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读书人的楷模
曾国藩的传记和小说很多,这部好处是干货多,不演绎,简明扼要。曾国藩人生三部分:天资不高的人如何做圣人,下苦功毅力超群,同时清朝科举还是为底层升迁指明了出路,特别是进入公务员队伍后的各种大考,造就了稳定的官僚队伍,后期捐官众多也让官场日渐败坏,很难想象如此高官重臣和皇帝(慈禧)没见过几面。和太平军 14 年战争是曾国藩的核心成就,大清朝国防军(八旗)和军警(绿营)都崩溃了,依靠曾国藩的民兵(团练)打赢了战争。战争惨烈死亡人数超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死伤 6 千万,太平天国 7 千万到 1.2 亿),热兵器已经普遍使用,而且战争期间还要面对对外的鸦片战争,感叹国家苦难的同时,也惊异大国韧性,安庆围城之战描写生动惨烈残酷。后期的激流勇退更是难得,晚清重臣曾氏家族福泽绵长,读书清廉的家风很重要,61 岁逝世,一直被皮肤病所累,位极人臣的日子也不舒服。曾国藩为同辈留下大量文稿,让后世读后感叹国运如此,国家(公司)如个人都有生命周期,曾国藩正值清入关(1644)200 年,理学宗师也难挽大厦将倾,人难胜天。
3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79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第 19 天,终于读完《曾国藩传》最后一章有这样曾国藩讲的这样一段话:如果后代有能力,不给他们留遗产,他们也能凭本事生活得很好。如果后代不争气,你多给他留一文钱,他就多造一份孽,败坏家族的名声。看到曾国藩后代因为曾国藩的影响出了那么多有大成就的人,所以,曾国藩的曾氏家训是非常成功的。所以,父母留给子女最富贵的东西还是:言传 + 身教。这也在曾国藩身上体现得非常好。他一边严格要求自己,一边指导 + 锻炼孩子。书读完了,收获好像挺多,最起码我们对曾国藩有了大概的了解。真正想要有所收获我觉得还是践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他的有一些习惯其实我也一直在坚持,只是没有像他一样扎根。当然,这个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扎下去的。我希望即日开始,我也每天能写反省日记,每天对一天的事情进行总结和反思。这个要做起来,我也相信我能坚持。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23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人人可做曾国藩,日拱一卒,每日精进。我们说曾国藩天资平常,这不仅是指他智商平常,也包括说他的身体素质也不好。和普通人比起来,曾国藩的身体素质也属于中下水平。常言三十而立,三十岁正是一个人精力最盛之时。然而曾国藩从三十一岁起,就经常感到耳鸣疲劳,而且非常严重。从三十一岁也就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起,曾国藩日记中就开始有耳鸣的记载。他在家书中说:“常耳鸣,不解何故。”“总以耳鸣为苦。” 曾国藩在家书中有多报喜少报忧的习惯,如果不是耳鸣严重,他不会对家里提起。道光二十二年(1842)起,曾国藩试图 “脱胎换骨”,“重新做人”,立定了 “学做圣人” 之志。他按照倭仁的建议,每天严厉监督自己,以静坐之法来修身,结果因为搞得自己精神太紧张,不久就得了失眠症,支撑了二十多天后,又突然吐血。道光二十三年(1843)正月曾国藩日记记载:“早起,吐血数口。”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吐血是身体出了大问题的表现。曾国藩本来希望迅速脱胎换骨,“换一个人出来”。但是身体如此不给力,让他感觉非常灰心。道光二十三年(1843)正月十七日,也就是吐血之后第二天他给诸弟写信,对自己的健康状况也感到极为悲观:无如体气本弱,耳鸣不止,稍稍用心,便觉劳顿。每自思念,天既限我以不能苦思,是天不欲成我之学问也。故近日以来,意颇疏散。计今年若可得一差,能还一切旧债,则将归田养亲,不复恋恋于利禄矣。粗识几字,不敢为非以蹈大戾已耳,不复有志于先哲矣。吾人第一以保身为要。我所以无大志愿者,恐用心太过,足以疲神也。诸弟亦须时时以保身为念,无忽无忽。我天生身体素质差,经常耳鸣,容易疲倦。看来是上天不让我学问有成!想到这里,就非常灰心。以后如果能获得一笔经济收入,还清家里的旧债,我就干脆回家孝养双亲,不在功名路上奋斗了。这辈子识了几个字,知道了一点儿道理,就可以了,不再梦想成为先哲们那样的伟人。身体是一切的基础,我之所以不敢再有雄心壮志,是因为身体不行。你们也要注意保养身体,千万千万!曾国藩发现自己身体禀赋太差,不能像别人那样剧烈地经受磨炼。才三十二岁他就说自己:“精神易乏,如五十岁人,良可恨也。” 道光二十三年(1843),也就是三十三岁起,曾国藩又发现自己患上了眼病。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初一日,曾国藩在日记中说自己眼睛的问题:“不能看书,眼蒙如老人。” 出现视物模糊的现象。因此才三十六岁,曾国藩就开始戴花镜了。后来他在给郭昆焘信中说:“自丁未年(道光二十七年,三十六岁)已用增光镜。” 三十多岁起,曾国藩还发现自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不能多说话。话说多了,就感觉异常疲劳。这一情况越往后越厉害,发展到只要连续说上十多句话,就会觉得 “气不接续”,“神气疲倦不支”。三十五岁起(道光二十五年六月起),他又得了皮肤病,身上大面积长癣,“其色白”,遍布全身,“大者如钱,小者如豆”,奇痒异常,抓烂作痛。用今天的医学知识判断,曾国藩的皮肤病很可能是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严重的皮肤病除了让曾国藩浑身难受外,还严重影响他的体力与精神。道光二十八年(1848)七月二十日,他在与叔父母的家书中说:侄近年以来精力日差,偶用心略甚,癣疾即发,夜坐略久,次日即昏倦。在给朋友陈源兖的信中,他更是这样描述疾病的痛苦,说:今岁以来,颓散万状,阁笔不为一字,束书不观一页。盖治癣之药无一不痛,而身无完肤,触目生愁,遂因是忼愒而不顾耳。虽然想尽办法,寻遍名医,但皮肤病还是伴随着他也折磨着他走到人生的最后一天。特别是战争期间,每当军事不利,他身上便 “癣痒异常,手不停爬”,以致搔得浑身出血而仍不止痒。“左腿已爬搔糜烂,皮热作疼。” 有时双腿血肉淋漓,“两脚皆烂”。咸丰十一年(1861)五月二十五日,曾国藩在致曾国荃的信中甚至叹息说:“疮痒异常,直无生人之乐。” 咸丰七年(1857)家居期间,因为被皇帝解除兵权心情不佳,他又患上了失眠症。曾国藩的好友欧阳兆熊回忆说:咸丰七年…… 文正亦内疚于心,得不寐之疾。这一症状也跟随了他一生,从那之后,直到去世,他每天少则通宵不眠,多则不过能睡三四个小时。以如此孱弱的身体,承担起挽救国家、填海补天的大业,曾国藩的艰难竭蹶可想而知。在漫长的平定太平天国战争中,曾国藩自述 “心已用烂、胆已惊碎”。刘体信(声木)在《苌楚斋随笔》中也说:“先文庄公尝云:文正平生才智已尽用于剿平粤匪,及至剿平捻匪,文正精力久已消耗。” 多年的辛苦与操劳导致曾国藩严重早衰。中年之后,曾国藩的日记显示他常年身陷各种疾病当中,比如脾胃不好、胀肚、牙痛、腹痛、多汗、咳痰、腰痛、脚肿、眩晕、疝气、肝病…… 他自己感叹 “几全身皆病矣”。咸丰八年(1858)四月十二日,曾国藩在日记当中叹息说:夜,倦甚,精神委顿之至。年未五十,而早衰如此,盖以禀赋不厚,而又百忧摧撼,历年郁悒,不无闷损。此后,每日须静坐一次。说自己早衰,说自己年未五十,精神已然极为 “委顿”。四月二十一日记中,四十八岁的曾国藩又感叹自己的身体如七十多岁的人:是日…… 写字略多,困倦殊甚,眼花而疼,足软若不能立者,说话若不能高声者,衰惫之状,如七十许人。盖受质本薄,而疾病、忧郁,多年缠绵,既有以撼其外,读书学道,志亢而力不副,识远而行不逮,又有以病其内,故不觉衰困之日逼也。也就是说,这天写字写得多了些,就感觉特别疲倦,眼花而且疼痛,脚软,不能站立,说话也不能大声,简直虚弱得像七十多岁的人。因为我身体天赋本来很差,又多年有各种疾病和忧患跟随。同时我对自己期望过高,要求过严,但是能力跟不上,所以感觉非常困苦。同治九年(1870),也就是满了六十虚岁之后,曾国藩的身体更是危机重重。这一年二月二十九日,因为出任直隶总督后看文件过多,曾国藩一目忽然失明,“右目既盲,左目亦复昏蒙”。一目失明,另一目也视物模糊,经常 “不能治事”,令他非常痛苦。经过天津教案的打击再回两江之后,曾国藩感觉实在是太疲劳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结硬寨,打呆仗#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1208 本)#2023 年精读作家(15)张宏杰《曾国藩传》大家好!今天共读历史作家张宏杰的第七本作品《曾国藩传》,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当中最差,却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复杂的时代变局中超越众人,成就最大,被誉为大清 “中兴第一名臣”,且最后全身而退。他的人生经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给人以特别的启示。三十而立,他立志学做圣人,研读经典,广交朋友,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在京期间飞速升迁。他善于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天下大乱之际,一介书生独创湘军,统率群雄。对抗太平天国,屡战屡败,甚至两次投江自尽,多次深陷绝境。47 岁时更被皇帝弃用,陷入人生低谷。蛰居老家两年,他反思自我,最终大悔大悟。重新出山后,为人处世脱胎换骨,不仅清除了政治敌人,而且以 “结硬寨、打呆仗” 战胜了军事宿敌太平天国,位极人臣。2、精彩段落:①为什么世人爱读曾国藩?对于中国这个文化体来说,曾国藩的更大意义是他展现的 “中国式力量”。曾国藩全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证明了中国文化有活力、有弹性、有容纳力的一面。在清代重臣中,他是第一个主张对洋人 “以诚相待” 的人。当然,另一方面,他也证明了传统文化无法突破的极限,这一证明意义也十分重大。总而言之,他让我们对祖先五千年来积累的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任何建设都需要寻找坚实的地基,我们既然无法和传统一刀两断,就必须寻找接口。从个人精神成长角度看,曾国藩也能给我们提供力量。曾国藩这个人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很高。曾国藩的智商平常,一个秀才考了七次。身体禀赋很差,一生与多种严重疾病相伴。出身也很平常,祖上几百年间都是平头百姓。年轻的时候,性格中还有很多毛病,比如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差。他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完成了脱胎换骨、超凡入圣的变化,达到了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境界,这个过程是非常富有启发意义的。②曾国藩与胡林翼太平军大举进入江西,曾国藩的形势非常困难。就在这个时候,胡林翼又给曾国藩来信,要求把罗泽南派到湖北,帮助他收复武汉。“曾胡” 后世并称,两个人的事业紧密交织在一起。在这里我们不妨荡开一笔,追溯一下两人的关系。曾国藩比胡林翼大一岁,他们都是湖南人,而且同属长沙府,是货真价实的老乡,曾国藩刚到北京之时,胡林翼也正在翰林院,两人做过一段时间的同事,应该说渊源颇深。两人在京城一别,再见面已经是十三年后的咸丰四年(1854)四月的妙高峰下。此时曾国藩正在长沙整军。胡林翼发现,早年那个拘谨的曾国藩,此时已经成了湘军大帅,性格在原来的沉稳踏实之外,又加入了干练、坚毅、自信。而曾国藩则看到,中年胡林翼,气质面貌和青年时代也已经完全不同。经数年边远地区政务历练,胡林翼原来举止中的睥睨一切、轻狂已经被磨得差不多了,“待人一秉大公,推诚相与,无粉饰周旋”。其沉毅之气、经世之识与曾国藩一拍即合。天下滔滔之际,两个人更明确地意识到,只有他们这样的人携手并肩,齐心合力,才能挽回天命人心。曾国藩练成湘军以来,这支生猛的汉人队伍一直是咸丰心头的隐忧。他 “以国藩一人兼统水陆军,心忧之”。而胡林翼的实力此时远逊于曾国藩,对咸丰来说没有尾大不掉之忧。胡林翼的能力,屡经曾国藩等保奏,早已经简在帝心。咸丰如此破格提拔,相信胡林翼一定会感恩戴德。③结硬寨,打呆仗曾国藩以什么战法对付太平军呢?笨人曾国藩的战术方法就是六个字,叫作 “结硬寨、打呆仗”,或者叫 “打死仗”。曾国藩后来自己总结说:“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计之外。” 这种打仗风格,用一个字总结,就是 “笨”。怎么个笨法呢?我们先来看这个 “结硬寨”。湘军行军打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最重视扎营,在扎营上花的时间和精力特别多。湘军行军,是半天行军,半天扎营。“以昼四十六刻率之,行十六刻而三十里,其十六刻以筑营垒,余十二刻而后昏暮,则神暇形壮,可以待敌。故百里而趋利者蹶,此军家之大忌也。” 湘军行军作息表,是每天要花四小时行军,走三十里,然后就不走了,干什么呢?再花四小时挖沟修墙。曾国藩一生做事,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是做得扎实,做得牢靠。这种作战方式,也是曾国藩独特的人生哲学和思维方式的体现。曾国藩打仗的第一秘诀是 “稳”,先立于不败之地。军事首重 “自固”,就是先要保存自我,然后才能谈到争取胜利。因为军事不比别的事情,不容许你犯错误,一犯错误,可能生命就没了,没有改正的机会。所以他才要扎硬寨,保证军队先生存下来。曾国藩一生打仗不贪小利,不求奇谋,踏踏实实,稳扎稳打。他一生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仗。每次打仗,他都花极大心血去研究敌我双方情况、战斗的部署、后勤供应、出现不利情况如何救援等,直到每个环节都算到了,算透了,才下定打仗的决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大事坚持,小事妥协初期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争取入局的机会,首先弄清楚规则,在规则下完善提升自己。在对的地方下大力,有切实可行的计划,普通人也能成为领域内的专家,下笨功,不耍小聪明,偶尔的小聪明,可能能获得一时的成功,但时间长后,一切都会还回去。累月经年积累,未来会有硕果。做事从未来着眼,不计较现在当下的得失。观大势,持己有方,着机而行,看向未来。在打破规则的同时,要想着后果,断人财路等于谋财害命,相对妥协式的,一点点突破前进,不急于一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曾国藩对弟弟、左宗棠沈保桢对曾国藩、慈禧对奕䜣曾国藩…… 看人看事少不了利益角度。大清和英法等国相比,完全不是一个维度的社会文明,面对未知未曾想踏实下来弄明白,完全封闭在自己过往的经历之中,从上到下都是,用自己的逻辑去理解世界的规则,而未意识到规则已经改变。避免个人的封闭和规则性,多读书、多听不同的观点、多行多去切实体会现实情况,接触新事物,更新迭代自己的观念、行事方法,过去的比一定对。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时代褶皱中的“我们”在晚清帝国的黄昏中,这位湖南乡绅的逆袭之路,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传统精英最后的突围与妥协。张宏杰老师笔下的曾国藩,资质平庸,体格孱弱,既非天生将才,亦非道德完人,却用 “尚拙” 的理念最笨拙的生存智慧,在腐朽体制的夹缝中劈开一条 “立德、立言、立功” 血路,成为经世致用、育人达己的 “中兴名臣”。曾国藩是我湖南老乡,是我顶顶钦佩的大人,2013 年读唐浩明老师撰写的《曾国藩家书》,我就欲罢不能,一度奉为学习偶像和精神楷模。他身上的特质,太熟悉所以感觉亲切,我们湖南人的学本事做实事的经世致用之道、“霸蛮” 易得罪人的脾性、“打破牙齿和血吞” 的韧劲儿,还有 “养活一团春意思” 的妙趣儿在他身上活泼泼地淋漓尽致。他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进,每当职场受挫、情绪低落恍惚,我就会翻开有关曾国藩的著作去读,心里总会得到些许安慰,“原来我从来不孤独”,“原来这么伟大的人也经历过如此挫败和耻辱”,“原来我犯了太直言不讳的错”,“原来对这些事儿我太较真了”,“原来想达成自己的目标,做成一些事儿,是不能逾越体制内的很多规则,这些不是玩世不恭,而是生存智慧”,… 如若清汤寡水、无欲无求自然可以随性而为,可最终剩下的也许是一事无成,半生 “笑呵呵”,人世这一遭又有什么趣味呢。还不如折腾下,受点苦,收获收获。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