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3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工作久了,神经外科的情绪起伏让人上瘾,普通的悲伤不够,必须痛彻肺腑才行;沮丧会变成鄙夷,鄙夷任何一个不像自己那么拼的人;喜悦也会升级成超过正常范围的亢奋。相比之下,和朋友相处的时光就索然无味了,它根本比不上告诉一位妻子她的丈夫会活下来、醒过来,最后平安回家时的喜悦。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手术中科普医学,在苦难中宣扬人性

      这本《开颅:“牵动神经” 的医疗故事集》属于医学科普纪实习题材的书籍,以一个医生的角度,通过外科脑手术,讲述各种各样的关于儿童脑部的各种罕见病例。惊心动魄的紧张手术环节,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读者也置身于手术室的无影灯下,看着医生与病魔做斗争,挽救生命进行高难度的脑部外科手术。医生和医疗题材的书籍和影视作品一直都很受关注度,比如之前关于妇产科的纪录片《生门》,那个残酷的程度就让人触目惊心,基本上是揪着心看完。看完之后第一个念头,就是我也不图大富大贵了 有个健康的身体,就是幸福的生活。这类书籍持续吸引我的地方,一方面是由于我平时的生活与医院手术基本无关,平时并没有很多机会能够了解到手术室内的真实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对于抢救生命紧张情节带来感官刺激,看到同为人类的同胞们承受各种各样的病痛,也会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怜悯与同情,这种共情是人性的一部分。比如脑部相连的连体婴儿死在手术台,医生还是坚持缝合好尸体的伤口,可以让孩子父母以分开独立的方式最后抱一抱孩子;还有比如看着一个如花活泼的少女,一次次脑瘤复发,如花朵枯萎般爱莫能助,最后生命的逝去…… 这些残酷的故事背后,既有医疗技术的讲述,也让人深感生命的脆弱与可贵。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是一位小儿神经外科医生的自传式写作。作者继承了战斗飞行员父亲的进取和沉着,执业 20 余年,从菜鸟成长为骨干;也被各种生死悲欢打动,在收到 15 年前患者的婚礼喜帖时,他觉得一切都很值得;却不免自己也生了腿部神经瘤,甚至传奇的父亲也因渐冻症早早撒手人寰。透过本书,作者分享了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手术案例,吐露了医生的感悟和心绪,用细腻的笔触和洞察,在展现外科医生的坚毅果敢之余,更有这个群体身上难得一见的柔情。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名字吓人,故事可看

          本书作者杰伊・韦伦斯正是一位世界顶级的小儿神经外科医生,他从医超过 25 年,发表了超过 250 篇学术论文,经手治疗的病例不计其数。更传奇的是,韦伦斯其实原本并不是一名医生,在进入医学院之前,他本科获得的是英语文学学士学位,后来才决定改行当医生,而且一干就干成了行业顶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值得看

            生动、鲜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一本小儿神经外科医生的职业生涯故事集。开颅,顾名思义是一种需要打开颅骨,在大脑上动刀子的神经外科手术。大脑是灵魂的住所,每打开一片颅骨,呈现在医生面前的都是独一无二的思想诞生地,刀锋滑行的每一毫厘,都是牵动神经的生命微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缘分让你知道这本书请一定不要错过

                当我最初看到书名以及大体翻看主要内容时,没曾想我会从序言就开始流泪,不是因为作者写得多么煽情而我被文字当中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对患者的共情之感,对事业的认真与投入而深深感动,更何况韦伦斯医生还有那天赋般的幽默感,作者结语 “我们在治愈他人的同时也在被他人治愈”,读完整本书的我再一次感恩生命与健康,苦难与艰难都无所避免,到我们依然抱有如何对待的选择。力荐给大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小儿脑部手术的生死场内,充满生命 “禁区” 的惊骇与光彩。神经科、儿科医生一致推荐,《纽约客》年度佳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整个 2020 年春天,我们医院和其他许多医院一样,也在全力准备应对新型冠状病毒。当北美第一波遭受疫情的西海岸同事在电话会议、社交媒体或线上聊天中讲述他们最初的经验(必要时一只 N95 口罩可以戴一整天、口罩之外还必须戴面罩、备好哮喘吸入器、术后康复室已经有四名护士感染病毒并居家隔离等)时,整体的感觉变得黯淡起来。当时我的任务不再是做手术,而是作为一个围手术期委员会的一员,筛选迅速传来的数据(有些有效,有些无效),为预期中的患者高峰作准备。服务团队很快缩减到了最核心的业务:手术大多取消,只保留最紧急的那些,所有非临床人员都被打发回了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5 天刷完,每一个病例都扣人心弦!感谢作者的分享,向我揭开了大脑和脊髓的秘密,又深深认同作者感慨的人生无常,而更重要的,书中患者的经历使我认识到,这种无常是生命的一部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神外专家的以人的生命至上的精神才是最宝贵的,技术和能力只是支撑。点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人类确有灵魂,那么灵魂的居所就应该是脑。外科在刚刚成熟的年代,因其显著的医疗效果,曾一度被称为医学之花。而若把外科各个分支专业视为一座大花园,神经外科无疑就是当中的一朵奇葩,透过这朵奇葩,最有可能让我们窥见人类灵魂的样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建筑房屋医生

                            我是一名建筑医生,每天也在处理各种建筑事故,分析原因,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所以对下面这句话体会特别深:医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的科学,同时也是各种社会关系的十字路口。这件事有时候在建筑领域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处理很多具体问题,遇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有时候很难抉择。但本身还是要有一条信念,那就是再考虑各方诉求的同时,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出客观的解决方案。就是既要客观,也要有一定的人情味。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