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5.0
我看精进这一套书是从 3 到 1,现在看完 2 了,在 2 的序里边,采铜老师提到了他把书稿的一个部分给陈海贤老师看之后,感觉到如果被自己看过的书束缚住,那写出来的书其实就是个集合,正如我看精进 1 的时候的感觉,但这样的情况你可以在 1 里边有,如果在 2 里边还是这样的方式,那就没有价值了。采铜老师推高重来了。这也是我们这些读者想接着看的原因之一。2 确实不错,从视角、层次、组合、限制、进化、迁移、循环、完美几个方面提供了一套心法,比 1 的方法集更进一步,从练内功的角度出发,我觉得看起来比 1 带劲儿。更精彩的是,内功心法还带小练习,让你更好的体会这些心法。在 2 里,看到了不同的作者,五星推荐。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行动指南 精进路标 限制条件 勇闯天涯🌸《精进 2》作者摒弃了所谓的理论框架,而把所有的方法都转化为,可以实施的行动,一步一步的告诉我们怎么做。🌸 善于用多维视角把自己抽离出来,去看待事物的进程。🌸 了解事情不仅仅是在浅层的,而是深入内核,去看它的组成机制。多层次的叠加,才能离成功更近。🌸 把所有通往成功的路途模块化,加强自己的长板。🌸 限制人的一生有很多种限制限制有时很痛苦,但正因为有限制,才让我们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不断发挥创造性的力量。🌸 因为有死亡所以我们珍惜当下的每一天因为有格律,我们写出整齐优美的诗歌因为有 deadline,我先把能做的事情都做好,一点点的积累,再放眼,去闯更大的世界。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4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精进 2 一如它的书名所言,它是解锁万物的心智进化法的法则,是精进 1 的延伸于拓展,不再是以往历史学习与经验的综合与提炼。精进不属于某个特别的物种的固有特性,它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世界的生存法则,是物种在生存竞争的压力下,为争取在组织群体与自然关系中的生存优势,形成的一种自我优化策略,是人们在日常学习、工作、生产及社会管理中形成的个人和组织成长的优化模式。精进是人们追求品质生活和个性优势的必然取向,精进是生产流程中对人们对工作方法与产品技术工艺的提升,精进是组织与社会管理中对管理效率与生产效益的提升。精进就是凡事精益求精,痛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适应与改进,从而实现产品、个体和组织的向善迭代,它一定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精进之路作者采铜是心理学博士,这是他精进系列的第二本书。这是一本讲如何学习的书,很喜欢这本书里带给我的启发,特别是组合 - 限制 - 进化 - 迁移,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学习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发生,并使得自我变得更加充实。组合,是理解万物的构造之法。限制,是有一手烂牌,所以才能打得精彩。进化,是用不断变化的新方式来做好一件事情。迁移,是解答自己的核心问题。最后的循环,是把自己所学习的东西,用起来,不断地提取和使用,这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人的本质其实就是学习,把人抽象出来之后,就会发现,我们无时不刻不在学习,并且是高级别的学习。学习是人区别于一般生物的本质特征,而学习又没有一定之规。但是学习,应该是有章法可循的,比如从信息的角度去理解学习,就可以有信息的接受、处理和输出。又比如从辩证法的角度去理解学习,我们就可以用正、反、合的思路去看待学习。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让我们去思考,如何学习、如何探索、如何创造。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精进2重复感受视角、层次、组合、限制、进化、迁移、循环、完美,看上去挺玄乎的几个角度,但是确是真真切切的思考,和精进 1 相比,更多的是他自己的观察、思考、总结和实践,最大的一点感触便是大道相通,无论是写作、学习技能、思考,都有一些可以遵循的底层逻辑,说一说我觉得收获比较大的一些点:1. 观察是非常好的思维练习:细致地观察,然后找到关键性的线索,再反向推导出原理、结构、过程。2. 读书记不住?正常。应该是一串串地读,就是主题阅读吧。3. 知识需要迁移,只有在实践中,理论才是鲜活的。4. 不要一遇到问题就去找现成的答案,求教网络、权威等(躺着也中枪)。必须自己去求索答案,你需要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你自我反思的过程。这些过程是无法省略的。总之,是值得再次回味的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2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要点:1. 视角:掌握观察之道 2. 层次:潜入知识的深海 3. 组合:理解万物构造之法 4. 限制: 环形沉睡的创造力 5. 进化:洞悉变与不变的法则 6. 迁移:跃入求知的通途 7. 循环:让才能盘旋而上 8. 完美:精进这臻于至善 1. 虽然这个世界是如此纷繁复杂,但是仍旧有一些简洁而普适的规律,使我们可以洞察和把握的。2. 任何人的能力都是从底层开始一层层铺上来的,他需要一些基本的模块打底,才能做出一个比较复杂的东西。3. 真正地发现之旅,并不是找到新的风景,而是寻得新的眼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所谓洞察力,比如敏锐、深度、细腻,它们的本质,都是一种发现事物核心矛盾的能力。我们身边的每个东西,你都可以把它当成是,针对某个矛盾的,一系列解决方案的集合。问题是一个单一的,待解决的事件。而矛盾是一组,互相制约的问题的集合。也就是,把这些问题拆解,发现它们内部的那个自相矛盾的问题集合,这才是属于高手的洞察力。只要把问题一步步分解,拆分到最底层,你就能发现,每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它的内部其实都是一组自相矛盾的问题的集合。即使找到矛盾,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能找到解决方案。因为这些矛盾,往往是通向一个事物中隐藏的,最核心、最根本、最高级的智慧的线索。第一个方法,是一句口诀:一回熟,二回生。真正阻碍你深入了解的,不是观察不足,而是视而不见。不是因为你对这个东西太陌生,恰恰相反,是因为太熟悉,以至于你把它当成了生活中的背景,不会去特别关注。第二个方法,叫片面的深入观察。第三个方法,叫作模块化观察。也就是,把一个看似完整的事物,拆分成一个个小模块。这个方法的关键就在于,你要学会拆分那些,看似已经不可再拆的东西。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8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采铜老师在完成《精进》后,时隔 4 年,推出了这本《精进 2》,一方面是他关于精进这个话题还有话想说,另一方面是《精进》卖的实在出乎意料的好。出版方不会舍得 “精进系列” 这个图书 IP。🍀 内观自己,外看世界在《精进》中,采铜老师告诉大家如何用内观的视角来看待自己,讲的是做好自己;在《精进 2》中,采铜老师希望能够给大家一套解锁万物的眼光,讲的是看清世界。🌸 狐狸和刺猬得到的很多课程里都引用过狐狸和刺猬的比喻,大体的意思是狐狸涉猎广泛,而刺猬非常专注,各有优劣。以这个角度看待采铜老师的书,《精进》系列大体就是典型的狐狸视角,引用驳杂,案例丰富。而我的感受是,精进并没有捷径,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过人的成就,要保持专注,做事学习刺猬的执著,视野对齐狐狸的广博。🌈 新的眼光在全书的正文的第一句也是最精彩的一句,“真正的发现之旅,并不是找到新的风景,而是寻得新的眼光。” 这段话我特别认同,英文原文是 "The real voyage of discovery consists not in seeking new landscapes but in having new eyes." 说这段话的人,是法国作家 Marcel Proust,以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闻名。🔥 进步的阶梯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看清这个世界,要尽量走到高处,毫无疑问,《精进 2》是通往山顶的一段阶梯。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51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1.0精进?还是尽?有些不忍卒读,这是罕有的一种感受,在这本书中看到的不是不同观点和立场的矛盾冲突,而是有明显不严谨之处的 "硬伤"。相比较第一本《精进》,私下里交流的读者对这本书给出的评价都不高,但是大家还是以一种包容的心态来接纳,当然,也有小伙伴是在尽量地去迎合观点。这可能是让我弃读的一个诱因,我不希望一个学术者对待学术的不严谨会造成很多读者尤其是忠实读者的误读。我历来喜欢把读书类比成饮食,不管什么样的书,读完之后一定有收获,但是我比较在意做学术研究的。写书时的不严谨,就像大厨做出的菜,我能接纳你的菜品色香味意形某方面的不完美甚至是不好,但是千万别有 "害",不要吃了中毒得病。书中举例子说:「找一件日常中熟悉的事物,盯着它看,直到写出三个与它原本功能无关的新功能。举例:平板电脑原功能:上网和娱乐新功能:(1)放在客厅展示柜中,循环播放照片,变成电子相册。(2)外接几个摄像头,屏幕上 24 小时播放监控画面,变成家庭安防平台。(3)把平板安装在家门口,向过路人播放广告,向广告商收取广告费。」新功能的描述实在不准确,循环播放照片是平板电脑自身功能,连新场景都算不上;家庭安防平台这个更是无稽之谈,这也是其影像功能的基础应用;至于说作为一个广告媒体的承载终端,也不是新功能,而是利用功能场景化,播放广告,向广告商收费,我真希望这个设想能够达成,那么我们有太多的获取经济价值的机会了。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用手机播放广告给路人看,也收费?又如:「比如金庸的作品,表面上看是武侠小说,读者一开始是冲着武功和招式看的,看着看着却被里面的儿女情长打动了。用武侠来展现人的感情,是金庸早就想清楚的创作哲学」「"武侠小说只是表现人情的一种特定形式。作曲家或演奏家要表现一种情绪,用钢琴、小提琴、交响乐或歌唱的形式都可以,画家可以选择油画、水彩、水墨或版画的形式。问题不在采取什么形式,而是表现的手法好不好。"」作者引用的这段话,金庸想要表达的是武侠区别于其他题材但能达到表现人情的相同目的,而并非是创作哲学。用武侠展现人性,这才是金庸的创作哲学。麻烦看下金庸的原著,尤其是《笑傲江湖》后有关创作的阐述。再如:「正如我们观察一个人,他喜欢做什么,喜欢说什么话,背后总有原因,于是我们可以调动同理心,去体察他内心的感受,尝试去理解他,这便是心理学的框架起到的作用。」如果体察理解仅仅需要表面的观察和同理心就能够实现的话,那么心理学大师比比皆是。这句话最有可能造成的误导就是人们以为如此这般的框架就可以得出相对正确的结论,但事实恰恰相反,肢体语言、微表情、语言表达这些只是表面的参考。没有足够的背景分析,靠表象得出的结论背道而驰的太多。我承认在某些特定环境下作者的观点是可成立的,但却不是推而广之一定成立的。没有严谨的表述,会让多少人走上弯路?当然,我相信有判断力的学习者一定会有所选择地吸纳作者的观点,但又有多少人因为盲信盲从而被影响?有同学说,做学术和实用主义有区别,实用主义需要学术做支撑,学术也需要实践去反复验证才能有所进步,一个存在诸多漏洞的作品,实在不敢恭维。如果按照作者的某些言论,精进可能也只是表象,昙花一现,有些误导的硬伤最终可能会让人停滞不前。做学问,诲人不倦蛮好,但是千万别毁人不倦!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