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2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完了这套书,老实说,这类书还真的是我没什么资格评价的,毕竟在历史素养方面,我的等级可能还是个幼儿园的孩子。过去,我很喜欢看那些由各种重大历史事件组合成的历史书,每次看那些事件的时候,就像看故事那样,有身临其境之感。然而,那些只是历史中的小片段,不是真正的历史,更不能代表那个时代的真实样貌。这本书就是我以前不喜欢看的历史书,因为它总是在剖析问题,在抓主要的历史脉络,在讲很多历史中细枝末节的部分。其实,这些才是真正的历史,是朝代和帝国大系统中的各个要素,看了这些,才能真的理解那个时期到底发生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俱往矣

      五千年兴衰更替,世事已沧海桑田。昔日璀璨如星的他们或她们,也只能在浩如瀚海的故纸堆里留下匆忙一撇。多年后有位巨人伫立在历史的尘烟前,大手一挥,写出了足以流传千古的名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终于读完清卷,结合回来看当下的东亚几国之间的恩怨纠葛,以及两岸关系,感慨万千。推荐阅读,换个角度看历史。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你以为晚晴时,列强对我们的侵略是因为贪婪吗?是因为恐惧。

        《哈佛帝国史》全六卷读完了。这种体量的书籍,放在以前,一个月都未必能读完。但是在每天一本的挑战计划中,他也就是一周的阅读量。所以,制定好自己的日更计划,一年时间虽然不长,但你会发现,自己能完成很多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任务。说回到这本书《哈佛中国史 6:最后的中华帝国 - 大清》,作者罗威廉的叙述方式,和前几本书的写作模式有很大的差异。这一方面可能是作者本身的写作偏好,也更有可能是,大清的后半程其实已经参加到了世界史共同体的一部分,很难再像分析一个古老文明那样独立的来研究了。但即便是如此,这本书的前六章还是按照传统帝国和上几本书的叙述模式,进行的讲解。虽然这一部分也很精彩,但是基本史实和我们国家学者的研究方式和结论差异并不大。而后面的四章,则让我眼界大开。我们出生时,虽然国家已经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始全面的改革开放了。但是在我高中毕业前学习的课本,还是以阶级体进行叙述的,所以我们看待晚晴到解放这段近现代史的视角还是有一定偏见的。而这套书,尤其罗威廉站在美国和西方的视角来叙述我们国家的这段历史还真的是别开生面。下面我摘录书中的几段表述方式,给大家窥一下,当然我是断章取义的,如果你想全面了解,那就自己阅读原书。先来呼应一下标题,西方势力为啥在晚晴时加进了对我们国家的侵略。。。。。。但也有一种新的恐惧和焦虑感,体现于西方出版物中快速开始广泛使用之 “黄祸” 的比喻象征。日本崛起的实力具有挑战性,但颇为讽刺的是,中日战争所获得的教训,似乎使中国更具备潜在的威胁。如果以相对稀少的资源为基础的明治日本,能够借由强制推动西化而迅速强大起来,那么相对富裕且人口更多的中国若像日本一样把内部整顿好了,那会是多么恐怖?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国家在机会尚存之时,对于清帝国的侵略性行动是必然的,这不仅是为了它们自己的利益,也是预先阻止中国崛起的防御策略。。。。。用当年流行的话说,这叫西方列强亡我之心不死啊。哈哈哈。大学毕业后的我,读过一些书籍。所以总怀疑我们是不是有被迫害妄想症,现在看,是我错了。确实有一部分西方人真的是担心我们国家的崛起啊。这是对所谓 “黄祸” 的恐惧,还有就是我们一直以来都诟病的晚晴的腐朽和明智维新的决绝。我们国家的工业没发展起来,真的全是晚晴的腐朽吗?真的全是裙带关系造成的吗?。。。。另一个清朝未能像明治日本如此工业化的可能原因,是西方 “帝国主义” 在中国不成比例的影响。许多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民族主义中国史学把这个因素看得很重,而大多西方史学未言明地,或在现代化理论家的例子里,明确地忽略该因素。然而,其他西方史学家主张,19 世纪西方只是因为相较于日本更觊觎中国市场,因此运用其军事和法制上的力量,更有效地迫使清朝在世界经济中的 “依附” 或 “边缘化”。西方民族国家占了清朝失去关税自主的便宜,将它们的工业产品倾销到帝国来,并借此不公平的竞争,获取中国的工业产品市场。它们投资中国的工业,并将利润带回母国的经济中,因此吸走了原本可能提供给本土工业化发展的资本。为了维持其优势,西方国家刻意支持陈腐、蹒跚的清政府,以防止中国在政治上重组成为有效率的民族国家。。。。我们似乎从未从这个角度来看待过这个问题。可能我们国家的学者都有着深厚的儒学观念,“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做的太好了。所以,我们总是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是日本太强,是我们的政府太弱,推翻他,换一个就强了,这是我们的逻辑。才有了民国,才有了新中国。其实还有好几段西方视角关注我们国家的那些革命先驱的叙述方法,比如他们看康有为是 “19 世纪最后几年的激进改革运动,围绕在一个名叫康有为的激烈狂热广东学者身边汇集而起”,他们说梁启超是 “康有为的学会在北京和上海都有分会,而该会的主要书记员是他的学生、才华横溢的年轻广东政论家梁启超(1873—1929)。梁启超本人成为清末民初先驱性的政治报人,他创办了许多短命报纸,旨在先行改变帝国晚期的属民,为 “新国民”,一如其中的《新民丛报》之名。” 他们说谭嗣同时是这样表述的:“但激进的改革运动真正爆发的地方不是北京、上海或广州,而是穷乡僻壤的湖南省。。。。这个环境在 19 世纪 90 年代早期产生了偏激的排外主义暴徒,以及同样具有热情但赞同西方之影响改变的改革者。。。。。其中一位是 1900 年在汉口起事失利的自立军首领唐才常,另一位是才华横溢的年轻儒学士人谭嗣同(1865—1898),他逐渐融合他的古典学养与佛教、基督教和西方科学思想,演变成其称之为 “仁学” 的新哲学。。。。” 我这些都是在书中断章取义摘录的,你阅读时要联系上下文。不过,单就看作者对这些人的评价,已经令我耳目一新了。这段历史我们上学时学了整整两本书。所以记忆是非常深刻的。现在对比着西方学者的视角来反观这段历史,能获得不一样的阅读乐趣。推荐大家尝试。这套书读完了。下个月我计划把一直心心念念的那套《世界文明史》读了,一起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哈弗中国史》

          《哈弗中国史》由四位学者分别撰写,美国学者陆威仪(Mark Edward Lewis)负责撰写《秦汉》《南北朝》《唐朝》三卷;德国学者迪特・库恩(Dieter Kuhn)负责撰写《宋朝》卷;加拿大学者卜正民(Timothy Brook)负责撰写《元明》卷。相较于其他几册,《元明》卷从环境的角度来看待历史。美国学者罗威廉(William T. Rowe)负责撰写《清朝》卷。由于几位作者来自不同的国家,自然而然地造就了学者们不会用同一种语调或同一种国家视角来论述问题。每一位学者都从自己所写时代的内部而非外部来呈现那些岁月,亦即假如生活在那个时代意味着什么,而不是退回到 “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它该发生” 那一套统一的、早已建构出的历史叙述的角度来进行写作。同时还需要囊括该时期内中国所征服的地区,这就要求作家不仅从内部来观察,还要具备全局眼光,使影响该地区历史进程的非汉人形象更加具体。其次,这套书仍保留以朝代来划分中国历史。因为朝代变更往往意味着正式统治者的改变,由此人民的生活组织方式也改变了;朝代的变更也提供了时间定位,方便人们明白自己在历史的何处徜徉。但相较于我们在很多史书中看到的多是皇帝和大将军们的传奇故事。这套书让读者见证朝代兴衰的同时,也更多地了解某个时代的经济、社会、文化,以及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

            一看名字哈佛中国史,吓的我不敢翻阅,太废大了!但是打开这套书后,里面并没有多少帝王将相,反到有很多生斗小民的日常生活。很多人事在正史里都没记载,更没有听说过。外国人写中国史对宗教、诗歌、文化等内容着墨很多。对改朝换代战争杀戮经常一笔代过。有的地方我认为不实,比如实字率,古代中国文盲一直占大多数!总之外国人写中国史眼光非常独特新颖,真不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万年来谁著史

              大历史帮助人从百年甚至千年尺度审视这个国家。他不是老大的那种帝国,唐宋元明清,各有个性,有些特点已不再,有些特点还隐藏在我们的血脉里。了解过去,认识自己,面向未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绝对值得一读的书

                书绝对值得一读,但我已经在其他地方度过了,这次找东西犯了强迫症刷完了。不过合集本好评,以后再找什么就不用因为单本翻强迫症郁闷了。回到书本身,我们真的需要其他视角来理解我们的历史,尤其在今天,破除一些诡异的观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哈佛中华帝国史

                  四位作者均为欧美人,非常震撼他们站在他们的角度研究中国历史,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男女,儿童,教育,地方风俗,政府治理结构,经济收入一一详细描述,较少引用官方文献,更多使用考古发掘文献,也许可以更多还原久远的历史面貌,难能可贵的是,把各个朝代更替的原因逐一分析,很多观点是我以前没有想到的,我肯定,他们知道中国人最在乎啥,细思极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来以为中国现在已经很强大了,伟大的复兴就剩个台湾基本完成了,但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曾经的中国多么强大,万朝来贺。藩属国还有朝鲜,越南,  荣耀啊。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