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用从无知和未知发现新问题和创造新视角的思考法解决“困境”。

    📖书名:高维度思考法:如何从解决问题进化到发现问题️ 作者:【日】细谷功为什么推荐这本书?本书核心是 “从知到无知的视角转换”,以及与此相关的三组关键词 ——“从存量到流量”“从封闭体系到开放体系”“从固定维度到可变维度”。🌟“无知的管理”。一生留下近 40 册著作的管理界巨匠彼得・德鲁克在逝世前约两年(2004 年初)时曾接受美国《财富》杂志的采访,记者问他:“假如您还有没写的主题,会是什么?” 德鲁克答道:“是无知的管理。要是早写出来,大概已经成为我的最高杰作了。”🌟 “从下游到上游” 的需求转换。IBM 的人工智能 “沃森”,曾在美国最受欢迎的智力问答节目《危险边缘》中战胜人类冠军。从人工智能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开始,电脑逐渐在各种智力活动中凌驾于人类之上。“靠知识量取胜” 和 “解决既有问题” 已不再是人类该努力的课题。现阶段,人类应该把努力的方向转换至(广义的)解决问题,即发现并定义没人意识到的新问题这一 “上游部分”。在商业、教育等多种场合,均要求这种 “从下游到上游” 的需求转换。🌟“解决问题的困境”。擅长(狭义的)解决既有问题的人不擅长发现问题,反之亦然。这便是本书所阐述的 “解决问题的困境”。📖 本书大体上由四个部分构成。-PART Ⅰ 对 “未知的未知” 加以阐述,同时提出本书对于 “知” 和 “无知、未知” 的定义和框架。-PART Ⅱ 针对 “‘解决问题’的困境”,通过对比 “河的上游和下游”,阐释 “解决问题与发现问题的思路差异”,即在何种场合需要何种思路,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结构性矛盾,也就是 “困境”,以及 “为什么” 会出现这种困境。发现问题居于解决问题的上游,但二者之间并非一路坦途相通,而是存在不连续的裂隙。很多时候,人们正是因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才难以发现问题。世人往往被 “解决问题型” 的价值观所支配,本书会在这个部分谈及该现象的原因,并探求困境的解决办法。-PART Ⅲ 通过 “蚂蚁和蝈蝈” 的类比,明确对比两种思路,思考二者的对立结构和 “共存共荣” 的方向性,同时指出基于 “奇点” 的发现问题和用以预测未来的着眼点。任何领域均存在蚂蚁思维的人和蝈蝈思维的人,关键在于理解这两种思路的机制,根据不同的场合加以区分,各尽其用。-PART Ⅳ 讲解了三种通过超越维度打破壁障的元思考法,即能像蝈蝈那样 “跳跃思考” 的 “用以发现问题的思考方法”。🌟“上位概念” 和 “元视角”。本书将通过三种上位概念的用法,讲解蚂蚁和蝈蝈的思路差异之一 ——“是只用下位概念思考,还是配合上位概念思考”,将其作为关系到具体创意的思考法介绍给读者。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头一回被一本不说人话的书,撩拨的如此兴趣盎然。

      这本书读起来非常的烧脑,因为作者不说人话。如果把里面那些用来举例子的案例摘出去,纯纯的就是一本纯逻辑推理书啊。然而,恰恰是放入了这一点点案例,又让你稍微动点脑,就能有一种读懂了的感觉,但如此密集的逻辑推演,读下来一定是云山雾罩,晕头转向的。只是单纯享受阅读过程中思考的过程也蛮享受的。原本这样的书,我一定是翻不过十页就放弃的,可就是作者在最开始部分给我举了一个例子,突然让我茅塞顿开,欲罢不能了。作者让我们在阅读本书前,先回答一个小问题:说出十种便利店售卖的产品,再说出十种便利店不卖的产品。你先别往下读了,自己试着做一下这道题,看看你的答案是啥。我猜前半个问题大家的答案大同小异。比如:方便面、火腿肠、碳酸饮料、鲜奶、面包、盒饭、巧克力、饼干、辣条、熟食。。。。。我们能说出自己常卖常吃的那些东西。可后半个问题大家的回答就千差万别了。有些人会把自己限制住,只会往商品上想,比如:服装、首饰、大型电器、手机。。。再延展一点的,可能会想到汽车、保险、商品房、迪士尼门票、同样可以被定义为商品的东西。看到这个时候,大多数人才会往更加宏大的事物上去想,比如非洲、地球、银河系、仙女座、空气、河流、海洋啥的。而更进一步的人就会在纯概念或者微观上去回答了,比如共产主义、摩尔定律、几何原理、左倾思想、量子力学、波粒二象性等等。。。。然后才开始无边无际的思考了。现在回想一下,你刚才的答案是处于哪个级别呢?这个就是思维维度的差异。这本书的书名就叫《高纬度思考法:打破认知的壁垒》,切题吧。好了,后面全是各种关于认知的逻辑分析却又都和现实思维模式接轨,这就让人欲罢不能了。接下来书籍就讨论了已知的已知,已知的未知和未知的未知,绕吧?读这段时,我一直在思考平时群里的群学员思考问题的桎梏,最窄的是 max 只能做家装效果图,然后你说把视野放宽,他能想到的就是要不去做工装、室外、建筑动画?他会做的就是已知的已知,而他认为自己可以转行去做的就是已知的未知。可行业只有这些岗位吗?max 除了可以做模型外,可以做渲染、做动画、做特效,可以从事游戏、从事影视动画、可以做影视后期、可以为虚拟现实搭建底层模型场景,可以进入产品领域做产品宣传页,可以做数字视频舞台背景,可以做工厂生产流程动画,可以做音乐跑泉的模拟。。。。可以做的太多了,可他们并不知道这些,这就是未知的未知。然而这就够了吗?这只是跳脱出了第一个维度的桎梏。也就是靠技术在一线工作有多少种选择。可我们再来改换一个维度呢。比如,一定要在一线做技术吗?如果不做技术你还有那些选择?可不可以做销售岗位,可不可以去做设计师,可不可以组建团队承接外包,可不可以自己做教学,通过培训来享受复利,可不可以创业,自己当老板?打开一个新维度后,就多了这么多可能性。那我们再突破一层桎梏。一定要做现在这个领域的工作吗?可不可以做和技术不相关的行业呢?比如凭借自己的才艺去做网红主播,比如去丽江、大理开一家咖啡厅或者民宿、比如借助家里的关系回家承包工程,比如买一辆车跑滴滴。。。。所以一定要从事和这个领域技术相关的工作吗?在你思考维度没有打开时,你根本不知道那些未知的未知,而当你打破这些桎梏,开拓了视野后,你已知的未知增加了,你就会有更多维度的选择。那么另一个问题来了,打破维度限制后,你是变聪明了?还是变得更为无知了?其实是变得更为无知了。我猜大家都听过那个案例,你一开始只是一个小圆,那么你接触的未知领域就只有小圆周长那一圈。可等你的认知视野增大了,你的圆周也就变大了,那么你懂得事情增加了,同样你不懂的事情更是成几何级数的方式增加。所以,视野越是开阔的人,越谦恭,因为他们更加知道自己的无知。越是深明事理的人越会说:“我不明白”,而越是不明事理的人,越会说:“我知道”。越是学习,就越知道自己有多无知;越是意识到自己无知,就越想更深入的学习。书里还有一个非常触动我的概念,就是认知的不可逆性。书里举了一个非常直观的例子。比如我们小的时候都做过的那道 “鸡兔同笼” 的问题。当我们上初中后,掌握了一元二次方程式后,我们可以轻易的通过 x+y x*y 等方式来把具体的数字带进去,然后快速的解决掉这个问题。当你掌握了这个知识后,遇到这样的问题,你很难做到把这个认知放弃,转而用笨办法去算那样的题的。还有一个我想到的例子,就是我们从小就都背九九乘法表,也习惯了心算账目,然后付钱时将零头一起付给售货员,让他找给我们整钱。而没受过这个训练的老外,就非常不理解我们为啥要给他们那么多钱,他们只能根据计算器的结果找零。还有我们都背过的那些知名的古诗,当有人背诵前半句,你就算不随声附和,也会在心中默念的。这些都是认知的不可逆性。书里的概念是逐步升级的。他会引领着你逐渐养成跳出现象看本质的元认知能力。虽然整本书都比较难啃,但我还是劝那些想要掌握一些底层规律的人去阅读原书,提升一下自己的思维能力。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元思维

        从更高维度来思考,审视和决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才看了前言,可以说这是一本改变命运的好书。值得深度阅读。最好买纸质版的。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每个人都需要读

            多年的工作,让我意识到高维度思维的重要性,于是翻开了这本书。书中的一些内容我自身也已经意识到,并在工作中实践。但是书中的思考更加深刻,并提供练习方法。看了以后,受益匪浅。值得再次翻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