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6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理想高于一切

    我发现,如果人一旦从事一个贡献型工作,并理解其中利他的意义,那么对任何享受型,娱乐或物质,就没什么兴趣了。 ​​​就是 “摆脱了低级趣味” 的人嘛。这种人,找到了 “大我”,于是,既没有怨气,也不嫉妒别人,基本没有心理问题。本书很好的记述了,老一辈开国元勋的奋斗细节,正是通过这些细节体现 “伟大”,我印象深刻的两例:在解放战争期间,总理参加一次国共谈判后,因劳累贴身的一个小笔记本丢在马歇尔的专机上,上面有记录熊向晖在上海的地址,虽然后来马歇尔密封归还了小本子,但总理还是第一时间先组织汇报并自请处分,并马上联系熊向晖计划安排善后。身为党的最高领导人,向党组织和普通党员熊向晖都毫不隐瞒,凸显强悍自觉的组织纪律性,如此才能明瞭潘汉年对党隐瞒的严重性。同样熊向晖后期在外事工作中,总理对外事纪律的严肃,也能看出组织就是在不断的锤炼中完善。作者因为长期直属总理的领导,本书两部分都从大量细节讲述总理的伟大人格和鞠躬尽瘁的工作作风,“工作成为第一需求”,从中可以想见为何有 “十里长街送总理”。1969 年已经赋闲的四位老帅(陈毅、叶剑英、徐向前和聂荣臻)在主席授意下,由总理安排对国际战略研判,这些从枪林弹雨中拼杀出来的开国元勋,时刻绷紧战争的弦。建国后前 30 年艰苦的国际环境可想而知,但这批打胜仗的将军元帅的自信心和精神气值得学习,在国际上面对超级大国和传统列强的不卑不亢,都是打过胜仗赢得天下带来的自信和强大气场。从本书可以体察共和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基因,一是组织性,组织纪律高于一切。二是长期的延续性,中国外交和欧美最大不同是照顾 “老朋友”,强调 “饮水思源”,这在欧美商业逻辑上显得 “天真”,但 “仁” 的概念已经深刻民族的基因,是中华文明的强大感召力。2025 年 #286

      3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令人感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到李子晹推荐,我就来了

        李子晹同志被微博上的网友们称为 “微博四蛆” 之一,我对此无感。我认为李子晹推荐的书都挺好看、挺权威的。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成长真的好吗?那个理性思考的自己真的是有智慧吗?

          这是一个真实版潜伏的故事。如果《潜伏》里余则成是军统天津站的副站长,已经算是军衔极高的潜伏者了。但是和这本书的作者熊向晖比,还是差上一大截。这个被称为龙潭后三杰的熊向辉,就是当年替蒋介石占领延安的第一长官胡宗南的机要秘书。当年毛主席、周总理及整个延安的政权能够及时撤离,全赖熊向晖先生的密电。而且,这并不是像余则成那样被策反的,其本身就是共产党,在去胡宗南手下潜伏之前他就已经是共产党员了。这是总理当年下的一步险棋冷灶,然而就是这样一枚冷棋,后期却起到了几个师的作用。这本书是后来中信出版社再版的。收录了熊向辉先生解放前卧底潜伏,赴美留学,解放后回国担任外交官,在英国和墨西哥担任大使,以及最后几段他记忆中的总理和主席在一些事情上,是如何智慧解决的故事。说回到今天的标题。这是我今天最为纠结的一段情感。在我二十三、四岁的年纪时,并不会有这些烦恼。当时公司有一个内部 BBS,有些读过一些书的 “读书人”,以教育年轻人为由,经常在论坛里纠正我们 “错误的” 思想。其中又一次涉及到了对总理的评论。说周没有那么好,那是被 GCD 神话了形象。然后从杀害顾顺章全家(留了一个女儿),到万隆会议,再到联合国根本没有降半旗。把他认为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形象展示了个遍。那时作为受我党教育多年的热血青年,将总理奉若神明的我怎么受得了有人这么诋毁我们的领袖呢。不单在论坛上和他对骂起来,甚至在公司找到了这个发帖人本人,面对面的和他争论。当然,最后肯定是不了了之。互相觉得对方是傻逼就完了。当然,随着时间的增加。历史类书籍读的越来越多。尤其从看罗辑思维后,受罗胖影响,开始试着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一点点的原来活在脑中的些符号,逐渐都开始复杂化。曾国藩、李鸿章、慈溪都没有想的那么坏,康有为、孙中山的某些行为也没有那么的光荣正确。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在袁腾飞老师的口中听完,就觉得是一场反智行为。似乎历史没有真像,无论是仔细读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还是读国民党正面抗战的那些战役,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不是脸谱化、符号化的。渐渐的,我也觉得自己开始有独立思考能力了。不会再被国家舆论所左右,也不会被单独一本书的观点所影响了。尤其是学习了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后,更是觉得自己价值观已经趋于成熟,智慧增加了不少。然而,今天读这本书却让我的内心开始纠结。本书的后半程,最后几节是熊老眼中的总理。倒数第二节是邓颖超先生对杨振宁教授亲口讲述她和总理的故事,以及总理生前的遗愿。总理真的是为了这个从废墟上建立起的国家呕心沥血、尽心竭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我相信,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是真心喜欢我们的总理的。十里长街送总理是真的在抒发着内心的悲痛情感的。作为生活在现在如此物质的一个时代的年轻人是很难体会那种情感的。之所以纠结,是因为我的理性思维让我要去质疑熊老写的这些文章,要让我努力保持理性的头脑,要人为的告诉自己,不要狂热,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不一定是真的。可情感是抑制不住的。我是真的被总理感动了,我是真的相信,总理就是书里写的那些样子。我觉得是我的理性在骗我。我为我自己不像二十年前那么单纯而懊恼。我多么希望自己可以回到那时候的我,为了自己尊敬的总理好好哭一场啊。成长真的好吗?那个理性思考的自己真的是有智慧吗?我不确定。生而为人,干嘛那么理性呢?我还是个人吗?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与有肝胆人共事

            熊向晖,作为胡宗南的秘书,写的好文章,又能办成事,又忠心敬业,没有卫兵时甚至晚上通宵警戒。成为胡宗南信任倚重,必选之人。而他却又是周恩来安排的情报人员(毛主席的话说,顶几个师),在胡宗南准备偷袭延安的时候,提供了价值极大的情报。这本自传记录了很多历史的细节,其中与周总理的很多交集令人印象深刻。周总理道歉:周总理在飞机上丢了小本子(有重要信息),但他对这件只有自己一人知道的事,毫不规避,如实报告中央,还做检讨,请求处分。并且做了各种补救工作,最后想出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办法。建国后,熊向晖记录了周总理的几次对他的批评:1. 拒绝台湾记者参加新闻发布会。总理认为重大的、没有先例的问题应当事先请示,有时来不及请示,就需要当机立断,但要断得正确。要做到这一点,不只靠水平和经验,关键在于事前进行周密的考虑和认真的准备。2. 电影《梁祝哀史》的介绍材料,总理批评是在搞 “党八股”,十几页的说明书没人看。总理改成在请柬上写一句话,“请你欣赏一部彩色歌剧电影 —— 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结果,外国记者一下子就明白了电影主题,就能看懂电影,大获成功。3. 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的接待:对于一些细节观点,总理认为要 “求大同,存小异”,讽刺和挖苦绝不是我们的外交。4.1962 年英国邀请访英,因中印冲突,英方又有反复。熊表示要以国家的名义抗议,事后总理说,“你表示遗憾,这很好,再用政府的名义口头重申一下就够了,何必小题大做提抗议?我们的建设以自力更生为主,也要在平等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对外贸易。”5. 尼克松访华要用卫星,熊同意。总理认为主权无小事,有要求在卫星使用上,中国付费租用卫星,美方向中国申请使用卫星,并且付费。这本回忆录的历史细节,从当事人的第一视角记录了老一辈革命家们为人民,为国奋斗的历史。作者与周总理的相处,正如周总理写的对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情真意切地回忆

              从学生到谍报工作,再到外交工作,时间长,领域跨度大,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难得熊先生经历如此丰富多彩,如此跌宕起伏,令人叹为观止👍本书后段,主要内容都与周恩来总理有关,每一件历史大事,都是由涓涓细流般的小细节组成,每个小细节都有周总理的 “心血” 浸染其中,读后令我感动至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熊向晖是我国著名的情报专家和优秀的外交家。今天拜读了他的回忆录,对他为党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通过本书,不仅了解了熊向晖解放前在情报战线上对延安保卫战的卓越功绩,更通过熊向晖的回忆录,知道了周恩来总理对外交工作的领导才能和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总理的一生永远值得我们怀念,总理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总理伟大的人格魅力永远值得我们敬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熊向晖:我的情报和外交生涯

                  后三杰名不虚传,周总理、毛主席确实是伟大而内盘极稳,涵养极深的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前半部分,小说都不敢这么写;后半部分进一步圈粉了敬爱的周总理

                    读这本书前半部分的感受,印证了那句话,历史往往比小说还精彩离奇。熊向晖作为地下党组织卧底,担任国民党战区司令长官、黄埔嫡系第一人胡宗南的侍从副官、机要秘书,深受信任。解放战争时期,他数次及时准确向中共中央传递重要信息,改变了西北战局的走向,被毛泽东主席评价为 “一人能顶几个师”。在新中国成立后,又投身于外交事业。文中用二十二件事严谨的还原了新中国成立之初重大外交事件的脉络,无数个细节展示了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智慧、斗争手段和伟人风采。熊向晖的一生堪称 “无声处听惊雷”: 他以文人之躯潜伏虎穴,用智慧改写战争走向;以外交官之姿纵横捭阖,用远见助力国家开放。正如周恩来所言,他既是 "最勇敢的战士", 也是 "最冷静的棋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后感

                      敬佩熊老治书的严谨性,感谢熊老让我重新认识到熊老,周总理,毛主席及其他一些人的状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熊向晖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任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清华分队负责人之一。1937 年 12 月,遵照周恩来的指示,他到国民党胡宗南将军的部队 “服务”,从事秘密情报工作。1939 年 3 月,他从国民党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毕业,其后至 1947 年 5 月,任胡宗南将军的侍从副官、机要秘书。1947 年 9 月,熊向晖进入美国西储(Western Reserve)大学研究院学习,1948 年 9 月获社会科学硕士学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潮澎湃

                          老一辈革命家是这样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严于律己又可敬可亲。在严酷的斗争中,磨砺锋芒信仰坚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生就是一座丰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值得反复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追忆往昔,不胜感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传奇

                                首先是感叹熊老的经历,居然在历史上真的有这样的人物。电影电视剧的人物经历都不能概括了,得累加好几部才行。传奇,不可思议。一切都是那么妥帖,一切是那么的周全 。在那些动荡的年代全身而退,即使是神仙也做不到片叶不沾身吧…… 与他对岸的老战友见面双方也是摒弃的党派之争并不尴尬,为了国家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特别感叹总理的识人与未雨绸缪,乃至最后的鞠躬尽瘁和对于身后事的洒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史贵以真,情归以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悦读

                                    (2022 年 6 月 11)# 悦读 #看完了这本熊向晖先生的《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词穷得只想到用 "精彩" 二字来形容。作者在书开头,详细地记录了他在胡宗南身边做情报工作的日子。一方面,他得到胡宗南的完全信任,对他毫不忌讳,毫无秘密;另外一方面,他又想尽一切办法把信息传达给同志。胡宗南爱惜他的才华和敏锐,打算把他送到美国去留学,又请他回来最后帮忙一回。而当后来作者在美国留学期间,胡宗南才最终发现,这么多年他最信任的人,竟然是个情报中人。然而,作者潜伏在胡宗南多年,从来未被怀疑也未被发现蛛丝马迹,面对其他特务的试探,他面不改色,沉着应对,这是需要何等的智慧和冷静!书中详尽地记录了很多重大的事件:从抗日初期到内战的艰难;“克什米尔公主号” 事件始末;乒乓外交的来龙去脉;尼克松第一次和第二次访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斯诺夫妻访华的场景;毛主席与蒙哥马利的会面;九一三事件的回忆;作者还记录了周总理的外交风格,还有与他的最后一次见面…… 每一段故事,都足以拍上一部绝伦的电影。作者这为国家服务了一辈子、见证了许多珍贵画面的人生,是一部长长的、激动人心又耐人寻味的电视剧。在书中,作者也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结合各种记载,指出了一些文献上或者报到上失真的地方。就毛主席在与斯诺见面时,是否说过 “我就像一个手执雨伞云游四方的孤僧” 一事,作者作出了大量的引用和论证。从 1971 年《参考资料》中所载的美国《生活》杂志刊登斯诺的文章《同毛泽东的一次谈话》,到斯诺的《漫长的革命》一书,从 1990 年《人民日报》刊载的《真理的召唤 - 世纪行解说词选登》,从真实记录到艺术修饰,作出了详细的分析和判断,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写信给《人民日报》,希望能澄清误解,不能断章取义主席的话。关于乒乓外交,作者还原了毛主席在晚上突然决定改变主意、要邀请美国运动员来中国的全部过程,并且生动地描写了庄则栋和科恩互换礼物和友好接触的场景,这份运动员之间的情谊在中美关系的突破上有重要意义。而庄则栋却说了这样一句深刻的话:“我只是把乒乓球从球台的这一边打到那一边,而周总理是把友谊之球从地球的这一边打到了那一边。” 看这本书的最大感受之一,是感动。回顾历史,短短几十年时光,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已经成为了国际舞台上不可获取的负责任大国。然而静下心来想,也才仅仅用了这么几十年的时光,比其他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用了几百年摸索出来的发展,取得更辉煌的成就,这是一辈辈革命人锲而不舍的奋斗结果。似乎历史很遥远,然而似乎又是那么的近。要知道,根据书中的介绍,1972 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的护照上,还印有 “不能去共产党中国” 这样的字眼。后来代表团被毛主席邀请来华,美国驻日本大使馆才把这些护照上的印记抹去。虽然当今的国际政治局面依旧变幻莫测,但从被排挤到获得举足轻重的话语权,这个迅速崛起的历程的确激动人心。另外一个很大的感慨,是书中的气势磅礴。无论是开头作者记录他做情报工作时的谨慎、圆滑和出色,还是后来他参与外交工作的娴熟、机灵和辉煌;无论是早年周总理对他工作的指导,又或者是毛主席和尼克松的谈话记录,无一不闪烁着情商的光芒。精准的分析,恰到好处又一语双关的灵活,这些珍贵的、多方信息结合而得出的外交记录和谈话描写,非常值得学习。虽然时代背景更迭,但处事方式的智慧、言语表达的玲珑、进退权衡的斟酌,放在今天,不仅不过时,而且对工作和生活的思考和处理,很值得深思。书中也记录了很多周总理的工作片段。从他布置作者这个冷棋子,到指导作者如何拿捏分寸,从批评他在英国代办时的激进,到一次又一次委予他重任。这本是作者的回忆录,但却又像是对周总理的侧面回忆录。周总理的工作风格和为人处世,对局势研判的深刻,在工作上的严谨,在生活中的和蔼可亲,字里行间,可见一斑。书中也有一些好玩俏皮的地方。比如作者要去美国留学,然而当时 26 岁的他,只念过一年半的大学就被派去进行秘密工作了。于是,他找他的哥哥,借用了他的成绩单和中央大学录取书,用哥哥的一套资料,递交给美国的大学进行申请。我在想,在信息爆炸时代,每天各种文字快餐、各种信息碎片扑面而来。能沉下心来读完一篇完整深入的报道,或者能安安静静读完一本书,系统地了解更广阔的世界,是不无裨益的。要保持和外界的连接点,了解社会环境的热点和更新,也要享受完全沉浸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的宁静。读书能带给人无限的、无可比拟的精神喜悦和收获。我一直都觉得,读书最大的坏处是,每每碰到精彩的书,便要一鼓作气,忍不住一下读完,然后每次又都意犹未尽。这本书的魄力和维度,让我觉得荡气回肠,峰回路转,铿锵有力。苦了这双分别 1000 + 的眼睛,虽然酸疼却又抵不过内心要看书的过瘾,热敷个舒缓眼膜,奖励一下这勤劳的眼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大国外交的细节值得一看

                                      战争时期,熊向晖在胡宗南身边,甘心做冷子、闲子,如果不涉及地下工作,就全心全意服务于胡,特别是生活方面,只有这样才能不引起怀疑。其实前三杰和后三杰之所以出名,都是因为他们做的事直接保卫中央。其实还有很多更加杰出、做出更突出贡献的工作人员。重点看那些上层的运作程序、决策程序、处事原则、为人原则。周恩来在诸事上的妥善应对,克农在工作上的严谨细致,外出后随时给家里的文字报告等,值得好好学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其实我想打4.5分或4.8分。

                                        有研究价值。建国初期真的不容易。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