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硬科学,值得啃
在《心中有数》之后,雪峰老师又出新书啦。我心目里,几位大神都是数学高手,比如万维钢老师、润总、雪峰老师、老喻。雪峰老师的这本《生活不是掷骰子》和老喻的新书《好运》,讲的都是硬科学。精进自己的数据思维,即使不能一招制敌、无往不胜,但是能逐步提高胜算,这是咱们成年人的必修课哇。我近几年总觉得咱们中国人的商业思维不够,在日常生活里会混用投资和消费,现在想来,其实底层是数学思维不足。以前,“要想富,先修路”;现在,“要想富,先修数”。诚邀更多伙伴,一起修数,修炼数学思维。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每个好思维都值得展开成一本好书写这段话时,正看完雪峰老师的《心中有数》,也正看到《生活不是掷骰子》的前言…. 有些感触就先写了,等看完本书可能再追一个。其实,看到雪峰老师的前言,尤其看到他为本书 "准备 10 年"" 在北航专门开相关主题的新课 "….. 这些看似普通的信息,我结合《心中有数 1》和我自己的视角,说一些启发,以及看到的新的信息量:1️⃣这本书应该是雪峰老师在「贝叶斯」这个知识包袱上积累了 10 年的结果,他应该日常生活的信念体系里,把贝叶斯当做重要的一个理念在维护和践行 2️⃣ 给北航学生开课,说明这本书的内容,是《心中有数 1》最后一章说到的「数值解 / 精益求精」思维的一个践行。上课就是 MVP 的打磨迭代的过程。所以,想写一本好书,需要当做产品去打磨;而想加速打磨效率,就要更多维度去打磨,比如发公众号、做成课,都是方法(得到很多的书,都是作者先开课,然后从课变书)3️⃣从一个概念里长出一本书,可能是不错的写书方式。从《心中有数 1》里,我直观感觉,雪峰老师是万维钢、罗振宇的粉(许多的理念、写作的手法,跟他们有相似)。而这本书讲贝叶斯主题,感觉也可能跟罗振宇早期在《罗辑思维》有一期以贝叶斯定理为主题的内容有关 —— 换句话说,这本书,也许就是从《罗辑思维》那一期的「肋骨」里长出来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别啥都信,也被啥都不信这本书适合每隔一段时间快速看一遍,尤其是其中举的例子。建议 “得到” 成立一个贝叶斯小组,定期拆解最新信息,分析那些值得相信,哪些值得推敲,哪些是胡说,哪些是别有用心。特别是在当今网红流量明星满天飞的时代,话不惊人活不好死不休。人脑强行归因,相信人在做天在看,因果论教我们因上努力果上随缘,也让我们知道有果必有因。小时候训练多了因果连线题,长大了看到一个孤零零的果在那里总觉得哪里不舒服不对劲。瞌睡来了看见枕头,恍然大悟,不睡你睡谁。以为开悟了,通透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了。殊不知,人的头脑就是一座信息茧房。先后,相关,因果:接受,努力,随缘。 我觉得贝叶斯定律是东西方世界观和哲学体系的分水岭,也是现代科学发展的底层框架。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书中典型案例分享《吕氏春秋》里记载了孔子的一个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有段时间连饭都吃不上,还好有一天颜回弄回来一袋米,孔子让他做好后跟大家一起吃。在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远远看见颜回从锅里抓了一点饭出来自己吃掉了。到吃饭的时候,孔子说:“我梦到祖先了,应该拿这些食物先祭祀他们。” 颜回忙说:“不行!刚才有灰尘掉到锅里了,不能祭祀祖先,我抓了出来,扔掉总不太好,所以自己吃掉了。” 孔子听到后感叹道:“原以为眼见为实,谁知道实际上眼见的未必可信,看来要看懂一个人真不容易啊!” 这个故事最常被人解读用来证明眼见未必为实,看清一个人很难。孔子之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判断错误(误以为颜回偷吃),是因为他遗漏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灰落到锅里了。当遗漏重要的信息后,结论当然很可能出现问题。在收集观测的时候,有一类特别隐蔽但常见的错误,就是有偏采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