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战争、困境让人沦为奴隶,而有些人获得自由

    故事主人公就是后者,看似迈克尓・K 每次陷入某个群体,比如劳动营但它通过无声无息进行逃跑,接着过了一个短暂幸运生活,体验到 “整个世界肯定只有我才知道我在哪里,我可以认定我已经失踪了。” 而他面对如何在困境中获得拯救,是通过反抗压迫的方式是不断的逃离,以此追寻自由。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库切的迈克尔・K 先生经历好似鲁迅笔下的阿 Q,都像打不死的小强,于动乱、贫乏之中挣扎存活,脑海里总有一种无法剥夺的顽强与美好;不同的是阿 Q 活在自己不切实际的精神幻想里,放浪形骸忍受屈辱而偷生,而 K 先生一直坚持双脚双手始终没有离开他引以为生的 “土地”,无论是被监禁还是被 “照顾”,他还是拖着那三十五公斤的躯壳奔向他理想的自然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库切是诺奖得主,本书是作者的第四本书。在书中,主人公迈克尔 K 放弃工作与城市的生活,带着重病的母亲决定回到母亲的家乡。他们正在经历的是战火纷飞的南非,途中母亲离开了他,只剩下 K 独自一人。书中的 K 是一个渴望自由的人,因此不断地逃避似乎成为了他的宿命,而战火纷飞的大背景也为这种命不由人的环境提供了一块土壤。一本优秀的小说,不仅仅是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还会给读者带来共鸣。逃避在全知视角看来似乎是一种懦弱,但在当事者看来,又何尝不是一道光亮呢。这不禁让人想起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又想进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选择一种消极的态度来获得自由

          当一个外表丑陋带有缺陷,受教育有限头脑甚至不太灵光的男人,努力放低自己的需求而逃避或者说反抗这世界对他的束缚与安排时,其实是对所有认真生活的读者的群体冒犯。生活必须妥协,接受某些善意与恶意的安排,这不是愉快的体验,而摆脱束缚回归到未开化的原始状态,并不见得就能得到 "自由",或许受到的限制更多。对健康状况放任也罢,对作息与工作的无视也罢,并不见得就能带来一种内心压力的释放,这种童话般的处理是无视苦难中仍然寻找积极意义并用力生活的那些生命,而这些生命比迈克尔 K 更灿烂。这是一本貌似平和但内核愤怒的书,算不得深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默尔索的B面,除去虚无,是绝对的自由

            人类的祖先在 200 万年前开始直立行走。继而就被小麦驯服。至此人类就失去了绝对的自由。而营地就以不同的形式圈禁我们。宗教。政治。商业活动。我觉得迈克尔.k 就是人类的闪光点。而他最强烈的抵抗是以绝食和嗜睡来控诉。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