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少关注自己的需要,别人的想法,多关注别人的需要,自己的想法
①负面偏好让我们习惯于关注不足之处,目光停留在只有半杯水的状态,局限于自我的需要容易看到的是匮乏,一直在意别人的想法,难免受制于别人贴的标签,当把关注点放在别人的需要上,想到的是我能为此做些什么,不带付出感的付出,源于本心的付出才能带来快乐。②无助既然是后天习得的,那么积极的心态也可以后天习得,人格不会是铁板,一旦定型再也纹丝不动,都会有松动可变通的空间。③在好多心理类读物中都有提到记录 “三件好事” 可以提升幸福指数,记录的本身就是一种治愈,之前断断续续记录过一段时间,现在又再次捡起来,平淡生活中偶尔让人感动暖心的碎片不想让它悄无声息的流逝。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选择积极人生最近阅读了《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深感这是一本值得一看,并能指导实践的好书。时代与个体的关系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非常吸引人,明确了时代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尽管我们身处社会转型的 “消极时代”,面对各种无法掌控的冲突环境,但我们每个人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对于想过上积极还是消极的人生,依然拥有选择权。这一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无论外界环境多么复杂多变,内心的积极态度始终是我们最强大的武器。幸福公式的启示书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幸福公式:幸福 = 50% 遗传 + 10% 环境 + 40% 控制。这个公式清晰地表明,虽然遗传和环境对我们的幸福感有很大影响,但我们对生活的掌控力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围绕这一核心理念,书中详细介绍了打造幸福生活方式的三大要素:平衡心理营养、心理锻炼和身体健康。为了提升幸福感,书中还提供了多种具体方法,如:品味美好、感恩拜访、学习乐观,以及发现和运用性格优势等。我目前正在进行的 “爱自己” 实践打卡活动,正是基于这些方法进行的。通过每日的小行动,我发现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加积极,生活也充满了更多的正能量。振聋发聩的观点书中有一段话特别打动我:“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用‘别让你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恐吓天下父母的人。” 作者敢于揭示真相,呼吁普天下的中国父母不要被一些教育营销者欺骗,花费大量金钱采用错误的教育理念,逼迫孩子过度学习。这种做法不仅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还会导致身体健康恶化,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作者提出的 “积极教育 “理念,主张将幸福与教育结合起来,认为这才是双赢的教育方式。积极教育不仅仅是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帮助他们找到内在的幸福感。积极人生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需要内外兼修、勤加实践的生活方式。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正如书中所言,幸福并非完全取决于外部条件,而有很大部分源于我们对生活的掌控力。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可以的加油⛽加油⛽加油⛽又读完一本电子书了。电子书 146. 书名《消极时代的积极人生》作者:赵昱鲲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湛庐文化出版时间:2012 年 7 月出版人很容易适应物质水平的提高,因此,就算日子越过越好,钱越来越多,我们还是难以找到幸福;中国人喜欢攀比,习惯于从攀比中得到幸福感,但攀比心对幸福并无好处。没有哪个时代是绝对积极或绝对消极的,它全在于你的选择。2 幸福不在哪个具体的地方,而在于生活中的每分每秒。越喜欢和别人比较,就越不幸福。 越幸福的人越少跟别人攀比;反过来,攀比心越强的人越不幸福。幸福的人为自己的表现而高兴、难过,不幸福的人为自己和别人的比较结果而高兴、难过。中国也有三个长寿之乡:江苏如皋、湖北钟祥、广西巴马。偷走幸福的三个大盗:自私的基因、冲突的环境和转型的时代这三个大盗。幸福是你现在的状态,而不是未来的目标;幸福是你内心生活方式的体现,而不是你要到达的终点。幸福 = 50% 遗传 + 10% 环境 + 40% 控制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三个元素:平衡饮食、运动锻炼和心情愉悦。幸福的生活方式:平衡心理营养、心理锻炼和身体健康。健康的人更快乐,常运动的人更自信,快乐的人更健康,幸福的人活得更长。平衡心理营养:快乐、成就、投入、人际关系和人生意义,分别比喻为糖类、脂肪、蛋白质、纤维素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快乐表示正在发生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事。压制快乐,就是压制人的生存和繁衍,最终不仅会让个人感到压抑痛苦,也会让社会停滞倒退。一句:“你有一桩快乐,我有一桩快乐,我们交换一下,一个人就有了四桩快乐。” 哪四桩快乐?自己本来的快乐,听到别人好事的快乐,别人祝贺、夸奖、交流时的快乐,你祝贺、夸奖、交流时的快乐。甚至还可能有第五桩快乐:你和别人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了,增进友情的快乐。成人图片、成人电影可以满足男性对色情场面的需求,却不可能带来真正的子孙。幸福就要抗拒成就的诱惑,不要拿你不能改变的事情去攀比。如果一件事你不能改变,那就不需要为它负责。成就能够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生存和繁衍优势,因此我们都有追求成就的强烈本能。成就意味着资源、地位,而有钱有势对生存和繁衍的每个方面都贡献良多。女性更倾向于与其他女人一起分享同一个钱多位高的男人,而不是独占一个钱少位卑的家伙。1. 人越穷,快乐就越少,痛苦也越多,压力越大,对生活的满意度越低。2. 钱仍然是好东西,能增加快乐,减少痛苦和压力,提升生活满意度。3. 再多的钱,也不能让你更快乐,不能减少焦虑、压力、孤独、猜忌、嫉妒、愤怒,乃至沮丧和无助。第一,把钱看得越重的人,越不幸福。虽然钱越多,满意度越高,但如果你因此把钱放在第一位,那只会使你对生活更不满意。第二,钱和幸福的关系是双向的。不仅钱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买到幸福,幸福对钱也有很强的反作用力:越幸福的人越容易挣到钱。攀比心无处不在,并非理智可以控制。哪怕一个男人在看《花花公子》时,明明知道模特、明星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但仍然会在潜意识里把她们拿来和自己的妻子、女友比较,然后自然就觉得自己的另一半没有吸引力。这不仅会损害我们与爱人的关系,还会降低我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人的价值在于做一个仁人君子,你怎么攀比?在基督教社会,人的价值在于敬畏上帝,你怎么攀比?在佛教里,人的价值在于彻悟慈悲,你怎么攀比?但如果我们把人的价值定义为豪宅、名车、官阶、排场,那你又怎么会不去攀比?如何才能战胜过度的攀比心呢?首先,不要拿你不能改变的事情去攀比。其次,如果你实在要跟别人比,那就比你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己。你需要关注的是那些你能改变的事,那才是你的价值所在。你要去努力的,不是做到比别人在某个方面更好,而是如何做到自己的最好。幸福的人用内心的标准来评判自己,不幸福的人用别人的标准来评判自己。一个人如果愚蠢,就没有那么多议题可以想。一个如果自私,就没有那么多立场、利益需要关照。如果一个人健康,也就没有那么多身体的痛苦需要承受。那这个人身心负担,确实也就最小。所以,你看,如果把负担最小化作为幸福的标准,那一个愚蠢、自私、健康的人,可不就幸福了吗?这反过来也提醒我们一件事,从愚蠢走向聪明、从自私走向高尚的过程,其实一点也不舒服,甚至是身心的巨大负担。朋友越少,心理问题越多;一个闺蜜也没有的女人不会开心;没有社交圈子的人有更多的消极情绪;还有心理学家认为,人际问题是抑郁的根本原因之一。帮助别人给你带来的好处,很可能比被别人帮助还大!与幸福程度最息息相关的三种优势是:乐观、热情和感恩。人一旦残缺,看什么都是仰望,人一旦圆满,看什么都是欣赏。: “富在术数,不在劳身;利在势局,不在力耕。” 血色真理: 1. 劳动不能致富,分配劳动的方式才能。2. 拼命不会改命,重构拼命的维度才会 。3. 知识不是力量,将知识武器化的认知才是。忘掉 “勤奋”,开始 “设计勤奋”。只有在任务的难度与能力相匹配时,心流体验才会发生。六大美德,以及构成这些美德的 24 个优势,分别是:智慧:创造性、好奇心、判断力、好学、洞察力;勇气:勇敢、毅力、正直、热忱;仁爱:仁慈、爱心、情商;正义:责任心、公平、领导力;节制:宽恕、谦虚、谨慎、自我控制;精神卓越:美感、感恩、乐观、幽默、灵性。当你和家人在一起时,那是天伦之乐;当你和朋友一起投入到共同的爱好中时,你能体验到心流;而当人们都喜欢你时,你的成就会大得多。帮助别人给你带来的好处,很可能比被别人帮助还大!很自然,乐观、热情、感恩的人,比其他人更可能获得幸福。积极情绪方面的专家弗雷德里克森发现,经常感恩的人的痛苦回忆会较少,程度也较弱。因此,感恩也是一种有效地应对压力和创伤的方法。感恩的人更健康;感恩的人更幸福;感恩的人更乐观;感恩的人朋友更多;感恩的人不容易抑郁、嫉妒、贪婪或酗酒;感恩的人挣钱更多;感恩的孩子成绩更好;感恩的孩子较少头疼、胃疼。把人性分为善良、邪恶的二分法,早已不被心理学所接受。我们的心灵自成一体,不能简单地贴上善良、邪恶这样的标签。健康与自主感的关系也完全一样:无论你收入多少,自主感越强,就活得越健康,而且收入越低,自主感的重要性越大。幸福不能靠别人塞给你,而只能靠自己去争取。用 GDP 来衡量社会进步有三大问题:GDP 不能准确反映社会经济和个人财富;GDP 无法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GDP 忽略了经济对环境的破坏。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