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商业的大海
说商业是由决策推动的,这句话是不错的。只是那些受到高等商科教育的管理者很容易以为 “只有拥有数据支撑的决策才是好决策”,作者指出,这是由于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前提是 “人是理性的”。事实上,市场及消费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社会经济行为,是非完全理性的行为决策,相对应地,公司治理需要采用匹配的手段和思考方式,来应对非理性的市场环境。所以说,一个好的决策,应该是符合市场情况的决策,它可能来自于理性的分析,也可能来自于感性的认知,更可能是两者兼而有之。这也就是作者多次提到的融合大量矛盾信息而得到 “意会时刻” 的能力。有意思的是,即便作者给出了若干例证来证明 “意会时刻” 对于企业重要决策的意义,他仍然在书尾提到:“无论是把这一套理论和方法传达给下属,还是向上汇报给领导,这绝不会是件简单的事。”,毕竟融合共情和感知、无法用数据论证的决策,对于 “那些经历传统商学院训练、习惯传统企业运营模式、深谙传统商业文化的人来说都是反直觉的。”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那么多在迷雾中巡航的船只再也抵达不了目的地的原因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意会时刻》《意会时刻》第一个方面,现在的商业遇到了什么困境?为什么传统的商业思维失效了?如今最难解决的商业问题,都和行业底层逻辑的巨变有关,而加速的底层逻辑的变化是由于人们频繁多样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带来的。传统的商业解决方案基于的是人类行为的错误假设。只有你能发现和理解人们的真实心理和真实行为,你才能拿准自己的用户,为自己的商业方案把对了脉。第二个方面,什么是意会法,它为什么能解决传统的商业思维解决不了的问题。意会法综合了人文学科当中的各种技巧和理论,应用到商业管理当中去,洞察那些传统的商业思维没有办法把握的微妙细节。意会法在做商业判断的时候,并不会完全基于规则,而是注重综合理解,这样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长久的商业成功。第三个方面,具体怎么掌握意会法,意会法为企业带来了 “视角导向型革新”。帮助企业形成新的商业视角。获得新的商业洞察。《意会时刻》作者在书中把意会时刻形容为 “The Moment of Clarity”,意思就是 “清晰时刻”。只有你真正对人感兴趣,对生活的意义感兴趣,才能迎来改变一切的意会时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要想带领企业走出迷雾,关键在于算对人具体来看,企业领导者的智囊团必须包含能够担任起以下三个重要角色的人。第一,智囊团中需要有重构者。【重构者】指的是那些非常善于发现新机遇的人,他们常常能够想出新颖的观点来启发和激励整个团队。他们擅长抽象性、概念性地思考,能够在刚刚出现的行业边缘性实践中挖掘出新的、可能改变整个行业动向的商机。这些人往往被视为创意领袖,他们具备捕捉和揭示新趋势、新机遇的罕见才能。不过,与其说重构者的脑子能够自行蹦出新点子来,不如说他们真正的本领在于嗅觉敏锐过人,能够从那些被企业所忽视的想法、洞见和实践活动中嗅出线索,进而发现商机。可以说,重构者是领导团队向外伸出的天线和触角,时刻沟通着行业发展的最前沿。不过,重构者也不是没有缺点的,他们的缺点在于往往缺乏系统性:他们的逻辑可能不够缜密,或者很容易对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感到厌烦,因此劲头来得快,去得也快。第二,智囊团中需要有阐释者。【阐释者】所擅长的是将新想法转化为可实施的企业日常活动。阐释者往往很注重流程,能够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评估新想法的可行性。可以说,阐释者的作用在于能够向整个团队清楚说明新的方向,以及具体应该怎么做。假如在一支领导团队中缺失了阐释者的角色,那么即使团队能确立一个新方向,也难免流于光说不练的尴尬结局。与重构者恰恰相反,阐释者往往非常有系统性,他们是将梦想家和实干家整合在一起的不二人选。第三,智囊团中需要有保护者。【保护者】的职责在于保护和维持企业的运转。保护者通常对过多的变动持怀疑态度,他们更倾向于那些能给企业带来稳定的干预性措施。他们会改良现有流程,设法让公司的运行回到正轨,保留企业的核心支柱,确保新的想法能够被扩大施行。当然,如果变化势在必行,他们也要能很快接受现状,并且将重构者的新颖观点普及到公司的各个部门去。假如领导团队中缺失了保护者的角色,那么新想法将很难传达至企业的基层。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