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2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本质上看,李对我们的未来,在谨慎之余,还是保持了足够的乐观:人和机器之间的共生关系,决定了两者必将互相依存,助推彼此实现加速进化。如果人类能够坚持技术为善的精神,那么人类也应该能利用技术,克服一系列现有危机和问题,比如资源瓶颈和发展不均衡差距等等。当然,这些技术进步,以及机器自我意识的觉醒,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社会伦理问题。比如,如果机器变成了一个具备自主意识的社会成员,那么人类该如何接纳它?机器是否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等等。由于今天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局限,李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比较谨慎。他提出:首先,如果智能设备做出了损害人类利益的事情,那么首先要追究责任的,是它的研发和使用者。其次,我们必须先制定出一个可行的测试标准,来衡量机器是否具备了自我意识,能够自行做出选择和决定。当然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人工智能从业者的事情,还涉及行为心理学与生物神经科学等其他学科,甚至会重塑人类对自我与世界的基础认知。 总之,李在本书最后发出呼吁,希望在面对这个充满各种不确定性的未来时,人类应该一边保持敬畏,一面果断地向前探索。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未来的机器如何与人类共生?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让不得不思考人和机器未来的关系?本书认为,如果把机器视为 “生命体”,而把人机关系视为达尔文式的协同进化,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机器的进化和思考人机关系 —— 人类能够影响,但不能控制机器的进化,同样,机器也不能控制人类,科技进化的最终结果取决于自然选择。🌻本书的内容十分庞杂,作者引用了大量研究、实验和著作,却用讲故事的方式 “不系统” 的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 “有生数字体” 可能的进化方式,颠覆了我们对机器 “类人” 的认知。机器已经发展出与人类迥然不同的、超越人类认知的智能形态 —— 模仿人类不是机器进化的终点,与人类互补共生才是科技发展的王道。🌻人类也不是计算机,生物过程与计算过程之间存在着无论技术如何发展都无法弥合的根本性差异,所以取代人类的机器还没有诞生。🌻就像机器现阶段还需要人类的驯化一样,人类的进化也越来越深地受到机器的影响,未来人和机器的任何一方都无法脱离另一方单独生存,但共生方式存在许多可能,且会打破现有人类道德、伦理、制度,甚至是对生命和智能的认知。🌻作者并没有给出确切的结论,而是从科技的视角探讨了生命体、自我意识、人类与科技的关系等哲学问题,也让我们对人工智能和人与科技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协同进化

        科技正在与人类协同进化,而这种进化并不像技术鼓吹者或技术恐惧者所宣称的那样,会导致人与技术相融合或者被技术所灭绝,更可能的结果是人与技术共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个过程将一帆风顺,或者不会有大风大浪。快速的协同进化本质上是一个不可预测的过程,而随着技术和人类的同时改变,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所难免。但面对问题,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将其视作 “世界之战”。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于,究竟是我们在定义科技,还是科技在定义我们?如果我们采取所谓的 “数字创世论” 观点,认为科技纯粹是可控的、审慎的、自上而下的智能设计的产物,那么我们只要确保人类工程师们 “为所应为”,就能获得称心如意的结果。但如果人与机器关系的本质是达尔文式的协同进化,而人类工程师只是变异的推动因子,那么左右技术和社会发展轨迹的就是意外后果而非精心规划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协同进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数字技术绝对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它催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世界和数字时代。今天,数字技术加速迭代演化,人工智能技术持续落地,各类人造数字生命不断诞生,信息世界与物理世界日益融合,人类社会已随之迈入 “未来的” 数字智能新时代。作为数字生命和新时代的缔造者,人类造物主当然有理由为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感到自豪。但随着数字技术及数字生命的快速演化,数字生命体的结构与行为开始变得有些复杂和难以解释,并由此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困惑甚至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是数字化 “新物种” 的诞生和进化必将带来一系列超越科技本身的社会、文化、哲学等更大范畴的现象与问题:人工智能与自然智慧在本质上有何异同?数字化和算法式的内在特性对数字技术的进化到底有着怎样的影响?未来的人工智能将走向何方,数字生命是否会发展出自我完善、自我进化的心智与能力?数字机器与人类将会进行零和博弈,还是实现融合共生?数字生命体、人工智能将对人类社会带来哪些挑战,我们该如何寻找应对之策?…… 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求索,将对人类、数字生命以及二者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对于如何使用新技术,以及如何帮助我们的文化适应新技术的兴起,我们面临着各种抉择。但是,要做出正确的选择,我们必须首先理解现在正发生着什么,以及变化的速度到底有多快。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推荐

                  本书作者是爱德华・阿什福德・李(Edward Ashford Lee),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的教授。他的上一本书是《柏拉图与技术呆子》(【原创】柏拉图的篝火与技术呆子的分层模型 ),主题讨论的是科学家(或哲学家)与工程师(技术呆子)究竟谁在搞发明。在社会的普遍眼光中,科学家常被人视为是追求或掌握真理的人,而工程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则要低的多,即便两者研究的都是模型(科学家发明理论模型,工程师发明应用模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