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7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文学的怀抱是温暖的

    1⃣️ 翅鬼最早看双雪涛的小说《翅鬼》会为那种莫名的孤独感而流泪就觉得这个作家不简单他说过:文学的怀抱是温暖的所以原本是一个银行小职员的他毅然辞职,投入了全职写作的生涯。2⃣️ 这本书可以说是他的创作谈从第一部分如何写小说到第二部分看电影编剧的技法到第三部分他作的各种序言以及自己的故事可以看得出他很喜欢海明威的作品和写作手法,那种有力量的直击人心的短句。🌿 也可以看到他在借用一种虚构的地点形成系列故事,比如那条艳粉街很多的人在那里晃荡,让我们对此产生了熟悉的空间感,写作是一辈子的事情,希望我们都能乐在其中。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文学已死

      作者是 80 后小说家,2011 年获得台北的 “华文世界电影小说奖” 出名,这本身就说明了问题,弯弯现在还有多少华语能说顺溜的?40 年前余华,苏童,莫言等一代是文学最后的余晖,不是不好是信息社会已经不能承载传统文学这种信息载体,需要更换模式。关汉卿(1300)一生都沉迷写诗,但留下的是他的副业戏剧,因为到他的年代唐诗经过 700 年,就算以当时的出版状况,全唐诗就已经近 5 万首,普通人对诗词这种信息载体已经饱和了(教员的诗词不是因为诗词本身),小说这种文学形式也已经饱和了,可以是哈利波特,三体等虚拟现实的模本,剧本和各种文案,传统的中长篇小说,肯定会沦为小众,当然在当前的社会,有 10 万铁粉就能生存了,各种小众偏好和手艺都会流传,但不会是主流了。作者吉林大学学法律的,毕业后在国开行工作 5 年后辞职专职写作,出名也是在影视业了,本书是作者的杂文集,主要讲他个人的创作感悟,有参考价值,眼下的中国是个奔腾的时代,基本上是守着故事的金矿在生活。文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当然很重要,我也相信会一直存在。模式会越来越细分,新晋作者的作品我很少看,是真的没时间,前面的经典作品还没有读完。

        2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活的节奏感 镜像 影影绰绰的一种感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封面很有意思

          本书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个人觉得最好看;第三部分,也有许多出彩的地方;至于中间部分主讲电影,大家的观点不同,所以就草草扫过。作者双雪涛的作品,我只看过《飞行家》,几篇短篇小说的合辑。就是觉得双雪涛在情境上的营造是真的厉害,能将这一些内容不怎样的故事,写出活灵活现之感。 双雪涛在本书中透露了许多他写小说的缘起和遭遇。具体招式不多,这方面本来就是见仁见智,谁又讲得清呢?他所教大多是内功心法,比如小说要写得外松内紧,外刚内柔。写小说要放松、要自由,然后久而臻至心无旁骛。当然抽烟喝酒的部分是个人喜好,故不予置评。人的名儿,树的影儿。双雪涛对小说的理解,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他提到在小说写作过程中,如果用全知视角介入更利于展开故事,对作者写作来说是比较轻松的;如果用第一人称视角介入,则更有利于读者快速进入故事的场景,对读者比较友好。但在作者而言,就要花更多的心思去铺垫营造。他并不夸大小说形式的重要性,但小说这东西,需要许多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意外。这里的意外不是指创新 —— 事实上,哪里来那么多创新,大家都是在有限的形式里掏取过往的内容段子,再配合情境,重新包装罢了。至于包装的好坏,就端看作者的功力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白色绵羊里的黑色绵羊》是双雪涛的首部杂文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白色绵羊里的黑色绵羊:谈小说”,收录了作者面向写作爱好者的九篇专文:从小说的开头、氛围,到人物的塑造、意象与语言、结尾与修改…… 分享了自己的阅读与写作实操经验;第二部分 “岔出去的一段生活:谈电影”,以影视改编的成功个案切入,详细讲述了自己对于电影和文学两种艺术媒介的理解、小说文本和影视改编的关系;第三部分 “与火焰的距离:杂文集”,精选了作者自 2012 年辞职开始自由写作后,十年来发表的与创作有关的杂文、随笔、访谈。这本书是小说家双雪涛与读者之间一场诚挚的交谈,他分享了自己如何走上写作这条路,其间的错误与弯路,失去与获得;他以十年来的写作实践与经验反思,向每一个心怀创作梦想的人,发出邀请和召唤 —— 一个没有经过传统科班训练、但心怀文学梦想的年轻人,可以靠着手中的笔,劈开生活的荆斩,一步步靠近自己心中的文学理想。在混沌不明的现实面前,我们至少可以透过阅读和写作,守住自己内心深处微弱的光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我觉得对于写短篇小说的人来说,情节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故事之外的东西,比如氛围,怎么去营造出一个小说的氛围,这个要重要得多。像博尔赫斯的一些小说,情节具体是什么有时候很难几句话说清楚。当然小说的载体还是个故事,毕竟是个叙述体,但事件之外的那些更重要,短篇小说是世界的比喻句,是一个大的比喻句,诗也是,但诗是短促的比喻句。我觉得好的短篇小说的内部就像诗一样,不是那么实在的东西,但是它的外在又是非常结实的,两者的关系类似于烛火和灯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作家关于写作的经验与思想

                《白色绵羊里的黑色绵羊》的价值在于其 “真诚的实践性”—— 双雪涛以自身从银行职员到作家的蜕变经历,验证了 “写作即自我重构” 的路径。读者可从中提炼方法论,但更需结合个人经验,在持续试错中形成独特风格。本书中提到的作家和作品:1. 直接引用的作家与作品・双雪涛自身作品:  ◦ 《平原上的摩西》(短篇小说集)  ◦ 《飞行家》(短篇小说集)  ◦ 《猎人》(短篇小说集)  ◦ 《聋哑时代》(长篇小说)  ◦ 《翅鬼》(长篇小说)  ◦ 《天吾手记》(长篇小说)・其他作家作品:  ◦ 海明威:被多次提及,作为写作技巧的参照对象  ◦ 阿城:书中专章《谈阿城》分析其语言风格  ◦ 略萨:在书评中被对比,强调 “弑神式” 写作观  ◦ 乔伊斯:用户评论提到其短篇小说对双雪涛的启发  ◦ 金庸:书中《关于 < 金庸作品集 >》讨论武侠叙事  ◦ 余华:书评中将其杂文与双雪涛对比 2. 隐含影响的作家与风格・鲁迅:通过 “匕首式语言” 和现实批判的暗合(如《我的朋友安德烈》)・村上春树:孤独感与都市书写的相似性(如《飞行家》中的角色)・博尔赫斯:意象与迷宫叙事的潜在关联(如《平原上的摩西》中的象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次看双雪涛是平原上的摩西吧,当时自己负责的艺术中心的项目里有个业态是信尚书店,应该是书店终于全都收拾好的那天吧,看着摆好的书架,随手抽出来一本,就是平原上的摩西,看了一下午没停哈哈。不知道为什么,每篇故事于我而言都觉得有种被吸引的气息,在东北做项目时候住过快两年的时间,对那片土地还蛮有好感,虽然那些故事离我住的时候有些遥远,但那种文字中浮出来的感觉真的和我对东北的记忆有很多交叉与平行,很美妙。这本书是双雪涛的创作与想法,是他的灵感来源,和故事评判,最近突然很喜欢看各种访谈,虽然不知道那些语言是否是被访谈人的真实所想,但总觉得离他们就近了很多。之前做书店,每周都邀约作家来做沙龙,之前的计划有双雪涛,看这本感觉好像他来过了哈哈,也许某一次真的就遇见了,缘分这东西谁说得准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爽利直白的文字

                    没有想到这么让人有感触,高于预期。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文学的认识,读别人的理解是为了多一个思考角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过《平原上的摩西》,是顶级手艺人编的网布的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白色绵羊中的黑色绵羊》🍑

                          《白色绵羊中的黑色绵羊》:异色者的孤独与救赎这部小说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 “异类” 的生存困境 —— 当集体要求一致时,差异即成为原罪。主人公的黑色羊毛不是缺陷,却成为被排斥的理由,这种荒诞的排斥机制,直指现实社会中多数人对少数者的暴力。 作者没有刻意渲染黑羊的悲情,而是通过黑羊的视角展现了她的残酷:歧视往往以 “为你好” 的名义进行,孤立被包装成 “纠正”。但小说并未止步于控诉,黑羊最终在自我纠结、自我惶恐和自我接纳中找到力量。 它的救赎不在于变白,而在于承认,黑色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脸色黑和羊毛黑本就是自我的一部分,自我救赎来自于自我接纳,如此才得以自洽。 这部作品最震撼之处在于,提醒白羊们不要因为自己羊毛白,就具有自我优越感,因此参与对黑羊的围攻和狩猎。当合群成为绝对真理,异见者便成了需要治疗的病人。黑羊的存在,恰恰照出了白羊们成群的合理性。【真正的包容不是容忍差异,而是承认差异的正当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一本真诚的书,作家双雪涛用简单真诚甚至直白的方式与读者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从他的初始到,每一步的心路历程,好似看着他这些年的成长的感悟一般。在读的过程中常常会极为羡慕或者敬佩双雪涛的敏锐表达,细腻,繁复,而又多面。让我更加好奇是怎样的成长经历让他成为一名小说家,是天赋使然还是功到所成?或许都有吧。羡慕。文字的魅力与表达的艺术皆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写作入门教程

                              小说部分干货比较多,比如他说想要写作必须先大量阅读,直到你遇到一个先行者,通过自己的内在启发了你的内在,让你有想要丢下书本开始写作的冲动。有时你会遇到一些烂书,偶尔你会遇到一本好书,一个喜欢的作者,喜欢他的写作风格,比如海明威开创了一种 “冰山理论” 的写作方式,以克制、简洁的方式写出来,也叫做 “叙事的镂空”,由此创造的世界有了一种巨大的空间感,一种确凿的但读者却无法完全可知的底座,引起读者的参与和思考。因为冰山的存在,会引起读者的奇妙感觉,一种若有似无的贴向冰山的想象,类似于读者和作者共享一个秘密的感觉。写小说时不要太纠结于构思,有一点方向、想法、情绪、氛围就可以着手开始落笔。可以先从短篇小说入手,大胆放手写,初稿和定稿之间的距离是天差地别,会被你自己改得面目全非。小说就像气球,你要保证它的压力,不能老用针去扎它。也就是说,小说里要有生活化的东西,夺人眼球的事件可以强烈一些,但也只是其中的一环,就像白色绵羊里的黑色绵羊,要一起养。不要生造一个人物,可以试着把小说里的人物当做身边的人来写,每个人都是普通人,内心又有不普通的东西,彼此勾连,用网状情节支撑,再用小铲子把普通人内在的不普通挖掘出来,从内心里托举出来。小说也需要意象来营造质感,巧用比喻来提升作品的深度。电影部分谈到了改编,小说和电影是不同的表达方式,小说的结尾可以平淡,电影的结局却要得到净化或升华,去解决最主要的冲突,不然会消解前面的努力。小说一个简单的比喻,就可以让人产生一系列的联想,但电影是直接的,外形声音可能就会破坏象征。小说的闪回没有成本,但电影的闪回会导致故事没有完全咬合在一起,割裂感让人困惑。杂文集部分就比较偏个人向,讲的是双雪涛的小说创作谈,就是碎碎念,果然讲别人时头头是道,说自己时乱七八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读书总结:我与双雪涛意见不一致就是,我觉得小说是靠情节的,没有好的故事情节,完整的架构,就没法打动人。我相对来说偏执,这符合部分男人的秉性,总想搞个大的,而忽视那些边边角角的可能性。而双雪涛认为氛围比情节重要,我不太赞同。小说是独立于现实的精神世界,运行有自己的精神规律。所以现实有时候不重要,他只是小说的材料,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不必有直接的临摹关系。本书是双雪涛的杂文集,聊小说,电影和一些边角料。我更关注的是小说部分,想从小说家的角度来理解小说是什么概念,然而发现存在观点分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金庸作品集》对于中文世界的意义,已经超越了文学作品,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投射自己的中华文化百科全书,甚至可以说,这套书对于万千读者的影响到了有教无类的程度,我们在里面不但领略了虚构的人事,多样的心灵,也潜移默化地了解了部分历史,即使这历史已经化妆打扮,被金庸重新定义。《金庸作品集》作为看似独立,实则充满了内在联系,并且在儒释道各个方面都有所化用的文学作品,衍生出不可想象的大量其他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看似由其他创作者制作,实则都跳不出金庸画下的圈子,是携带着强烈金庸印记的众多触角,在各个方面影响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家写一本记录自己创作 思考 一路走来的小说 对读者真是很幸福的事 看到很多的联想 很多真切的剖析 感受到的是文字如何鲜活的涌动 那么多生动的感悟 扑面而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刺痛那一个小说家

                                      这本书是作者双雪涛的杂文集 —— 这真的是确确实实的 “杂文”,因为书中几乎是双雪涛不写小说时的演讲稿和散文。演讲稿又分两种,一种是很整齐,很想说明一些道理的;还有一种是不怎么整齐,但每个人都能看出道理之外的某些东西的。双雪涛的文字是属于后者,初看是絮絮叨叨,言之无误;细看就知道这真是作者对真性情。这本书有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创作者双雪涛,后一部分是普通人双雪涛。身为创作者的双雪涛对文字有一种灵性的把握,对于电影也可以说是如数家珍。但身为普通人的双雪涛其实很抑郁,对于自己所承受过的痛苦有一种很抽离的冷漠,对于自己因为写作获取过的名声也做了很老实的承认。在我看来这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矛盾,一个人的精力放在写作上,对于其他的欲望也就不那么追求了;一个人的自我在现实里受到伤害了,就只能往小说和电影里去求助了。几年(在双雪涛作品影视化)前,我偶然读过他《平原上的摩西》的开头,当时有两个感受:一是这个作家的文字很有电影镜头感;二是这个作家一定是经历过难熬生活的。今天算是得到了印证,这种风格不是什么 “东北文艺复兴” 可以概括的 —— 不是东北人就写不出好作品?再说了,难道东北人就必须写 “苦痛文学” 才能入流?双雪涛作品的一时流行,还是要从他本人的性格上找:一方面,他确实懂得文艺界有很多好东西;另一方面,他确实知道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坏东西(比如人际关系穿小鞋,浑水摸鱼的作家和伪装成读者的跳梁小丑)。只知道好东西,当不了创作者;只觉得这世上都是坏东西,就成了别人的创作素材。读双雪涛的文字,总有一种落寞感。人对自己的过去没有任何改变机会,对文学的未来抓不住任何门道,对自己脑中的一些灵感也说不出个所以然。要是换某些作家,大概就要引用某些名人名言,尖着嗓子哀叹一句:“古今中外皆如此,天生我才没人看呀!” 而双雪涛会点一根烟,淡淡说道:“就是这样了,谢谢大家 。”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触动我内心深处的表达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