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用人类学角度解读美国精英阶层的育儿战争
你觉得孩子出生在一年中的哪个月份最好?或者说最好不要出生在哪几个月份?你也许会有自己的答案,不过纽约曼哈顿上东区的妈妈们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孩子一定不能出生在六、七、八这三个月中,这会成为孩子一辈子的 “污点”。
为什么?答案就藏在这本书里~
这门书的视角很独特,作者本人是耶鲁大学的人类学博士,非常擅长用人类学的视角去观察社会现象。这本书从她成为一名新晋的纽约上东区妈妈开始,讲述在这个特殊的战场里,她是如何升级打怪的。书中最有意思的部分,莫过于几段「田野调查笔记」,作者还将曼哈顿的地图转化为了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地图,风趣幽默中不乏严谨认真的态度。
推荐你找个周末,翻一翻这本有意思的小书,了解一下美国精英阶层们的育儿焦虑。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330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为什么全世界的妈妈都有教育焦虑?为什么全世界的妈妈都有教育焦虑?
你身边肯定有一些为孩子的教育操心的父母。其实,不仅是国内的父母,就连在美国富豪聚集地 —— 纽约上东区的妈妈,也同样为教育而苦恼。
这本 1 月份出版的新书,就深入讨论了这个问题。
1. 你肯定发现了,这本书的书名很奇怪,为什么妈妈们需要铂金包?铂金包是爱马仕最著名的爆款包,最便宜的也要几万元人民币,限量版更可能上百万。它不仅是最著名的款式,还代表着人的身份地位。但你可别误会,这不是一本时尚书籍,而是一位上东区母亲对孩子的教育记录。
2. 这本书还给了我们一个特别的视角 —— 过去讲教育,往往都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分析,而这本书的作者马丁是毕业于耶鲁大学的人类学家,她用人类学的方法和视角,观察和分析了纽约上东区富豪们的育儿竞争,给你不一样的启发。
3. 你可能不了解,人类学是一门从物种的角度探究人类的学科。过去,人类学主要通过实地田野调查,集中研究原始部落和少数民族地区。但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开始把他们的学科分析框架,投射到现代都市中,用它来分析弱势群体、少数族群和亚文化。这本书就是这样。
4. 在人类学家眼中,大城市里的教育焦虑不分国别。当代的教育焦虑是一种全球性焦虑,不仅仅出现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市,也同样出现在美国纽约,而且,越是财富集中的城市,竞争和焦虑越深。
5. 密集育儿引发女性焦虑,这是城市现代化的结果。母亲把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用于养育孩子,随时回应孩子的需求,照顾孩子的情绪,这种密集型育儿使得女性因此精疲力竭。人类学家认为,这原本只是西方社会和有钱人特有的现象,现在正在向全世界蔓延。日本、韩国、中国的大城市都有这样焦虑的妈妈群体。
6. 表面的教育焦虑背后,其实是阶层流动压力。即便爬到了财富最顶层,但地位并不稳固,处于美国顶级 0.1% 的人群,十年后也只有四分之一能够保持阶层地位。巨大的不稳定性压力,对阶层下滑的恐慌,不仅造成了教育焦虑,也促动了这个人群的极度自律。
7. 人类学家又用了哪些独特视角去理解教育焦虑呢?人类学家使用了基本的工作方法:田野调查。马丁就是通过自己在上东区养育孩子,对美国顶级富人的教育焦虑做了一次参与式观察和研究。它需要人类学家深入到被调查者的真实环境中,忠实记录被调查者的方方面面。如果能够不暴露身份,做参与式观察,则能够获得对研究对象更深入的理解。
8. 人类学家会首先从当地社会结构入手观察世界。在上东区由于教育资源争夺激烈,巨富父母在学校面前,也处于一种弱势地位。富裕阶层内部,财富的主导者是男性,女性由于无法经济独立,属于附属群体。不同社会有不同结构,它既是资源分配的基础,也规定着人际关系,是当地人人生选择的框架。而且社会结构世代传承,人依附在社会结构上,就会分化为不同等级。用社会结构框架观察人群,就能快速抓住很多问题的本质。
9. 不同的社会结构,导向不同的意义世界。正因为处于从属地位,上东区女性一方面需要通过主导孩子的教育,体现母亲的价值,维持家庭稳定;另一方面还要对自己的容貌形体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社会结构背后是价值理念,它决定制度的类型和运作,也决定社会的走向。
10. 人类学透过意义世界,解释独特的社会行为。每个人都是被社会结构和价值理念塑造,从而采取行动的。作者马丁因为理解了上东区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焦虑,最终破解了发生在上东区街头的女性故意碰撞事件,这被解释为一种年长女性的权力示威。
11. 人类学的 “局外人思维”,能帮人抽离情绪。在上东区,作者马丁既体验到了无所不在的教育焦虑,还遭遇了作为新人受到的种种冷遇和莫名攻击。但她没有被情绪左右,而是开动人类学马达,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并最终找到应对之道。
人类学家通常是局外人,对于某个文化来说,他们常常能看到局内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们既能深刻理解一个部落的文化,又能以相对超然的方式看待它。专业学科视角,有利于帮助人跟日常生活拉开一定的距离,从而获得更理性的行动策略。
12. 人类学家同时看到人的整体性和个体性。作为整体性的人,人类有群体共有的生物和文化特性,即便观察纽约大都市生活,也能从对于灵长类动物和原始部落的研究中得到启发。但人类学同时也不放弃关注和记录作为个体的人有独特行为模式和生命体验。这种视角,让这本书既有学术调性,也有细节魅力。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窥探富豪妈妈们的育儿生活在我们想象中,上流社会的全职妈妈应该是妈妈中最舒服的人了。无需工作,不差钱,有保姆照顾孩子起居,能拿到顶级学校的教育资源,在孩子的兴趣培养和社交圈选择上占据得天独厚优势。有大把的时间健身、美容、购物、社交,大部分人消费不起的奢侈品买起来眼睛都不用眨。这种每天自律又空闲的生活,想想都开心。可作者却说,纽约曼哈顿上东区的妈妈们同样饱受焦虑困扰,借助药物和酒精才能放松下来的不占少数。这些妈妈们在焦虑啥?这就要说到上东区的社会文化了。要融入上流社会,你和你的家庭必须是要完美的。从发型,服饰,配件,身材到孩子上什么学校,和谁玩,学习成绩如何,全家去哪儿度假等等都必须符合社群文化,呈现出完美的样子。作者作为一个上东区的新人,要想融入这个圈层,着实费了不少心力和亲友的帮助。买房子、给孩子找幼儿园、给孩子找玩伴、买铂金包,每一步都走得非常不易,而我们也随着作者每一步的打怪升级,借机窥探这个不为人知的圈层中展现出来的荒诞。比如作者为什么要买爱马仕铂金包?因为这个包是一种社交武器,可借此证明身份地位。就好比捡了轻煤油桶的黑猩猩,借此吓唬其他同伴收获敬畏。比如作者的好友会因为孩子有了一颗灰牙齿(由于磕碰导致牙齿神经坏死)而痛苦好几天,因为 "没有人家的孩子牙齿是灰的"。小小的不完美,仿佛世界末日。比如孩子同学的妈妈们一开始对这个新加入的作者完全不搭理,生怕会拉低了自家身份。却在作者偶然同一位超级富豪爸爸交谈后,其他妈妈们就开始同作者说话了。...... 看着这些极度自律又极度焦虑的妈妈们,让我们这些普通妈妈一边感同身受,一边又觉得这些人实在是有些神经质。作者本业是人类学家,她在上东区做了约 6 年的田野观察,直至为了孩子上学而举家搬迁至上西区。作者从人类学家这个 "局外人" 的视角为我们呈现和解读了上东区富豪妈妈们的生活,着实有趣和引人思考。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选择与焦虑和平相处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常去纽约溜达。对上东区最初的印象,大概是通过 sex and city 和 gossip girl 两部美剧得知的。也曾去谷根海姆博物馆看藏品,也曾在 park ave 徘徊,去中央公园溜达,却不曾想附近有这样一个焦虑又快乐,疏离又团结的妈妈群体。自己已从当年的小姑娘变成为人母的中年少女,生活在北京中心城区,不得不说,尽管没有上东区妈妈俯瞰河景的顶层公寓,没有汉普顿的度假别墅,没有 birkin,但那种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的焦虑却如出一辙。所幸通过孩子慢慢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女朋友,可以一同报团取暖,互通有无,又有家人的无限支持。都是可以化解焦虑为动力的良方。摸索着前进吧~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2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一个纽约富人区妈妈围绕孩子教育的生活记录。也是对美国顶级富豪家庭生活的一次彻底的调查和报告。收获新知:1. 美国富人的八卦表象之下,为了保持阶层地位,有着超乎常人的自律精神。2. 用理性视角审视富人区妈妈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能够带来更多当下的思考和判断。3. 现代社会的育儿焦虑,需要社会共同努力和社群照顾的支持。我的感悟:不管你是否承认,社会存在着高低不同的阶层,而这本书讲述的富人妈妈团各种轶事,表面上是钱多钱少的差别,本质上体现的是阶层流动和固化的问题。社会发展、经济向荣的时代,每个人都想往上晋级更高的阶层,而上一层的人会使出浑身解数保留固有的优势。比起暴发户,真正的精英阶层,他们又有钱又努力,他们不接受自我放弃,他们超级自律,渴望完美。不是精英们乐此不彼,原因是社会压力。还套用爱丽丝漫游奇境里红桃皇后那句话:你必须努力奔跑,才能留在原地。风趣幽默的故事背后,是残酷的社会现实,从古至今竞争无处不在,压力无处不有,只是现代文明社会不再完全诉求暴力,更多体现在工作生活方方面面的竞争和攀比。所以,提倡终身学习不仅仅要停留在口号上,更重要的是平日的自律精神。我想,跨出故事视角看待这本书的意义,拥有多视角看待阶层流动问题,才是真正的收获所在。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