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3.6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别比,否则无处不计较

    在这个及时通信软件泛滥的时代,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与他人进行着无形的比较,尤其是朋友圈。有时候,这种比较会让我们心生嫉妒,有时候又会让我们产生鄙视。那么,这种比较心理到底从何而来,又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呢?苏珊・T. 菲斯克所着的这本《嫉妒与鄙视:社会比较心理学》,给了我很多启示。作者是一位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她在本书中深入探讨了人们在社会中如何进行比较,以及这些比较如何引发嫉妒和鄙视的情绪。这本书的内容十分接地气,没有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大量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情境,向我们揭示了那些看似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我们总是在不自觉中与他人进行比较。无论是在职场升迁、学习成绩,还是在社交媒体的互动中,我们总会关注他人的状态,从而在心里产生一杆秤,衡量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当我们觉得自己在某方面不如他人时,嫉妒便会悄然滋生;而当我们觉得自己在某方面优于他人时,鄙视的情绪又可能油然而生。书中提到,“向上比较是嫉妒,向下比较是鄙视”。这句话让我顿时恍然大悟。回想自己的经历,确实如此。当我看到同事升职加薪时,心里总会有些不是滋味,那就是嫉妒在作祟;而当我看到某些人能力不如我时,我又可能会在心里暗暗鄙视他们。这种自然的嫉妒上层、鄙视下层的倾向,其实是我们人性中的一部分,我们无法完全避免它们,但可以通过学习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情绪,来减少它们对我们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除了揭示嫉妒和鄙视的产生原因,这本书还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转化这些情绪的方法。比如,致力于自己的事业,不放弃、不怨恨;改变时间框架,将现在的自己与过去的自己进行比较,看到自己的进步;评估信念,和那些与我们不同的人进行比较,学习他们的优点;在亲密关系中,担心对伴侣构成威胁时,可以通过隐藏着的地位、自我贬低和提升伴侣来缩小差距等等。这些方法都很实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健康地进行社会比较,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和自由。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嫉妒与比较,如何减少未说清楚

      更多在介绍美国的阶层、种族,术语抽象,不太适合中国读者的一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嫉妒和鄙视使我关闭朋友圈

        此书虽无聊,还有些莫名其妙的图表😣but… 也有好玩的句子,特别是对有过类似暗黑体验的人来说: 原文:如果你给自己带来不幸,别人会生你的气,同时也不想帮助你。 原文:沉默是鄙视的最完美表达。 原文:内心戏的证据并不常见,通常只能见到全神贯注的凝视、脆弱的微笑,或在得知另一个人的成就后过久的停顿。 原文:比较和不安全感总是结伴而行。 原文:在我们最好的朋友们的逆境中,我们总能找到一些并非那么不讨喜的东西。 —— 拉罗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反思》(Réflexions)(1665) 每当朋友成功一次,我就会死去一点儿。 —— 戈尔・维达尔(Gore Vidal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嫉妒与鄙视》比较上的,自知不如,产生嫉妒,欲火焚身,然后酿成事故。比较下的,骄傲自满,轻视鄙夷,逃离现状,至于造成误会。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除了极个别的几个属于三格玛之外的,其余都应该是抬头有上,低头有下,那么这种不尴不尬的地位,再加上内心戏再多一点,活着,那叫一个累。还有就是人类属于群居动物,天生的喜欢往人多的地方去,那么如何适应这个群体也就成了生活技能的必须。学习上层的言谈举止,改掉下层的邋遢猥琐。只是在这之中很难有人心平气和的去做这一切,不免新生嫉妒和鄙视。既然不能改变,那就适应,至少让它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变成向好的动力。向上看到好的,心向往之,努力靠近,学习他们的经验知识,看齐。向下看到过错,闻过则喜,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使自己能力提升更高。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