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9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对哲学好奇又害怕,想只看一本试试,来看这本

    这本周濂老师的书,可以说是让我爱不释手欣喜若狂,看到后来也明白了哲学为什么让人喜欢而又恐惧。不管是在得到学习,还是自己看书,都是为了获得知识或者启发,而所有重大的问题,幸福公正人生命运,都是古往今来所有有闲的人都会想的,千百年无数天赋绝伦的脑袋,历经千百年的思想碰撞,再经过千百年的沉淀凝结,变成了一本本如今的哲学经典,这都是人类思想的钻石。几乎所有金句心得感慨,甚至一本本流行的书籍,都能从古典哲学中找到影子和根源,这些都是让人无法不喜欢的部分。恐惧,其实主要来源于康德以后,哲学语言变成了需要具有相当专业门槛才能看懂的东西,当然对于学习者来说,先不看也罢。

      转发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哲学不深奥

      哲学是科学的基础 文明是技术性的,所以要承认高等文明碾压低等文明,不可否认工业文明碾压农业文明,无论是武器还是生产效率都不是一个维度的,文明是全球性人类共有,没有民族性,而文化是人和人如何相处关系的规则,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儒家的文化 “仁义礼智信” 影响中华民族到现在,未来还将延续。西方在双元革命之前也是处于基督教文化,农业文明之中,因为印刷术,区域战争(竞争)西方 300 年前开始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标志是现代科学,而科学的源头,西方知识分子向上求索指向古希腊哲人,因为这样才能跳过 “上帝”,工业文明和神学不相容,为此西方哲人探索论证了几百年,尤其是在社会学和政治学领域,中国没有 “神学” 的包袱,秦朝的大一统让政治早熟,已经有了现代组织 “利维坦” 的雏形,抛弃文言八股后,就拥抱科学了。本书是 “喜马拉雅故事体”,通俗易懂,要理解科学的底层逻辑和方法论,一定要学习 “西方” 哲学,但不要神秘化和复杂化,所有的复杂都是因为西方知识界要用严谨(晦涩)的语言去对抗强大的神学,中国人没包袱,“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文化是特有的,文明是普世的,没有东西之分,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发展文明,尊重各自文化。

        3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灯塔与丰碑

        “如果犬儒主义和自我中心已变得不可救药,我们便会和康德一样发问:人类在这地球上的生存,还有什么价值?” ~ 罗尔斯就在此时此刻,有人在埋头挣钱,有人在仰望星空;有人在热议八卦,有人在思考人生;生存是一切的前提,娱乐是获得快乐的一种方式,但是人生的意义远不止生存,真正的幸福也不限于娱乐。回到公元前 600 年左右,古希腊的泰勒斯已经在试着回答 “什么是万物的本原”,他代表人类走出了迈向哲学的第一步,这一步其实比阿姆斯特朗登月的那一步更加重要。以泰勒斯的思想为起点,一代代先哲在通往智慧的路上不断尝试,留下一座座丰碑和灯塔,无非希望后来的人们在彷徨的时候不至于迷失方向。这部书是作者周濂教授用在看理想平台的系列课程文稿集结而成的著作,以哲学家和他们的著作和思想为脉络,从泰勒斯开始,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黑格尔……,以当代哲学家罗尔斯的《正义论》作为结尾。这是一次思想的旅程,沿途全是美景;作为一个读者,我已经感觉到,生而为人,总有些值得我们毕生去追寻的东西,这个过程为生命赋予价值。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打开自我,面对未知

          说到哲学,就要提到苏格拉底,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话,“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我们到底应该如何生活?我们该如何反思自己的人生?哲学在其中就可以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哲学,对于我们每一个具体的个体来讲,究竟有用还是无用?我们该如何解释哲学的现代意义和生活意义?面对泛滥的虚无主义,我们该如何借助哲学应对?周濂老师的这本书就是帮助我们找到这些问题的参考答案,老师的 “你无法唤醒一个装睡的人” 这句话,启发很大,也提醒我们求知的时候要真诚,也就是我清楚自己不知道什么,才能更好的打开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打开哲学的大门

            很不幸,没能在得到的哲学课下架之前入手傅佩荣老师的课,所以无从比较。作为哲学入门的读物,我觉得这本周濂老师的《打开》还是非常不错的。


            先说缺点,习惯得到文风的我会觉得这本书在有些地方写的有些罗嗦,不够精炼。除此之外如果非要再说一点就是这本书挺长的,虽然不是特别难读,但是在短时间内读完这本书还是会有信息过载的感觉。
            我哲学的入门来自于早年读过的一本书叫《苏菲的世界》,那本书我当时大约是没有看懂的,只是依稀记得 “马克思主义” 的部分竟然只占到了一点点篇幅,完全不能和黑格尔的篇幅相提并论。当时心里想的是:哼,果然是帝国主义的书,光是宣扬一些不科学不理性的道理,信了他的邪!于是打开政治课本认真阅读起来。
            现在看过去的自己真是呵呵了,完全没有全局的视角,也完全不在乎哲学的演进和发展的过程。当然我不是在贬低高中的课本,只是说如果我们要认真的谈一谈哲学,那么首先就要把哲学发展的脉络理清楚,而这本《打开》就做的非常好。100 节的内容不追求全覆盖,但是追求把握哲学发展的重要节点,不遗漏,不偏废,从古希腊哲学到近现代哲学,一直讲到海德格尔和罗尔斯,通读一遍混个脸熟也是极好的。
            这本书特别适合作为一个引子,可以结合《名家大课》、刘玮老师的每天听本书的解读来读,一方面可以观察不同老师解读的不同视角,另一方面可以钻到一些作品里去更深入体会哲学家所讲述的东西。比如亚里士多德的部分,刘玮老师深入解读过好几本著作,在《打开》中也用了 10 讲的大篇幅来呈现,结合起来体会,收获会更多。
            当然了,如果能够自己拿起来原著去阅读就更好了,这也是我努力的方向。

              1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哲学入门读物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刨根问底就没有了答案,只要我们活的不是那么累,就总想 “胡思乱想”。什么是哲学及什么是西方哲学?—— 哲学就是哲学史,每一个 “经典” 的存在都是特定方法的极限。像我这种非专业学生其实是没有资格评论好坏的。—— 我读过的哲学书就就有限的那么几本,缺少比较,也说不上好坏,只是感觉算是一个纲、或者说是雪球的那个最开始的 “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勇攀高峰的登山杖

                想去攀登高峰的人总是少不了好的登山杖,尤其是那些让人望而生畏的。面对哲学这座高峰,本书就是极好的登山杖,有了它,你可以更为轻松的登顶,领略一览众山小的绝美风景。哲学入门的书我也翻过一些,比如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林欣浩的《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等,各自有各自的特点,而翻开本书依然给我一种想要一览为快的冲动。可能是受刘擎老师的推荐让我对这本耳闻已久的书可以认真的翻完。最大的一个感受是像听喜爱的老师讲课一样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再枯燥的内容也变得津津有味。而与此同时在不少人眼里就有了啰嗦的缺点,尤其是那些和作者有关的故事,对于急于获取干货的读者堪称一种遗憾。不过对于像我这样智力水平一般的小白读者,可谓是不错的调味剂,也可以更为容易理解其中晦涩难懂的内容。这本书再次引发了我对于哲学的思考,或者说更加好奇自己翻阅哲学书籍的原因,尤其是那些半天都看不懂的书。单纯的好奇心满足是肯定少不了的,对于人生重大问题的不断追索更是不可或缺。哲学的学习不光是对于死亡的不断练习,给予心灵的慰藉,更是对于那些根本问题答案的持续追寻。这本书可能不会给你一个更好的答案,但可以让你看见更多不同的解答思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哲学,难而正确。

                  在书中,周濂老师将自己比作哲学的导游,但又处处带出自己的思考,能使人体会到阅读哲学虽然费解但又不失乐趣。正如本书结尾金句所言:哲学是一个动词,真正的哲学不是让人们免于思考,而是激发人们的思考。2022,再次开启本书的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打开,来一次西方哲学史之旅

                    在打开这本书的时候,要有心理准备,这并不是一本很容易阅读的书,我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每天一节,100 字以上的笔记以及延伸阅读,依然感觉有些消化不良,毕竟西方世界几千年的伟大思想要在一本书里讲清楚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读完此书的收获是,自此对西方哲学史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算是补上了哲学通识课的入门教育。     从古希腊的泰勒斯到近现代的罗尔斯,作者介绍了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以及近现代诸多哲学家的主要著作和思想,当你在一个个大名鼎鼎的名字前驻足时,多少能从这些过去的思想中找到新的灵感。人类的诸多成果中,也只有哲学思想可以做到这一点,它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就失去光芒和价值,它对人心灵的塑造不分时代和地域。    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感觉经历了一次漫长的哲学史的洗礼,虽然对于那些高深的哲学思想的理解依然存在诸多困难,但好歹在脑海中留下了一星半点的印记,同时在与那些最杰出的大脑神交、碰撞之时,真正思考了一些问题,体会到哲学思考的快乐。     可能每个人或早或晚都需要一次这样的哲学思想之旅,否则,找不到各种纷繁复杂思想的根源,也触摸不到这些思想发展的轨迹,更体会不到思想观念对历史走向的巨大影响。这,就是哲学的馈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长大后,人生最重要的那些路都将一个人走过

                      最近,小卓子看了一本讲西方哲学的书,《打开:周濂的 100 堂西方哲学课》。柏拉图、康德、维特根斯坦,这些大师每一个人单拎出来,都是哲学界的泰斗。今天,小卓子通过 “人 + 思想” 的拆解角度,把这些哲学泰斗请到一起,挖一挖以下三个热点话题:1、为什么这些哲学大师看起来都很孤独?2、为什么我们眼中的孤独却成为他们做学问最好的滋养?3、这种注定一个人要走的路,我们又该在孤独中如何幸福地坚持?01. 哲学大师 = 孤独大师?在德国东北边境的一个老城柯尼斯堡城外的一条小巷里,一位穿着灰袍、手拿西班牙拐杖的人在这条菩提树道上,来回走八遍,无论天气多云或者即将下雨,时间很固定,又是午后 3:30。这就是康德。1766 年的英国,休谟邀请他的一位挚友一起去英国居住,并为他申请了一笔不菲的薪水,但最终挚友关系瓦解。原因是这位挚友就像是一个当众剥掉衣服的人,在狂风暴雨中不停地与天地斗、与每个人斗。这是卢梭。公元前的雅典公民大会上,一个宽鼻子、大胡子的 70 岁老人正在说这样一句话:现在我该走了,我去赴死;你们去继续生活,谁也不到知道我们之中谁更幸福,只有神知道。这是苏格拉底。小卓子第一遍看这本书,就一个感觉:哲学大师好像都很孤独啊,不是一个人散步就是一个人做学问。甭管出身如何、之前的生活如何,在决定做自己的学问之后,他们都不约而同踏上一种路:我终将一个人继续走。这明显和我们现在搞分工合作的协作运营模式完全不同。更奇怪的是,我们总以为康德生来就是那种板正的、无社交的人,过着严丝合缝的生活,毫无生活情趣。可是传记作者弗雷德。库恩却用 “纵情声色” 来形容康德的生活。喜欢打牌、看喜剧表演、听音乐会,从事各种各样的消遣活动,可以说康德是柯尼斯堡的社交达人。其中,他最喜欢的就是打牌,他对打牌的态度和咱们国家的国民大师胡适不一样,胡适在《留学日记》中对自己沉迷打牌痛心不已,觉得是堕落;可是康德却坚持打牌可以修身养性,让自己情绪稳定。在一个合理的理由下,又习惯了这种生活,怎么突然就开始过 “苦行僧” 的生活了呢?难道做学问就意味着要牺牲生活?就好像今天工作生活不能两全其美一样吗?02. 孤独成就了他们的思想重生先来说说康德。1764 年,康德 40 岁,这一年对康德来说是重生的关键年。在此之前,打牌娱乐、纵情声色,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人。而这一年,康德的至交好友猝逝,他第一次开始深刻反思生与死的意义,以及人生在世的真正价值。当然,康德开始过一种自律的生活绝不只是为了活得长久,更重要的是他认为一个人的品格实在 40 岁定型的,良好的品格不能建立在感觉之上,而必须永远以理性的准则作为基础。康德从向外求的 “审美”、“感性” 的生活开始转而向内求的 “道德”、“理性” 的生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此时此刻的康德才开始形成人生与哲学的合流。再来看看亚里士多德。有人评价亚里士多德天生反骨,为了在哲学战场上杀出一条血路,就必须把前面的哲人一一干掉,继续发问,其中就包括他的老师柏拉图。如果说柏拉图的理念是抽象的、完美的、精致的、不变的存在,那么亚里士多德则是对具体的、复杂的世界的具体研究。正是因为亚里士多德从个体的真实性出发,才最终成就了与柏拉图完全不一样的体系,正如拉斐尔在《雅典学园》中画的一样,柏拉图手指向天,亚里士多德掌心朝下。看得出来,他们都是主动选择了孤独,丢掉曾经让他们熟悉的模式,一个人踏上一条路,一条成全自我思想诞生的路。孤独,这个让我们普通人十分讨厌的事儿在他们手中却成为了重塑自我的滋补品。继续挖一挖,表面上是我们和哲学大师对生活方式选择的不同,实际上底层的差异却更加巨大:第一,我们对一件事,比如孤独,只有讨厌和喜欢这样两种情绪,为什么哲学家却能选择第三条路,利用孤独;第二,即便一开始我们能找点乐子填补孤独,为什么很难像哲学家一样坚持下去?第三,即便我们也能坚持下去,当坚持的结果不太好的时候,我们会选择放弃,为什么哲学家却依然坚持?要知道哲学领域根本没有对错之分,在严谨的思想体系都有可能被别人抨击地体无完肤,那在孤独中坚持的意义还有吗?03. 一个人的路该怎么走得幸福?我们对很多事情都会只有两种选择,且只关心两种选择中选哪个 —— 孤独是好的还是坏的?怎么选才是好的?为什么我努力了就是不成功?ta 是不是不爱我了?看上去是花式问题,其实都是一类问题:好 / 坏、成 / 败、爱 / 不爱、富裕 / 贫穷、生 / 死,他们都是只能有一个选项的二元命题。这就是我们没办法看到第三条路的原因 —— 预设选项框死了后面的发展。大多数人之所以都习惯这样的方式,是因为 “子宫认知” 在作怪。什么是 “子宫认知”?就是对温暖的、不变的、舒服的、自由的状态的思维依赖。可是,真实世界中,这种温暖的、不变的、舒服的、自由的环境只有子宫。更为糟糕的是,我们并非脱离了子宫,就能自动摆脱 “子宫认知”。因此,一旦面临真实世界中让人本能不舒服的点,大多数人就会选择丢开,内心向往回到子宫的环境中,而不会直面现实,更谈不上利用和改变现实。从这个角度说,哲学家们看似喜欢孤独,实际上是人为地为自己制造了一个环境,完成自我的 “子宫认知” 脱离,实现思想的真正诞生。正如武志红老师在新书《自我的诞生》的推荐中说道:如果你还没有形成自我诞生,你的生命之旅就没有真正开始。知道了这一点,再回头去看 2000 多年前苏格拉底说的那句话就更明白了,什么是 “哲学家一直是在练习死亡”?它并不是在鼓励哲学家都练习怎么自杀,而是一种对 “子宫认知” 的脱离。在苏格拉底看来,死亡可以让人们彻底告别肉身对利益、输赢等追求,这样灵魂就可以摆脱这些干扰。该怎么完成对 “子宫认知” 的脱离呢?答案竟然也在苏格拉底这句 “哲学家一直在练习死亡” 中!1、“练习死亡” 意味着主动找痛点自观并非一个自发的事情,它需要自己主动地反复去做。而这种练习肯定是痛苦的,就好像没人愿意谈死亡,可是你却要去主动谈死亡一样。痛点的存在证明 “子宫认知” 的外围的突破,并且也只有痛点的存在,才能证明正在摆脱 “子宫认知”。就像罗振宇刚参加《奇葩说》节目时候,弹幕上被骂的睁不开眼,可是怎么办呢?选择放弃,转身就走?回去继续在得到当山大王?这样当然很舒服。可是,罗振宇选择了第二条路,拼命把那些击碎自己 “子宫认知” 的 “钢珠” 收集起来,而不是觉得这个讨厌的外来 “钢珠” 击穿了自己,就狠狠地把自己的玻璃心连同那个 “钢珠” 一起丢掉。于是,他渐渐明白了如何让自己多元化地展示自己,这对于他后续的知识带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一直在练习” 意味着学会驱动自己人始终都是变化的,自观自然也是一件没有办法中止的事情,这是一个人一辈子唯一的长期主义。该怎么坚持做下去呢?答案肯定是驱动。可是什么样的驱动才能让自己不厌烦呢?我想首先要搞清楚你自己想要成为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想成为一种什么样的存在,这个问题一旦明确,就能顺理成章 get 到自己的爽点、痛点分别在哪里了。这些点的存在就是我们驱动自我的内部控制点,只有越来越掌握这些点,并在不同状态下有选择的使用,才能 “哄” 自己一直都努力下去。比如小卓子想成为一个 “美滋滋” 的存在,该怎么驱动每天在家健身 30 分钟?有时候是因为看到腰部肉多了而不能忍的 “痛点” 激励;而有时候是因为追求运动结束洗个澡全身放松的 “爽点” 坚持。3、“哲学家” 意味着谢绝干扰当一个人开启了自观、思想诞生之路之后,就要明白一件事了:犹如龙生九子各不相同一样,每个人的思想诞生产物也不同。因此,我们就不要奢望谁还会陪我们一起思想诞生,并最终还能走上一条相同的路。它将是我们自己完成的一件事情,越早知道这一点,才能越有勇气谢绝外界的干扰,继续一个人好好地走自己重要的路。就像苏格拉底,找他辩论的人那么多,可是他始终都坚持自己的观点、维护真理。尾记:小卓子觉得每隔一段日子最好看看哲学类的书,因为它从不有为。犹如一汪水,洗去周遭那些为 “二元论” 而奔波的人留下的浊气,他们大部分焦虑、抑郁。而我们要以一己之力抵抗一群之力,挺难!所以不妨叫醒 “哲学” 这个老朋友,和你站一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原本想了一个题目叫做西方哲学脉络,因为我的初衷就是梳理西方哲学从智者时代到现当代的思潮和代表人物,后来觉得这个题目太大,容易被大方之家诟病,所以换了个题目。下面按我的批注的顺序谈谈想法。批注 1:我希望读者们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养成审慎的思考习惯,学会看清到底谁在胡说八道,而不是借此获取知识上的优越感,随心所欲地滥用危险的语句。在我看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看完《苏菲的世界》后,我觉得就像忽然开了一扇窗,很多深刻的问题我从来不曾思考过,这扇窗的外面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是跟个人息息相关的世界,是可以根据个人的生活经验去推论和扩展的世界,我对哲学产生了很强的兴趣。有些浅薄的了解后,从《设计原本》里我知道了软件开发模型实际上就来自理性模型,软件开发中怎样从需求转化成模型实际上就是一个哲学问题,我偶有所感还在 TL 内做了些分享。直到看到这本书里的一句话,这句话把我拉回了现实,重回无话可说的境地。批注 2:如果我独自一人把严厉的约束加于自己,而其他人却在那里为所欲为,那么我就会由于正直而而成为呆子了(休谟)我的批注是:休谟的呆子、黑客与画家里的呆子,书呆子是不合群的正直者。书中这句话的背景,是苏格拉底之死。苏格拉底是我们知道的第一个被投票投死的,说起来就好像玩狼人杀游戏,几个人指认凶手,凶手就被投死了,当游戏变成现实,就显得异常残酷。后来的著名的人民投票决定生死的有法国大革命,还有文化大革命。如果仅仅被投死,苏格拉底之死和罗伯斯庇尔之死就没什么区别了,苏格拉底是明知会被投死而慷慨赴死的,同样慷慨赴死的人里我想起了谭嗣同,他们都想以自己之死唤醒民众之觉醒。而苏格拉底做到了,他有个好徒弟叫柏拉图。批注 3:事实上,我被逼得相信,社会或个人找到正义的唯一希望在真正的哲学,以及,除非真正的哲学家掌握政治权力,或政客拜奇迹所赐变成真正的哲学家,否则人类永无宁日。(柏拉图)看到哲学王,总难免想到马克思、列宁。这算哲学家获取政权了吗?这是一个疑问,周濂没有给出来,还需要再看《西方哲学史 —— 从古希腊到当下》。批注 4:自由,就是对何谓正确不那么确定的精神...... 当我们初次遇见那些违反常识和理性的信念时,首先采取的态度不应该是拒绝或者批判,而是要尝试去理解它...... 一切理解都必然包含某种前见。这句话也如醍醐灌顶。对于异见,对于宗教,对于不同人对国家、政府的看法,我们总是条件反射式地认为这些人愚昧无知,这反而是一种无知的表现。是对是错,我们应保持不那么确定的精神。现在一想,因为我们的无知,因为我们自己被洗脑,一定错过了很多真理。评论 5:哲学史从康德开始,作为读者,对于哲学本身的理解便不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三大批判本身既然过于晦涩,似乎应该找个解读本来看看。讲哲学史的书,有的按时代分,有的按流派分,康德一定是独立之章节。康德被称作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哲学发展几千年,到康德变成了集大成者,他几乎回答了前人提出的所有问题;又从康德开始,哲学进入了新的发展轨道。所有人都要研究康德,所有的哲学都要基于康德。邓晓芒说,从康德开始,因其晦涩,哲学开始脱离普通人,变成了大学里研究的内容。喜马拉雅有邓晓芒解读康德,我正在听。批注 6:罗素说过一段特别棒的话: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时候,正确的态度是既不是尊崇也不是蔑视,而是应该首先有一种假设的同情,直到知道在他的理论中有哪些东西大概是可以相信的为止。我的评论:成年人一般懒于改变价值观,所以比较容易有成见,也就难于阅读哲学。讲两个趣事。趣事一、读到笛卡尔的时候我发了个朋友圈::不打游戏了?:不打了,我要看看休谟究竟有没有向上帝妥协。笛卡尔都我思故我在了还摆脱不了上帝,实在让人看得着急,赶紧启蒙运动吧。这句话说明,我是在以无神论的成见去看休谟以前的哲学家。刚发完朋友圈没几天就看到罗素的这么一段话,深深感到自己的浅薄。趣事二、一位同学发来个微信::听说你被老师怼了?:唉,以为能改变点成见。我想通过我的解释,让老师能改变对我们这一届毕业生的看法,结果证明是徒劳的。所谓第一印象很重要,也跟成见有关。随着年龄变大、职位变高,印象也越来越重要,盖因大家都懒得去了解一个人,往往会从一两件事里给一个人打标签。职场上整日胆战心惊的时候,就不如回家种地了。人不学习,难免会囿于成见。希望每个人都能把握真理。批注 7:每一个经历了多年政治虚弱后突然在世界上获得了权力和声望的民族,都免不了这样几种毛病,其中最大的毛病就是民族自大狂,倾向于迷恋本土的一切而贬低外来的一切...... 我们开始在学术工作上自吹自擂,炫耀民族自豪感,以党派的门户之见影响学术研究。(一位德国历史学家)上文评价海德格尔与纳粹。这段描述,与我们今天部分人的狂热何其相似!写到这里,我觉得梳理哲学脉络也没什么意思。古希腊的哲学家,了解他们的地理位置、文化关联、思想推论没有意义;中世纪上帝统治一切太愚昧,文艺复兴太远。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找一位集大成者,一位不囿于时代的大哲学家,现在看来应该是康德。再找一位,应是黑格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70个小时读完一本书

                          今天是 7 月最后一天,读完这本书,历时近 100 天,共花费 70 个小时(每天学一堂哲学课,差不多 40 分钟)。这是几个月来,阅读过程中收获最大的一本书。书中的内容丰富,且讲得清晰明白,加上对哲学的热爱和以前阅读哲学的底子,阅读本书充分享受着理解的快乐 —— 智识上的愉悦。阅读的同时,还收获了一个适用于自己的读书法 —— 以日日不断之功直到滴水穿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哲学最大的困难就是对讳莫如深的理论提不起兴趣,而能够把复杂的东西变成简单呈现出来,却是作者对知识掌握足够精深后的体会输出,哲学就是爱智慧,没有哲学思辨的世界,人类在这地球上的生存,还有什么价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四星吧

                              还算可以的 当然我是个小白 应该会买本实体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们对生活的思考过程中,常常遇到很多的问题,也尝试着去找到答案,殊不知很多的问题早在历史中就出现过,因此,学习哲学的一个目的就是找到这些问题的一个答案,即使这个答案不是我们想要的,但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方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哲学小白的入门首推

                                  原本预计 2 天拿下,结果断断续续一个多礼拜才看完。如同我想像自己前方是一片低矮灌木的小丛林,可以轻松愉快观光似的地走上一遍,结果一爬进去发现是一片堪比亚马逊的氤氲雨林,每一个角落都能发现惊险与刺激,每爬上两步都能捡到奇珍异宝,感觉自己被巨大的神秘笼罩着,压得喘不过气,但是又不想放弃,继续磕磕绊绊地爬…… 在我现有的认知领域里,能够讲得简洁明了、引人入胜、同时又不带有主观评判色彩、给你留白促使你适当思考的哲学入门著作,这本最好,没有之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入门梳理

                                    作为一个单纯爱好者来说,这本类似讲义的书还是挺合适的。从古希腊到近代哲学梳理脉络,适合爱好者入门接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有学完的哲学

                                      本以为花这么长时间看完哲学史,应该收获很多哲学大师们的理念了,但周濂老师最后的一句话 “因为归根结底,哲学是一个动词,真正的哲学不是让人免于思考,而是激发人们思考。” 点醒了我,哲学是培养一种思考大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告诉你答案,因为哲学研究的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应该做本身就是对的事情

                                        《打开:周濂的 100 堂西方哲学课》:你应该做本身就是对的事情    进入 2022 年看的第一本书是中国人大周濂教授的这套书,总共分为两册。西方哲学通史类的书籍我也看过不少,基本都是从古希腊哲学家写到近现代哲学家,现在就我从这套书里印象比较深的几点写一些感想,这可能是里面某一句话,也可能是某位哲学家的思想。一、亚里士多德:我们每天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    作者在介绍亚里士多德的时候,主要区分了和柏拉图观念的不同之处,这对师徒思想的根本分歧在于思想、观念是否是独立存在的问题。 作者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里提炼出了这句话:我们每天做的事情成就了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某种潜能,就好比砖块有成为房子的潜能,大理石有成为雕塑的潜能,陶瓷有成为杯子的潜能等,但是潜能如何成为现实呢?这就需要我们去行动,也就是需要一个动力因。这句话有存在主义的意味,我们每天做的事才是决定我们最后模样的关键。这对我的启示就是一个切实的行动胜过一打理论。想成为一位合格甚至优秀的老师,每天的切实行动才是关键。    二、善的分类:本身为善、本身和结果为善、结果为善    在《理想国》里,格劳孔指出善可以分为三类:本身为善、本身和结果为善、结果为善。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出发点应该是以这件事本身是不是值得做,而不是只考虑它可能带来的后果。这与康德的绝对命令的思想相似,我们放在一起来分析。绝对命令就是指你应该做本身就是对的事情,而无需考虑它能否带来好处。绝对命令有三原则:普遍化原则、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自律原则。普遍化原则指的是你做出的一个行为可以推广到全部人,比如,该不该说谎这个问题,如果推广到大家都来说谎,我们是不是能接受呢?不能接受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应该说谎。第二个原则是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本身就是目的,不能把他作为实现我们目标的手段,比如说作为老师,学生本身就是目的,不能把促使学生考上大学变成实现获取我们自身虚名的手段,这个观念能够让我们在工作中遇到更加的人性化。第三原则是自律原则,也就是每一个理性者都可以制定普遍法则。三、原子化个体    原子是最小单位,原子之间没有关联,它们是孤立的。在古希腊这种原子化个体是不存在的,城邦把人们紧紧地链接在一起,但是,在现在,特别是在大城市里,人们变成了原子化个体,没有人关心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也就是马克思说的从农业社会人的依赖性变成了工业社会物的依赖性,只要有钱,你可以让一个跟你毫不相干、互不认识的帮你做事,比如外卖、快递。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减少了,出门总要反复确认已经门已经上锁了。四、快乐的分类    伊壁鸠鲁把快乐分为三类:自然和必需、自然不必须、既不自然也不必需。饿了吃饭、冷了有衣穿就是自然和必需的快乐,而饿了吃满汉全席,冷了穿世界名牌则是自然不必须的快乐,还有一些快乐是既不自然也不必需的,比如各种享受和奢侈品。人要满足于自然且必需的快乐,而不必过分追求不必需的快乐。而今社会,物质条件比以前普遍提高,但是人的快乐却没有提高,甚至抑郁成疾的人群增多了。灵魂的疾病来自错误的观念,如果我们想要获得心灵的健康就要纠正自己错误的观念。五、爱要承担责任    爱具体的人还是爱抽象的人?    我们都说要热爱工作,但是一涉及到做具体的事情就是各种逃避,这很难说我们是真正的热爱我们的工作。比如,作为老师,我们都承认自己是热爱学生的,但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我们表露出的那副厌恶的样子和教育方法的粗暴,很难说我们是真的热爱学生的,因为真正的爱是要承担责任。不用承担责任的爱都是抽象的爱。六、尼采:权力意志    尼采口中的奴隶:没有天赋才能、缺乏精力、体力、活力。    主人道德:强调个体、崇尚力量、权力意志。    奴隶道德:推崇爱与同情,遇到困难时垂头垂头丧气,遭遇失败自我安慰。    超人:文化和教养意义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感谢作者带着我们走过西方哲学史的思想之路,读这本书源自于对西方哲学著作阅读的晦涩!只是读完愈发感觉西方哲学对于人类生命情感的漠视!恰逢当下人们无于安放的灵魂!人之为人究竟何为正确?可能最终要由中国的哲学智慧来回答!!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