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28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辈子做好事。

    住家也行,不住家也行,反正一个人一辈子不要做坏事,只做好事,你就成佛了。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立文字是对的

      嘿嘿,真正的智慧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语言有其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一旦一个学说写出来了,就会存在着漏洞,就需要后期不断地去打补丁,也就离原本传达的本意越来越远。也可以反过来说,一些觉悟的人并不需要学习很多经典,读很多书。熊老师的书挺好看的。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何为禅,何为佛,心正即禅,心明即佛。

        任何宗教信仰都在随着时代的流变而变,佛法依然。熊逸老师追求客观的分析了《坛经》及慧能禅宗的始末,及其矛盾的地方等。从唯物的角度来看,这些显然不可信。但是从社会现象来说,这又是客观存在或者是必须有的需求。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宗教发展脉络及社会因素,让清心自清。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站到世外回看佛法

          有时候只有跳出来了,才能看清真面目,不管是熊逸还是慧能,学习都是先看到了本质的框架,再细品里面的内容。他们这种学习能力让我佩服。佛学博大精深,仅就《坛经》、《金刚经》、《心经》这一系列来看,都是 "破相",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空间时间全看细碎,似有非有,没有了执念,行走在常人的世界中,物理世界、精神世界都没有变,因为成 "佛" 看破一切,那这位 "佛" 的心境就可以达到 "涅槃寂静" 了。就好比被踩了一脚,有人会有情绪,有人却一笑而过。通过浅薄对佛学的理解,在我看来,佛学后面是心理学,心理学后面是人生哲学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非常棒的一本介绍禅宗的书

            看完了,对六祖惠能大师的传说有了别样的理解。不在人云亦云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思辨的禅趣

              原来,这才是熊逸!因俞敏洪的推荐而打开本书,断断续续读了两星期,终于读完了。但意犹未尽!以前我只知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没有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好,但是并不知道为何,因为大家都是这么说的。读完本书才猛然明白,这也是神秀的渐悟和慧能的顿悟的区别。熊逸那有趣的灵魂,在舍利子不过是古代火葬技术不好,遗留的产物这一段就真的藏不住了。(想要舍利子好看,圆寂之前来点肺部玛瑙……)总结了坛经中辩证的应用,又用批判性思维提出了坛经的疑点和矛盾之处,很有禅的味道…… 可谓思辨的活学活用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侦探熊

                我实在是爱煞了熊逸的书,不说骨子里的幽默,就说是那种不带半分感情的分析,实在是戳中了我这种喜欢冷眼旁观人的兴奋点。在我对佛学和佛教的基本认识就来源于熊逸,先是《熊逸书院》,后是《熊逸佛学五十讲》,一度打破了我对佛学和佛教来源于影视作品的刻板认识。而本书为我展现了古代的人们为了解释这个世界所提出的想法,花花世界产生了纷繁复杂的修复,而他们都想对此做出解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太有启发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熊逸老师,一位古籍经典中的侦探

                    熊逸老师的书向来旁征博引,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除了有对经典抽丝剥茧的智力享受外,更有着不少感悟。像佛教多少义理,多少戒律,最终也敌不过世俗想要取巧,想要获得确定性的朴素观念。从苦行僧到顿悟成佛,不出家也能获得解脱,这其中让多少宗派割裂,这要是给达摩祖师看到,不知有何感想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思辨的禅趣,禅宗的秘密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809 本(82)#《思辨的禅趣》🚢佛门戒律无数,最基本的有五戒、有十戒,还有一种不大正式的情况:把十戒小小地打个折,除掉其中 “不许积蓄金银财宝” 那条,再把 “中午以后不许吃饭” 这条算作吃斋,于是,戒律就还剩下八条,这就叫 “八关斋戒”,简称 “八戒”。这种戒律是针对那些想临时体验一下出家生活的善男信女们特别准备的,持戒的最短期限只要一昼夜就够,哪天要想再过出家瘾还可以接着持戒,次数不限。🚢很多人喜欢去看机锋公案,经常绕进去就出不来,市面上很多讲解机锋公案的书也都流于个案分析,往往是十本书给出八个答案,你也不知道谁对谁错。其实只要搞通一些核心义理的话,所有机锋公案都可以迎刃而解,就好像学通了几何里边的公理、定理,所有几何题你都可以解决。陷入迷宫的时候,我们要想办法找到源头往后梳理,要想办法站在高处往下看。《坛经》就是源头,就是 “高处”。🚢农民禅毕竟是农民本色,这样的禅宗其实一点儿 “禅意” 都没有,往红酒里兑雪碧那是后来的事。“禅宗作为宗教的团体,反映了小农经济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禅宗是农民的佛教。”—— 这些难听的话绝对不是我说的!我举报,这都是任继愈说的。🚢所谓 “不立文字” 也不应该简单理解为不写文字或不留文字,而是不拘泥于文字、不执着于文字。我们现在有个常用的成语叫 “一知半解”,这就是从禅宗来的,原话是 “一知二解”,意思是说拘泥于文字的知解琐碎而肤浅,不好不好。所以呢,韦据让法海做的会议纪要可以记,也可以不记;大家可以读,也可以不读,读的时候也犯不上死较真(像我这样)。🚢俗谛是达到真谛的一个必要途径。按照逻辑语言来说,俗谛是达到真谛的必要而不充分的条件。所以龙树强调所谓 “中道”,既不能偏重俗谛,也不能放弃俗谛直达真谛。我们中国人可以用不偏不倚的 “中庸” 来理解 “中道”,北宋的智圆和尚就说:“儒家说的中庸就是龙树说的中道,名词不同,意思差不多。”🚢佛门戒律无数,最基本的是所谓五戒,也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比五戒再高级一层的是十戒,也就是在五戒之外再加上:不许涂脂抹粉戴首饰,不许搞歌舞创作和听歌看舞,坐卧都不许用高床大椅,一过午时就不许吃饭,不许积蓄金银财宝。🚢神秀的 “心” 是本心,是佛性,是佛学当中一个专有的心,“食色性也” 大概是不被包含在内的。这颗心的性质也许近似于儒家所谓的天理与良知 —— 比如,我们看一代儒宗程颢的话:“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忘天理也”,完全就是禅师口吻。一般认为宋代理学和明代的阳明心学都是受到禅宗的极大影响而形成的,与其说近于儒,不如说近于禅。🚢达摩的禅法叫作 “壁观”,所谓壁观,是说心如墙壁,中直不移,破除内心的执着。而壁观在古代印度另有一个解释,是寻找一个客体作为内心专注的对象,而这个客体就是墙壁。那年头的墙壁不是砖墙,而是土墙,所以墙壁的颜色也就是泥土的颜色、大地的颜色,如果一门心思专注于墙壁的土色,你就会达到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感悟到天地同体、物我合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富人的清醒剂,穷人的安慰剂既要劝人放弃执念,又要叫人相信佛性自在熊大解读坛经,很有趣的一本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要不超越作者思想表达的范围,不将他从未构思过的其他内含的命题附加到他陈述过的命题上,同样十分困难。如果你在 A 物上观察到某个缺陷或某个长处,人们就会认为你在整体上诋毁或赞誉此物。这对于宣传性言说或同情感一致的推理来说,还可以,至少可以部分地理解;但当人们试图从对一致性的简单描述或研究中得出结论,推理就不正确,因为根据逻辑 - 实验方法客观地进行推理的人无须表达自己的情感,且不管是明确的还是含蓄的表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熊逸老师尚需引用😁第一,我们不想以任何方式来关注任何宗教、信念、形而上学的信仰、道德或其他事物的固有真理。第二,要不超越作者思想表达的范围,不将他从未构思过的其他内含的命题附加到他陈述过的命题上,同样十分困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熊大大是读《坛经》的领路人

                              佛法高深,《坛经》迷人,却只闻其名,有熊大大引路,幸也!不是要入佛门,是想要知道,想要明白,《坛经》已读完,求知心恒在,亦懂亦不懂,亦知亦不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趣

                                如吾在日一种,一时端坐,但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坦然寂静,即是大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真的是一本非常棒的入门级禅宗思想教学

                                  曾经顶层的思想,基本上都是政治舆论的中心,统治者会拿它作为工具,老百姓会拿它作为精神疗育的方式,所有人都能各取所需。相同点就是,所有人都没有契机真正地系统性了解,就像到现代都是如此,作者有决心降低科普门槛,带大家入门,就已经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善举,当然,我们要对自己的领悟能力有所期待,就算自认为愚笨之人,也有顿悟开窍之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车很高级,配置也全。只是,开出去,完全开往了反方向。此书作用如上,读此书与佛法毫不相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入浅出地阐述,鞭辟入里地分析,让人醍醐灌顶!强烈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思辨的解读

                                        熊老师用通俗的语言,把《坛经》讲清楚明白了,自己阅读的时候总觉云里雾里的,感觉太深奥难懂。熊老师用思辨的方法,渊博的学识把禅宗的经典,讲透彻了,慢慢阅读非常有意思。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最好的写作方式,是克制

                                          我不懂佛学,也不懂禅学,所以对于本书的内容无法评价,但我相信其中绝大部分是靠谱的。为什么这么说?道理很简单,熊大的一贯风格就是克制。同样是写传统文化,很多人总是宣言悟出的道理,一会某某人告诉我们人生应该如何,一会某某句道出了怎样的人生真谛。但是,他们忘了一件最基础的事情,写作的第一要点是克制。即便是孔夫子,在《论语》也大多是就是论事,而不是随意阐发。写作不克制的人,给读者的印象要么是过度解读,要么是啰啰嗦嗦,很不好。熊大写书,很克制自己的表达欲,就事论事,偶尔发一两句弹幕式感慨。这样写作,不仅让人读着舒服,而且更容易获得可信度。

                                            3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