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百年前的中国人的状态

    本书和《中国人的德行》是一本书,不同的译本,我问 AI 这两本书的区别,AI 就完全懵圈了,答非所问。文风不同的两组译者,让我将相同的内容读了两遍,也不错。其实说 “中国人如何如何” 和说 “山东人”“美国人” 如何如何都属于闲聊天,看本书主要是了解百年前中国的状态,容易以偏概全。比如作者说中国人不穿内衣,下雨因为外面泥泞都待在房间里,衣服都没有口袋,不洗澡,恶劣的卫生环境等等,抱怨整个中国旅行住店都没人伺候,读者就会明白作者描述的是北方农村的穷苦乡民和村镇,肯定没看过《红楼梦》,但反映出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巨大的反差。社会越进步表现的是更多的社会协作性和公共性设施,当时中国的社会生产的吃和穿,都是小农个体生产,作者最不习惯的货币和度量衡的不统一,正是因为社会需要协作的范围小,社会越原始反而需要更强个体,王东岳老师将这种现象称为 “递弱代偿”,由此也就明白 “大一统” 才是优势,中国的大一统并不是西方诟病的 “专制”,而是家的 “放大样”,西方还没从一神教进化到家的命运共同体。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是一面镜子!

      所谓中国国民 “劣根性” 的生动描绘。尽管具有历史局限性,无妨对时下国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我反省的现实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推荐中国人的必读书目

        很多内容读完之后会发现时间,虽然过了 100 多年,但是很多事情,其实都没有变化。特别是有很多我们误以为是当代社会变迁之后才有的现象,其实早在 100 年前已经有了。不要带着有色眼镜去读这本书,同时也注意,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你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有不适,可以把后面的译后读完再去读前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中国人的气质》到现在也不明白,我们学它的意义?是为了告诉我们百年前,我们是多么的落后,而这种落后还成了刻在骨髓里的气质?是为了告诉我们百年前,我们是多么无知,而这种无知明明是西方人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的问题,却成了我们自己的无知?明明已经 2016 年了,出版它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莫忘历史?还是说再给西方人讲述我们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呢?我估计就连西方人站在都不再读这样的书籍,为何豆瓣还要打七点几分?难道就是为了给我们看看,然后再赚取我们的钱。拿起这本书想的是气质,我看也就是这个书名,吸引了我,而且还让我浪费了很多的时间。还有一点鲁迅先生推荐过,可是那是什么时候?可惜鲁迅先生的推荐到现在也只是那些卖书人的噱头,人心不古,一切向钱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