204 本)#2023 年精读作家(15)张宏杰《千年悖论》大家好!今天共读历史作家张宏杰的第三本作品《千年悖论》,历史学者张宏杰出版的第一本书,本书是修订版。书中,作者以不同的视角,观察和叙写了曾被历史和他人书写、评介过多次的诸如吴三桂、曾国藩、慈禧、朱元璋等耳熟能详的著名历史人物以及中国的科举制度、残忍的酷刑、满族的汉化、隐士的真相等历史事件,探究了特定时期的人性,给人以新鲜的阅读体验和发人深省的思索。对于历史人物的叙写,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张宏杰自有一套独特的感觉结构。他以冷静细致的笔法,入木三分的刻画,像写自己身边极熟悉的朋友一样,书写了同处时代裂变下的各色人物的起伏人生,探索了历史剧场里的人性浮沉,引人深思的同时,也让人对标签化的历史人物多了一份理解和悲悯。2、精彩段落:①吴三桂的侧面公元 1642 年,明崇祯十五年,吴三桂三十一岁。这是人一生中最挺拔亮丽的年华。就在这一年,他第一次面对了从未经历的精神重压。这年四月,明朝和满洲之间的最后一次关键性战役 —— 松锦之战尘埃落定。明朝辽东经略洪承畴的十三万大军土崩瓦解,锦州陷落,洪承畴被俘。大明王朝苦心经营十余年的宁锦防线终于被撕破。宁远,成了大明朝在山海关外的最后一座堡垒。自视颇高的他无法接纳这个肮脏的字眼。天朝和异族,从来是两个相互消解的世界。从你的敌人那里得到的越多,标志着你丧失的越多。满洲人给他的地位再显赫,也无法抵偿投降付出的人格代价和名誉损失。如果那样,他将日夜承受社会舆论造成的心灵重压。在这个世界里,你的生命并不属于自己。“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你的生命是祖先的恩赐,它附属于父母和家族。所以,一个人生存的目的,乃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光大家族的基业,延续家族的血统,使之不致断绝。这种责任重于个人的生命利益。这种思维大而广之,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家族,所有的社会关系都是血缘关系的扩展。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社会成员的一切行为,必须基于两条基本准则,那就是对皇帝的 “忠” 和对家长的 “孝”。人们有充分的智慧来解决道德高压和自然欲望间的矛盾。他们一方面通过伪饰行为来装点门面;另一方面背地里则是心照不宣地沉沦在道德禁区里,享受矫枉过正的物质欲念的满足。道德价值过分张扬的最终结果却是整个价值体系的削弱扭曲和人欲中卑劣丑恶一面的大放纵大宣泄。事实上,在大清取得江山的过程当中,平西王吴三桂在所有的将军中出力最多,功劳最大。一旦弃了道义信条,同胞的生命在他眼里就成了一具具成全自己功绩的道具。出于一种特殊的心理,面对自己的同胞,他比满洲人下手还黑,手段还残暴。这里面也许掩藏着这样一个心理学事实,即这类举动正是为了掩饰吴三桂内心的负罪感、恐惧感和痛苦。②曾国藩的底色曾国藩以他的一生,证明了人的意志力所能达到的极限。梁启超在形容自己时,用了一个很好的比喻:如果把 “梁启超” 这个人身上所含的 “趣味” 元素抽出去,那么所剩物质就无几了。借用这比方也可以说:如果把 “曾国藩” 这个人身上的 “意志力” 元素抽去,那么剩下的也不过是一些平淡无奇的成分。中国农民的自我克制能力是无与伦比的,艰难的生存磨炼了他们的顽强和坚忍。虽然只有一个小院,数间茅屋,巴掌大的土地,但是一家人还是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春种秋收,喂猪养鸡,一时一刻也不愿白白放过。院里屋外,永远收拾得干干净净,几亩薄田,侍候得无微不至。虽然艰苦的付出和微薄的收获不成比例,一年到头也吃不上几顿好饭,穿不上几件好衣,可是他们从来不知抱怨,一个个乐观知足,全家上下都有一种奋斗向上的心气。人类最基本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使自己变得完美,儒家的人格设计为这种心理倾向提供了最理想的释放途径。儒家学说认为,每个普通人都可以 “超凡入圣”,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达到圣人的境界。所谓圣人,就是完美的人,他通过自己的勤学苦修体悟了天理,掌握了天下万物运行的规律。这样,他一举一动,无不合宜,就可以经邦治国,造福于民,使整个国家达到大治的状态,而自己也立功立德立言,万世不朽。这是一个何其宏伟、何其诱人的人格理想,在这一人格设计中,人的潜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精神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他期望自己十全十美,一言一行都正确恰当;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他贪多求快,总想一下改掉身上所有的缺点毛病。不过,和大部分年轻人不同,他有着钢浇铁铸般的执着顽强。翻检他的日记,从少时起,直到暮年,几乎每一天都要对自己痛责一番,每一天都有自责、焦虑、悔恨、恐惧的时刻。壮年之时,为了克制自己的生理欲望,他 “日日自苦”,以求 “不至佚而生淫”,通过每日勤学苦思,把精力耗尽,“如种树,斧斤纵寻之后,牛羊无从而牧之;如燃灯,膏油欲尽之时,无使微风乘之”。经过这一番大惊大险大喜大惧,曾国藩痛定思痛,开始了著名的 “长沙整军”。他认为,靖港初战失利的原因是赏罚不明,良莠不分,没有在军内树立起不怕死的精神。对于在初战中一触即溃的队伍,他无条件裁撤,自己的胞弟曾国葆一军首先被解散。对于那些不怕死的部队,则大量增员,表现勇敢者,大力提拔。此次整军,极大地提高了湘军的战斗力,确立了 “扎硬寨,打死仗” 的湘军作风,为以后一系列重大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湘军以后的节节胜利,正是从靖港惨败中来的。曾国藩一生功业都是在传统文化的支撑下完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大志向,民胞物与的博大胸怀是支撑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奋力挣挫的精神动力。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反身而诚的认知传统又使他能够从前人、从他人、从自身,学到智慧和经验,应对复杂的世事,饶有余裕。至诚待天、忠恕对人的道德准则,使得他能为人磊落,不为 “低级趣味” 所纠缠,纳人细垢,成己大德,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降服人、吸纳人,使英雄为我所用,终成大业。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读《千年悖论》有感——选择的代价莫言先生是这样评价张宏杰的作品的,“他给读者印象是让本来离我们极其遥远的历史人物,夹杂着体温扑面而来。” 张宏杰喜欢从人性的角度来写历史人物,对已被史学界盖棺定论的一些人,他总能找到一些不一样的地方。正是因为这些不一样,让我喜欢上了张宏杰的作品。在他笔下,历史人物有了 “人性”,会像普通人一样,胆怯、自大、犹豫。他将这些历史人物人性的复杂、深奥、奇特、匪夷所思又在情理之中表达得淋漓尽致,原本略显枯燥的历史事实在他笔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张宏杰喜欢从史料中找到一些证据,为一些历史人物 “翻案”,这些颠覆的结论并不是完全否定这些历史人物的定义,是让我们更好理解他们在历史上做的一些事情的理由。本书最让我受启发的是对吴三桂的描写,对于他而言,“民族叛徒” 这个标签他怎么也揭不下来了,但据张宏杰查阅明史,吴三桂从小其实是忠君爱国的人,年少时凭数十名家仆勇救陷入清军重围的父亲,率明军多次击退清军的入侵,是大明朝知名忠孝之人,年仅 32 岁就被大明委以重任,在辽东担任总兵阻击清军,他因为忠孝的名望得到了大明的厚待,在儒家的语境中,就注定了他不能背叛,否则就会被万夫所指,放在现在语境来说就一旦违背儒家倡导的价值观,就会 “社死”,他的社会地位、声誉全部被人为消除掉,这就是古代人承受不起的 “背叛”。但实际情况就是吴三桂打开了山海关,引浩浩荡荡的女真人杀向关内,入主中原。一个忠君爱国之人为什么冒着遗臭万年之名,走到 “叛徒” 这一步。张宏杰带着我们回到了大明灭亡前夕,寻找答案。 彼时的大明朝就像一堵漏风的墙,每个里面的人都想着如何在墙倒塌之前自保。北京城已被李自成团团围住,已岌岌可危,吴三桂守着山海关防范着虎视眈眈的大清。他眼看着大明像一辆失速的马车,正急速驶向灭亡的深渊,对于吴三桂来说,他内心肯定不想为大明 “陪葬”,但他一直接受的儒家正统又告诉他,只有堂堂正正的赴死,才是符合儒家和社会对他的预期。这时崇祯的圣旨到了,要他领军回北京迎击李自成。但辽东守军离开坚固的山海关能打得过李自成吗?吴三桂犹豫了,但他还是领命西行,3 天的行程走了整整 18 天,他在等,等李自成攻破北京,他不用陪着大明一起灭亡。终于等到了城破的消息。满心欢喜地与李自成谈投降事宜,但农民起义军没有谈判的诚意,吴三桂最爱的女人被掳走,北京城的家产被哄抢。摆在吴三桂面前的出路好像堵死了,剩下选项只有关外的清军。他知道要付出的代价,但他更不能容忍自己碌碌无为被时代抛弃,现在他还有筹码,山海关就是吴三桂的最大的倚靠。但此时他仍然踌躇不前,他不敢赌,赌清军会善待他,赌自己能在儒家传统的口诛笔伐中活下来。最终让吴三桂下定决心的应该是洪承畴的劝降信。这个在吴三桂心目中大明最后的贤臣也劝他选择清军。外因永远无法决定一个人的内在,天地巨变终于压碎了吴三桂披在身上对大明忠孝的枷锁,他选择了求生。眼前的东西总比身后的更可预期。命运撕毁了吴三桂所有的面具,他不是孝子,也不是忠臣,他已无家可归。他抛弃了人的精神尊严,满足于自己的贪欲、欲望、仇恨,成为清军入关的马前卒。 纵观吴三桂一生,除了帮助清军入关平定天下外,臭名昭著的吴三桂,也有他柔情、勇敢、忠勇之面,这个行为不能代表他的一切,但吴三桂代表性的行为给他的人生贴上了 “背叛” 的标签,怎么也撕不下了,即使数十年后,他在云南昭告天下宣布讨清时,文中的字眼已经不能打动万万汉人,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说服他人的声誉和信用。我们能评判吴三桂的选择错了吗?我觉得这是吴三桂权衡利弊后作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这个选择无所谓对错,因为评判的人是汉人,它就是错的。评判者是满人,他就是对的。立场不同,评判标准就完全不一样。当前我们中国处在 “百年未有大变局” 之中,世界体系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中国经济地位在逐步上升,随之而来的是向西方要求同等的政治地位,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不接受这种变化,他们要求中国还呆在原地,不改变,不作为。同时对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遏制措施,要求我们跟着他们制度和机制走。重压之下,我们面临了一些困难,经济增长放缓等,我们内部也出现一些声音,说要顺应西方的系要求,保持现有的西方市场体系,不要提出根本性变革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继续融入全球化,度过现在的困境。这不正好和吴三桂所处情景相似,引清军入关是解决他当时困境的良药,但这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方法,一旦打开口子,吴三桂就永远成为清军的 “仆人”,永世侍奉他们。之于我们,一旦顺应西方的要求,就只能成为西方在政治、经济体系的附庸,再难有独立的机会,我们会成为鲁迅先生笔下 “坐稳了奴隶的人”。而经济上的依赖肯定会导致政治上的不独立,自己的命运就被别人牢牢攥在手心里。吴三桂最后的反清一击,也是 “良兔死走狗烹” 写照,命运从来都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时的妥协和眼前的好处会让自己以后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到时候想翻身做主都也不可能了。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吴三桂的一生对于现在的我们,是一种警示,更是一种启发。于危难困顿时,不忘初心,紧紧围绕自己的根本利益,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念,不被一时的贪欲和利益蒙蔽,坚持自己的道路。借用习近平总书记的 2024 年元旦致辞结尾,“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用历史人物反应现实作者以不同的视角,观察和叙写了曾被历史和他人书写、评介过多次的诸如吴三桂、曾国藩、慈禧、朱元璋等耳熟能详的著名历史人物以及中国的科举制度、残忍的酷刑、满族的汉化、隐士的真相等历史事件,探究了特定时期的人性,给人以新鲜的阅读体验和发人深省的思索。对于历史人物的叙写,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张宏杰自有一套独特的感觉结构。他以冷静细致的笔法,入木三分的刻画,像写自己身边极熟悉的朋友一样,书写了同处时代裂变下的各色人物的起伏人生,探索了历史剧场里的人性浮沉,引人深思的同时,也让人对标签化的历史人物多了一份理解和悲悯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