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3
2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他们的青春在路上

    《在路上》是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作品,被誉为美国 “垮掉的一代” 的代表作之一。杰克・凯鲁亚克也因为这部作品而名声大噪,成为美国文坛的一位争议性比较大的作家。凯鲁亚克写出《在路上》这本书只用了三个星期。杜鲁门・卡波特评价:“这根本不是写作,而是打字。” 但它告诉了人们一些他们想听的事,一下子售出 50 万本。其实书中谈情说爱的部分单调乏味,人物的眼界也十分浅。他们在全美国兜兜转转,却似乎没有到达任何地方,也没有找到任何东西,甚至连自我都没有找到。也许这就是重点。凯鲁亚克笔下的人物都在探索,而不是被所拥有的物质所包围。“垮掉的一代” 是真诚的,他们因这 10 年毫无生气的生活而愤怒。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神奇的书

      这个版本虽然有了标点符号,但也不好读。很多段落就像是一个人在梦中的呓语。这应该是二战后美国青年人的素描吧,人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重叠其上。说真的,很羡慕这帮年轻人的勇气!说走就走,一无所有,豪气满天…… 不知怎的想到了中国的三和大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迷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辉煌。用心感受,无需评判,你是他,他亦是你!

        6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路上

        在那个荷尔蒙爆炸,或许分不清事非的年代,生命的激情就要如此挥霍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路上》

          《在路上》讲述了年轻作家萨尔遇到充满激情的街头小子迪安后,开启了他人生中 “在路上” 的新篇章的故事。萨尔和迪安用各种方式上路,反复横穿美国,用不假思索、猛冲直撞的方式探索世界和他们的自我。小说以萨尔的视角讲述了他和迪安等人五次横跨美国大陆的公路旅行。在混乱而亢奋、真挚而疯狂的旅程中,他们结识了流浪汉、农民、工人、少数族裔。这些人同样身处 “黄金时代”,应许的 “美国梦” 却被淹没在幻想与泡沫中。萨尔与迪安纵情于爵士乐和性爱,开启了通往体验生命以及无限可能的那扇大门。他们尽情地燃烧自我与探索世界,追寻生命的真义和灵魂的自由。本书是凯鲁亚克的自传体小说。1951 年,凯鲁亚克于短短三周之内在一幅 36 米的卷轴上一气呵成写完此书。1957 年终获出版后,此书轰动美国并风靡世界,成为历久弥新的文学经典。凯鲁亚克也被奉为新世代的精神教主,鼓舞着无数年轻人循着他的足迹找寻人生真义。 本书核心内容:《在路上》诞生于经济腾飞、消费至上的 20 世纪 50 年代的美国,那个时代被称为 “共识时代”,年轻人甘于平庸,知识分子和作家们试图找到精神出路,正在这时,他们发现了来自街头的 “迪安”,从他身上找到了生命的原始激情与智性的完美融合,由此开启了他们一起 “在路上” 的人生新篇章,他们被称为 “垮掉的一代”。“垮掉”(BEAT)的意涵比它的字面意思更丰富,更积极,它意味着一种来自边缘文化的、反主流的生活方式和看世界的方式,意味着身体的自由、头脑的自由和创作的自由。要了解 “垮掉一代”,最好的方式就是阅读《在路上》,因为凯鲁亚克说,迪安这个人 “就是 BEAT 的根源和灵魂”。1. 主人公为何开始在路上的人生 2. 他们在路上都找到了什么 3. 我们该如何更好地理解《在路上》的精神内核。凯鲁亚克被称为 “垮掉一代” 的代言人。从文化上说,“垮掉一代” 是一群文化叛逆者,黑人边缘文化是他们的根源,而他们的后继者是轰轰烈烈的嬉皮士文化。可以说,他们是美国文化变革的分水岭。他们的人生和作品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实验,他们所践行的生活方式在今天看来是极端的,但没有极端就没有颠覆。其实,凯鲁亚克并不喜欢 “垮掉的一代” 这种说法,他也不喜欢嬉皮士。在他看来,《在路上》记录的是只是他和金斯堡、巴勒斯,以及卡萨迪也就是 “迪安” 这些独特的个体,他们互相启发、充满激情的友谊的故事,而 “一代” 这种群体性的表达是可疑的。当群体性的文化风潮取代独创性的个体招摇过市时,一切都变质了。所以,与其谈论 “垮掉的一代”,不如去阅读《在路上》,阅读迪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属于世俗叛逆与抗争者的圣经

            采用 2008 年企鹅出版的凯鲁亚克初稿,更动人地还原作家更为本真的内心世界。《在路上》自出版以来被誉为 “垮掉的一代” 文学运动的宣言书,一本属于世俗叛逆与抗争者的圣经。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轰动美国,至今依然是世界各地青年的精神读物,也是历久弥新的美国文学经典。当年维京出版公司买下了《在路上》的版权,诗人艾伦・金斯堡说,正式出版的小说根本不像凯鲁亚克 1951 年敲出的那本疯狂的书。他说,有朝一日,当 “每个人都死去” 时,“最初那本疯狂的” 书将会按照本来面目出版。今天,就是金斯堡所说的 “有朝一日”。小说主人公为了追求个性,与几个年轻男女驱车横穿北美大陆。一路上他们纵情狂欢,高谈东方禅宗,追寻生命的纯真体验。在东西海岸间的公路来往穿梭追梦的过程中,年轻的生命如同迅速燃尽的流星,坠落,直至四散分离,但灵魂永远向往着漂泊、游荡与远方的道路。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這本翻譯跟原文有很大差異

              翻譯跟英文原著有很大差別,有些甚至改動了情節,刪除了一部分的內容。本來打算與我手上的英文原著中應對讀,結果完全跟不上情節。建議讀其他版本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个放荡不羁爱自由的灵魂最终都会抵达彼岸我不喜欢这个版本的翻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想看李继宏老师翻译的版本

                  在黄鸭兄的推荐下,迅速的翻完了能找到的版本。除了鸭兄视频中解读的观点之外,我想说:People have been taught to persevereto fight for successto be the winnerorin other wordsto be a better personsince they were vulnerable……While life has been educating themto surrender, to let go, to listen to their Intuition and to go with the flow……Sowhat are the real lessons?Unfortunately, if you ever learned your real lesson, you would ever on the real road.I guess.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再见,凯鲁亚克

                    多少摇滚乐队的灵魂向往,多少梦幻青年的精神世界,多少不辜负荒废的青春,就这样在路上一次次体会,就这样一次次在路释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故事狂躁而又伤感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