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3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们并非像自以为的那么理性和正义

    乔纳森・海特是美国当代最伟大的心理学家,是幸福心理学开创者之一。他回答了我的一个疑问:为何有的社会,大家会觉得舒服,为何有的会让人觉得不舒服。


    我们并非像自以为的那么理性和正义,正义之心凝聚人心,但也具有盲目性。“道德” 有时会是制造纷争的根源,因为人人都以为自己是正义的化身,这让我们轻易去批评、厌恶,甚至干涉相异于己的信念,这也正是造成人与人之间隔阂和冲突的原因。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总是先用感性做决定,再用理性找借口

      乔纳森海特是一位非常厉害的社会心理学家, 他的上一本书《象与骑象人》就非常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人类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我们的理性思维是为感性思维服务的。骑象人只能警示大象,却不能掌控大象。而在这本正义之心中,乔纳森又告诉我们,就连我们自以为豪的道德判断,都是依靠我们的感性而非理性做出的。乔纳森在书中总结了我们人性的三个重点原则。第一原则:我们总是在先用感性下了判断后,再用理性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第二原则是道德情感有六个维度,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道德判断,基本都可以在这六个维度上找到对应;道德的第三原则,是它具有凝聚力量,能让人类更好地建设社会,但它也是盲目的,会令我们在做道德判断时产生分歧。我们总是用感性做判断,再用理性找借口,这真的令人困惑和惊讶,但又确实是铁一般的事实。这本书值得认真阅读,相信你会很有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谈论道德时,我们是在谈论什么?

        这本书所讨论的,是两个字:道德。


        你可能会问,道德需要讨论吗?道德不就是社会公理吗?
        而作者海特作为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
        道德不仅不是公理,而且是非理性的,带有明显的个人感性偏好。
        这个结论太颠覆我们的日常认知了。怎么是这样?我们看看书里是怎么解释的。
        1. 首先,来看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电车难题。轨道上有五个人,一辆电车正朝他们驶来,你控制一个拉杆,可以让电车开到另一条轨道上。但是,另一条轨道上也有一个人。你会怎么办?
        这个问题从 1967 年被提出后,就被伦理学家反复争论。不同的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由此可见,当人身处极端环境的时候,并不存在能让所有人认同的道德公理,道德本身是可以,而且值得被讨论的。
        2. 道德不仅是值得讨论的,而且还和我们的日常观念相悖 —— 它不是理性,而是感性主导的。普林斯顿大学做过一个实验:出 20 个道德困境的选择题,在被试者做判断时扫描他们的大脑。结果发现,人在做道德判断时,大脑负责情感活动的区域比平时更活跃。这个实验证明,道德是感性主导的。
        3. 可能你还不相信上面实验的结论,那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生活中看到一个行为,马上明确地判断它不对,但要说为什么不对,却又一时半会儿说不出来,只好辩解 “我知道它错,只是想不出理由”。这,就是感性情绪赶在理性前,更快地下了判断。
        4. 更颠覆的是,这本书提出:道德不光不理性,还是个 “个人口味” 问题。就像 “甜咸之争” 一样,无关对错,只有个人偏好。有六个方面,会影响人的 “道德口味”,分别是关爱,公平,忠诚,权威,圣洁,自由。
        人们对各方面的敏感度不一样,就会对同一件事的判断产生分歧。比如,动物保护者们提倡素食主义,就是他们道德中的 “关爱” 被触动;而有些人对 “关爱” 不太敏感,就不太赞同这种做法。面对这种分歧,先别着急辩论和指责。
        5. 那是什么造成了道德的 “口味” 不同呢?除了后天环境、教养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个因素出人意料 —— 基因差异。
        科学家分析了一万人的 DNA,发现自由主义者与保守主义者在基因层面上,存在显著差异。比如,自由主义者的基因,会使他们分泌更多的多巴胺,而多巴胺会刺激人们寻找更多的新奇体验。从这个角度来看:道德判断,天生就不是理性的。
        6. 道德不仅是个人选择,很多时候还是群体的选择。这就又引出一个问题:群体的道德是理性的吗?举个例子,现在几乎每个企业都会提出自己的企业价值观,这其实就是企业倡导的道德标准。那它是理性的吗?
        不妨从两个角度来看:当企业作为一个整体面对社会时,价值观就是企业的 “口味”,是基于偏好的选择;而在企业内部,当面对一个个的员工个体时,企业价值观就更像是在众多个体的道德选择中,寻求一个公认的 “最大公约数”,不是强制要求,但是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协作效率的方法。
        7. 为什么要寻找群体内的 “最大公约数”?两个原因:首先,它能降低群体内的沟通成本,使沟通更加便捷;其次,它能提升群体的凝聚力,触发合作的 “蜂巢开关”:让内部成员像蜜蜂一样高效合作,为群体目标拼尽全力,从而提高群体的整体实力。
        8. 企业管理的最高目的,就是打开这个 “蜂巢开关”,让整体迸发出最强的实力。如何才能做到呢?一定要创造让所有人齐心协力的环境。具体方法有两个:
        ① 提出远大的目标,刺激员工为了实现它而奋斗。② 找到强大的竞争对手,激励员工为了战胜它而努力。
        9. 在这本书里,作者还特意给了我们一个提示:道德能凝聚人心,但它也有缺点 —— 让人在群体中变得盲目。而且,在道德问题上的固执,会让分歧越来越大。
        以美国的保守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为例,1976 年,有 27% 的人居住在只支持一个党派的城市,而到 2008 年,居住在 “一边倒” 城市的比例上升到了 47%。要避免这种极端、减小分歧,人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不仅天生好德,并且也好说教、批评和审判。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756 本(29)#《正义之心》️以中庸之道(平衡),找寻人生的智慧 —— 不管古与今,东方与西方,甚至保守与自由,中庸之道都可以让我们选择正确的人生方向,找到人生的满足、幸福及意义。我并没有成为保守主义者,但对于自身的道德和政治信仰不再那么信心满满。我意识到所有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不得不介怀于某些道德问题,但它们也使得我们忽视了其他道德问题的存在。️我们注定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几十年,所以,至少应该尽可能地弄清楚,为什么人们如此轻易地就被划分为互相敌视的群体,并且都坚信自己是正义的一方。人类何其有幸,在短短数千年之内,复杂的道德心理得到不断进化,使这个物种得以走出森林和草原,迈向欢愉、舒适、安定的现代社会。️《正义之心》作为标题,想要传达的理念则是:人不仅天生好德,并且也好说教、批评和审判。正义之心使得人类在没有血缘纽带的情况下,也有可能组成庞大的、相互协作的群体、部落乃至民族。人类是唯一具备此种能力的物种。️对于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进化来说,群体之间某种程度上的冲突甚至有可能是必要的。我年轻时祈愿世界和平,但现在向往的则是一个将意识形态冲突维持在平衡状态的世界。问责机制防止人们中饱私囊后逃避责任;鲜有人再相信结果的正义可以将暴力的手段正当化。尽管这不是很浪漫的愿望,但却有可能真正实现。️如果将道德推理理解为人类进化出来的一种本领,其目的是强化社会功能 —— 为自身的行为辩护、捍卫我们的集体,那么这一切就有意义了。盯住直觉,不要只从表层理解人们的道德争论,它们几乎都是事后所建的空中楼阁,是为了服务一个或多个战略目标。️人类在 90% 的意义上是黑猩猩,10% 是蜜蜂。人性源起于两种同时进行的自然选择和竞争。在每一个群体中,个体之间都存在竞争,我们是擅长个体竞争的灵长类动物的子孙。这造成了人类天性中丑陋的一面,书本中对这一天性的描绘常常围绕着进化而展开。️人类的正义之心表面看来是蜜蜂,内里其实还是猴子。一旦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对道德、政治和宗教产生一种全新的视角。我将向你展示,“高级天性” 使我们非常利他,但这种利他主义只适用于自己人。我将向你展示,宗教(可能)是为凝聚不同群体而进化出来的,它帮助各个群体创造具有共同道德要求的社会。️将人看成一个有限的、独一无二的、或紧密或松散联结起来的动机和认知的宇宙,一个动态的中心,由意识、情感、判断和行动构成的与众不同的整体,与其他整体相对,与其社会和自然背景相对。这一观念尽管对我们来说似乎是不可撼动的,但在世界其他各种文化中,它其实是十分罕见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能帮助我们减少关于“意识形态”的争论

            西方主流价值观一直提倡 “多元宽容”,但很讽刺的是,随着时间过去,这种价值观本身却正在变得极为排他而缺乏包容。


            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人类的价值观其实是多维度的,并不只有一个单一的取向。我一直觉得,如果人人都能理解这本书的话,那世界上关于 “意识形态” 的争论可以减少 90% 以上。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正义之心

              乔纳森・海特的这本新书让人眼前一亮。海特教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好好相处对于人类来说这么困难,为什么我们如此轻而易举地就产生分歧并坚信自己是正义的?  《正义之心》是一本极具说服力的书。说它极具说服力并非是因为作者在书中建构了一套极其精密且无可挑剔的理论体系,而是因为作者深谙直觉主义式的劝服之道,即如果想要改变一个人对某事某物的看法,必须对着他的直觉说话。  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理论是道德基础理论。与以往很多道德哲学家不同,海特的道德理论不以某一至高原则为核心,而是构建在多项基础之上。海特相信,离开进化论永远无法谈论道德,在各种不同的人类群体和不同的文化中存在一些最基本的社会感官,它们如同人类的味觉感官一样普遍,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应对一些长期存在的威胁或机遇而发展出来的。威胁和机遇不止一种,那么据此发展出的道德基础也就不止一项,正如人的味觉感官有酸、甜、咸、苦、鲜之分。海特的 6 大基础首先来源于敏锐的观察与深刻的洞见,而后又以严谨的心理学实验方法与数据作为支撑。多基的道德为我们理解道德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人类面临的一些道德困境提供了很好的视角。海特在书中就以其道德基础理论,简明而精彩地为我们理出了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各自脉络。当然,道德感官的差异并不仅仅出于先天,即并不完全由进化造就。海特同意神经学家马库斯的观点,进化(基因)为人类的道德图景提供了初稿,而在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这幅图景是不停地被继续涂绘着的。不同文化下人们不一致的道德偏好即由此而来,为人们所熟知的东西方差异就是其中一个显例。而即便是在相同的文化环境下,个体的情感与精神体验的差异也使得人们的道德图景呈现出千差万别。道德可由后天塑造,这是一切道德教化存在的原因。而如本文开头所述,作者提倡一种更偏直觉主义的道德和道德教育路径,这种路径对个人能力的看法更为谦恭,而且更看重能使人们所思所行更加良善的环境和社会体系。这一观点无疑对我们的道德教育深具启发意义。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海特提出了道德心理学的第 1 条原则:直觉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后。阐述了自己建立社会直觉模型的过程,并用该模型向 “理性主义错觉” 发起了挑战。  第二部分,乔纳森探究了道德心理学的第 2 条原则:道德的内涵不仅止于伤害和公平。第二部分的中心人物是理查德・施韦德(拓宽了人们对道德领域的理解)与埃米尔・涂尔干(指出了许多人,特别是社会保守主义者重视忠诚、权威与圣洁这些联结基础的原因)。  第三部分,乔纳森提出了第 3 条原则:道德凝聚人心,但具有盲目性。我们是多层次选择的产物,这让我们成为双重人。我们自私,我们也具有群体归属性。  宗教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帮助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团结起来的人们凝聚成一体。不管是宗教还是政治,我们在高级天性的驱使下形成团体,但也因这种盲目的高级天性对其他团体的善意视而不见。  只有理解了道德的直觉性,我们才有耐心好好倾听他人的观点;只有明白道德有 6 种基础,我们才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理解他人追求不同价值的原因;只有意识到道德是外在规范与自我心理机制在共同抑制利己主义,我们期盼的合作型社会才成为可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道德犹如味觉,你对哪一种味道更敏感,决定了你的政治口味

                今天给大家介绍著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的另一本书:《正义之心》。和很多大学教授一样,海特也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但他却不得不承认,自由主义者对人性的洞察反而不如保守主义者细腻深刻。


                人为什么有道德?按照海特教授的解释,这是我们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演化而来的。人要生存,生存要面对种种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一层层沉淀下来,就成了我们在选择道德观念时候的依据。由于我们会遇到的挑战不止一种,因此,道德观念的维度也不止一个。
                打个比方来说,道德犹如味觉,你对哪一种味道更敏感,决定了你的政治口味。海特教授讲到,如果仔细辨认,道德至少能够尝出来五种不同的 “味道”。
                第一种味道是关爱。这是因为人们要照顾脆弱的孩子,因此会对弱势者产生怜悯之心。
                第二种味道是公平。这是因为人们在合作中会遇到欺骗,我们希望惩罚欺骗的行为,讨厌别人揩我们的油。
                第三种味道是忠诚。我们相信自己的小群体,无论这个小群体是部落也好,还是民族国家也好,我们痛恨那些跟我们作对的敌人,以及背叛群体的败类。
                第四种味道是权威。人是一种群居动物,所有的群居动物都天然存在等级秩序,当尊卑秩序确立之后,才能减少内部的摩擦,我们对等级和地位非常敏感。
                第五种味道是圣洁。这是因为人是杂食动物,吃错了东西容易生病,所以我们进化出来对不洁之物的厌恶,并反应到对某些 “不洁” 的社会行为的厌恶。
                海特谈到,人们总是想要的是符合自己道德的意识形态。如果把意识形态比做一条狗,自由主义者想要一条温柔可人、聪明伶俐的狗,而保守主义者则想要一条忠心耿耿、驯服听话的狗。

                  6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三个重点内容,也就是道德的三条原则。第一原则是个有点儿反常识的观点:我们总是在先用感性下了判断后,再用理性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第二原则是道德情感有六个维度,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切道德判断基本都可以在这六个维度上找到对应。道德的第三原则,是它具有凝聚力量,能让人类更好地建设社会,但它也是盲目的,会令我们在做道德判断时产生分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毕仙僧

                    毕仙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神作!个人以为可以当成《道德心理学圣经》。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说了很多,生物,进化,政治,心理,哲学,推理,是一本大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菜系

                          道德就好比菜系 喜欢哪一款 取决于你自己的偏好 而且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 口味也在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道德的谎话

                            本书的学术性极强,看到一半,有点绷不住,直接跳到每章结尾看小结。之前就有在万维钢老师的书里看到总结出来的类似观点,说人的决策纯粹是感性选择,理性不过是提供证据。感性的大象先行,骑象人只能加以干预,确实如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社会心理学》推荐,一堆文献堆砌出来的书,我以现在的水平没办法理解,只能速读后再找时间看选择性阅读,不建议购买 #Frank 积极心理学书单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正义的味道是甜的?

                                1. 作者把这本书味道做得很棒,读起来很轻松,关于道德味道比喻非常棒。正因为知道象和骑象人的道理,我们更应该警惕反思理性背后的味道,非常值得一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海特教授的 6 基道德框架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思考,并在世界生活中去活学活用,只有使用来能更好的掌握一种理论,才真正体现其价值,感谢海特教授做出的卓有成效的研究。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