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宋子文和美国白银法案

    本书发表的时间比较早,20 年前亚洲金融风暴后,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金融问题,先进国家利用金融割发展中国家的韭菜这个问题开始被重视,本书是个日本学者,上世纪 30 年代欧美经济萧条期,因中国是世界上少有的银本位国家,世界游资涌入带来了短暂繁荣,上海滩的房地产泡沫,当美国罗斯福上台后,为了解决危机,大幅提高白银收购价格,随着美国的白银法案通过,导致中国白银大量流出,如同 9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当时中国长三角初创的民族工业被洗劫(资金流出,银根紧缩),金融的本质是信用,需要强政府的大棒加持,当年羸弱的国民政府,法币改革都要看外国金主的眼色,国内银行能指挥的也就限于长三角地区,自然会被割韭菜。本书提到当年中日纺织业的竞争也显现弱政府很难建立像样的民族工业。资本无国界,大资本需要和强政府结合制定游戏规则。当年宋子文去美国谈白银租借法案也挺憋屈的,当然最受打击的是国内民营金融和初创工业,本书没有深入探讨,相关话题可看《枪炮与货币》。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如果问:过去一百年来,世界发生的最严重的经济灾难是什么?经济学家会毫不犹豫地回答,1929~1933 年大萧条。大萧条重创了美国和整个西方世界,人们对此关注很多,这一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但是,大萧条的冲击波同样重创了处于世界经济外围的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经济更加脆弱,经济衰退的程度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普通民众遭受的苦难也更大。这本书作者是日本汉学家城山智子,她就关注了大萧条对中国的影响。大萧条发生时,中国正处于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大萧条带来的通货紧缩让全世界的农产品价格暴跌,中国农村地区首先遭到重创,农民收入急剧下降,失去了基本消费能力,对棉布等工业品的需求大大萎缩。当时 80% 以上的中国人是农民,农民需求的萎缩就代表着整个国内市场的萎缩,这给当时刚刚兴起的民族工业造成了打击。大萧条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被严重低估了,它其实是现代中国形成过程中的分水岭。听听这本书,更加能明白民国那些大商人是如何失败的。面对历史的变化趋势,个人就如蝼蚁一般,只能顺势而为,这或许就是所谓的 “认命”。〈关注公众号 DoctorCC,获取听书分享红包。〉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难得的可以认识90年前中国的佳作

        书名就吸引了我,太新颖了。提到大萧条,我们一般想的是华尔街的崩盘、美国的经济衰退等等,很少会想到同时期的中国到底在发生什么。而这本书就是从大萧条的角度来审视中国。这本书里面详细介绍了大萧条这个外需变化对于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影响,详细介绍了中国法币制度的改革,介绍了银本位制度的结束和法币制度是如何开始的。并详细分析了法币制度改革后,中国的螺丝业等行业和农村金融的重建过程,数据翔实、内容丰富,是一本难得的可以认识 90 年前中国的佳作。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大染坊》继续往下演,又会怎样?

          我看到《大染坊》的时候比较晚,还是借助抖音的一些影视剧片段,才看了全剧,可一看之下,就爱不释手,连着看了三四遍。可惜,只演到山东破防就结束了。其实我特别想了解当陈寿亭这样的商界奇才,历经八年抗战、三年解放后,进入新中国,历经三反五反、三大改造、自然灾害、以钢为纲、史无前例后,他会怎样?以及其他的像苗瀚东、赵东俊、赵东初、卢家驹、沈远宜这些人的命运又如何。这个比较敏感,我就不猜测了。看看郭宝昌先生的大宅门的遭遇和亮剑小说里的后半部分,其实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之所以突然提到了这个话题,是因为今天读的这本小书《大萧条时期的中国》,这完全可以当做《大染坊》的背景故事来读。我们再大染坊里分别看到了日本坯布和上海坯布,手工染布、机器染布、印花布这些实业,也间接的了解了纺纱、种地卖粮,贸易行等其他实业。而在电视剧里我们也听到过卢家驹解答陈寿亭的疑问,为啥棉花是从中国进口,织成纱再纺成布加上运费还是比国内坯布便宜的原因,还有陈寿亭说美国面才两元一袋,种地产粮食不划算的言论。这些背后的经济原理和出处都可以在这本书里获得。一直以来,我们受的教育都是四大家族是大资本家,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是大买办。可你读完这本书后,对孔祥熙和宋子文这两任财务部长在 1919-1937 这十几年间,究竟做了哪些工作和努力,游走在世界经济的这根钢丝上。我也是通过今年的阅读量,才知道了在大萧条后美、英、日等国家在一九三几年时让货币和黄金脱钩,给使白银为本位的中国造成了怎样的伤害。而 1935 年的币制改革其实是蛮成功的。他改变了人们的既有观念。开始信任法币,而不再囤积黄金、白银。要知道在那之前,因为军阀滥发纸币,人们只接受大洋和黄金作为交换货币的。这本书还详细的介绍了,在抗日战争前,中国的金融、实业、房地产、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以物作为抵押的仓库等之间错综复杂的信用和借贷关系。说实话,读一遍还是吃不太透,我准备发完图文再读一遍。里面关于农民种植棉花、养蚕织纱,制作坯布再进入市场与外国坯布进行竞争,然后那些大实业家资金不够,从银行借贷,再用厂房、机器作为抵押物,然后有些人觉得做实业来钱慢,遂开始炒金润,抄房地产,银行因为国家不稳,信用偏低,都使用较严的贷款制度等等,都进行了逐一的说明。其实改革开放不是我们第一次和世界接轨。早在民国时期,我们已经和世界经济一盘棋了。其实作为平民百姓,我们可能根本不能理解国家级的金融究竟是怎么回事,民国执政者尤其是宋子文、孔祥熙这一代人,还是尽力维系国家利益,准备好好建设这个国家的。其实真的通货膨胀不是在抗战以前,虽然如履薄冰,但其实 1935 年时国家的金融体系已经开始进入正规了。然而,紧接着而来的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使得国民党的财政系统崩溃了,才出现了 1948 年时期的恶性通胀。我们现在回看那段历史,总是上帝视角的。可如果真把我们带入到陈寿亭、苗瀚东、赵东俊赵冬初、孙明祖、卢家驹这些人的视角里,我们真的能做出什么合理的判断,对比开后面的种种灾难吗?我猜没有任何人能做的到。这本书其实让我思考了很多,有的时候,不单单是一个平民面对大趋势毫无应付之力,即使是一个国家的执政党,也未必就有能力组织世界演变的大潮。在这本书里你不光能看到,国民党执政时,对银行、实业家无法管控,就算是美国的执政党对于他们国家的商业财团,同样也束手无策。除非是像解放后那样,计划经济全国一盘棋,没有任何人有自由,否则,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无论是担心法币贬值而不断把银元和黄金存到外国银行的大商人们,还是在国家困难时,仍然囤积居奇、银根紧缩的金融家、银行家,都是一样的。每一个个体只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行事,就会造成国家的倾覆,应了那句老话: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如果你看过《大染坊》的连续剧,我建议你读读这本《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法币改革之前,中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白银、银币和各种银本位钞票在市面上同时流通。大萧条之前的 30 多年里,由于国际银价缓慢下跌,给中国创造了有利的汇率条件,中国民族工业有了一段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但是,大萧条的冲击让西方各国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货币贬值,导致国际银价大涨。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农村凋敝、工业萧条、上海金融市场崩溃。为了应对危机,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于 1935 年 11 月废除银本位制,推行法币改革。国民政府设法保持了法币汇率的稳定性和可自由兑换,但代价是牺牲了经济政策的自主性,中国经济只能从大萧条中缓慢复苏。客观来说,国民政府推行的币制改革是基本成功的。中国实现了从银本位制向主权信用货币的平稳过渡,成功解决了通货紧缩问题,没有引起公众恐慌和经济混乱,是重要的经济成就。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本书是城山智子的学术代表作,研究的是大萧条对中国的影响。这本书是学术写作的典范之作。无论是宏观层面的理论构建,还是微观层面的典型案例选取,都显示出了城山智子过硬的学术训练功底,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这样一个宏大主题,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本书核心内容:一、大萧条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冲击?二、为了应对危机,国民政府是怎样推行币制改革的?梳理一下 1935 年法币改革的全过程。在法币改革之前,中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白银、银币和各种银本位钞票在市面上同时流通。大萧条之前的 30 多年里,由于国际银价缓慢下跌,给中国创造了有利的汇率条件,中国民族工业有了一段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但是,大萧条的冲击让西方各国放弃金本位制,实行货币贬值,导致国际银价大涨。中国的白银开始大量外流,造成严重的通货紧缩,农村凋敝、工业萧条、上海金融市场崩溃。为了应对危机,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于 1935 年 11 月废除银本位制,推行法币改革。国民政府设法保持了法币汇率的稳定性和可自由兑换,但代价是牺牲了经济政策的自主性,中国经济只能从大萧条中缓慢复苏。客观来说,国民政府推行的币制改革是基本成功的。中国实现了从银本位制向主权信用货币的平稳过渡,成功解决了通货紧缩问题,没有引起公众恐慌和经济混乱,是重要的经济成就。但是,1937 年日本发起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难以继续维持汇率的稳定和严格的财政纪律,货币发行开始失控,最后演变成臭名昭著的恶性通胀事件。到 1945 年底,中国的物价水平已经上涨到了 1937 年之前的 1632 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考察了国际经济和国内政策的关系。左右为难的南京国民政府与难以为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我们理解金融作为经济的血液,理解城乡关系,理解 “双循环” 也有帮助。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