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0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红楼梦,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月初去了河北廊坊的只有红楼梦・戏剧幻城,今早读完了董梅老师的讲义。今天中午,我跟一个此前也去过戏剧幻城的朋友说:2025 年的春天,对我来说是一个真正的春天。月初的戏剧,月末的讲义,都带给我极大的震撼。我感觉自己幻化作那棵绛珠仙草,全身的细胞都像饮了神瑛侍者浇灌的甘露。我在用一种全息的感知,触摸着这个春天,这个春天里看过的花,见过的人,跑过的步,骑过的车…… 下午跟一个同事在聊,我说,我感觉《红楼梦》这本书没有缺点,唯一的缺点就是没人写得过他(很主观)。它可以拔得很高,不管孔子(儒)、佛陀(释)、老庄(道)名头有多大,曹雪芹敬而不畏,取我所取,用我所用,将他们与自己的生命、与这本书放在一起发酵,酿成一杯老酒;他也可以降得很低,你可以看到他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描摹细节,一盆花、一个食物、一件衣服、一个亭,真的是那种对生活足够深情、足够热爱的人,才有这么大的心力和耐力做到这样,你会真切地感受到:这是一个曾经认真生活过的人。我是一个如此迷恋秩序和结构的人,但每次读红楼梦,都还是能读出新的东西:这个以前没注意到,那个以前没看到,这个角色不就是生活中的某某某?那个场景不就上周刚遇到过?…… 这是一本,永远也读不完的书。

      转发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红楼梦》可以说是中国人成长过程中的必读书。但是,如果只局限于故事情节,没有人帮你拎出一条线索,可能未必能看出其中的深意。董梅老师讲《红楼梦》,不是停留在一般的文学鉴赏上,而是带你去解谜,去破解那些蕴含其中的文化密码。读完这本书,相信你会对曹雪芹的匠心肃然起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提供了理解《红楼梦》的新颖视角

        最为推崇的部分就是作者讲红楼梦中的空间象征意义,宁国府和荣国府一东一西,中间夹着大观园两座府邸的规模形态一模一样,门口蹲着石头狮子,正门上都有牌匾。(后文还会有具体讲述这两座府的设置,像文本中很多镜像情节一样,也起到一种 “虚实”“真假” 对比的作用)两府中间,夹着一座迎接元妃省亲时修葺的大观园读了这段空间描述,这红楼梦的故事才真正有了点落地的实质感。仿佛真的有一扇远高于头顶的大门在面前徐徐打开,里面的精彩故事真正有血有肉的发生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惊叹《红楼梦》的作者。

          这样一部书的作者,让人很有些不可思议。在他有限的生命里,书中那些几乎无所不包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是怎样获得的?他需要拥有多么丰沛的生命能量,才会有这样丰富和鲜活的精神体验?读完这本书,对曹雪芹的匠心肃然起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常来说,长篇小说的时间跨度都比较大,那么,《红楼梦》从第一回到第八十回,故事跨越了多长时间呢?十五年。第一回从宝玉出生那年写起,到第八十回原稿中断的时候,宝玉十五岁半。这十五年,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等男女主角从出生到童年,再到青春期的成长史;同时也是居住在荣国府和宁国府的贾家 —— 这个百年贵族之家 —— 由盛而衰的家族史。在这十五年的时间轴上,第一个关键节点是第二十三回,众位姐妹和宝玉一起搬进大观园,从此开启了小说的大观园时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前边不错,后边感觉有点偏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也算是红迷了,学习和思考也有些许。董梅老师之解读,大开识见,深为钦服️无数次致敬红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何其有幸有《红楼梦》

                  《红楼梦》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它属于千秋万代;它不属于哪一个人,它属于每一个从它的精神里汲取灵光、让生命闪出光彩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意思!涨知识和见识了。除了哲学那一部分有点难懂,其余都比较通俗易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红楼梦的另外一个视角

                      除了蒋勋说红楼梦,我还反复看了原著,今天再看完董老师的讲解,又多了一个视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红楼梦》不属于任何一个时代,它属于千秋万代;它不属于哪一个人,它属于每一个从它的精神里汲取灵光、让生命闪出光彩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红楼一梦

                          红楼儿女的深情不被辜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红楼梦》这本书似乎是读不尽的,相对应的解读和红学更是数不胜数。读过《红楼梦》的观此书可以了解更多自己没看到的细节和韵味,没读过《红楼梦》的又可以体验书中的趣味,给你一个开启红楼之旅的理由。我呢,正好介于两者之间,开始读原著,但又读不进去,看了此书又更有兴趣,愿意继续读起来。本书字数不多更多是取其精华,虽然有些地方也让人觉得是不是过度解读,但整体是非常美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探春和老太太,让我更有兴趣去细细品味她们的人格魅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常听常新

                              之前董老师的课都听完了,这次的书依然听的津津有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红楼品梦境

                                一部红楼,终归梦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以空目观,还是以情目观,其实是价值观的差别,是人生信念的落虚与落实。入实比入虚需要更高的智慧、更强大的心灵伟力。中国传统美学中的 “雄浑”,大概就是这种境界。这样的一个生命,他的身份如何、家世如何,甚至他的名字是不是曹雪芹,都不重要了。他是中华文化成就的一个人格典范,透视过大虚空之后,他用痴情为自己对宇宙人生的求索建立了一个支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当灰烬里绽放出永恒的诗意

                                    董梅以一支灵秀之笔,在《红楼梦讲义》中解开了这部经典的重重密码。不同于传统评点的零敲碎打,她将红楼视为一首完整的诗,用 "悲悯" 与 "诗意" 的金线,串起了散落在繁花密叶间的珍珠。最令人心折的是她对红楼悲剧意识的解读。当多数人还停留在宝黛爱情悲剧的层面,董梅却带我们看见了大观园里每片落叶坠地时的震颤。那些被命运碾过的生命,在作者笔下获得了诗意的救赎。贾母临终前对鸳鸯的托付,刘姥姥三进荣国府的沧桑,这些曾被忽视的碎片,在董梅的阐释中折射出超越生死的永恒光辉。书中对 "草蛇灰线" 写作技法的剖析,更让人惊觉曹雪芹的苦心孤诣。那些看似闲笔的细节,原是命运织机上早已布好的经线。董梅带我们抚摸这些隐秘的纹路时,分明触碰到了中国古典小说最精微的美学基因。合卷之际恍然惊觉,董梅不是在讲一部小说,而是在解读中国文人心灵深处的密码。当红楼世界的万千色相在解读者手中化作片片飞雪,我们终于懂得,真正的经典从不是供人膜拜的标本,而是永远鲜活的、正在生长的精神宇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中国人、对中华文化而言,《红楼梦》的诞生同样既是一种必然,又像是一个奇迹。有着如此灿烂丰厚的文化土壤、文学传统的中国,孕育出这部世界级的伟大小说,并不令人惊奇。令人惊奇的是,它竟然如此之好,如此之典范,代表了中华文化可能呈现在小说里的所有面目。无论作为文学的精雅绝伦,还是作为社会观察的宏大,抑或作为哲学探讨的深邃,可以说它接近于尽善尽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视角新颖独特,有宏观有微观,融会贯通各类学科的视角,引人入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以红楼梦的视角来看小米车祸事件,件件都没有提到朝廷,但事事均与其相关!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